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莊王文獻疏證

第一節 〈鄭子家喪〉疏證

三、 簡文疏證

[一] (莊)王 (就)夫 (大夫)

「 」字整理者陳佩芬釋為「就」,對字義未有論。27 但在上博六〈平王問鄭 壽〉簡 1:「競(景)坪(平)王 (就)奠(鄭)壽」的考釋中,整理者陳佩芬

       

22 「子」字原整理者補為簡 4 首字,此從高佑仁補於簡 3 末。參陳佩芬,〈〈鄭子家喪(甲本、乙 本)〉釋文考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頁 182。

高佑仁,《上博楚簡莊、靈、平三王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頁185。

23 高佑仁認為乙本「愄」字「鬼」旁省作「 」,可從。參高佑仁,《上博楚簡莊、靈、平三王研究》

(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頁 233-234。

24 「於」字所在的位置,整理者補在簡 4 尾端,高佑仁、林清源師認為有可能位於簡 5 首端。參 陳佩芬,〈〈鄭子家喪(甲本、乙本)〉釋文考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8),頁 182。高佑仁,《上博楚簡莊、靈、平三王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 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頁 185。林清源師,〈《上博七.鄭子家喪》文本問題檢討〉,《古文 字與古代史》第3 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頁 332。

25 「 救」二字所在的位置,陳佩芬補在簡 7 首端,高佑仁、林清源師認為可能位於簡 6 尾端。

參陳佩芬,〈〈鄭子家喪(甲本、乙本)〉釋文考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頁 184。高佑仁,《上博楚簡莊、靈、平三王研究》(臺南:成功大學 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頁 185。林清源師,〈《上博七.鄭子家喪》文本問題檢討〉,《古 文字與古代史》第3 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頁 333。

26 從高佑仁隸為「 」。參高佑仁,《上博楚簡莊、靈、平三王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博士論文,2011),頁 278。

27 陳佩芬,〈〈鄭子家喪(甲本、乙本)〉釋文考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8),頁 173。

云:「《玉篇》:『就,從也。』『競平王就鄭壽』,即為『鄭壽從平王』。」28 社,2007),頁 256-257。

29 凡國棟,〈《上博六》楚平王逸篇初讀〉,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8),

2007.07.09。

30 陳偉,〈《鄭子家喪》通釋〉,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64),2009.01.10。

陳偉,〈讀《鄭子家喪》札記〉,《新出楚簡研讀》(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頁 306。

31 馮時,〈〈鄭子家喪〉釋文導讀〉,簡帛資料文哲研讀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2009.12.12。

32 董珊,〈讀《上博六》雜記〉,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03),2007.07.10。

劉信芳,〈《上博藏六》試解之三〉,簡帛研究網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7/liuxinfang0001.htm),2007.08.09。周鳳五,〈上博六〈莊王 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問鄭壽〉、〈平王與王子木〉新訂釋文注解語譯〉,「中國簡帛學國際 論壇2007」(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7.11.10-2007.11.11),頁8。高佑仁,《上博楚簡莊、

靈、平三王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頁 200-203。

33 李天虹,〈《鄭子家喪》補釋〉,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67),2009.01.12。

34 巫雪如,〈楚簡考釋中的相關語法問題試探〉,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93),2009.07.15。巫雪如,〈楚簡考釋中的相關 語法問題試探〉,《簡帛》第5 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頁 179-194。

35 宋華強,〈《鄭子家喪》《平王問鄭壽》「就」字試解〉,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18),2009.07.21。宋華強,〈上博竹書《鄭子家喪》

札記三則〉,《簡帛研究2009》(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36 蘇建洲師,〈《鄭子家喪》甲 1「就」字釋讀再議〉,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138),2010.05.01。

與「莊王就大夫」用法相近的「就」字還見於《上博(六).平王問鄭壽》:「景 平王就鄭壽……。」37 學者對此二處「 」釋為「就」皆無異議,但對「就」在 簡文中的理解方式可分為七說,一是訓為「跟從」;二是訓為「造訪」;三是訓為

「趨近」;四是訓為「會集」;五是作為使動用法,訓為「召見」;六是讀為「速」,

訓「恭敬延請」;七是讀為「召」,訓「召集」。

若將「景平王就鄭壽」之「就」訓為「從」,則其意只能是「平王從鄭壽」,

不會是整理者所說的「鄭壽從平王」,而「平王跟從鄭壽」之舉較不合於古代君臣 關係。先秦雖有君主訪賢臣之例,但未見「跟從」賢臣之例。將此訓用於「莊王 就大夫」,亦有此病,何況「大夫」於此為多數集合名詞,非單指一人,更不可能 去跟從。

