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結論

從民眾以及攤商的調查意見整理,可知無論使用者的背景如何,市場環境的 優劣,仍舊影響居民消費以及攤商營業在交互作用行為之認知差異;而從市場的 形成到現今的經營規模,雖然地理條件優良,但也在人為作用下,漸漸地發生空 間環境的改變,營運狀況甚至不斷的產生問題與困難,有幸人為運作的環境是可 以經過時間及人力的配合,逐漸改善。

另外,在竹東鎮全區的調查結果,顯現出民眾對於傳統市場還具有某種程度 的熱愛,且近二成五的職業婦女選擇至公有零售市場消費,居住十年以下的職業 婦女選擇公有零售市場消費的人口也近六成;攤商也希望能在地經營,主管單位 也期望能在有限的資源與權力下,將其環境經營有更完善的成果。中央市場雖然 在竹東鎮區是表現最好的市場,較具有規模,也較具有代表性,但從以前設置成 立到現在,中央市場在營運上的表現愈來愈不理想,目前仍舊存在著相當的危 機;商華市場則具備竹東傳統道地經營的經驗,雖然在地經營的建築空間,不斷 地加強,但就營運上的成果,倘若面對現今的營運缺點而無加以檢討,勢必面臨 攤商與消費人口的流失。

因此,研究調查發現,竹東地區的民眾消費還是以傳統零售市場主要,顯示 著有關此地方文化意涵以及此地方的規範,顯示傳統零售市場仍是有其存在的競 爭優勢,結論成文則藉由就竹東地區傳統市場的環境行為、社會特性條件與攤商 經營、家庭結構的消費認知的調查分析結果,對於鄉鎮地區層級-竹東鎮個案的 公有市場改進策略的研擬,有進一步的解釋與歸納。

一、傳統市場存在價值與意義

縱使面對社會結構的轉變,傳統市場仍然存在。在竹東鎮的地域範圍更為明 顯。

竹東的舊商圈的人口以及都市發展穩定,也表示市場結市的活力仍舊受大眾 喜愛。而市場的存在為必須的,以都市社區來講是為了需要,因為生活必須所以 需求性慢慢擴張而愈熱鬧熱絡至影響到附近居民的都市環境生活,政府才規範其 膨脹的限制。就中央市場的經營而言,其秩序混亂,市場內部有許多空攤,有些 在市場界址外經營攤業,但其總量是不變的;如果傳統市場會因為家庭結構的改 變,漸漸流失客群,產生到賣場或超市購物的現象,那麼竹東應該不會有類似小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 91 級

市場的出現,也不會有黃昏市場(下公館東峰路的攤販群)的經營方式產生,所 以傳統市場並不會隨著現代城市發展結構而沒落萎縮。

根據民眾問卷的統計結果,民眾認為傳統市場不可取代的優點,以具有鄉土 人情味為第一重視的程度,可見,中央市場的特性,民眾也享受除消費供給功能 外的社會休閒價值,與一般在超市拿了便走的消費習慣不同。在市場熱鬧狀態下 的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形式,表達他的個人與集體的關係,並隱藏著一套人際的 以買賣信任為基礎的價值觀運作。因此多數的民眾在市場消費時,認為購物消費 本來就是件輕鬆隨意之事,可以貨比三家價格彈性的選擇購買,殺價也是一種購 物的樂趣,表現出自我的成就與購物所帶來的刺激感。另外,有近七成民眾對於 傳統市場的熱愛程度,也認為中央市場不會被其他零售設施所取代。所以,在日 趨現代化且商品化的社會,「市場」更顯得傳統鄉土文化價值觀以及人際關係交 流。

像這樣的參與經驗與體驗,可知走進市場內,不只因其空間的擺設而衍生的 意涵而進入一個塑造出來的文化情境,也同時發展出鄉土、道地、淳樸且真實的 人際關係;這是因個人參與市集活動所衍生出的社會情境,進而發展出動態的過 程(process)或互動(interaction),如交易、合作、變遷等,也因為家庭結構、

層級體制、經濟結構等關係,產生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消費的結合。相對地,傳統 市場的形象以及營造的氣氛,鼓勵人們表現適合市場環境的行為模式,並與在場 的人,進入其互動模式,發展成在市場的功能上、社會結構上相互的關係。

二、竹東鎮傳統零售市場結構

社會經濟發展消費人口組成與家庭結構的改變以及零售服務競爭使得中央 市場以及商華市場面對不同的營運問題,其他二處公有市場也已歇業,但是類似 公有市場營運模式的攤販市集在竹東各地區仍舊不斷形成,新的社區出現了新的 市場規模,而舊的市場漸萎縮(如服務竹東等里地區的中央及商華市場),這表 示舊聚落商圈的人口趨於飽和,且因城市擴張的程度,人口遷移至新的社區聚落

