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上博簡楚王「語」類文獻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上博簡楚王「語」類文獻研究"

Copied!
44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博士學位論文. 上博簡楚王「語」類文獻研究 The Study on Language Literatures of King of the Chu State on the Bamboo Slips Collected in Shanghai Museum. 指導教授:林清源 研 究 生:趙苑夙. Ching-Yuan Lin Yuan-Su Chao.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七月    .

(2)  .    .

(3)  . 摘要 本論文以《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中記載楚王、楚臣對話的楚王相關文 獻為研究對象,共計〈昭王毀室〉 、 〈昭王與龔之 〉 、 〈柬大王泊旱〉 、 〈莊王既成〉、 〈申公臣靈王〉、〈平王問鄭壽〉、〈平王與王子木〉、〈鄭子家喪〉、〈君人者何必安 哉〉、〈王居〉等十篇,這些楚簡文獻是楚人記載楚事,其用字、用詞突顯楚國區 域特色,所記楚事皆為未經他國輾轉傳抄的楚國第一手資料,有不同於其他古籍 的研究價值。 在第二到第五章中,筆者先疏證十篇簡文文字,對前人說法有所補充,甚或 提出新的看法,俾使文意通順,以支持立基於文字上的進一步研究。第六章由上 博簡楚王文獻的成書體例、敘事方法、語言風格、思想傾向各方面,討論其性質 趨向。與《左傳》、《國語》、《戰國策》比較後,筆者認為上博簡楚王文獻體例、 風格近於《國語》,但保留更多原始面貌,可能與《國語》的原始材料來源有關。 第七章主論上博簡楚王文獻的思想內涵,在與傳世文獻比較後,筆者認為上博簡 楚王文獻的整體思想呈現較近於儒家。第八章歸納上博簡楚王文獻的君臣稱謂用 法,其稱謂格式有一定的規律,「王」、「君王」、「不穀」等用詞極具區域特色。. 【關鍵詞】楚簡、戰國文字、語類文獻、楚國、楚王. i   .

(4)  . Abstract This thesis researches ten literatures which was published in Chu Bamboo Slip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Collected in Shanghai Museum, including “Zhao Wang Hui Shi”,“Zhao Wang Yu Gong Zhi Zhun”, “Jian Da Wang Bo Han”, “Zhuang Wang Ji Cheng”, “Shen Gong Chen Ling Wang”, “Ping Wang Wen Zheng Shou”, “Ping Wang Yu Wang Zi Mu”, “Zheng Zi Jia Sang”, “Jun Ren Zhe He Bi An Zai” and “Wang Ju”. The authors of these literatures on Chu bamboo slips are Chu people, and terms used in these literatures posse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u State.The ten literatures have a value different from other ancient books. In the second to the fifth chapter, the author provides explanations of troublesome and hard to identify words found in these ten literatures. In the sixth chapter,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nature of the texts. According to comparative study of ten Chu Bamboo Slips literatures and Zuo Chuan, Guo Yu, Zhan Guo Ce, to know the nature of literatures of King of the Chu State on the Bamboo Slips close to Guo Yu. In the seventh chapter, the author observes the ideological of the ten literatures,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ought of the ten literatures close to the Confucian ideology. In the eighth chapter, the author generalizes and analyses appellations of Kings and chancellors of Chu State, and find that there are certain regularizations in these appellations.. Keywords: Chu Bamboo Slips, Warring States Writing, Language Literatures, Chu state, King of the Chu state. ii   .

(5)  . 凡例 一、. 本論文所引竹簡編號,皆以各批材料整理小組所公布釋文為準。. 二、. 本論文上古音採用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增訂本)》系統。. 三、. 本論文所引「簡帛網」文章,皆出自http://www.bsm.org.cn。「簡帛研究 網」文章,皆出自http://www.jianbo.org。「復旦網」文章,皆出自 http://www.gwz.fudan.edu.cn。「confucius2000網」文章,皆出自 http://www.confucius2000.com/。. 四、. 本論文採用新式標點,其餘符號大體依古文字學界習慣,「 」表示缺若 干字,「 」表示缺一字,「[]」表示補字,「<>」表示訛寫,「=」表 示重文符或合文符,「()」表示寬式隸定或通假字,「(?)」表示括號 前一字的隸釋有疑問,簡號以「【】」標注於簡末。. 五、. 對文字隸釋讀訓看法若不同於原整理者,皆於各篇釋文下加註說明採用 何人之說。若有補證舊說或提出新意見之處,則置於各節「簡文疏證」下專 文討論。. 六、. 除筆者親炙師長稱「師」外,其餘學者依學術論文慣例,一律不加敬稱。. iii   .

(6)  . 簡稱表 書刊、出土材料名簡稱表 《甲骨文合集》. 合集. 《小屯南地甲骨》. 屯南. 《殷契粹編》. 粹. 《殷墟書契前編》. 前. 《殷墟書契後編》. 後. 《殷墟書契續編》. 續. 《殷墟文字甲編》. 甲. 《殷墟文字乙編》. 乙. 《鐵雲藏龜拾遺》. 拾. 《殷周金文集成》. 集成. 《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曁器影彙編》. 新收.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上博簡.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 《上博(一)》、上博一.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 《上博(二)》、上博二.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 《上博(三)》、上博三.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 《上博(四)》、上博四.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 《上博(五)》、上博五.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 《上博(六)》、上博六.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 《上博(七)》、上博七.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 《上博(八)》、上博八.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 《上博(九)》、上博九.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 清華簡.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 《清華(壹)》.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 《清華(貳)》. 《新蔡葛陵楚墓》. 新蔡. 《信陽楚墓》. 信陽. 《郭店楚墓竹簡》. 郭店. 《望山楚簡》. 望山. 《包山楚簡》. 包山 iv .  .

(7)  . 《曾侯乙墓》. 曾侯乙. 《九店楚簡》. 九店. 江陵天星觀一號墓遣策簡. 天策. 江陵天星觀一號墓卜筮簡. 天卜. 《睡虎地秦墓竹簡》. 睡虎地. 《古陶文彙編》. 陶彙. 《古璽彙編》. 璽彙. 《中國歷代貨幣大系》. 貨系. 《古文四聲韻》. 四聲韻. 《汗簡》. 汗簡. 《集篆古文韻海》. 韻海. 其他簡稱表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 簡帛網. 山東大學簡帛研究網站. 簡帛研究網.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 復旦網. 清華大學 Confucius2000 網站. confucius2000 網 復旦讀書會.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吉林大學古籍 復旦吉大讀書會 所研究生聯合讀書會. v   .

(8)  . 目次 摘要 ................................................................................................................................... i Abstract............................................................................................................................. ii 凡例 ................................................................................................................................. iii 簡稱表 ............................................................................................................................. iv 目次 .................................................................................................................................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範圍 ......................................................................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 4 第三節 前人研究回顧 .................................................................................. 7 第二章 莊王文獻疏證 ................................................................................................ 15 第一節 〈鄭子家喪〉疏證 ........................................................................ 15 一、 前言 ................................................................................................ 15 二、 釋文 ................................................................................................ 15 三、 簡文疏證 ........................................................................................ 18 四、 〈鄭子家喪〉的文本屬性 ............................................................ 44 五、 〈鄭子家喪〉與傳世文獻互證 .................................................... 47 六、 〈鄭子家喪〉甲、乙本抄寫關係 ................................................ 54 第二節 〈莊王既成〉疏證 ................................................................................ 57 一、 前言 ................................................................................................ 57 二、 釋文 ................................................................................................ 57 三、 簡文疏證 ........................................................................................ 58 四、 〈莊王既成〉的底本和預言性質 ................................................ 70 第三章 靈王、平王文獻疏證 .................................................................................... 76 第一節 〈申公臣靈王〉疏證 ............................................................................ 76 一、 前言 ................................................................................................ 76 二、 釋文 ................................................................................................ 77 三、 簡文疏證 ........................................................................................ 78 四、 〈申公臣靈王〉與《左傳》互證 ................................................ 92 第二節 〈平王問鄭壽〉疏證 ............................................................................ 95 一、 前言 ................................................................................................ 95 二、 編聯略論 ........................................................................................ 96 三、 釋文 ................................................................................................ 98 vi   .

