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研究對象為啟聰高職三年級學生四班(分別為資料處理、美工、家政 及圖文傳四科,共40人),由研究者指派資料家政科、美工科為傳統教學;資處 科及圖文傳播科為多重表徵組。由研究者親自教學,施以不同教學法:傳統教學 組施以傳統教學法,以板書和掛圖為主;多重表徵組會以模型、ppt、動畫和影 片等多種教材教具來教學。研究者參考許多論文資料,編撰出血液循環測驗題 目,並利用此測驗工具與晤談來分析學生之認知情形、迷思概念及心智模式。本 章主要會從結論、建議與未來研究方向與問題三方面,提出研究者的想法。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及研究結果,歸納出以下七點的結論:

一、聽障學生對於血液循環所持有的心智模式的種類

本研究透過血液循環紙筆測驗工具及晤談,分析出聽障高職生特有的心智模 式,有以下七種:未形成模式、發散式、單循環、多循環、雙循環、類科學、科 學。而且,在本研究中的研究對象,無論是實驗組或是對照組均沒有達到科學模 式。

二、聽障學生對於血液循環所持有之與聽人相異的迷思概念

聽障學生是倚重於視覺學習,其吸取知識的管道是與一般聽人有明顯差異,

但其迷思概念基本上是與先前文獻是相似的(符合 Robin,1982 ; Arnaudin, Mintzes, 1986 ; Chi,1991 ; Lazarowitz&Penso,1992 ; Chi,Leeuw,Chiu, Lavancher, 1994 ; Sungur, Tekkaya , and Geban,2001 等人研究)。聽障高職生所持有之迷思概念中與

聽人較為不同的迷思概念有以下幾點:

1. 心臟方面:

心臟是血或神經構成;瓣膜有保護功能(類似心肌); 心臟連接氣管,可以 行呼吸作用(心臟功能類似肺)。

2. 血管方面:

動脈是動腦,靜脈是心情平靜;動脈活人有,靜脈死人有;血管是三層包在 一起的;動脈在身體左半部,靜脈在身體右半部,靜脈四肢才有,身體沒有。

3. 血液方面:

認為白血球可以幫助出汗,所以可以排除病毒;血小板是正方形(像板子)

的;喝水會讓血流增多;運動可以補充血球。

4:循環途徑方面:心臟右半的血流到左身,左半的血流到右身。

三、最後模式的形成主要受到初始模式的影響

在同樣的教學法下,不同起始模式的學生,其能夠學習吸收的知識是不相同 的。以起始模式為發散式(R)的學生為例,其最高可以達成之模式是多循環模 式(M);起始模式為單循環(U)的學生,其最高可以達成之模式是雙循環模 式(B);起始模式為多循環(M)的學生,其最高可以達成之模式是類科學模式

(L),而且要演變為類科學,是需要先演變為雙循環(M)模式,符合 Vosniadou 和 Brewer(1992)提出的綜合性模式,認為學生的心智模式由日常經驗之初始 模式變為綜合模式,再轉變為科學模式。

四、多重表徵教學有助於聽障學生瞭解過程本體概念

在教學部份,可以看到兩組學生在屬於物質本體概念的題目之答題正確性 上都有明顯進步,傳統教學組進步了 10%左右,多重表徵教學組進步了 15%左 右,兩組學生的物質本體概念答題正確率會沒有顯著差異,這可能是因為物質本

體概念本身多於記憶性,所以傳統教學法也可以教的很好,故兩組都有明顯的進 步;反之,在過程本體概念的題目之答題正確性上,控制組在後測僅有微幅進步;

在控制組部份,正確率進步了 20%,兩組的正確率比較上呈現出顯著的差異這 顯示出多重表徵教學法是有助於聽障學生瞭解過程本體概念。此研究結果呼應了 Chi(1992)研究,跨越本體類別間的概念改變是困難的,本體內的改變是較為容 易的。

五、多重表徵教學會讓學生心智模式演變途徑趨向於收斂

研究發現控制組進行教學後,其心智模式的演變是非常發散與分岐的,且沒 有任何兩位學生的演變途徑是相同的;反觀實驗組,在教學後其心智演變途徑主 要分為:經驗-雙循環-雙循環、雙循環-類科學-類科學、多循環-多循環-多循環三 種,這也表示實驗組的演化途徑是趨向於收斂。其中值得注意的有兩點,其一從 多循環-多循環-多循環一條演變途徑,似乎可以看出一開始持有多循環概念之學 生,他的概念是較為堅固且難以改變的;其二是是雙循環-類科學-類科學這一條 演變途徑,似乎意味著多重標徵教學法使可以讓學生趨向一個較為正確演變途 徑。