「就」、「速」二聲系缺乏直接相通例證。就文意觀之,「莊王就大夫」之「大 夫」指的是眾大夫,非單一德高望重之賢臣,似不用「恭敬的延請」。且〈鄭子家 喪〉簡1 到簡 3 莊王所言乃用以「告」大夫,只是宣告楚國要圍鄭的理由及決定,

並非請教其意見,是以更不需「恭敬的延請」眾大夫。在〈平王問鄭壽〉一篇中 鄭壽為楚邦老臣,楚平王或有可能恭敬的延請,但「景平王就鄭壽」語境、句式 皆與〈鄭子家喪〉:「莊王就大夫」類同,比較可能是同一用法,故筆者對〈平王 問鄭壽〉「就」字亦不採讀「速」之說。

訓「就」為「造訪」,在先秦文獻中雖數見,但用於此二處簡文並不恰當。除

〈鄭子家喪〉中莊王不可能一一拜訪眾大夫外,〈平王問鄭壽〉中「景平王就鄭壽」

的下一句為「訊之於尸廟」,其訊問地點在尸廟,可知平王並未到鄭壽家「造訪」

(筆者認為後文的「君王踐處,辱於老夫」亦非指「景平王就鄭壽」一事,是指 第二年平王到鄭壽之居處)。38 訓為「趨近」、「靠近」之說亦有此弊。

「就」字的說法中,以訓為「召集」、「召見」最能順讀簡文文意,在〈鄭子 家喪〉可訓為「召集」,在「景平王就鄭壽」中「就」的對象僅限鄭壽一人,故只 能訓為「召見」。但以「就」、「集」一聲之轉為理據的說法只能訓為對多人的「集 合」、「召集」,無法適用於〈平王問鄭壽〉。將「就」理解為使動用法,在語法和 文獻上都缺乏證據,誠如巫雪如所言,及物動詞的「就」不太可能發展出使動用 法,且「就」字在出土及先秦文獻中多見,皆未見用作使動用法者,此說仍有可 疑。讀「就」為「召」能合於文獻用例,是目前可能性較高的說法,但「就」屬 從母覺部、「召」屬定母宵部,通轉稍有疑慮,蘇建洲師雖輾轉證明其音理可通,

       

37 陳佩芬,〈鄭子家喪(甲本、乙本)釋文考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8),頁 173。

38 參〈〈平王問鄭壽〉疏證〉節。

但高佑仁已指出其通例仍有問題。故筆者認為「 」之讀訓仍未可定論,但楚簡

「 」多讀「就」,此亦暫讀作「就」。

[二] 以及於今。天 (厚)楚邦,囟(使)為者(諸)侯正

整理者在甲本將本段連上讀為「以邦之怲,以急於今,而後楚邦思為諸侯正。」

訓「急」為「疾」,訓「正」為「善」,意解「而後楚邦思為諸侯正」為「以後楚 國需考慮對待諸侯親善」,但在乙本釋文作「以邦之怲,以及於今」,「 」字讀法 前後不一。39 凡國棟讀「 」為「及」,訓「正」為「君」、「長」義,郝士宏亦有 此說。40 INT(網名)則讀「正」為「征」,「為諸侯征」即「替諸侯去征伐」,所 謂恭行天之罰也,認為此句話表楚國師出有名。41

陳偉及復旦讀書會皆在「 」後斷句,陳偉讀為「以邦之病以急,於今而後。

楚邦思為諸侯正」,後改讀作「以邦之病以及於今而後。楚邦思為諸候正。」又曰

「囟」疑當讀為「斯」,與「是」同義。42 復旦讀書會讀作「以邦之病以急。於今 而後,楚邦思為諸候正」,「思」訓「應」、「當」,「正」為「主宰」義。43 宋華強 合整理者及陳偉之說,讀為「以邦之怲,以及於今而後」。44 小寺敦句讀為「於今 而後楚邦囟為諸侯正」。45