(9)  . 四、 簡文疏證 ...................................................................................... 100 五、 論〈平王問鄭壽〉中鄭壽的心態 ............................................... 111 第三節 〈平王與王子木〉疏證 .......................................................................114 一、 前言 ...............................................................................................114 二、 釋文 ...............................................................................................117 三、 簡文疏證 .......................................................................................117 四、 〈平王與王子木〉、《春秋事語》、《說苑.辨物》互證 .......... 133 第四章 昭王、簡王文獻疏證 .................................................................................. 141 第一節 〈昭王毀室〉疏證 ...................................................................... 141 一、 前言 .............................................................................................. 141 二、 釋文 .............................................................................................. 142 三、 簡文疏證 ...................................................................................... 144 四、 〈昭王毀室〉與傳世毀室主題文獻 .......................................... 171 第二節 〈昭王與龔之 〉疏證 ...................................................................... 176 一、 前言 .............................................................................................. 176 二、 釋文 .............................................................................................. 178 三、 簡文疏證 ...................................................................................... 180 第三節 〈柬大王泊旱〉疏證 .......................................................................... 198 一、 前言 .............................................................................................. 198 二、 編聯略論 ...................................................................................... 200 三、 釋文 .............................................................................................. 205 四、 簡文疏證 ...................................................................................... 209 五、 〈柬大王泊旱〉與傳世抗旱主題文獻 ...................................... 239 第五章 王屬不明文獻疏證 ...................................................................................... 243 第一節 〈君人者何必安哉〉疏證 .......................................................... 243 一、 前言 .............................................................................................. 243 二、 釋文 .............................................................................................. 248 三、 簡文疏證 ...................................................................................... 250 第二節 〈王居〉疏證 ...................................................................................... 294 一、 前言 .............................................................................................. 294 二、 編聯略論 ...................................................................................... 295 三、 釋文 .............................................................................................. 302 四、 簡文疏證 ...................................................................................... 305 第六章 上博簡楚王「語」類文獻與《國語》性質互證 ...................................... 322 第一節 上博簡楚王「語」類文獻體裁近於《國語》 .................................. 322 第二節 「語」類文獻的原始面貌 .................................................................. 326 第三節 《國語》性質管窺 .............................................................................. 331 vii   .

(10)  . 第七章 上博簡楚王文獻之思想意涵 ...................................................................... 335 第一節 君臣倫常-君臣之禮、弒君之罪 .............................................. 336 第二節 不變常故-常故不可違 .............................................................. 337 第三節 天意在民-天命觀與民本思想 .................................................. 340 第四節 民胞物與-抗旱思維 .................................................................. 342 第五節 中庸之道-奢不僭上,儉不逼下 .............................................. 345 第六節 善納諫言-人臣之諫和君王雅量 .............................................. 349 第七節 興衰成敗-對莊王的推崇和柏舉之役的反省 .......................... 353 第八章 楚國君臣稱謂的觀察 .................................................................................. 356 第一節 楚王稱謂 ...................................................................................... 356 第二節 楚臣稱謂 ...................................................................................... 360 第九章 結論 .............................................................................................................. 364 第一節 文字訓詁考釋成果 ...................................................................... 364 一、 提出新說 ...................................................................................... 364 二、 證成舊說 ...................................................................................... 368 第二節 文本內容考證成果 ...................................................................... 370 第三節 其他相關研究成果 ...................................................................... 374 一、 上博簡楚王「語」類文獻之性質 .............................................. 374 二、 上博簡楚王「語」類文獻之思想內涵 ...................................... 375 三、 上博簡楚王「語」類文獻之君臣稱謂 ...................................... 378 第四節 未來展望 ...................................................................................... 379 參考書目 ...................................................................................................................... 380. viii   .

(11)  .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目的與研究範圍. 在郭店楚簡研究方興未艾時,1994 年初上海博物館又從香港文物市場購得一 批出土時地不明的戰國楚簡,學界一般稱之為「上博楚簡」或「上博簡」 ,據整理 小組判斷上博簡時代約在戰國晚期,甚至可能與郭店楚簡同出於郭店墓地,其字 數、類別遠較郭店簡來得可觀,簡數合計一千二百餘支,字數約 35000 字左右, 內容為各種古籍文獻類資料,在文字、文獻、文學、經學、史學、思想學界皆投 下震撼彈,引起研究熱潮,自 2001 年《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發表以 來,相關著作如雨後春筍般產出,其後每一冊的出版都引起熱烈討論。 楚簡資料之內容實不僅止於楚國文獻,事實上在郭店簡和《上海博物館藏戰 國楚竹書》第一冊到第三冊中,我們很難確定有哪些篇章是楚人著作,其中數篇 文獻都被懷疑有齊魯系底本來源。1 直至著錄於《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 的〈昭王毀室〉、〈昭王與龔之 〉、〈柬大王泊旱〉發表,才有了進一步的開展。 三篇故事主角皆為楚王,陳偉由其在敘事中王號前不加「楚」 ,對楚國人、事、物 採取一種比較親近的立場,及「視日」一詞的出現等徵兆,推斷其作者當為楚人, 並指出其體裁像是先秦流行的「語」一類作品。2 此後又發表了數篇楚王相關文獻, 分別是《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的〈莊王既成〉 、 〈申公臣靈王〉 、 〈平王 問鄭壽〉 、 〈平王與王子木〉 ,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的〈鄭子家喪〉 、 〈君 人者何必安哉〉,及《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的〈王居〉。就稱謂用語、 敘事語氣觀之,此七篇亦皆為楚人作品,其中唯〈君人者何必安哉〉與〈王居〉 未標王號,事件內容與傳世文獻所載史事關係亦不明確,和另八篇稍有不同。此 外,《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的〈命〉記楚令尹子春向葉公之子討教楚 國名臣葉公子高的施政之道,其所論皆楚邦人事,稱楚王為「君王」,「視日」一 詞二見,凡此種種,顯見此篇為楚人作品,但其所錄為楚臣與楚臣間的對話,不 屬楚王文獻之列。                                                         1. 2. 周鳳五, 〈郭店竹簡的形式特徵及其分類意義〉 , 《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武漢:湖北 人民出版社,2000) ,頁 57-59。黃人二, 〈讀郭簡〈老子〉幷論其爲鄒齊儒者之版本〉 , 《郭店楚 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頁 493~498。 陳偉, 〈 〈昭王毀室〉等三篇竹書的幾個問題〉 , 《出土文獻研究》第 7 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頁 30-33。陳偉, 〈 《昭王毀室》等三篇竹書的國別與體裁〉 , 《新出楚簡研讀》 (武漢:武 2005) 漢大學出版社,2010),頁 210-214。 1 .  .