六、多重表徵教學有助於聽障學生學習科學概念

本研究從多種面向去分析兩組學生的學習成效。研究結果發現,在整體答 題表現上、四個子概念(心臟、血管、血液、血流)答題表現上、結構/功能/行 為/機制概念答題表現上、晤談分析資料上,顯示出施以多重表徵教學的學生,

其答題表現與其心智模式皆優於傳統教學組,符合 Peters & Diker,1982;

Castle,1982;Grant & Semmers,1983;Janvier,1987;Rieber & Hannafin,1988;

Rieber,1989;Robbins,1990; White,1989,1993b,1998;Kenyon & Kimberly,

1991; Park & Gittelman,1992;Edward F.Redish,1993;Volterra(1995);Noss &

重表徵教學有助於聽覺障礙學生學習血液循環概念;也符合 Myklebust,1960 ; Castle,1982; Grant & Semmers,1983;林寶貴,1990;Robbins,1990; Kenyon

& Kimberly,1991;Volterra,1995;邱淑明,2003;朱經明,2004;Snsan ,Brenda,

2006 等人之研究,證實了多重表徵教學的確是較適合聽障學生的學習方式。

七、電腦多媒體教學可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與理解,也會造成學習負擔

本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同意多媒體教學是可以增進學習理解以提昇學習興 趣,但學生也認為多媒體教學會造成學習負擔,研究者認為可能是因為聽覺障礙 學生是依靠視覺學習,當視覺受到過度刺激與使用時容易讓學生感到視覺疲累,

所以這些很華麗表徵雖然可以讓學生學習感到有趣,但是相同的也會使學生感到 有負擔。故教師在教導聽障學生時,除了要刺激其視覺學習外,也要注意到過多 的刺激是會造成反效果,而讓學生感到負擔的。

第二節 研究的啟示與建議

一、模型教具與電腦動畫的重要性

研究者在教學中發現,聽障學生在傳統教學時,時常有注意力渙散之情況;

反之在使用多種模型與電腦動畫之課堂,學生之注意力會明顯集中,同樣情況也 時常發生在一般聽人學生裡,此外,科學概念本質上是較為抽象,故將其具體化、

模型化,應該是會對學生學習上有幫助的。

二、合宜教材的設計

本研究教學中加入多中刺激學生吸收的元素(ppt、模型、動畫、影片、實 驗),使得科學教室不再枯燥,也讓教學方式趨於多元化、活潑化。研究者認為

在教材教具的合宜性上,對聽人而言合宜的教材教具,可能對聽障來說是極為不 合用的,例如一般聽人生在教脈搏概念時,多會使用聽診器來教導,但「聽」對 聽障生來說是難以做到的,所以,本研究參考網路資料,設計「看的脈搏測量器」, 讓學生可以看到脈搏,進而學習到正確科學知識。

三、將多重表徵的教學融入教學策略

本研究結果顯示出,多重表徵教學對聽障學生學習科學是有明顯助益。但在 實際的教學現場裡,老師還是採用傳統教學法來教導聽障生,這也難怪聽障學生 的學業成就會明顯落後於聽人。所以,研究者認為,應該要推廣多重表徵教學法 給在教學現場的老師,將此教學法融入各科教學中,期望能藉由此教學法提昇聽 障學生的整體學業成就。

第三節 未來研究的方向與問題

一、 擴大/增加樣本數

本研究之樣本僅有兩組共 40 名學生,樣本數並不多。所以在將來的研究中,

可以將研究對象推及到全國啟聰學校及聽障特教班,期望可以讓研究更完整、更 有說服力。

二、 延長教學時間,以及延伸至其他教學單元

本研究之教學時間僅有四堂課,在教學上算是很緊迫。在將來研究中,可 以試著將時間拉長,期望拉長教學時間後,可讓聽障學生之心智模式能夠達到科 學模式。此外,也可以將此教學法延伸使用到其他生物單元,看在不同單元是否 會有相同結果。

三、 研究對象可以推及其他年齡及領域的學習者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皆為同年級學生(高三),在將來可以將此教學法推及 各種年齡層,看不同年齡層的學生對於的心智模式異同及其演變歷程;也可以推 及到不同領域,看不同領域(例如:人文領域)的教學成效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