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傳統市場發展與現況調查

第二節 竹東鎮傳統市場的發展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 91 級

多種形式;由不定期的市集,漸漸地交易日期固定,成為相約俗成的定期市集,

而且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的節慶活動,如「廟會」、過新年等,因為眾多小販的商 業活動才顯出集市熱絡的氣氛。(謝英俊,1996)慢慢地在幾個村落裡形成較具 中心性的聚落,其商業設施機能逐漸增加,形成了都市;在政府成立後,規範攤 販商業活動,正名為現在的公有零售市場(俗稱傳統市場)、攤販集中區等,但 攤販業仍四處流動,成了人們又愛又恨的商業活動。故此有人認為攤販、市場是 中國人古老獨特的經營方式,有其歷史性及存在的必要性。

六十年代國內傳統市場開始面臨重要的變革,資訊的流通、通貨方式的多元 化以及社會結構的轉變,開始了精巧繁複的物質生活方式,影響人們交易的行為 以及零售空間的分布。傳統市場在現代的「購物圈」中只能當配角,少數人才可 能會想在傳統市場中買足所有的東西,而且傳統市場面對面的產品銷售方式,也 因人際關係妨礙交易的進行,如同它也能促成買賣一樣;購物者必須斟酌看攤商 賣的東西是否真的誘人,才能稍微減向這種買東西的不愉快。經濟學者也因為傳 統市場能夠提升價格效率而對它情有獨鍾,但真正賣東西的商販都很清楚,一但 購物者對自己買的每一樣東西都費心費力時,他們就會買的比較少。因此,從過 去到現在,差不多每一種重要的零售業革新都是要減少交易過程的累和人際摩擦

(Hine,2003)。

雖然國內隨著多元零售業種的引進,即超級市場及量販店的興起,在台灣的 傳統市場,整體的表現呈現衰退的現象。而各地方政府囿於依法行政、經費預算 及人力等各項問題,無法依時空之發展進行傳統市場軟硬體設施之更新改善,漸 而難與現代化之超市量販店分庭抗禮。但是在商業多元化的喧囂聲中,一些傳統 市場依然存在,而且某些地方還規模日大,生意蒸蒸日上。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 91 級

一、竹東鎮沿革

3-3 1、竹東的發展

竹東原稱樹杞林或橡棋輦,地名起源於墾殖初期,此地原為樹杞樹繁茂的森 林地帶,故以為名。竹東的地理位置略位於新竹縣中央,頭前溪中游及其上源上 坪溪流域,境內為竹東台地分佈地。其地勢以東南部五指山北麓地帶最高,並向 西北方降低。此外竹東鎮緊鄰上坪溪與頭前溪,水源堪稱豐沛。

竹東鎮聚落的發展,依時間的進程可略分為三個時期,依序是清領時期、日 治時期以及戰後時期等。樹杞林一帶,以前是泰雅族和賽夏族居住勢力範圍,清 乾隆三十至四十年間(西元 1765-1775 年),已有漢人入墾初步規模,設有樹杞 林隘;清道光二十三年(西元 1843 年),由閩、粵籍墾戶率領中國廣東客籍人士 進行大規模的開墾,於是樹杞林一代的土地,大致在此時已墾畢,人口定居並已 形成村莊。光緒十二年,因清領施行開山撫番政策,開發北部山區事業為撫墾分 局的樹杞林,同時有樟腦業、製茶業等經濟發展,也因樹杞林位於新竹東南山區 局部平坦地區,在原住民逐漸漢化後,樹杞林成為漢番貿易往來的必經之地,形 成山麓地帶的鄉街市鎮群。

到了日據時期,漸有人口規模,竹東隸屬竹塹城,設樹杞林支廳,後改為新 竹州竹東郡役所,並設竹東庄役場,其後人口漸增,升為街役場3-4,以竹東街 最具商業地位,為北埔、五峰、芎林一帶農產集散、農業加工品中心地。日治後 期,由於天然氣資源的開採,竹東的經濟發展轉為國家主導的工業發展。一波波 的林業、工業資本投入,從早期的木柴砍伐,礦石採取到後來的水泥、玻璃及其 他非金屬製造業。配合此一發展的建設則是民國 26 年(1937 年)起從九讚頭開 始興建的堤防,此堤防興建後產生許多河川新生地,構成了竹東持續發展工業的 條件。隨著工業的發達,服務業也隨之興盛,當時竹東鎮內不僅有三家電影院,

甚至也有多間酒家。

民國三十五年(1946 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竹東為新竹市轄區,新竹 玻璃廠以及台灣水泥廠的設立吸引大量就業人口移入,帶動竹東的工商繁榮,技 術及資本密集的工業成為市場主流。近二十年來,隨著工業環境的變動,玻璃廠 以及水泥廠的關閉與外移,竹東的產業發展也就此緩慢;主要受限於自然資源的

3-3考據以及參考資料來源:林百川等,樹杞林志;竹東鎮公所編審(2003),竹東鎮志地理篇、

經濟篇初稿;新竹縣政府(1990),竹東發展計畫;沈文福(1967),竹東地區地理研究;鄧毅中

(2003),由產業設施發展歷程論城鄉文化資產之保存,以竹東鎮為例;劉還月(2000),台灣的

客家人。

3-4大正九年(1920 年),台灣總督府地方官制,施行州制(竹東鎮志地理篇,2003),因地處於

竹塹城之東,而改稱為竹東,依人口變遷以及經濟發展之規模,劃分行政管轄之境域,管理層級 分為廳、郡、街、庄等;台灣光復後,竹東郡管轄區域仍包含芎林、橫山、北埔、峨嵋、寶山等 五個庄以及竹東街。也因此,今日的竹東發展,仍與鄰近鄉鎮發展有著密切聯繫。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 91 級