(12)  . 雖然同出上博簡,但確定為楚人作品的這些楚王文獻有不同於其他古籍的研 究價值。書寫於楚簡上的楚人所記楚事,其用字、用詞更顯楚國區域特色,其所 記楚事是未經他國輾轉傳抄的楚國第一手資料,其展現的文化內涵為當時楚國政 治、思想的直接體現。基於以上原因,筆者選定〈昭王毀室〉、〈昭王與龔之 〉、 〈柬大王泊旱〉、〈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問鄭壽〉、〈平王與王子木〉、 〈鄭子家喪〉、〈君人者何必安哉〉、〈王居〉等十篇為研究對象,期望在前人的研 究成果上能進一步對文字釋讀有所貢獻。並透過詳實的文字考證梳理簡文文意, 在正確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對簡文所載錄的楚地用語、史事、思想等史料加以分 析,觀察先秦楚國的區域特色,及在周朝背景和中原文化影響下的共有文化表現。 此外,上博簡楚王文獻所記事件不乏能與傳世文獻對應者,其同者可用以呼應、 補證傳世文獻,其異處則可加以比較討論,或糾正傳世古籍之訛、或提供不同的 理解視角。再者,李零已指出此數篇文獻風格近於《國語》、《戰國策》,3 陳偉、 凡國棟、黃麗娟、周鳳五亦針對個別篇章指出其性質近於《國語》、《左傳》、《戰 國策》,4 是以筆者擬觀察上博簡楚王文獻與先秦三大歷史散文間的關係,並討論 相關古籍的著作性質、原始樣貌及文獻流傳影響。 在比較、分析之後,筆者認為本論文納為研究範圍的十篇楚王文獻或可稱為 「『語』類文獻」 。 《國語.楚語上》 : 「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用明德于 民也。」是對「語」這個文類的早期記載,韋昭注「語」為「治國之善語」 ,點出 「語」的功能性,對其形式則未有所論。綜觀前人研究, 「語」之為文類名稱,其 涵蓋範圍較大,其細部分類亦有不同說法。雖然「語」的文類形式並非本文討論 重點,但既以「上博簡楚王『語』類文獻」為研究範圍,還是有必要對此處所謂 「語」稍加說明。張政烺在論述《春秋事語》時曾提及: 「這在春秋時期的書籍中 是一種固定的體裁,稱為『語』 。語,就是講話。語之為書既是文獻記錄,也是教 、「文獻記錄」、「教學課本」 ,大致符合筆者所採 學課本。」5 以「語」為「講話」 用的「語」之定義和性質,十篇簡文皆以對話為主、皆為文獻記錄、皆有教育貴 族子弟之用。俞志慧曾將「語」進一步分為重在記言的「言類之語」和重在敘事 的「事類之語」兩大類,6 此種分類自有其理,但在分類操作上有其侷限性,俞志                                                         3 4. 5 6. 李零,《簡帛古書學術源流(修訂本)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頁 280-301。 陳偉, 〈 〈昭王毀室〉等三篇竹書的幾個問題〉 , 《出土文獻研究》第 7 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頁 32-33。陳偉, 〈 《昭王毀室》等三篇竹書的國別與體裁〉 , 《新出楚簡研讀》 (武漢:武 2005) 漢大學出版社,2010),頁 210-214。凡國棟, 〈讀《上博楚竹書六》記〉 ,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9) ,2007.07.09。黃麗娟, 〈〈莊王既成〉與〈申公 臣靈王〉導讀〉,98 年度簡帛資料文哲研讀會 (http://web.ntnu.edu.tw/~696200165/jinbo/index02.htm) 。周鳳五, 〈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新 探〉, 《臺大中文學報》第 30 期,頁 8-9。 張政烺, 〈《春秋事語》題解〉, 《文物》1977.01,頁 36-39。 俞志慧, 〈語:一種古老的文類──以言類之語為例〉 , 《文史哲》2007.01,頁 5-22。俞志慧, 〈事 類之「語」及其成立之證明〉, 《淮陰工學院學報》14.04,頁 5-7、13。 2 .  .

(13)  . 慧自言此分類只是根據其大致的傾向和側重,不排除其中某些內容有交錯的情 形。所謂「事類之語」似近於前人所說「既有故事,又有議論」的「事語」 ,7 但 「語」之為類本重記言,敘事到何種程度才算「事語」或「事類之語」 ,在判斷上 8 仍有模糊地帶, 故筆者採用指涉範圍較廣的「語類文獻」而非「事語類文獻」為 題。.                                                         7. 沈長雲, 〈國語編撰考〉, 《河北師院學報》1987.03,頁 134。 對於「事語」一詞的界定及指涉範圍,學界亦有不同看法。如李零認為「事語」和「《國語》類 古書」 、「 《戰國策》類古書」、 「諸子百家語」、 「諸子遊說談資」皆有關;陳偉則認為「事語」乃是 「事之語」而非「事」與「語」 。參李零, 《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修訂本) 》 (北京:新華書店,2008) , 頁 299。陳偉,〈 〈昭王毀室〉等三篇竹書的國別與體裁〉, 《新出楚簡研讀》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 社,2010),頁 212-213。 8. 3   .

(14)  .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王國維在 1925 年講授「古史新證」時曾提出二重證據法,1 為古文字學者習 用,何琳儀師更進一步針對戰國文字承先啟後的時代性特徵,和分系分國的區域 性特徵,指出釋讀的八大要點,分別是「歷史比較」、「異域比較」、「同域比較」、 「古文比較」、「諧聲分析」 、「音義相諧」、「辭例推勘」 、「語法分析」,2 上博簡楚 王文獻的古籍和史料性質,正適用於二重證據法和歷史、辭例、語法等釋讀要點, 不但可以簡文補正相關傳世古籍,亦能用傳世資料幫助簡文的正確釋讀。 以出土古文材料為研究範圍,首重對文字的考釋和讀訓。文字的精準釋讀是 正確理解簡文文意並分析其所載史料的先決條件,關於此點,上博簡各篇整理者 及前輩學者已打下良好基礎,不過有若干簡文因簡牘殘泐、字跡渙漫、相關資料 不足,導致各家說法莫衷一是,一時難以論定,就連簡序和個別竹簡歸屬亦各有 異說。幸而新的材料陸續發表,讓筆者有幸窺得新出證據,在前人的基礎上更進 一步。在論文實際操作中,擬廣泛蒐羅中外各家說法、分析其中利弊,利用戰國 文字釋讀八大要點考釋文字,以求從原有的數種說法中找出最合理的釋讀方式; 或帶入相關證據,提出不同於前人之說的見解以供參考;對於客觀資料不足,難 有合理說法之簡文,則寧缺勿濫存疑待考。 文字考釋的部分將以單篇疏證方式呈現,以求文意的完整及內在邏輯理路之 清晰,依各篇簡文內容提及楚王王號的時代先後予以分類、排序,分列為第二到 第五章。其中第二章為「莊王文獻疏證」,包括〈鄭子家喪〉、〈莊王既成〉兩篇; 第三章為「靈王、平王文獻疏證」 ,靈王的部分有〈申公臣靈王〉一篇,平王則有 〈平王問鄭壽〉和〈平王與王子木〉兩篇;第四章為「昭王、簡王文獻疏證」 , 〈昭 王毀室〉、〈昭王與龔之 〉兩篇記敘楚昭王之事,〈柬大王泊旱〉為楚簡王專篇; 未標王號的〈君人者何必安哉〉及〈王居〉則置於第五章討論。疏證各節基本包 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前言」 ,記述簡文著錄及保存狀況、通篇文意理解。簡 序或竹簡歸屬有異說者另闢「編聯略論」 ,置於「前言」之後、 「釋文」之前討論。 第二部分為通篇「釋文」 ,與原整理者釋文不同之處皆加註以明說法由來,若已置 於「簡文疏證」獨立討論者則不另加註。其中〈鄭子家喪〉、〈君人者何必安哉〉 有甲、乙兩本,文字有些許不同,故甲、乙本釋文各出一次,兩本簡文不同處於 甲本釋文加註。第三部分為全節重點的「簡文疏證」 ,筆者對爭議較大的說法選擇、 基於新材料證據而來的新觀點,皆置於此部分專文討論。至於書手、版本、人物 形象、與傳世文獻的對照等,與簡文相關但又不適宜置入「簡文疏證」討論者,                                                         1 2. 王國維, 〈古史新證〉, 《王國維文集》第四卷(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頁 2。 何琳儀師, 《戰國文字通論(訂補)》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頁 266-307。 4 .  .

