• 沒有找到結果。

科技創造力與專題導向學習活動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科技創造力與專題導向學習活動

壹、創造思考教學

一、創造思考教學的意義

陳龍安(1998)認為創造思考教學是依據創造學或創造心理學,

所研究有關創造思考的原理原則及策略,再加以運用在教學上的一 種教學方式。而創造思考教學的主要目標就在於開發學生的創造力

(毛連塭,1989)。以創造思考教學的適用範圍而言,創造思考教學 是一種開放性、啟發性的教學,並不限於某一學科。創造思考教學 的特點是鼓勵學生去探索、創新,從已知導向未知,從原來的基礎 中發展新的領域。就創造思考教學的目標,主要目標在提昇或培養 學生的創造思考能力,而重點是在老師理解創造思考的理念後,如 何利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活動設計,以促進學生的創造思考。

由於創造思考教學(Teaching for creativity)的主要目標在於激 發、助長學生的創造力。為培養創造力而教學的老師則能刺激兒童 發展其生產力,允許表達一己的意見,並教導他們與其會發表不如 會傾聽。因此,陳龍安(1998)指出為培養創造力而教學的老師,

不必一定要用創造性的方法傳授資訊給別人,但若要製造一種易於 學習創造行為的氣氛,則必須

1.建立一個能自由表達思想的環境。

2.鼓勵幽默。

3.允許醞釀思想。

4.要求兼顧思想的質和量。

綜而言之,創造思考教學(creative teaching)是教師經由課程的 內容及有計劃的教學活動,在一種支持性的環境,運用各種創造思

考的策略,以激發和助長學生創造行為的一種教學模式(劉丙燈,

2003)。

Torrance(1972)認為教師在創造思教學中,應把握的六項原則:

1.重視學生提出的意見。

2.重視學生想像的與非常的觀念。

3.使學生知道他們的觀是有價值的。

4.提供無評價的練習或實驗機會。

5.鼓勵自發的學習。

6.連繫因果。

林幸台(1973)認為創造思考教學需具有以下幾點特徵:

1.鼓勵學生應用想像力,增進其創造思考能力。

2.學習活動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中教師不獨佔整個教學活動時 間。

3.特別注意提供自由、安全、和的情境與氣氛。

4.教學方法注重學生興趣、鼓勵學生表達與容忍學生不同的意見,

不急於下判斷。

Davis(1986)指出創造力教學或訓練主要在達成以下幾項目標:

1.讓學生成為具有創造意識及創造態度的人。

2.讓學生更瞭解創造力的主題。

3.讓學生致力於創造力的活動。

4.讓學生應用創造性問題解決的歷程。

5.催化學生創造性的人格特質。

6.協助學生學習創造思考的技巧

毛連塭(1989)認為創造思考教學主要目的,在於教師改進教 學方法,充實教學內容,以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因此在實施時宜注

意下列要點:

1.提供民主的教學氣氛。

2.悅納學生不同的意見,暫緩批判。

3.提出一些開放性,沒有單一答案的問題。

4.允許學生從事獨立學習的工作。

5.不排斥學生的錯誤或失敗。

6.改進作業和評量方法,以增強學生創造的表現。

7.與家長密切配合,充分利用社區資源。

8.教師應不斷充實自己,以提升教學品質。

9.奠定知識基礎,活用原則,推陳出新。

10.注重創造的倫理,輔導正向發展。

陳龍安(1998)綜合國內外學者對創造思考教學原則的看法, 歸 納為下列十點:

1.提供自由、安全、和諧、相互尊重的氣氛。

2.讓學生在輕鬆中學習,但保持「動而有節」的原則,既不太放 任,也不會過於嚴肅。

3.重視學生所提的意見,並增強各種與眾不同的構想。

4.鼓勵全體學生都參與活動,並能適應學生個別差異與興趣。

5.讓學生從錯誤中學習,從失敗中獲得經驗。

6.鼓勵學生有嘗試新經驗的勇氣,多從事課外學習活動,養成獨 立研究習慣。

7.讓學生充分利用語言、文字、圖畫等方式,充分表達自己想法,

展示自己作品,教師並能分享全班同學創造的成果。

8.教師的教材教法要多變化,不獨佔整個活動,儘量激發學生的 想像力。

9.對於學生的意見或作品,不立刻下判斷,當意見都提出後,師 生再共同評估。

10.與家長密切配合,充分利用社會資源。

二、創造思考教學的策略

陳龍安(1998)將創造思考的策略歸納為六大類:

(一)一般的創造思考策略

主要有:1.解凍或暖身。2.提供創造的線索。3.鼓勵與讚美。

4.腦力激盪。5.屬性列舉。6.形態分析法。7.六W檢討法。8.單字 詞聯想。9.分合法。10.目錄檢查。11.自由聯想。12.檢核表技術。

13.六六討論法。14.六三五默寫式激盪法。15.創意十二訣。

(二)Guilford 的擴散思考策略

擴散思考是指由一個線索引伸出各種不同的答案的一種策 略,透過圖形、符號、語意及行為的擴散思考策略共有二十四 項。

(三)Williams 的創造與情意創造思考教學策略

共分矛盾、歸因、類比、辨別、激發、變異、習慣改變、重 組、探索、容忍曖昧、直觀表達、發展調適、創造者與創造過 程分析、情境評鑑、創造性閱讀、創造性傾訴、創造性寫作、