枯竭以及相關傳統工業在台灣的衰退。除此之外,竹東過早的發展、狹長的河谷 地形與早期交通以軌道系統運輸、林礦為主的產業型態,難以容納新工商契機。

與此同時,國家主要工業發展主力投注於新竹科學園區,由於地緣的關係,竹東 老舊城鎮外五里(竹東二、三重都市計畫區)3-5,由原本都市邊緣農業區成為 未來新竹市東向發展的腹地,竹東也由內山經濟中心轉為眾多都會區衛星市鎮,

與其他鄉鎮分享高科技產業的經濟基礎,竹東鎮內也逐漸由工作地點轉為居住地 點,資本的流入的形式也由過去的農業與傳統工業資本轉為不動產資本與高科技 製造業資本。

二、竹東鎮人口結構與市場分布

3-6

樹杞林「市」的形成,在開墾期間樟腦、木材大發利市之後,清嘉慶年間,

樹杞林雖未設有市,但聚落規模已擴展成形,其商賈貿易主要仰賴於九芎林以及 石碧潭;在大範圍規模的開墾後,九芎林受水患戰亂的影響,樹杞林成為大型的 聚落,樹杞林志形容當時的社會發展情形描述:

市日盛,地日多,至今則駸駸乎大都市焉。車擊轂,人摩肩,鎮日喧嘩之聲,

令人聞之有喜色而相告曰:「一年成都,三年成邑,其庶幾乎!」

可見當時樹杞林人口聚落發展速度相當地快,社會型態也因「市」的興起,

逐漸有商業交易、慶典的熱鬧氣氛,城市的規模亦逐漸成形。隨著樹杞林商業地 位的增加,日治初期,竹東街已成為竹塹地區果市、米市、炭市、腦市以及柴市 的集散地,集散的地點在現在上坪的地理位置,其性質主要為換蕃所或生蕃物品 交換所,也就是作為原住民交換物品之地,且具備防禦功能。

從先民初墾到二十世紀末的竹東街區,居民大多是客家人,三山國王廟也幾 乎村村可見,廟宇座落的地點與傳統市集的形成有密切之關聯;竹東最早形成市 集的地點便在柯湖里福龍宮前廣場,當時商販聚集的熱鬧程度不比現今的竹東鎮 區遜色,且為新竹通往北埔必經之路;爾後西南山區的開發,地處邊關隘口的軟 橋上坪成為山地貿易中心,肩負內山山產、茶葉及街庄之物資集散功能,提供林 場工人、交換山產商人以及原住民交易與消費;直到林務局結束本鎮的林場工作 以及 122 縣道的交通發展,內山交易的商人轉到鎮區,清領時期竹東街道市集商 圈,出現在以漢人庄社、三山國王廟惠昌宮前廣場,水田散佈於庄社之外,為現 存竹東最老的傳統都市空間;連接惠昌宮正對面的古市巷,承襲清代台灣城市街 道規制,可說是竹東最早的一條商業街,雖街道狹窄僅僅三公尺寬,卻是供應竹

3-5

竹東鎮地理區位特色請參考附錄二。

3-6

竹東鎮零售市場分布請參考附錄一。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 91 級

東地區米、炭、柴、果、樟腦等生活必需品的重要集散地,商販密集、貿易興盛;

市區改正3-7後,重新定位土地使用分區,為改善都市交通、衛生與安全等都市 住民問題,有關飲食、攤販、市場管理等零售服務業,隨著商販的經營資本與都 市計畫規範原則移動或安置,於是,原本樹杞林街的商圈移至以東寧路、長春路 及東林路週邊為主的雙十字區域,此區域鄰近鎮公所、金融服務業等辦公單位及 中央市場。而成為鄰近人口聚落的商店、飲食店、傳統市場等型態,提供設施服 務。因此竹東的商業地位的發展也從內山經濟中心、鄰近八鄉鎮的商品集散交易 中心,轉為現在以住民消費為主的商圈型態。

自開墾至今,竹東鎮人口聚落的空間分布,林于煒(2001)於竹東的聚落發 展一文中提到,因地點、地形、開發、水利以及交通等因素,人口自山區據點變 遷至現在的鄰里分布,聚集人口由散村變成集村型態。而於 1980 年後,本來以 鐵路支線往山區發展的通勤人口,受到產業政策發展的影響,變成以公路為主、

以新竹市為就業地點的重心,竹東則成為以居住為主的鄉鎮地區,其商業型態也 以住民消費為主力。

竹東有另一層主要表現在零售市場上的意義,以全新竹縣最大的中央市場為 最明顯的例子。每天在中央市場有許多原住民帶著他們種植的農作物來此進行交 易,竹東由於距離產地近且消費人口眾多,因此是一個銷售農產品的最佳地點。

另一方面,竹東也是交通運輸的非正式經濟的主要據點,由於山地鄉範圍廣大且 聚落分散,在私人運具有限且正式的大眾運輸系統無法照顧的情況下,衍生出平 地人經營的小巴士往來載運乘客,而搭車地點即位於中央市場靠近圓環一帶。竹 東也因為當地以及鄰近區域的消費需求,產生了大量攤販就業的人口,在鄉鎮層 級政府有限的人力以及資源下,都市計畫地區的土地發展,產生了計畫趕不上變 化的都市社會問題,面臨市場管理以及攤販問題的挑戰。更因為發展早的竹東,

商販無力支持過高地價的租售營業,因此攤販活動,取代了正式經營的商店,主 要出現在幾個新舊商業密集的人口聚居區以及城郊社區,居民也因為習慣攤販活 動的現象,反而成了竹東地區主要消費活動的場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