(15)  . 皆列於各節文末討論。其中〈鄭子家喪〉、〈申公臣靈王〉、〈平王與王子木〉三篇 所載史事皆見於傳世文獻,對古籍有呼應、補證,甚至糾正之效,其史料價值與 其他七篇簡文有所不同。筆者擬分析前人對相關史事的不同說法,並詳細比較簡 文與傳世史載之情節、結構、用語、內涵異同,期達二重證據法以古證今之效。 〈昭 王毀室〉和〈柬大王泊旱〉則分別與古籍常見的「毀室」、「抗旱」主題相關,可 用以探討相同主題內容的繼承或不同展現。至於上博簡楚王文獻的思想傾向,因 各篇簡文有部分交錯情形,故集中置於第七章討論。 在第二到五章簡文通讀確定後,第六章筆者首要討論的是上博簡楚王文獻的 體例和性質問題,體例性質確定後才能知其在文獻學上的定位。數位學者曾將之 與先秦三大歷史散文《左傳》、《國語》、《戰國策》作不同程度的連結,故第一節 將探討所論簡文與三書之關係。筆者立足於思想、文獻學者的基礎上,歸納學者 對於三書的比較看法,再參酌實際文例,擬由體例、敘事方法、語言風格、思想 傾向等方面觀察三書與所論簡文之異同。相較之下,筆者認為上博簡楚王文獻體 裁較近《國語》,但又有所不同,當屬《國語》材料來源的原始「語」文獻一類。 本章第二節著重比較簡文與《國語》之「異」 ,並由區域特徵、史料揀擇、流傳形 式、敘事結構等部分觀原始「語」類文獻樣貌及價值。對於《國語》之成書性質 和作者身份歷來有不同說法,據前兩節分析,筆者合理懷疑上博簡楚王文獻性質 與《國語》原始材料來源密切相關,故第三節擬以簡文管窺《國語》作者、性質, 在前人對《國語》的各種說法中,理出可能性最大者。 上博簡楚王文獻除文字學、文獻學價值外,不可忽視的是其史料價值。第七 章專門探究其思想意涵,以先秦「語」類文獻的「明德」功用看簡文之思想展現。 每一篇簡文皆有其強調的重點思想,此外還有交叉出現於數篇的背景思想,筆者 擬比較簡文思想與傳世文獻所見之中國先秦思想,觀其異同及時代、區域特色, 約分為「君臣倫常-君臣之禮、弒君之罪」、「不變常故-常故不可違」、「天意在 民-天命觀與民本思想」、「民胞物與-抗旱思維」、「中庸之道-奢不僭上,儉不 逼下」、「善納諫言-人臣之諫和君王雅量」、「興衰成敗-對莊王的推崇和柏舉之 役的反省」七節立論,每一點都舉簡文和傳世文獻實例加以討論。 第八章集中討論楚國君臣稱謂,因本論文所擇材料範圍為楚王「語」類文獻, 每一篇簡文皆為楚君臣間的對話及相關背景敘述,有大量的君臣稱謂呈現其中, 且簡文為楚人所作,其稱謂當為楚地習慣用語,極顯楚國稱謂特色。筆者擬普查 所論簡文之君臣稱呼用語,並比較其與《國語》之異同。在實際操作上,分之為 「楚王稱謂」和「楚臣稱謂」兩大類,再據其使用情境分「背景稱謂」、「自稱」、 「面稱」、「背稱」四種情形。. 5   .

(16)  . 以上為筆者擬定之章節架構和研究方法,在論文撰寫中將以此為基準,但實 際操作時或因個別情況而有所調整。. 6   .

(17)  . 第三節. 前人研究回顧. 學術研究是一種層累的過程,後輩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遠,在 開始一門課題前,若能回顧研究成果、瞭解研究現況,將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文字研究之始,恐怕得溯及漢代以上,這已經是文字學史的問題了。長久的文 字學發展過程並非本文討論重點,但不可否認的是漢代以來的文字學成就,對今 日認識地下材料仍有巨大影響。將目光拉回近代,甲骨刻辭和銅器銘文的集中研 究,為其後戰國楚簡的識字立下良好基礎,是故包山、郭店、上博等楚簡一出, 學者立即能由文字傳承脈胳認出大量字形。尤其郭店簡、上博簡為具內在理路的 成篇古籍文獻,可藉由上下文的輔助、與傳世文獻的對照,推斷文字的釋讀,獲 得極大研究成果。綜合成果包括字書的編纂、構形演變規律的歸納、簡牘書寫格 式之探討,皆進一步使研究更方便快捷,本論文亦獲益良多。 針對上博簡的研究論著,目前已達數千篇,本書所論簡文分別著錄於《上海 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第四、六、七、八冊,綜合論及此四冊上博簡之大作,自 然在本論文參考書目之列,但為避免模糊焦點,本節只針對直接涉及所論八篇簡 文全篇釋文之論著作文獻回顧。又相關單篇論文為數眾多,除期刊、專書、研討 會所錄單篇論文外,更多論文出於山東大學「簡帛研究」、武漢大學「簡帛」、復 旦大學「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三大學術網站,近五百篇之多, 若一一介紹恐篇幅過長。且各節疏證皆已論及相關篇章,徵引書目亦有所陳列, 故在此以討論專書著作為主,單篇論文則介紹對簡文全篇考釋、與整體文意理解 關係重大者。各篇簡文之原整理者自然居釋讀首功,所論簡文除〈柬大王泊旱〉 和〈君人者何必安哉〉為濮茅左整理外,〈昭王毀室〉、〈昭王與龔之 〉、〈莊王既 成〉、〈申公臣靈王〉、〈平王問鄭壽〉、〈平王與王子木〉、〈鄭子家喪〉、〈王居〉等 八篇皆為陳佩芬原釋。所謂創業維艱,整理者將釋文從無到有梳理出來,已奠定 良好研究基礎,但畢竟人單力薄,其簡序、考證偶有可商之處,學者皆憑藉其釋 讀進一步研究。 、 〈柬大王泊旱〉三篇著錄於 2004 年出版的《上 〈昭王毀室〉 、 〈昭王與龔之 〉 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前兩篇同抄於一卷之上,故以〈昭王毀室 昭王 與龔之 〉之名同篇發表。〈昭王毀室〉相關單篇論文近五十篇,學者多從整理者 之大意理解。在個別論題上,孟蓬生〈上博竹書(四)閒詁〉以「 (落)」指「落 成典禮」 ;1 陳劍〈釋上博竹書《昭王毀室》的「幸」字〉釋出「 」為「幸」字,                                                         1. 孟蓬生, 〈上博竹書(四)閒詁〉 ,簡帛研究網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mengpengsheng001.htm),2005.02.15。 7 .  .