(如上館等里、五豐等里地區)。

從全研究區民眾選擇傳統市場消費的觀點,可見竹東鎮傳統市場的服務範圍 較大,加上鄉鎮地區的公共運輸並不發達,僅有區域服務的運輸路線,且具有規 模的市場數量分布不普遍,密度甚低,再度顯示鄉鎮地區市場的服務功能,係以 家庭為主要,非以休閒為目的。而多數家庭採買的習慣已與傳統市場攤商具有供 需信任的基礎,市場攤商係於市場內具有登記固定位置的供給服務,其性質對民 眾而言,較具有主顧關係。竹東地區的公有市場,已打下在地服務的本土銷售經 驗。

竹東鎮公有市場的發展現況,根據本文之綜合分析結果,顯示出目前營運的 二市場有以下幾個特點:

1、中央市場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 91 級

竹東主要之民生需求場所,消費活動是以買菜為主,是真正的「菜市 場」。

中央市場的服務範圍廣至全竹東鎮,顯示扮演鄉鎮地區溝通生產與消費 的交換場所市場的服務功能。

服務對象甚有明顯的主顧關係。因此中央市場相當地在地化,具有豐富 的在地文化,為經濟與社會文化功能。

以家庭為重心的市場零售業結構。

2、商華市場

以餐飲為主的市場零售業結構。

相較於中央市場,具有合於規範的公共建築設備。

基於購物的習慣性以及多年購物所產生的信任度,商華市場已經打下穩 定的固定客源經濟基礎;隱藏著一套人際的以買賣信任為基礎的價值觀 運作,形成獨特的行銷策略和競爭環境。。

商華市場存在的價值、社會關係密集程度,發揮局部社區訊息傳遞的社 會功能,為竹東地區在地特色之一,凸顯出它獨特的魅力及存在的可貴。

商華市場雖漸於落沒,但為規模較小而精之市場。

三、竹東鎮公有零售市場改善策略

除學習傳統零售市場更新的成功案例外;

1、「特色」的定位,推展主次市場風貌的獨特性。

2、攤商自治自助:組織凝聚共識以及結合社區發展策略。

3、整體規劃考量:利用資源與優勢,強調本土化,但現代化經營;其管理策略 建立於經營效益需求與組織配合程度。

第二節 建議

1、研究建議

為了解傳統市場此種業態在鄉鎮地區發展的課題,本應將台灣所有屬鄉鎮層 級的傳統市場皆納入研究範圍,但由於研究時間以及人力資源有限,僅採取新竹 縣竹東鎮個案選定研究範圍,探究該地區城鎮發展與傳統市場相關之課題研究,

因此雖不能將個案研究區的研究結果當作所有鄉鎮層級地區的代表,但本研究仍 期望透過個案的討論,提供鄉鎮地區傳統市場發展的參考。

茲選擇竹東鎮中央市場為案例研究以達成本研究之目的,由於都市發展的差 異會造成相同事件在不同空間有差異之處,所以本研究僅代表在研究時間範圍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 91 級

內,竹東鎮公有零售市場的發展課題之探討。對於其他地區及其他傳統市場的發 展課題,並不能概括所有。

研究內容本欲提出傳統市場轉型之課題研究,但研究發現的結果,竹東鎮的 傳統市場結構對當地發展及民眾而言,仍具有相當存在的價值性,目前家庭消費 採買習慣仍無明顯之改變,仍仰賴於傳統零售市場的供應模式,因此,欲探討轉 型課題,實無必要;在分析及結論的成文,則轉向公有市場所面臨的發展問題與 改善對策,並且以現階段主要零售結構發展對策為主。

另外,本研究之方法選定以現況調查為背景陳述,由於時間、人力資源、成 本之限制,以問卷調查為主要研究方法,其民眾及攤商取樣皆採分區隨機抽樣、

但攤商的問卷受訪有限,因此,問卷統計技術上之操作雖已過錄並檢核,減少誤 差產生,但並不足以代表竹東民眾及攤商所有人口之意見調查;其統計分析結 果,訪談的輔助資料僅為次之輔佐問卷內容之不足部分意見,對於質的研究,並 無深入的作資料蒐集檢核,此為研究不足之部分。

2、後續研究

本研究所研擬之改善對策及建議,僅有原則性探討,並無深入進行說明;此 外,根據現況與問卷調查的瞭解,竹東中央市場營運主要的競爭對象係以流動攤 販為主,無論是民眾或攤商都表示,多數流動攤販佔用土地設攤造成市場營運許 多的的困擾,且鄉鎮層級的政府單位由於行政責任、財政以及人力資源上的限 制,在空間設施上的管理無法彰顯,種種許多因攤販產生而成的失序空間,造成 許多都市必須規範攤販衍生的重要課題。因此,對於中央市場外圍攤販的去留,

各組織間如何管理配合等,其發展問題與基礎的行動方案則有待後續研究之完 成。

研究的內容僅以個案討論的方式,若欲研究整個台灣鄉鎮地區傳統市場或公 有市場發展之課題,實應分析比較各地區之通則性,另有待後續研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