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紀錄片的定義和類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從本質或產製層面來看,紀錄片的獨立製作與商業體制似乎存在矛盾,在映演 管道方面,紀錄片和商業電影亦有差異。然而為了解紀錄片觀眾的觀影行為特性,

本研究將紀錄片視為電影的一種類型,是一種商品,以消費者行為理論,從消費者 行為動機、評估準則及消費行為模式等層面探討紀錄片觀眾的觀影決定及行為,至 於有關紀錄片是否適合進入電影市場商業化則不在探討範圍。此外,由於國內外專 門針對紀錄片觀眾研究相對缺乏,因此在文獻探討上,除少數的紀錄片文獻外,亦 包含商業電影或藝術電影觀眾的觀影行為之相關研究。

以下本章將依序針對紀錄片的定義和類型、電影行銷、消費者行為理論和電影 觀眾觀影行為相關研究等進行文獻探討。

第一節 紀錄片的定義和類型

一、紀錄片的定義

紀錄片最常被引用的定義是John Grierson 對紀錄片下的定義:「對現實素材做 創造性的處理」。1948 年,世界紀錄片大會(The World Union of Documentary)認 為紀錄片是以各種記錄方法,在膠片上記錄下經過詮釋後的現實層面;其詮釋的方 式是直接拍攝真正在發生的事物,或是忠實而有道理的重演發生過的事實。

然而,對於紀錄片的定義向來還是有些爭議,紀錄片也常被用來泛指性質相近 又不完全相同的影片。誠如Nichols 所說,紀錄片其實是個不確定的概念,因為紀 錄片的定義隨著時間的演進而有所改變,也因為沒有任何一個時期的任何一種紀 錄片定義足以涵蓋所有被認為是紀錄片的影片(引自李道明,2015,118 頁)。但,

9

縱使不容易定義什麼是紀錄片,學界對於紀錄片應具備的要素,普遍是有共識的。

李道明(1985)認為紀錄片的要素應包含:有作者個人觀點,以及必須源自於用攝 影機對真實世界的捕捉。邱貴芬(2016)也認為紀錄片是導演以現實世界作為材料,

把素材加以篩選組織,表達某種觀點的現實世界的再現。換言之,紀錄片不是客觀 的事實,而是具有觀點的現實再現。

紀錄片之所以受到重視,正因為它具有與現實的連結之特質。而且紀錄片常被 拿來作為傳達公共議題特定理念或政治理念的工具,普遍被認為具有公共性和政 治性的功能。Corner(2002)認為紀錄片具有民主、公民政治導向,為公民權的主 導觀點提供公共性和宣傳。世界紀錄片大會認為紀錄片的目的在於透過感情或理 性,激發人類的知識,提出文化、經濟、人際關係中的問題與解決方法。Nichols

(1991)也認為紀錄片通常被視為有社會目的,意圖藉由提供更多知識或社會結構、

歷史過程的概念,促使觀眾對世界有所行動。因此,可以說紀錄片的重要功能之一 是啟發公民思維,促進社會參與。Aufderheide(2007)就指出紀錄片不只幫助人們 理解自身所處的世界,也形塑人們的公共參與角色(引自邱貴芬,2016)。

綜合言之,紀錄片可說是具觀點的現實世界的再現,與真實世界有一定的連結,

普遍具有社會目的,與一般劇情片的虛構性、娛樂性或藝術電影的藝術性有所差異,

這正是紀錄片最大的魅力所在。依前面所述紀錄片的特質與功能,本研究欲探討紀 錄片觀眾的觀影動機,及其與商業電影或藝術電影觀眾是否有差異,因此本研究的 觀影動機衡量題項,除參考採用以往研究的題項外,亦將納入社會目的性衡量題項,

作為探討。

10

二、紀錄片的類型

在學術上,依製作目的、創作美學不同,紀錄片類型可分類如下(引自李道明,

2015,頁 119-121):

(一)、依製作目的不同來區分(Aufderheide):

1. 公共事務紀錄片:是 1950 至 1980 年代大多由歐美商業電視臺所製作的一種 報導型紀錄片,由新聞記者針對諸如貧窮、社會福利、機構貪腐或健保等公 共事務進行深度調查。

2. 政府宣導紀錄片:由政府機構製作,用以說服觀眾接受該機構提出之觀點或 使命的紀錄片。

3. 機構宣導紀錄片:由政治意見倡議者或社會運動者為了鼓吹某種政治主張而 製作的紀錄片。

4. 歷史紀錄片:用動態影像與聲音來講述歷史的紀錄片。

5. 民族誌紀錄片:由人類學家使用人類學田野調查研究法所拍攝,能被其他人 類學家檢驗的影像民族誌。寛鬆定義則是把關於其他文化、種族或習俗的紀 錄片都當成民族誌紀錄片。

6. 自然生態紀錄片:以野生動物、自然風景或生態環境為拍攝內容的紀錄片。

(二)、依創作美學來區分(Nichols)

1. 詩意模式(The Poetic Mode)紀錄片:強調視覺連結、調子或節奏、描述性 片段與形式的組織,較接近實驗電影、個人電影或前衛電影。

11

2. 解說模式(The Expository Mode)紀錄片:強調口頭上之評論及某種論說的邏 輯;大多數人認知的紀錄片都是屬於這種模式。

3. 觀察模式(The Observational Mode)紀錄片:強調攝影機以不強迫人的方式,

直接介入、觀察片中人物的日常生活。

4. 參與(或互動)模式(The Participatory Mode)紀錄片:強調拍片者與片中人 物間的互動。拍攝是透過訪問或其他形式的更直接介入而發生的。

5.反身(或第一人稱)(The Reflexive Mode)模式紀錄片:提醒觀眾注意紀錄片 製作上的假說與慣例,以及影片再現真實世界時之人為建構的本質。

6.展演模式(The Performative Mode)紀錄片:強調拍片者與片中人物相互關係 中的主觀或表現層面,以及觀眾對這種關係的反應層面。

在映演實務上,對於「紀錄片」的認定是由製片公司於影片製作完成後,影片 公開映演時所公布的影片類別作為認定。因本研究是以府中 15 紀錄片觀眾為研究 對象,故本研究對於「紀錄片」的定義為:於府中 15 放映之紀錄片影片。在紀錄 片類型分類上,由於本研究是從紀錄片觀眾層面進行探討,並非探討紀錄片創作,

故對於紀錄片類型的分類,乃以依製作目的不同的區分方式,來探討紀錄片觀眾喜 愛的紀錄片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