(18)  . 對文意理解影響較大。2 董珊指出「新建宮室座落於某人父母墓葬處」的故事還見 於《禮記》和《晏子春秋》,3 加深簡文和傳世文獻的關聯性,亦為簡文釋讀帶來 新證據。袁國華師〈上博楚竹書(四) 〈昭王毀室〉新釋〉對釋文有較全面的梳理。 4. 〈昭王與龔之 〉相關單篇論文約四十篇,學者對本篇之斷讀和整體文意理 解,與整理者有較大出入,陳劍於〈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脽》和《柬大王泊旱》 讀後記〉提出不同於整理者之斷讀,5 修改後更能正確理解簡文文意,其後學者多 在陳劍基礎上進一步釋讀。在文意理解上,學者對「昭王賜袍心態」、「龔之 是 否為死難良臣之子」、「昭王命龔之 毋見之用心」仍有不同解讀。 〈簡大王泊旱〉相關單篇論文約六十篇,簡數二十三支以上,是十篇簡文中 篇幅最長者,整理者指出除旱故事主題及情節與某些傳世文獻類似,可供比較探 討。學者對整理者所訂簡序多有調整,較重要者計有陳劍〈上博竹書《昭王與龔 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讀後記〉、董珊〈讀《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四)》雜記〉、 陳斯鵬〈《柬大王泊旱》編聯補議〉、張繼凌碩論所引季旭昇師之說、周鳳五〈上 博四《柬大王泊旱》重探〉 、張桂光〈《柬大王泊旱》編聯與釋讀略說〉 、陳偉〈《簡 6 大王泊旱》新研〉 。 本論文簡序基本依陳劍排定,又據董珊、陳斯鵬、季旭昇師 之說而有所調整,對簡文文意各家有不同理解,大致圍繞「楚國大旱」和「簡大 王之病」而各有所論。除簡序編聯和文字考釋外,有數位學者由文獻、文化觀點 立論,工藤元男〈楚文化圏所見卜筮祭禱習俗—以上博楚簡《柬大王泊旱》為中 心〉一篇,以簡文和《呂氏春秋》、《晏子春秋》除旱主題文獻作情節比較,對簡                                                         2. 3. 4. 5. 6. 陳劍, 〈釋上博竹書《昭王毀室》的「幸」字〉 , 「中國古文字:理論與實踐國際研討會」 (芝加哥: 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學系,2005.05.28-2005.05.30) 。陳劍,〈釋上博竹書《昭王毀室》的 「幸」字〉,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4) ,2005.12.16。 董珊,〈讀《上博藏戰國楚竹書(四)》雜記〉 ,簡帛研究網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dongshan001.htm),2005.02.20。 袁國華師, 〈上博楚竹書(四)〈昭王毀室〉新釋〉, 「第三屆簡帛學術討論會」(臺北:中國文化 大學,2005.05.18-2005.05.19) 。 陳劍,〈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讀後記〉,簡帛研究網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jian002.htm),2005.02.15。 陳劍,〈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讀後記〉,簡帛研究網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jian002.htm) ,2005.02.15。董珊, 〈讀《上博藏戰國楚竹 書(四)》雜記〉 ,簡帛研究網(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dongshan001.htm) ,2005.02.20。 陳斯鵬, 〈 《柬大王泊旱》編聯補議〉,簡帛研究網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sipeng002.htm),2005.03.09。張繼凌,《 《上海博物館藏 戰國楚竹書(四) .昭王毀室 昭王與龔之 柬大王泊旱》研究》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 士論文,2006),頁 230-401。周鳳五,〈上博四《柬大王泊旱》重探〉, 《簡帛》第 1 輯(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頁 120-121。張桂光, 〈 《柬大王泊旱》編聯與釋讀略說〉, 《古文字研 究》第 26 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 ,頁 266-267。陳偉, 〈 《簡大王泊旱》新研〉,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466) ,2006.11.12。陳偉, 〈《簡大王泊旱》新研〉 , 《新 出楚簡研讀》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頁 192-203。 8 .  .

(19)  . 文文本性質及與「雩祭」之關係皆有所論。7 來國龍〈《柬大王泊旱》的敍事結構 與宗教背景──兼釋「殺祭」〉以敘事結構和淫祀觀點來分析簡文。8 王準〈上博四 《柬大王泊旱》中的祈雨巫術及相關問題〉則專論祈雨巫術部分。9 葉秀娥《〈柬 大王泊旱〉彙釋及其相關問題研究》為〈柬大王泊旱〉之博士專論,分為「簡文 彙釋」、「編連問題」、「內容思想探究」三部分,整體而言較重內容思想探究。10 楚簡王、楚昭王三篇合論者,在單篇論文部分有陳偉〈 〈昭王毀室〉等三篇竹 書的幾個問題〉 ,對三篇體裁、性質、時代皆有所論,特別指出此三篇為楚人所作, 體裁近《國語》,給予筆者很大的啟發。11 專書部分,梁靜碩論《上博(四)《采 風曲目》等六篇集釋》通論《上博(四)》篇章,12 楚王三篇自在其中,因其為「集 釋」性質,多在羅列各家說法後,加簡單按語註明從何人之說。張繼凌碩論《 《上 13 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 .昭王毀室 昭王與龔之 柬大王泊旱》研究》 , 以 楚王三篇為研究範圍,對周邊文獻、思想等問題較少論及,主力在考釋文字,資 料豐富、論證詳實,對本論文撰寫頗有幫助,後摘要刊於季旭昇師、袁國華師所 、 〈昭王與龔之 〉、 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中。14 〈昭王毀室〉 〈柬大王泊旱〉三篇因發表時間較早,研究相對成熟,但在研究熱潮過去後仍留 下部分未解之謎,近來只有零星單篇論文發表。 〈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問鄭壽〉、〈平王與王子木〉四篇著錄於 。因〈莊王既成〉 、 〈申公臣靈王〉 2007 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 合抄於一卷之上,故以〈莊王既成 申公臣靈王〉之名同篇發表。 〈平王問鄭壽〉、 〈平王與王子木〉雖分為兩篇,但據沈培〈《上博(六)》中《平王問鄭壽》和《平 王與王子木》應是連續抄寫的兩篇〉一文,知平王兩篇亦當合為一卷。15 〈莊王 既成〉相關單篇論文約三十餘篇,陳偉〈讀《上博六》條記〉釋出簡 1「鐸」字,                                                         7. 工藤元男, 〈楚文化圈所見卜筮祭禱習俗—以上博楚簡《柬大王泊旱》為中心〉, 《簡帛》第 1 輯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頁 137-152。 8 來國龍, 〈《柬大王泊旱》的敍事結構與宗教背景──兼釋「殺祭」 〉 ,「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 2007」 (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7.11.10-2007.11.11) 。 9 王準,〈上博四《柬大王泊旱》中的祈雨巫術及相關問題〉, 《江淮論壇》2008.05,頁 105-107。 10 葉秀娥, 《 〈柬大王泊旱〉彙釋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臺南: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 。 11 陳偉,〈 〈昭王毀室〉等三篇竹書的幾個問題〉 ,《出土文獻研究》第 7 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5) 。陳偉, 〈 《昭王毀室》等三篇竹書的國別與體裁〉 , 《新出楚簡研讀》 (武漢:武漢大學 出版社,2010)。 12 梁靜, 《上博(四) 《采風曲目》等六篇集釋》 (武昌:武漢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碩士論文,2006) 。 13 張繼凌,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昭王毀室 昭王與龔之 柬大王泊旱》研究》(臺 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6)。 14 季旭昇師主編、袁國華師協編,陳思婷、張繼凌、高佑仁、朱賜麟合撰,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 竹書(四)讀本》(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 。 15 沈培,〈 《上博(六)》中《平王問鄭壽》和《平王與王子木》應是連續抄寫的兩篇〉,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11) ,2007.07.12。 9   .

