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組織內部的資源-人力、維權經驗、組織管理

第五章 集體維權的資源網絡

第一節 組織內部的資源-人力、維權經驗、組織管理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2

組織內部的資源以組織工作者本身所擁有的人力資源為代表;組織外部的資源則 包含來自國際組織的資金與組織資源、以及來自民間社會的律師與媒體資源。

第一節 組織內部的資源-人力、維權經驗、組織管理

在本研究中,草根勞工組織本身不是被視為一個外在變項,而是一個與內、

外在環境不斷互動的主體,建構出不同的行動方案,形塑出組織的多樣面貌。在 這之中,組織內部的行動者(包含組織工作者、實習生、志願者、工友等)更是 關鍵角色,其影響組織的方式不僅是透過其所能帶給組織的資源,在參與組織行 動的過程中,行動者所經歷的改變(身份、職業、主體意識)會透過日常生活與 工作的實踐當中影響其他參與者。這個改變有賴於行動者對於經驗的意義詮釋,

藉以帶動行動與資源的循環,個人抉擇、主體意識、行動策略等正是依據行動者 在社會結構中所處的位置形塑著社會結構。因此,組織內部成員的作為不僅參與 了工人意識的轉化、工人處理勞資衝突的過程,更影響草根勞工組織如何在結構 上受限的環境中協助工人。

組織內部的資源可分為來自工作者與來自其他工友。組織工作者可依據有無 打工經驗、學歷、進入打工族的時間等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沒有打工經驗、具大 學學歷者,第二類則是打工者出身、學歷在初中至中專之間,這一類工作者大部 分都是曾受打工族協助處理勞動爭議之後才進入組織工作的工友。在協助維權工 人內部組織與提出訴求的過程中,這兩種不同背景的工作者發揮不同的功能。前 者扮演謀畫策略的角色,他們熟悉法律知識,擁有較高的社會與文化資本,因此 負責與外部組織互動、申請國際組織的資助項目、組織領導與管理、公關與宣傳、

理念與議題設定、文書處理等一般工人無法應付的工作,是組織日常運作的核 心。但是,他們在與工人互動時有明顯的隔閡,據第一類工作者的分享,「在整 處理維權個案的過程中,我花了很長的時間在適應,去學會怎麼跟工人溝通。」

(CCS,打工族的工作者)因為教育、職業、生活經驗等差異,這類工作者與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3

助工人之間的互動難以熱絡,僅能維持一般工作需求往來的熱度。

而第二類從打工者出身的工作者則可以彌補此弱點,他們扮演與工人溝通、

搏感情的角色。由於有共同的打工背景與生活經驗,這類型的工作者可以理解底 層階級的處境與生活型態,且經歷過維權的過程中所會面臨到的大小障礙與被老 闆惡意的打壓,因此更能對工友的遭遇感同身受,對工友而言有較多的親近感。

研究者發現,在維權過程中,第二類的工作者與工友之間的互動不僅限於案 件的處理,更發展出緊密的情誼,不管是夫妻情感、生活休閒、育兒經、擔任工 人代表的甘苦談、公司內部的關係等,工友更願意向這類工作者坦露較為私密的 話題。當打工族要與工人代表溝通策略、了解行動進展時,往往是由這類型的工 作者與工友接觸,運用工友可以理解的語言傳達訊息。如研究組織中的資深工作 者 HH(H 哥)最好的例子。

他(另一個勞工組織的一位工作者)跟 H 哥是一模一樣,滔滔不絕,

帶領工人的行動跟策略都是他來說的,他有 H 哥的優點,就是他是工 人他維過權,他知道怎麼做。像我們維過權,可以跟工友說怎麼做更快,

給什麼部門施加壓力,怎麼談,我們有這個經驗。他那個律師給的那個 就是,他的經驗不多,沒 H 哥多,他說他讀法律的,懂一些法律,法 律方面比 H 哥強,但在工人的維權能力,他們擺得形式不同,但性質 一樣,都是教工人怎麼做的,那個實際的領頭的,真的跟主任一模一樣,

沒話說的。說一兩句最後的發言阿,或是感性的話,一看上去就是他是 主要的領導人。(MC,案例一的工人代表)

其次是接受過打工者協助的其他工友,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卻都有相似的 經歷:在其勞動權益受損時尋求打工者的協助。打工族就像是一個平台,讓有維 權經驗的工友與想要透過集體談判來維權的工友可以認識彼此。他們利用下班的 時間到打工族擔任志工,義務為上門求助的工友提供諮詢、加油打氣,橫向傳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4

組織工人與維權的經驗(例如與雇主談判的技巧、如何運用法律來幫助維權等), 形成一種工人幫工人的風氣。除了日常的諮詢之外,打工族還會依據案件的發展 與需求召開工人大會,透過打工族與有經驗的工人不斷地分享經驗、詮釋個別案 件、激勵士氣等,凝聚工人共識、提升保護自我勞動權益意識與自信心,在專屬 於工人的場域裡形塑共同的身份認同與歸屬感。