侯乃峰在字形比較後,將「而」改釋為「天」、「 」改讀為「厚」、「囟」讀 為「使」,全句讀作「天厚楚邦,使為諸候正。」46 李天虹合凡國棟、侯乃峰之斷

       

39 陳佩芬,〈〈鄭子家喪(甲本、乙本)〉釋文考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8),頁 174。

40 凡國棟,〈《上博七.鄭子家喪》校讀劄記兩則〉,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20),2008.12.31。郝士宏,〈讀《鄭子家喪》小記〉,

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02),2009.01.03。

41 參郝士宏,〈讀《鄭子家喪》小記〉,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02),2009.01.03,文末討論第 1 樓。

42 陳偉,〈《鄭子家喪》初讀〉,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19),2008.12.31。

陳偉,〈《鄭子家喪》通釋〉,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64),2009.01.10。

43 復旦讀書會,〈《上博七.鄭子家喪》校讀〉,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84),2008.12.31。

44 宋華強,〈《鄭子家喪》「以及於今而後」小議〉,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73),2009.06.08。

45 小寺敦,〈上海博楚簡「鄭子家喪」譯注―附.史料的性格に關する小考〉,《東京大學東洋文化 研究所紀要》第157號,頁4。小寺敦,〈上博楚簡《鄭子家喪》的史料性格:結合小倉芳彥之學 說〉,《出土文獻》第2輯(上海:中西書局,2011),頁203-214。

46 侯乃峰,〈《上博(七).鄭子家喪》「天後(厚)楚邦」小考〉,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26),2009.01.06。

讀和釋字,讀為「以邦之病,以及於今。天厚楚邦思為諸候正。」47 馮時讀「以」

為「已」,訓「囟(使)」為「假使」,謂「諸侯正」即諸侯的霸主。48

【夙按】

將「 」讀為「急」的斷讀有二,其一是「以邦之怲,以急於今,而後楚邦思 為諸侯正。」文意似乎有點不合邏輯,怎麼會在國家憂患「急」的現在,才想要 去「為諸侯正」呢?其二是「以邦之病以急。於今而後,楚邦思為諸候正。」復 旦讀書會說明為「因為當時國家禍亂頻仍(所以沒有提起此事),從今往後楚國應 該做諸侯的主宰。」需要理解為「急」字後有所省略,文意才能通順。凡國棟將

「急」改讀為「及」後語意較順暢,可從,「以及於今」即「以至於今」。

侯乃峰比較〈鄭子家喪〉甲、乙本的「天」、「而」二字後,認為其寫法仍有 明顯區別,而簡2 原釋「而」之字實為「天」形,故將「而」改釋為「天」,並云:

「若是抄寫者想寫成『而』字,似乎不應該兩個抄本(且兩本當非同一抄手所為)

都寫作近似『天』字形的。」筆者贊成其說。但不可否認的是「天」、「而」二字 混用例在楚簡中常見,故仍須觀察上下文意,才能確定此字當釋為「天」或「而」。

49

陳偉、宋華強皆將「今而後」三字連讀,且在其後標句號,宋華強更解釋「今 而後」等同於「今」,「以及於今而後」即「以及於今」。又舉以下古漢語虛詞複說 之例,《莊子.逍遙遊》:「而後乃今將圖南。」《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吾今而 後知禮之可以為國也。」在《晏子春秋.外篇》中作「今知禮之可以為國也。」《左 傳.襄公七年》:「吾乃今而後知有卜筮。」《臨川文集.苗振職方郎中制》:「至今 而後得遷。」觀上述宋華強所舉例證,其「而後乃今」、「今而後」在上下文邏輯 關係及前後句式結構方面,皆與簡文「今而後」用法不平行。《莊子.逍遙遊》之

陳偉、宋華強皆將「今而後」三字連讀,且在其後標句號,宋華強更解釋「今 而後」等同於「今」,「以及於今而後」即「以及於今」。又舉以下古漢語虛詞複說 之例,《莊子.逍遙遊》:「而後乃今將圖南。」《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吾今而 後知禮之可以為國也。」在《晏子春秋.外篇》中作「今知禮之可以為國也。」《左 傳.襄公七年》:「吾乃今而後知有卜筮。」《臨川文集.苗振職方郎中制》:「至今 而後得遷。」觀上述宋華強所舉例證,其「而後乃今」、「今而後」在上下文邏輯 關係及前後句式結構方面,皆與簡文「今而後」用法不平行。《莊子.逍遙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