及視覺化技術等十八種策略。

(四)Lederman 的創造思考教學策略

運用類推及隱喻的方式來擴展學生內在的思考,以解決問 題, 提升創造思考為目標, 激發創造潛能。

(五)Wiles& Bondi 的創造思考教學策略

分為1.組織資料。2.概念化技巧。3.結構技巧。4.知覺化的技

術。5.運用的技巧。共五大類二十種策略。

(六)創造性問題解決的思考策略

依序為1.發現困惑。2.發現事實。3.發現問題。4.發現構想。

5.發現解答。6.尋求接納等策略。

李光烈(2000)也提出以下列出其常用的創造思考教學策略:

(一)腦力激盪法(Brain storming)

Osborn 於 1937 年倡導了腦力激盪術(Brainstorming),這 是一種以集思廣益方式,於一定時間內透過多人互提意見交相 作用以大量產生意見、看法、靈感或方案,從中產生創意的歷 程。一般認為實施腦力激盪,以 5 至 10 人為佳,主持人宜有 效鼓勵參與者發言,才能達到預期效果。為使腦力激盪術進行 成功,下列四項原則須加遵守:

1.延緩批判:為鼓勵大家提出見解,無論好壞,在意見提出之 當時不予批評。

2.不怕標新立異:歡迎自由發言,多提意見;主意或見解不怕 奇異,多多益善。

3.量中生質:求量為先,以量生質,見解越多越有可能提出有 效的解決方案。

4.綜合與修正:參與研討人員除提供意見外,亦須留意擷取他 人見解,歸納或修正之,使更臻完美。

(二)查核表法(check-list)

所謂查核表法就是一份清單,上面列有問題解決或事物改革 的可能方向,據此逐一推敲、尋找概念或問題解決的方案或防 止構想被遺忘的各種方法。檢核表上主要的內容摘述如下:

1.可否作其他用途:原物還有其它用途嗎?如果稍加改造有其

它用途嗎?。

2.可否改變:有意義、顏色、聲音、味道、形狀、動作.等,能 予改變嗎?

3.是否合適:有其它類似事物嗎?是否可從這個物品中想出其 他的的辦法?

4.可否擴大:能添加些什麼?加長些?加高些?加厚些?誇大 些?

5.可否縮小:能減少些什麼?使濃縮些?變小、變輕?變薄些 呢?

6.可否替換:誰能取代?什麼材料、要素可替換?動力、歷程、

等可有其它替代者?

7.可否重新排列:其構成要素可重組嗎?次序能予顛倒嗎?因 果關係可對調嗎?

8.可否顛倒:正負互換?翻個面如何?頭尾對調又如何?可互 換位子嗎?

9.可否組合:能予組合嗎?如二者合而為一如何?

(三)屬性列舉法

由Crawford(1954)所發明的。他認為每一事物皆從另一事 物中產生。實施的時候,先讓學生列舉所研究問題或事物的各 種屬性,然後提出各種改進屬性的辦法,使該物品產生新的用 途。以時鐘的改造為例,學生列出時鐘的特性,如形狀,顏色、

用途、大小等等,教師在提醒列出更多抽象的、非尋常的屬性 等。最後要求學生考慮如何改變這些屬性,使產品更加優良。

(四)強制關係法(forced relationships)

此法是由 Whitling 在 1958 年所創,選定幾個實體或構想,

並質問假使這些實體或構想之間有關連,將會產生時麼新的實 體或構想?也就是將二或二個以上毫無相關的產品可予結合在 一起而產生一個完全嶄新的產品。

(五)解凍歸零

旨在破除習慣的做法,強調暫時有意的忘記過去的經驗,使 思考的心靈回歸到空白,然後大膽的、開放的、好奇的、去探 索可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所謂的「前法不滯,後法不阻」

解凍歸零思考的心志。

(六)形態分析法(morphological methods)

以結構的分析為基礎,再使用組合技術,來產生更多的新觀 念。

(七)六 W 檢討法

以為什麼(why),做什麼(what),何人(who),何時(when), 何地(where),如何(how),六個角度來檢討。

(八)單字詞聯想

以一個刺激宇,而聯想到另外一個單字。

(九)合分法

將原不相同,亦無相關的元素加以整合,使熟悉的事物變得 新奇(由合而分)使新奇的事物變得熟悉(由分而合)。

(十)目錄檢查法

跟問題有關的目錄或索引,以提供解決問題的線索或靈感。

(十一)自由聯想技術

由教師提供一個刺激,讓學生以不同的方式自由反應,去尋 找並建立事物間新而富有意義的連結關係。

(十二)複眼思考法

採超越嘗試的反傳統思考,以產生新點子,也就是由既有事 實上,從本身角度重新反推論,以產生新點子拋棄『想當然耳』

的模式超越常識的思考。

1.問題間的關係思考:注意事情的多面因素,思考要以整個問 題的發展,超脫既有的想法,要從各因素尋找它們的關係。

2.發現反論:注意原意推演的結果是否合理,運用反向思考須 注意不會產生副作用,或引發其他缺失,多思考小事情累積 會變成大問題,不受臆測蒙蔽。

3.問題深淺度的思考:為什麼有這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又會 如何?會有什麼優點?會有什麼缺點?

3.問題深淺度的思考:為什麼有這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又會 如何?會有什麼優點?會有什麼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