(20)  . 又提出簡 3「四與五之間」指楚平王和楚昭王之間;16 蘇建洲師〈初讀《上博(六)》〉 正確釋出「賓」字,17 對文意理解皆至為關鍵。葛亮〈 《上博七.鄭子家喪》補說〉、 陳偉〈《莊王既成》初讀〉都認為本篇簡文與他國鑄無射鐘之故事有關,18 就文獻 內容的差異性來看,筆者不贊同此說。 〈申公臣靈王〉相關單篇論文約二十餘篇,陳偉〈讀《上博六》條記〉 、何有 祖〈讀《上博六》札記〉 、凡國棟〈讀《上博楚竹書六》記〉不約而同指出首段與 城麇之役有關,是講穿封戌與楚靈王之事,使文意豁然開朗。19 海老根量介〈上 博簡《申公臣靈王》簡論──通過與《左傳》比較〉一文,20 比較簡文與《左傳》 相關內容,認為兩者的觀點不同,蓋因其成書國別不同,筆者甚為同意。 〈平王問鄭壽〉相關單篇論文約五十篇,整理者以其為獨立成篇,但學者對 編聯有不同看法。沈培〈《上博(六)》中《平王問鄭壽》和《平王與王子木》應 是連續抄寫的兩篇〉指出簡 7 不屬本篇,簡 6 末字從何有祖釋「弗」 ,簡 6 當下接 〈平王與王子木〉簡 1,連讀為「臣弗智(知)」 ,21 以上觀點為多數學者所贊同, 平王兩篇因此確定為連續抄寫。在釋文部分,目前學者對簡 1「 」字的讀訓、簡 5-6「君王. 辱於老夫」的理解仍有較大歧見。. 〈平王與王子木〉相關單篇論文約三十篇,整理者認為其五簡中僅兩簡可連 讀,內容與《史記》 、 《左傳》所載楚平王令太子建居城父事有關。凡國棟〈 《上博 六》楚平王逸篇初讀〉、陳偉〈讀《上博六》條記〉、陳劍〈釋上博竹書和春秋金 文的「羹」字異體〉先後提及簡文所記事件見於《說苑.辨物》和阜陽漢簡《春 秋事語》 ,22 對簡文理解有莫大幫助。沈培更據《說苑》調整簡序,將簡 5 置於簡                                                         16 17. 18. 19. 20. 21. 22. 陳偉, 〈讀《上博六》條記〉 ,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7) ,2007.07.09。 蘇建洲師, 〈初讀《上博(六) 》〉 ,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36), 〈《莊王既成》簡 2「賓」字〉 , 《《上博楚竹書》文字及相關問題研究》 (臺 2007.07.19。蘇建洲師, 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 葛亮,〈 《上博七.鄭子家喪》補說〉,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16),2009.01.05。陳偉, 〈上博楚竹書《莊 王既成》初讀〉 , 《古文字研究》第 27 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 ,頁 485。陳偉, 〈 《莊王既成》 初讀〉 ,《新出楚簡研讀》(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頁 273。 陳偉, 〈讀《上博六》條記〉 ,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7) ,2007.07.09。 何有祖, 〈讀《上博六》札記〉,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6), 〈讀《上博楚竹書六》記〉,簡帛網 2007.07.09。凡國棟,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9),2007.07.09。 海老根量介,〈上博簡《申公臣靈王》簡論——通過與《左傳》比較〉,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893) ,2012.07.01。 沈培,〈 《上博(六)》中《平王問鄭壽》和《平王與王子木》應是連續抄寫的兩篇〉,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11) ,2007.07.12。何有祖, 〈讀《上博六》札記(二) 〉 , 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01) ,2007.07.09。 凡國棟, 〈 《上博六》楚平王逸篇初讀〉 ,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8), 10 .  .

(21)  . 1 之後,在〈《上博(六)》和《上博(八)》竹簡相互編聯之一例〉又將〈志書乃 言〉簡 8 接於〈平王與王子木〉簡 4 之後,連讀為「王子不得君楚邦,或不得臣 楚邦。」23 使〈平王與王子木〉成為首尾完整之簡文。本篇簡文因有高度相關的 傳世文獻對照,對其整體思想較易把握,唯簡文與傳世文獻所舉莊王事例不同, 故在釋讀方面較有爭議。陳劍讀「暏」為「舍」、讀「 」為「宿」、釋「 」為 「羮」;24 陳偉、凡國棟讀「薵」為「疇」;25 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二)〉 改釋「酪」為「酢」 ;26 單育辰〈佔畢隨錄〉讀「 」為「酸」 ;27 張崇禮〈讀《平 王與王子木》札記〉讀「 」為「甕」 ,28 皆對簡文理解有較大的幫助。陳劍更將 簡本和傳世本對讀,指出傳世本莊王事例用字有可商之處,筆者以為可信。 《上博(六)》楚王篇章兩篇以上合論者,在單篇論文部分有徐少華〈上博簡 《申公臣靈王》及《平王與王子木》兩篇疏正〉 、周鳳五〈上博六〈莊王既成〉 、 〈申 公臣靈〉 、 〈平王問鄭壽〉 、 〈平王與王子木〉新探〉 、何有祖〈上博六所見四篇楚王 29 故事考〉, 皆對簡文有全面討論。至於專書部分,李佳興博論《《上海博物館藏 戰國楚竹書(六)》校釋》針對《上博(六)》所有篇章進行考釋,30 但在釋字部 分稍有可疑之處,文獻蒐集亦偶有疏漏。詹吉翔碩論《《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六)》 〈莊王既成〉 、 〈陳公臣靈王〉 、 〈慎子曰恭儉〉研究》論及〈莊王既成〉 、 〈申                                                                                                                                                                . 23. 24. 25. 26. 27. 〈讀《上博六》條記〉 ,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7) , 2007.07.09。陳偉, 〈釋上博竹書和春秋金文的「羹」字異體〉 , 「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 2007」 (臺 2007.07.09。陳劍, 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7.11.10-2007.11.11)。陳劍,〈釋上博竹書和春秋金文的「羹」字 異體〉 ,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95),2008.01.06。 沈培,〈 《上博(六)》和《上博(八) 》竹簡相互編聯之一例〉,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0) ,2011.07.17。 陳劍,〈釋上博竹書和春秋金文的「羹」字異體〉, 「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 2007」 (臺北:臺灣大 學中國文學系,2007.11.10-2007.11.11)。 陳偉, 〈讀《上博六》條記〉 ,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7) ,2007.07.09。 陳偉, 〈 〈王子木蹠城父〉初讀〉 , 《新出楚簡研讀》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頁 283。凡 國棟, 〈《上博六》楚平王逸篇初讀〉,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8), 2007.07.09。 何有祖, 〈讀《上博六》札記(二)〉 ,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01), 2007.07.09。 單育辰, 〈佔畢隨錄〉 ,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70) ,2007.07.27。單 育辰,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研究二題〉 , 《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0.04, 頁12-13。. 28. 29. 30. 張崇禮, 〈讀《平王與王子木》札記〉,簡帛研究網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7/zhangchongli007.htm),2007.08.09。 徐少華, 〈上博簡《申公臣靈王》及《平王與王子木》兩篇疏正〉, 《古文字研究》第 27 輯(北 京:中華書局,2008) 。周鳳五, 〈上博六〈莊王既成〉 、 〈申公臣靈〉 、 〈平王問鄭壽〉 、 〈平王與王 子木〉新探〉 , 《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 3 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何有祖, 〈上博六 所見四篇楚王故事考〉, 「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 2007」 (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2007.11.10-2007.11.11)。 李佳興, 《《上海博物館藏國楚竹書(六)》校釋》 (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10)。 11 .  .

