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空間領導之概念與理論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說明本研究各個變項之意涵及相關理論,並探討研究變項之相關和 影響,共分三節加以析述。第一節為空間領導之概念與理論分析;第二節為學校 內部行銷之概念與理論分析;第三節為空間領導與學校內部行銷之相關研究。茲 將各節分述如下:

第一節 空間領導之概念與理論分析

本節旨在探討校長空間領導的內涵。首先從領導的定義與發展沿革深入瞭解 領導的內涵;其次探究空間領導的概念,依意涵、模式、原則、方式分述之。

壹、領導的概念與發展

依領導的意涵及領導理論的發展分述如下:

一、領導的意涵

現代管理學發軔於 20 世紀之初,歷來學者對於「領導」一詞之定義雖是汗 牛充棟,但卻呈現眾說紛紜的現象,例如 Stogdill 即將領導定義為是「完成目標 而影響群體活動的能力」;Hersey 與 Blanchard 則將領導視為是「組織之管理者 衡酌各種情境因素如資訊差距、權力差距與部屬成熟度後,所採取之行為方式」,

而學者 Bass 與 Avolio 則將領導定義為「領導者與成員共同建構組織具有方向意 義的目標,並激發部屬意願以達成目標的過程」。其中即將與部屬合作之精神加 以凸顯,主張領導過程不再由領導者獨霸(引自秦夢群,2010)。

「經理人會把事情做對,而領導人則是做對的事情。」這句名言出自近代最 重要的領導大師,有「領導學之父」之稱的華倫.班尼斯(Warren Bennis, 2010)

並為領導下了言簡意賅的定義:「領導,就是帶領他人前往某個目標。」基本上,

領導本身必定有其欲達成之目標,無論其是由領導者單獨設定或是與部屬共同建 立,領導之所以有意義,戮力達成目標絕不可少。此外,組織乃一社會系統(social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system),領導者與組織成員及外部團體之相互作用勢不可免,凡是群體組織必 然有領導現象之產生。組織的目標與願景是否能具現化,往往因為領導者的才華、

態度與行為的差異而有所不同。要成為有效的領導者,除了具備領導者應有的特 質與知能外,領導者的行為與領導者對情境的認知而採取的領導策略,常是領導 成效的關鍵因素。即使領導者表面上聲稱放棄決策權力,但事實上仍屬一種改變 他人行為的權力關係操弄,是以謙卑服務為特色的僕人領導為例,領導者謙沖為 懷,放低身段,以退為進,但其作為卻感動追隨者願意共成願景與達成組織目標,

無異也是另一種影響力的展現。組織的願景也需要領導者具有銳利的眼光,獨到 的見解,瞭解時代的脈動,帶動組織成員從事組織變革,才能使組織永續經營(秦 夢群,2010;蕭錫錡,2010)。

領導(leadership)是一門藝術,是一種影響力的發揮,也是感動力的循環 實踐哲學,不僅要具備專業的內涵,更需要科學理性的思考、美學柔性的實踐作 為及技術性的教育著力作用(莊明達,2012)。而校長正是學校的領導者,黃宗 顯(2010)認為學校領導者必須體察內外在的環境狀況,帶領同仁採取適切的行 動解決問題,並擘劃前瞻性的願景,以作為共同努力的方向。因此校長應扮演如 船長般的角色,其在決策管理過程必須多方謹慎思考與權衡情勢、環境脈絡,以 做出對學校最有利的抉擇,航向組織永續發展的歷程。

領導定義困難之原因,乃在領導行為牽涉到各種人、事、時、地、物的變項,

本身極具複雜性。就中文字義而言,據漢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之詮釋:「領 猶治也。領,理也。皆引申之義,謂得其首領也。」「導者引也。」可見「領導」

二字含有治理引導之義。而就西洋文字觀之,領導(leadership)一詞,就字面 而言,係指「引導」(to lead)或明示方向(to show the direction)的意思,亦 有影響(influence)、控制(control)之義,也就是引導團體成員向目標的方向 邁進,期能達成共同的目標的行政行為(謝文全,2007;Cambridge Dictionaries Online,2013),茲列舉中外學者對領導的各種看法如表 2-1-1。

有指導願景(guiding vision)、熱情、健全的人格、贏得信 任、好奇心及膽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葉連祺 (2011)

認為領導必須兼顧投入、歷程、產出、和情境四向度,才能 產出領導的效能。現在的領導面臨著三樣誤差:教育領導理 論與實務間的誤差、縮短教育領導相關機構(如大學、社區、

學校、政府部門等)之間的協調合作落差、減少教育領導實 施與教育機構運作目標和相關利害關係人之間的預期落 差。且領導有文化特定(culture-specific)的問題,故教育 領導理論和實踐必須考量和社會文化脈絡的調適因素,因 此,欲建構一體適用於各類社會文化脈絡的領導理論,需要 有更多的考驗和討論。

莊明達 (2012)

認為領導係指領導者依據專業理念、願景目標、組織情境,

有效糾合意志並考量社會文化脈絡、時代價值來展現積極作 為,以發揮影響力,促成與被領導者間相互努力共戮目標,

航向組織績效的歷程。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根據表 2-1-1,「領導」之定義雖不盡相同,以人、事、時卻可歸納出下列 三項特點:

(一)領導的對象:領導者與被領導者。

(二)領導的本質:以團體或組織的目標為依據,發揮影響力,齊赴組織目標所 表現的行為與歷程。

(三)領導的情境:視社會文化脈絡與環境(非線性)而定。

簡言之,領導係指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以團體或組織的目標為依據,發揮影響 力,齊赴組織目標所表現的行為與歷程且視社會文化脈絡與環境(非線性)而定。

階段係為特質論(trait theory)、行為論(behavior theory)與權變論(contingency theory);現代實證階段則為新興領導理論的多元發展。

圖 2-1-1 領導研究之發展脈絡分析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傳統領導理論包括特質論(trait theory)、行為論(behavior theory)與權變 論(contingency theory),三者大抵成熟發展於 1980 年代之前。1980 年代之後,

新興領導理論呈現百家爭鳴之態勢,更促使教育組織之運作丕變,秦夢群(2010)

於其新書《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將新興教育領導理論以整合型教育領導及功能 型教育領導理論做分類;新興領導理論是從僕人(服務)領導(servant leadership)

及轉型領導(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開始,有「主題式領導行為」的名詞出 現,並且逐漸結合校長職能的需求,例如:道德領導、變革領導、價值領導、知 識領導、課程領導、教學領導、學習領導、創意領導、正向領導、空間領導,以 及延續領導等(鄭崇趁,2013)。

綜觀領導理論起源(非實證階段)至發展,傳統領導理論至新興領導理論,

其演進遂逐漸從單一面向走向多元面向之探討,從領導者特質、行為、權變取向,

發展到整合、功能取向,主要是為因應社會結構劇變,加上舊有理論之不足,因 此新興領導理論採取整合與多元模式對領導進行研究,已成為當今顯學(陳炫佑,

2013;曾雅慧,2012)。以下扼要析述之:

(一)非實證階段

中國遠自春秋戰國時代孔子、孟子等大儒,西方溯及希臘時代蘇格拉底、柏 拉圖等哲學家,以及後續各時代的思想家,皆曾對領導提出其看法。

分析非實證研究階段有關領導之論述,受到較多討論的有兩大類別:一為「英 雄論」或稱「大人物論」,認為領導者的言行決策,影響國家的安危興衰,並認 為成功的領導者必具備獨特的人格及領袖特質,足以開創新局,即所謂「英雄造 時勢」。另一為「時代論」或稱「時代精神論」,為前述「英雄論」之反動,認 為時代的思潮及環境,孕育了不同的領導人物,即所謂「時勢造英雄」。上述兩 個領導探究途徑屬於歷史及哲學研究的範疇,而非屬於科學實證研究的性質,其 中「大人物領導論:英雄論」實可稱為古典的特質論(黃昆輝,198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析言之,非實證研究之領導理論,較缺乏系統性的理論架構,主要為思想家 對領導之主張與觀點,涉及主觀信念與時代背景,屬於非經嚴謹科學程序驗證之 論述。

(二)實證階段

1. 特質論(trait theory)

特質論發展時期大約在 1910~1945 年之間,早期的特質論強調領導者為 天生,具有與生俱來的先天特質,因此,具備某些特質的人物就是領導者。

在各項特質研究中,以「智力」探討的次數最多,也較具公信力。

特質論研究重要代表者Stogdill曾探討自1904年至1947年所完成有關領 導特質的一百二十四篇研究文獻,而將與領導才能具有關聯的個人因素歸納 為六大類:(1)能力:包括智慧、機警、言詞靈巧及判斷;(2)成就:包括學識、

知識、及運動成就;(3)責任:包括可信賴、倡導、堅忍、積極、自信、及超 越他人的慾望;(4)參與:包括活動、社交能力、合作、適應能力、及幽默;

(5)地位:包括社經地位及聲望;(6)情境:包括心理層次、地位、技能、追隨 者的需求與興趣、以及欲達成之目標。Stogdill更進一步對1948年至1970年間,

一百六十三篇「領導特質研究」文獻進行領導者特性的因素分析工作。

特質論取向因為研究對象不同、研究工具、研究方法歧異,故所測出之 研究結果也不盡相同,只能依研究設計,瞭解不同族群領導者具有之特質。

針對上述結果,Stogdill曾提出三項頗具啟示的看法:(1)僅有人格特質,實不 足以鑑別領導能力;(2)成功領導者所具備的特質,隨不同的情境而存在差異;

(3)探究特質理論,應將個人特質及情境因素兩者的特性進行統合研究,如此 方能臻其功(黃宗顯、陳麗玉、徐吉春、劉財坤、鄭明宗、劉峰銘、郭維哲、

黃建皓、商永齡,2008)。

綜上所述,領導特質眾多紛歧的研究結果,不但不足以成為成功領導者 共有特質的有力證明,反而產生對領導特質論外在效度的疑惑。後期的特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論因其研究成果產生不一致的現象,再者,秦夢群(2011)指出特質論的缺 點在於過度蕪雜,未能找出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特質。因此將特質論的內涵 從早期的遺傳論或先天論,轉移到後天學習與工作上的特質需求,但無論如

論因其研究成果產生不一致的現象,再者,秦夢群(2011)指出特質論的缺 點在於過度蕪雜,未能找出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特質。因此將特質論的內涵 從早期的遺傳論或先天論,轉移到後天學習與工作上的特質需求,但無論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