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組織變革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二節 組織變革

一、組織變革的定義

在目前這樣一個急速變遷的時代中,任何有機體及組織體,不但感受到變遷 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其速度及複雜性也會與日俱增。此種因環境改變而導致組織 的自然改變,稱為「變遷」(吳定等,2005:8-9)。此種自然改變對於組織而言,

尚難判別是福是禍,如老子所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事物都有一 體的兩面。但對於組織的主管而言,當然希望任何的自然改變都是有利組織的發 展,因此身為主管就希望能設法「掌握」變遷,進一步「管理」變遷,而這種針 對變遷進行有計畫的管理,就是組織變革的內涵。組織變革最常見的定義為:「組 織受到外在環境的衝擊,並配合內在環境的需要,而調整其內部的若干狀況,以 維持本身的均衡,進而達到組織生存發展的目的之過程,對變遷從事有計畫的管 理」(陳金貴,1976;謝安田,1982)。

事實上,組織變革的涵義非常廣泛,有學者著眼於組織變革是一種改變的規 劃和活動(Leavitt,1965;Recardo,1991;Robbins,2001),根據 Leavitt(1965)

的看法,組織變革的定義基本上可以概分為三類:(一)組織結構的變革:其係 透過正式工作結構及職權關係的改善,而企圖改善績效的管理行為;(二)人員 的變革:即員工態度、技能及知識基礎的改變,其主要目的在於提升人員的生產 力,並與他人合作完成指派的工作;(三)技術的變革:乃將資源轉變成產品或 服務的任何新方法的應用,包括機械化、電腦化等。

而更多學者強調的則是組織變革是一連串的過程,如吳秉恩(1986)認為組 織變革係組織為提昇組織文化及成員之能力,以適應環境變化維持均衡,進而達 成生存與發展目標之調整過程。因此,任何組織試圖改變舊有狀態之努力,均屬 組織變革之範疇。同樣,Morgan(1994)認為組織透過變革的過程,可使組織運 作更為有效率、達成平衡的成長、保持合作性及能更具有彈性以適應環境。

身為組織的領導者,所期望的當然是組織朝向更有利的發展,因此組織變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所追求的結果,脫離不出尋求更好的績效和發展的概念。依據 Cumming & Worley

(1997)的主張,認為組織變革經常是以追求績效為目標,其所試圖改變的對象,

包括組織成員的行為、文化、結構、策略及組織與競爭環境之間的關係。

簡言之,凡是有意圖使組織從一種舊狀態轉變成另一種新狀態所做的努力均 屬之(吳定等,2005:8-9)。綜合學者看法,組織變革就是當組織用過去的經驗 無法解決當前與未來的問題時,就必須因應環境改變而有所調整,以達到組織生 存與發展的目的,此一調整的過程和行動就統稱為組織變革。

二、組織變革的模式

(一)Lewin變革模型

變革理論之父Lewin(1947)發展出第一個有關變革過程的理論模式,他認 為變革是維持一個系統行為穩定的修正力量。Lewin認為變革的過程由三個階段 組成(孫本初等,1999):

「解凍」(unfreezing):此步驟包含淨化感情的作用,以減少組織變革阻力;

或尋找一些刺激性的主題或事件,使組織成員察覺到變革的需求及獲得所需的資 訊,以配合尋求解決之道。

「移動」(moving):此步驟旨在透過採取行動以改變組織系統或部門的行 為,使其行動或運作狀況由原來的水平轉變為另一個新的水平,或是對組織結構 及過程加以變革,以發展新的行為、價值、態度。

「再結凍」(refreezing):這是指建立一種新的過程,使新的行為或運作水 準能維持下去,不致回復到原來的狀況。其通常採用支持性的機制來完成再結凍 的目的。如利用組織文化、規範、政策及結構來強化新的組織狀態,以產生更高 的組織效能。

(二)Leavitt 的變革途徑

依據 Leavitt(1965)的看法,變革的途徑主要可以透過下列三種方式來完 成,而且三者具有高度相互依賴性,任何一種變革都可能引起其他變革(吳秉恩,

198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 結構途徑(structural approach):譬如藉組織系統、預算編制及規章 方式來指導政策與程序的改變。此種方法強調組織結構與制度層面之修 正,就環境改變,目標隨之調整,因此手段自然不宜過分僵化,應適時 因應。

2. 技術途徑(technological approach):即以工作流程之重行安排為焦 點,藉實體物質佈置、工作方法及工作技術之改變來達成組織變革之目 的。

3. 行為途徑(behavioral approach):此種方式強調組織成員態度、激勵 及行為技能之改變,常藉助甄選、訓練及考評來完成變革。

實務上推動變革時,顯而易見的是結構途徑及技術途徑的改變,而且三種途 徑卻是高度相關的,如新技術的推動,如公文電子化,必然會造成組織成員行為 及組織結構的改變,此外,為了強化組織成員對於變革的支持,也會從行為途徑 著手,改變組織成員的觀念、態度和信念。