(22)  . 公臣靈王〉兩篇,31 以文字考證為主,充分引用前人之說,若干部分近於集釋, 其後簡單註明從何人之說,或代入簡短論證。 〈鄭子家喪〉 、 〈君人者何必安哉〉著錄於 2008 年出版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 楚竹書(七)》 ,兩篇皆有甲、乙兩本,甲本完整,乙本皆有殘損之處。 〈鄭子家喪〉 相關單篇論文近五十篇,復旦讀書會〈 《上博七.鄭子家喪》校讀〉指出「鄭子家 喪」實為《左傳.宣公十年》 「鄭子家卒」事,32 對簡文文意聯繫頗有幫助。在釋 字方面,陳偉〈《鄭子家喪》初讀〉和復旦讀書會讀「 」為「病」之說有較大影 響,33 但因字形尚有疑慮,仍未定論。凡國棟〈《上博七.鄭子家喪》校讀劄記兩 則〉讀「 」為「及」 ;34 復旦讀書會「恭嚴」 、 「三寸」 、 「疏索以鞏」 、 「丁門」 、 「掩 之城基」 、 「進師以應(膺)」之說;高佑仁〈釋《鄭子家喪》的「滅嚴」〉釋出簡 5 「炎」字;35 郝士宏〈讀《鄭子家喪》小記〉讀「丁門」為「正門」 ,36 皆有助於 正確理解簡文。李松儒〈《鄭子家喪》甲乙本字跡研究〉對簡文字跡作專門討論, 認為甲本抄自乙本,且乙本和〈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問鄭壽〉為同 一書手。37 筆者以為甲本抄自乙本的說法證據不足,仍當存疑。因〈鄭子家喪〉 與傳世文獻所載史事相關,故不乏學者兩相對照以論,其中一蟲(網名) 〈由《鄭 子家喪》看《左傳》的一處注文〉利用簡文「三寸」之載,論《左傳.宣公十年》 「斲子家之棺」當為「斲薄其棺」意,38 可從。葛亮〈 《上博七.鄭子家喪》補說〉、 李天虹〈竹書《鄭子家喪》所涉歷史事件綜析〉則以簡文和《左傳》所載之異, 論簡文為數個歷史事件雜糅而成的故事,39 林清源師〈《上博七.鄭子家喪》文本 問題檢討〉則認為除「鄭子家卒」時間待考外,其餘事件的歷史背景基本一致,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詹吉翔, 《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 》 〈莊王既成〉 、 〈陳公臣靈王〉 、 〈慎子曰恭儉〉研究》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1)。 復旦讀書會,〈 《上博七.鄭子家喪》校讀〉,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84),2008.12.31。復旦讀書會,〈 《上博七. 鄭子家喪》校讀〉 , 《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 3 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頁 285。 陳偉, 〈 《鄭子家喪》初讀〉 ,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19) ,2008.12.31。 凡國棟, 〈《上博七.鄭子家喪》校讀劄記兩則〉,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20),2008.12.31。 高佑仁, 〈釋《鄭子家喪》的「滅嚴」 〉,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57),2009.01.14。高佑仁,《上博楚簡莊、 靈、平三王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 ,頁 239-244。 郝士宏, 〈讀《鄭子家喪》小記〉 ,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02) , 2009.01.03。 李松儒, 〈《鄭子家喪》甲乙本字跡研究〉,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62),2009.06.02。 一蟲,〈由《鄭子家喪》看《左傳》的一處注文〉,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09),2009.01.03。 葛亮,〈 《上博七.鄭子家喪》補說〉,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16) ,2009.01.05。葛亮, 〈《上博七.鄭子家 喪》補說〉 , 《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 3 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李天虹, 〈竹書 《鄭子家喪》所涉歷史事件綜析〉 ,《出土文獻》第 1 輯(上海:中西書局,2010) 。 12 .  .

(23)  . 簡文內容當有所本。40 筆者認為兩造說法皆有其理,但在兩方皆有一定可能性的 情況下,應給予出土文獻足夠的重視,不宜輕易判定其為雜糅故事。 〈君人者何必安哉〉相關單篇論文有六十餘篇,至今學者對其基本文意在「勸 諫楚王」或「讚揚楚王」仍有不同理解, 「勸諫」之說又有「勸楚王不要貪圖享樂」 和「勸楚王不要過於簡省」兩類南轅北轍的看法。各別字詞考釋部分影響比較大 的有復旦讀書會〈《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讀〉提出「白玉三回」並非實有; 「一回」 、 「二回」 、 「三回」為雙關語;將整理者原釋「聚」之字釋為「所」 ;釋出 「乾溪」,又將「云薾」讀為「云爾」。41 劉信芳〈竹書《君人者何必安哉》試說 (之一)〉指出范戊說的是隱語;訓「命為君王察之」之「命」為「請求」。42 董 珊〈讀《上博七》雜記(一)〉讀「 」為「察」;讀「 」為「荒」。43 趙玉芬碩論《《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 〈鄭子家喪〉 、 〈君人者何必 44 安哉〉研究》專論《上博(七) 》楚王兩篇, 著力於字形考釋和簡文通讀,詳引 相關字形及前人之說,並能舉證判別高下,至於兩篇簡文之思想、文化內涵因非 其論文重點,故無所論。 黃蓓碩論《《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六) 、 (七)文字集釋評述》 ,45 將 《上博(六)》、《上博(七)》楚王文獻皆收入研究範圍,多陳列各家說法,便於 後人進一步研究,但因其為「集釋」性質,故論證較少。高佑仁博論《上博楚簡 莊、靈、平三王研究》亦以《上博(六)》、《上博(七)》部分楚王文獻為研究範 圍,46 資料蒐羅完備、論證綿密詳實,在考釋字詞部分極見功力,對本文甚有幫 助,但其與本論文的不同點有三:其一,研究範圍不同,本論文除莊、靈、平三 王外,還將楚簡王、楚昭王及未載王號的楚王文獻納入研究;其二,研究目的不 同,本論文對上博簡楚王篇章之文獻性質、文獻比較,及其與先秦三大散文的關 係有較集中的探討;其三,史料著重點不同,本論文對所論簡文之思想背景、稱 謂用語有集中討論。湯淺邦弘《戰國楚簡與秦簡之思想史研究》論及〈昭王毀室〉、                                                         40. 41. 42. 43. 44. 45. 46. 林清源師, 〈 《上博七.鄭子家喪》文本問題檢討〉, 《古文字與古代史》第 3 輯(臺北:中央研 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頁 346-354。 復旦讀書會,〈 《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校讀〉,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80),2008.12.31,註 4、5、11。。 劉信芳, 〈竹書《君人者何必安哉》試說(之一)〉 ,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17),2009.01.05。 董珊, 〈讀《上博七》雜記(一) 〉 ,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85) , 2008.12.31。 趙玉芬,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 》 〈鄭子家喪〉 、 〈君人者何必安哉〉研究》 (臺北:臺 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2)。 黃蓓,《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 (七)文字集釋評述》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 文,2010)。 高佑仁, 《上博楚簡莊、靈、平三王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 13 .  .

(24)  . 〈昭王與龔之 〉,47 其《中國出土文獻研究-上博楚簡與銀雀山漢簡》對〈莊 王既成〉、〈平王與王子木〉、〈平王問鄭壽〉、〈君人者何必安哉〉亦有所論, 48 主要探究楚王篇章之著作意圖及個別文化思想,頗有新意,在字詞考釋部分多 引用學者之說。 本論文所指〈王居〉牽涉〈王居〉、〈志書乃言〉、〈命〉三篇,皆著錄於 2011 年發表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因發表時間較晚,相關論著相較於 前九篇來得少,單篇論文約十餘篇。影響較大的說法有復旦吉大讀書會〈上博八 《王居》 、 《志書乃言》校讀〉將〈志書乃言〉簡 7 後接〈王居〉簡 5,讀出「社稷」 一詞;釋出「強 (梁)」、「父兄甥舅」;讀「 」為「讒」;將「 」、「 」皆讀 為「一」;改釋「順」為「須」。49 單育辰將〈命〉簡 5 置於〈志書乃言〉簡 5 之 前;讀出「遠目耳」 。50 陳劍將〈命〉簡 4 置於〈王居〉簡 3 之後。51 目前未見〈王 居〉相關專書。 在本論文通過初審口試後,得見曹方向之博士論文《上博簡所見楚國故事類 文獻校釋與研究》,52 本論文所列十篇簡文皆在其討論之列,此外曹氏將上博八 〈命〉亦納入研究範圍,在上篇第四章又將上博九〈靈王遂申〉、〈邦人不稱〉列 入楚史討論。曹氏之論文著重文獻性質和簡文與楚史的對照研究,頗有創獲。在 下編的文字校釋部分,資料蒐羅甚詳,主要為集釋性質,對個別文字有較深入的 討論。 以上所論前輩學者的大作,皆為推動筆者前進的動力,有前人研究的支持, 才有本論文的些許成果。.                                                         47. 湯淺邦弘,《戰國楚簡與秦簡之思想史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 湯淺邦弘,《中國出土文獻研究-上博楚簡與銀雀山漢簡》(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2)。 49 復旦吉大讀書會, 〈上博八《王居》、 《志書乃言》校讀〉,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5) ,2011.07.17,註 23。 50 復旦吉大讀書會, 〈上博八《王居》、 《志書乃言》校讀〉,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95) ,2011.07.17,文末討論第 3、16 樓。 51 陳劍,〈 《上博(八).王居》復原〉,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04) ,2011.07.20,文末討論第 14 樓。 52 曹方向, 《上博簡所見楚國故事類文獻校釋與研究》(武漢:武漢大學歷史文獻學博士論文, 2013) ,頁 90-92。 48. 14   .

