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科技接受模式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一、︑、科技接受模式的緣起

科技接受模式(TAM)是由 Davis, Bagozzi 和 Warshaw 三位學者在 1989 年,

根據Fishbein 與 Ajzen 所提出的理性行動理論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發展而來,針對資訊科技使用者的行為意願所發展出來的模型,而TAM2 科技 接受模式則是Davis & Venkatesh 在 2000 年延伸擴充原始 TAM 模型的架構與 變數,增加模型解釋力。另外Venkatesh & Bala 更在 2008 年,則再進一步提出 TAM3,較能顯著說明且提升資訊科技使用者之行為模式與接受度。以下先說 明科技接受模型的發展沿革後,再針對其研究應用進行探討(曾淑枝,2011)。

(⼀一)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曾淑枝(2011)指出 Fishbein 和 Ajzen 在 1975 年所提出的理性行為理

論 (Theory of ReasonedAction,TRA),最主要是用來預測和瞭解人類的行為。他 們認為人類大部分時間是理性並有系統地運用資訊的,在這樣的假設之上,人 類行為是基於個人意志力的控制(volitional control)而發生的。理性行為理論認 為透過個體的使用態度(Attitude)與行為意圖(Behavioral Intention),可以預測或 決定個體的實際行為(Actual Behavior)。爾後又經不斷發展及驗證之後,在 1980 年再提出主觀性規範(Subjective Norm),以此建構四者間完整的理論架構。其 架構如圖2-1 所示。

2-1 理性行動理論模型

資 料 來 源 修 改 自:鍾明志(2012)。新北市國中教師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接受度 之 探 究-以科技接受模式觀點探討(頁 12)。

(⼆二)計畫⾏行為理論

鍾明志(2012)指出理性行為模式雖然能夠有效預測人類行為,但當行為

牽涉到機會、能力或是資源等無法掌控的情形時,此模式的應用上就會有所限 制。同時進一步提到Ajzen 在 1985 年依理性行為理論不足處,加入知覺行為 控制(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PBC)對行為意圖影響,提出計畫行為理論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在這個模式之下,個體行為的實踐與否,決定於個體對該行為的意圖高低 程度,並同時會受到其態度、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等三個因素的影響。其 中態度,由個人的行為信念(behavioral beliefs)與結果評價(outcome evaluations) 所決定,主觀規範則是取決於個人的規範信念(normative beliefs)與順從動機 (motivation to comply),知覺行為控制則是由個人的控制信念(control beliefs)及 知覺助益(perceived facilitation)所決定(鍾明志,2012)。其架構如圖 2-2 所示。

2-2 計畫行為理論架構圖

資 料 來 源:鍾明志(2012)。新北市國中教師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接受度之探究 -以科技接受模式觀點探討(頁 13)。

(三)科技接受模式理論

科技接受模式是由Davis、Bagozzi 和 Warshaw 在 1989 年,在理性行為

理論的基礎之上,特別針對科技資訊系統的使用者接受度之行為所提出的模式,

當時他們認為個體的主觀規範在此影響力不大,所以並沒有將個體的主觀規範 納入在此模式當中;而是進一步探討認知和情感因素與科技接受的個體行為,

用以解釋和預測個體對資訊科技的接受度,同時了解外部變數對使用者內部信 念、使用態度與行為意圖的影響。

科技接受模式理論主張: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用性,會影響個體使用科 技的態度(Attitude toward using),進而影響具體的行為表現,同時也證實研究 上已具有高解釋力,並且達到模型簡潔的要求。所謂的知覺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指的是使用者主觀地認為使用此科技,對於工作表現及未來發展的 助益,而知覺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指的是使用者所認知到科技容易使用 的程度。這兩者會影響使用者的行為意圖。其架構如圖2-3 所示。

2-3 TAM 的概念性架構

資 料 來 源 :梁世安、余國瑋(2005)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二輪式電動代步車消費 者 接 受 程 度 (頁140)。

科技接受模式理論與計畫行為理論,都是由理性行為理論為基礎而延伸出 來的,所以將三個理論模式對比分析如下:

2-1 理性行為理論、計畫行為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式的比較

理論 理性行為理論

TRA

計畫行為理論 TPB

科技接受模式 TAM

發表年代 1975 1985 1989

發表學者 Fishbein & Ajzen Ajzen Davis

適用領域 內在意識行為預測 內在意識行為預測與

外在控制行為預測

資訊系統的使用行 為預測

影響行為的 意向因素

1.使用態度 2.主觀規範

1.使用態度 2.主觀規範 3.認知行為控制

1.認知有用性 2.使用態度

資 料 來 源 :花英德(2008)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小學童 Moodle 教學平台使用 行 為 之 研 究~以資訊議題教材為例(頁 31)。

本研究想藉科技接受模式配搭心流理論探討均一教育平台網路學習行為,

意圖之間的相關,是故本研究採用Davis 在 1989 年所提的科技接受模式,來

Venkatesh & Bala(2008) 提出的科技接受模式

韋橙瑞 基礎,採用 Venkatesh and Bala(2008)的「第三代技術 接受模型」,輔以

Parasuraman(200) 提出的

「技術準備度」-「樂觀」、 e Intention Toward

Lee,Y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