(三)Lippitt 等人之變革模式

Lippitt、 Watson & Wesley 等三人,將上述兩個變革模式加以擴大,他們 認為組織變革過程包括下列五個階段(吳秉恩,1986):

1. 發展變革需要 :此階段即解凍步驟,係一種將舊有態度、傳統習俗及 支持行為加以改變,並透過各種方式、來源、管道及人物以確認變革的 需要。

2. 確定變革關係:是指增加變革推動者與被變革者兩者間同心協力關係,

以企求實際推動時將抗拒降至最低。

3. 勵行變革措施:此階段為實際改變步驟,經由認同及內化作用而產生新 的行為。

4. 穩定變革:也就是 Lewin 所言「再結凍」步驟,設法將變革活動擴大,

並配合組織內部其他措施,成為整體管理活動之一環,逐步予以制度 化,成為持續性之工作並獲得內部成員之支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5. 結束協助關係:變革推動者在適當時機協助組織進行變革行動,然其間 關係並非永久必然關係,為激勵被服務之組織能學習自我解決能力,因 此只要在組織已習得變革之專業知識後,即可伺機退出。

(四)French & Bell 變革模式

French & Bell(1990)認為在推行組織變革時,組織變革即為一系列的活 動。應採用「行動研究模式」,亦即透過不斷的資料收集和分析數據,來作為解 決問題的參考,同時運用新的資訊,隨時修正變革的方法與步驟,但對於變革之 大方向及基本原則仍應保持不變。而在設計行動方法時,就應以更開放的態度去 面對新的資訊,才能增加變革的彈性,真正做為解決問題的過程。主要活動包括:

對於問題之探討與察覺、變革推動者之適時的介入、收集相關資料、將資料回饋 給服務之對象、共同來規劃行動、採取變革行動、評估結果。

綜合以上的變革模式,可以發現在某些內容及程序上具有共通性,皆需要人 員與結構相互配合,來完成其任務。就本次行政院組織再造而言,所涉及的面向 有結構的變革,亦有人員的變革,因此如何引導組織成員解凍到再結凍,成為非 常重要的課題,透過結構的設計、行為的強化和技術的協助,讓組織中每個要素 都彼此牽引,維持組織理想中的平衡狀態。

三、組織變革引起抗拒的原因

員工在面臨組織變革的過程時,會因為個人背景的差異產生對於組織變革的 不同認知,進而在態度和行為上有所差異,因此有效能的管理者必須考慮員工對 變革的認知與態度,繼而得以採用適當的方式改善抗拒行為。

Robbins(2001)指出人們抗拒變革的程度取決於改變的方式,以及對改革 之瞭解程度,亦即抗拒的目標並不一定是改變本身,而可能是害怕自己遭受損失 或變革會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尤其是組織變革通常伴隨著不確定性、角色與職責 的模糊不清,可能對個人造成威脅(Commings & Huse,1989)。

就組織成員的心理反應而言,組織實施變革必然激發其內心的衝突。因為在 組織變革過程中,往往將帶給員工不確定性、焦慮不安等壓力。因為組織成員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經習慣並且珍惜其既有利益,當組織變革發生時,就意味著面對不確定的未來,

對於組織成員而言,無法肯定是否能掌握與從前同樣的資源時,亦無法預知未來 在因應新的組織變革時,將需要花費多少心血及時間成本等,就會產生不聽從、

冷漠、怠工及離職等抗拒行為。

吳定(1996)歸納一般行政機關與企業機構成員抗拒變革的原因如下:

1. 因變革威脅到傳統規範與價值的改變:如果變革會使原先的組織行為規 範與價值觀念發生改變時,可能遭致「保守派」的抗拒。

2. 因變革係由外界壓力所造成:如果變革是由機關組織外的個人或群體之 建議而發動,使該組織從事必要之變革,則其成員在「維護組織榮譽」

的心理下,可能不認為有變革必要,而採取反抗態度。

3. 因變革威脅到群體關係改變:如果變革使成員彼此關係必須重新調整 時,因對新關係懷有疑慮,不知能否適應,而可能為保持現狀而採抗拒 態度。

4. 因變革威脅到既得利益:如果變革會使某些人失去目前既得經濟利益,

則這些人可能設法抗拒變革,以維護其眼前利益。

5. 因變革導致工作技術與方法改革:如果變革的目的是在改變原來的工作 技術與方法,可能會遭致恐懼難以適應新技術與方法者的抗拒。

6. 因變革而產生不安全感覺:如果變革使某些人在心理上、生理上及工作 上產生不安全感,認為必將遭致顯著損失時(如失去工作),即可能採

6. 因變革而產生不安全感覺:如果變革使某些人在心理上、生理上及工作 上產生不安全感,認為必將遭致顯著損失時(如失去工作),即可能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