如果工友想過來的話,還會自己請假過來,跟其他工友分享自己的經 驗。因為有很多工友還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我們光跟他們說是不一樣 的,他們工友跟工友之間的溝通比較重要一點。(YF,打工族的實習工 友)

其中工人代表是更關鍵的角色。從協助工人集體維權的過程中,少數工人被 推舉為工人代表,承擔起與雇主談判、聯繫工人、追蹤相關單位行政進度等責任,

並跟打工族有密切的聯繫。過程中,打工族的工作者將維權與集體談判的相關知 能與技能傳遞給他們,進而安排練習宣講的機會,一方面分享其參與維權的切身 經驗,另一方面也訓練膽識與表達能力,逐漸培養出工人代表的使命感與權利意 識,讓工人運動得以延續。工人代表在實際與雇主、政府單位互動的過程中,不 斷修正對於自己與其他工人處境的看法,不少原本是不情願地擔任代表,最後反 而願意主動依據自己的經驗協助其他工人。同時,工人代表也扮演了打工族與工 人之間的溝通橋樑,打工族可透過工人代表獲得第一手的資訊(包含主管的立 場、其他工人的動態、勞動條件等),有助於擬定更加精確的行動與溝通策略。

我們這一批工人代表受了訓練之後呢,有信心了,也會想要去幫助其他 的工人,有下一批的我們肯定會帶他們。不管以後是不是還在這個廠 做,就算是到其他廠做,有類似的事情發生,也會想要告訴他們我們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5

經驗,讓他們知道工人應得的權利是什麼。(ML,案例二的工人代表)

在這批工人代表之中,帶領這個運動的一些靈魂人物,發現比較值得培 養的、有意識的那種,這是重點。你剛才說這個接班阿,不可能一直都 是我們三個五個人做,那你說一百個人裡面有我們覺得有理念的三個五 個,我們覺得那就是種子,我們就會重點地培養。包括他的談判技巧、

他的膽識。那人是怎麼培養起來的呢?是在過程中培養起來,在談判桌 上培養起來的。不是說去打打殺殺,街頭式的。(HH,打工族的工作者)

除了協助工人維權之外,打工族也投入培育工人維權機構的成立與經營,希 望有更多工人可以參與服務工人的工作。打工族提供有意投入服務工人工作的工 友到組織實習的機會,並且透過工人大會或是邀請參與擬定維權案件的策略來分 享維權經驗,過程中開啟了少數參與案件較深的工人代表對於不同職業生涯的想 像與企求,因而更積極參與維權工作或經驗傳承。如此使得工人代表可以有脫離 工廠生活的機會,面對權益受損時能了解該如何應對、傳遞維權時與雇主、政府 互動的經驗。甚至讓工友有能力成立正式的草根組織來培力其他工人,結合在打 工族的實習與工作、學習組織的經營與生存之道後,到其他地區發展自己的服務 工人事業,並形成組織與組織之間的合作與資源共享網絡,讓工人的維權行動得 以延續或擴展。因此,打工族亦有草根勞工組織的「孵化器」之稱。

我個人來說,以前我就沒想到說,自己的未來阿,可能明天睡醒也就上 班啦,這個工作不好就再找一個工作。現在再講說想多一點的話,我的 一個改變就是,就想到一個出路。前期我要找工作也蠻難找,就有想說 有沒有可能像 H 哥這樣,改變那個角色,進入一些 NGO。但我感覺我 個人的能力方面還沒到這個地步,還有很多還不夠。就可能你懂得少,

做出的決定不一定是好事。知道多一點,所以我不急著去定位,還是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6

找一間廠,還是要找一間廠來做,不間斷的跟打工族來聯絡,個人來說 更傾向的是認識多一點,學多一點,讓我更快的成長。。。。(MC,案例一的 工人代表)

我其實很想跟他在一起,但我有點不想離開這裡,因為我想作這個事 情,這是第一份我沒有因為利益的緣故去作的事情,因為以前不管進入 哪個工廠都是為了生存,就是為了利益,第一時間就想這個工作能不能 養活我,就沒有想別的東西。我剛來的時候,那個男孩子跟我說,實習 沒有工資喔,但是有點津貼。我說錢不是問題,只要給我機會去。因為 我覺得這邊真的很好,以前沒想過會有這樣的機構會去幫助工人,因為 我一直以來都,不知道為什麼,可能因為我也是工人的原因。(YF,打 工族的實習工友)

因此,兩種類型工作者的結合兼顧了組織的營運與目標群體的經營兩個重要

因此,兩種類型工作者的結合兼顧了組織的營運與目標群體的經營兩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