(25)  . 第二章 第一節. 莊王文獻疏證 〈鄭子家喪〉疏證 一、. 前言. 〈鄭子家喪〉收錄於《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 ,由陳佩芬整理釋文, 共有甲、乙兩版本。甲本出 7 簡,首尾完整無殘泐,第 7 簡有墨釘示全文結束, 共 235 字,3 合文。乙本亦出 7 簡,但有殘斷、漏字、訛寫之處,現存 214 字,3 合文,高佑仁指出簡 2「如上帝」三字間有簡 1「告夫」之反印文,認為乙本乃由 前向後收卷,觀察甚為細膩。1 就可見簡文觀之,兩本基本上無異文。簡文原無篇 題,由整理者取其首句「鄭子家喪」為名。 整理者認為「鄭子家喪」四字代指《左傳.宣公四年》(公元前 605)鄭子家 弒君一事,楚莊王因此出兵圍鄭, 「鄭」指「鄭靈公」 。2 復旦讀書會則指出「鄭子 家喪」為《左傳.宣公十年》 (公元前 599) 「鄭子家卒」事,本篇後段述及晉楚邲 之戰(公元前 597),而簡文中楚莊王在聽到「鄭子家喪」的消息後即刻發兵,中 間不可能歷時八年之久,3 此說合理可從,由簡文提及子家喪制亦可知此時子家已 死。簡文述說楚莊王聽到鄭子家死亡的消息後即刻召集臣下商議,指出鄭子家為 弒君之人,莊王常常想跟諸臣商量如何懲罰他,但因楚國有憂患才拖到今日,現 在不能任弒君的子家死後還保持恭嚴下葬,於是出兵鄭國。包圍鄭城三個月後, 鄭國人來請問圍城的原因,莊王回答說是因為子家敗亂天下的君臣之禮,有弒君 的行為,一定要使子家喪失名位尊嚴。鄭人於是請求盟約,以子良為人質,且使 用降等的喪制將子家入葬,莊王答應鄭人條件。楚軍尚末還師,就聽聞晉軍已出 發欲救鄭國,莊王本決定還師,但大夫都認為應當迎擊,最後楚、晉二軍在兩棠 交戰,楚師大勝。下文語譯及討論以較完整的甲本為主軸,兼論及乙本相關段落。. 二、. 釋文.                                                         1 2. 3. 高佑仁, 《上博楚簡莊、靈、平三王研究》 (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 ,頁 184。 陳佩芬, 〈〈鄭子家喪(甲本、乙本)〉釋文考釋〉,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 》(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8),頁 171-172。 復旦讀書會,〈 《上博七.鄭子家喪》校讀〉,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84),2008.12.31。復旦讀書會,〈 《上博七. 鄭子家喪》校讀〉 , 《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 3 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頁 285。 15 .  .

(26)  . 甲本: 奠(鄭)4 子 (家)喪,5 (邊)人 (來)告,6 (莊)王 (就) 夫 (大夫)[一]而與之言曰:「奠(鄭)子 (家)殺丌(其)君,不 (穀)日 欲以告夫 (大夫) ,7 以邦之 (病)8 【簡 1】以 (及)於含(今) 。天 (厚) 楚邦,囟(使)為者(諸)侯正[二],含(今)9 奠(鄭)子 (家)殺亓(其) 君, (將) (保)亓(其) (恭)炎(嚴)[三]以 (及/殁)內(入) (地) 【簡 3】神10 以為 (怒) , (吾) (將)可(何) [四]。女(如)上帝 (鬼) 以 (答)?唯(雖)邦之 (病) , (將)必為帀(師) 。」乃 (起)帀(師)。 回(圍)奠(鄭)三月[五],奠(鄭)人青(請)亓(其)古(故) ,11 王命 (答)之曰: 「奠(鄭)子12 【簡 3】 (家) (顛) (覆)天下之豊(禮), 弗愧(畏)13 (鬼)神之不 (祥) , (戕)惻(賊)丌(其)君,14 我[六]                                                         4. 乙本缺「奠(鄭) 」字。 整理者釋「喪」 ,復旦讀書會改釋「芒」 ,讀為「亡」 ,但上博《周易》此字形今本就作「喪」 ,他 處簡文所見此形讀為「喪」亦皆可通,故從原整理者釋。參陳佩芬, 〈〈鄭子家喪(甲本、乙本)〉 釋文考釋〉,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頁 173。復旦 讀書會, 〈 《上博七.鄭子家喪》校讀〉,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84),2008.12.31。復旦讀書會,〈 《上博七. 鄭子家喪》校讀〉 , 《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 3 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頁 285。 6 整理者原隸「 」讀「息」 ,陳偉、復旦讀書會、凡國棟同時改隸讀為「邊人」 ,即駐守邊境的官 員、士兵。參陳佩芬, 〈 〈鄭子家喪(甲本、乙本) 〉釋文考釋〉 ,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頁 173。陳偉, 〈《鄭子家喪》初讀〉,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19),2008.12.31。陳偉,〈讀《鄭子家喪》札記〉 , 《新出楚簡研讀》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 ,頁 306。復旦讀書會, 〈 《上博七.鄭子家喪》 校讀〉 ,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84) ,2008.12.31。凡國棟, 〈 《上 博七.鄭子家喪》校讀劄記兩則〉 ,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20), 2008.12.31。 7 「日」有二說,一為「昔日」、一為「每日」 ,當以後說為是。參陳偉, 〈《鄭子家喪》通釋〉 ,簡 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64) ,2009.01.10。 8 整理者原釋為「怲」 、訓為「憂」 ,此從陳偉、復旦讀書會改讀為「病」 ,簡 3 同。參陳佩芬, 〈 〈鄭 子家喪(甲本、乙本) 〉釋文考釋〉 ,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頁 174。陳偉, 〈《鄭子家喪》初讀〉,簡帛網 2008)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19) ,2008.12.31。復旦讀書會, 〈 《上博七.鄭子家 喪》校讀〉,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84) ,2008.12.31。 9 乙本無「含(今) 」字。 10 乙本缺「 (鬼)神」二字。 11 「青」字陳佩芬原釋「昏」 ,陳偉、何有祖改釋為「青」 ,讀為「請」 。參陳佩芬, 〈〈鄭子家喪(甲 本、乙本)〉釋文考釋〉 ,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頁 〈 《鄭子家喪》初讀〉 ,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19), 175。陳偉, 〈上博七《鄭子家喪》劄記〉,簡帛網 2008.12.31。何有祖,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17),2008.12.31。 12 乙本缺「曰奠(鄭)子」三字。 13 甲本從「鬼」聲,乙本「鬼」旁省作「 」 ,此從蘇建洲師隸為「愧」 。參高佑仁, 《上博楚簡莊、 5. 16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ang Sanch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n Shi Yingzhi’s the Wushan Lianruo Xinxue Beiyong Part One and the Compilation of the "Fashu" in Dunhuang Manuscripts Chu Fengyu, On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Humanistic Buddhism was first introduced by Venerable Master Taixu, whose development was continued by Venerable Yinshun and Zhao Puchu.. It is now the mainstream thought and

Isakov [Isa15] showed that the stability of this inverse problem increases as the frequency increases in the sense that the stability estimate changes from a logarithmic type to

This essay primarily discusses Xufa’s opening commentary in the Annotated Commentary on Mahāsthāmaprāpta’s Perfect Understanding through Mindfulness of the Buddha, which states

“…are no longer walled gardens with ‘keep out’ signs, but open and exciting hubs offering us an intellectually charged socket into which we can all plug when in need of

In addition to examining the influence that the teachings of Zen had on Shi Tao’s art and theoretical system, this paper proposes further studies on Shi Tao’s interpretation o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ang Lin’ s Ming Bao Ji (Retribution after Death), which is written in the Early Tang period, to examin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erception of animal s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