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同志文學中,過去書寫角度多以「邊陲」、「次文化」等形式作為展現的 開端,書寫內容則多以描寫在主流社會中被壓迫的抵抗與哀鳴。如 1983 年白先 勇的《孽子》,至今的評論多以「同性戀」、「父子親情」、「靈慾衝突與救贖」此 三大主題切入該小說242;邱妙津《蒙馬特遺書》則記敘著自我對於性別認同的猶 疑與在現實社會中所遭遇的困境,最終無法突破自我內心的藩籬,而以自殺尋求 解脫,結束生命。從如此看來,同志文學無疑是部充滿壓抑與悲劇的歷史。

然而相繼於《孽子》與《蒙馬特遺書》之後,九○年代台灣同志運動興起,

同志文學成為各大文學獎主要徵文的對象,加以紀大偉、洪凌等人將「酷兒」(queer) 論述帶進台灣,不僅同志文學在台灣文壇上大放異彩,也進一步的將具有道德意 識與受限於主流框架下的「同志」一詞,給予新意:「酷兒」可以是同性戀、雙 性戀、雙性反串、踰越的異性戀等,是抗拒主流性道德、跨性別的,以歡樂和挑 釁的方式現身,卻不以悲情妒恨來壯大自己。243由此可知,同志文學在此時進階 到了以身份流動、性別跨界的形式來體現自己,「酷兒式」的書寫手法逐漸去除 過去悲情的基調,反諷、戲謔成為對抗主流價值體系的方式之一。

同志運動與文學的進展,雖以眾生喧嘩的方式鼓譟了台灣社會與文壇,不管 被體制化的「同志」還是嘉年華式的「酷兒」,在細緻觀察下,不難看出此皆被 作為一種政治運動的方式244,不斷抵抗主流社會的壓迫過程。

242 張小虹,〈不肖文學妖孽史-以《孽子》為例〉,收錄於《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 2000 年,頁 209

243 何春蕤編,《酷兒理論與政治》,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1998 年

244 趙彥寧,〈台灣同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個關於文化生產的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第 38 期,2006 年

133

相對於提倡與主流體系對抗的作家而言,陳雪更顯得特異。她在訪談中曾提 到對於她出寫《惡女書》時並無同志意識,也不知何為同志運動,因此當她的作 品被收入於《島嶼邊緣》時,幾乎可以說是誤打誤撞地成為拒絕被主流文化同化 的陣線之一。因此本文從此脈絡來逐一探悉,陳雪的創作歷程,進而發掘她從 1994 年到 2012 年間,寫作風格從不斷重層出現的匱乏書寫轉變為對愛的知足與 滿足。本文發現,在此轉變中,其議題是與「愛」跟「自我」緊緊相扣,「愛」

如何在自我的生命中發生影響,「自我」因為「愛」的正面能量使自己如何在不 斷反省中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陳雪本身經歷愛的洗禮,將經驗再分享於寫作中,

也使她的作品一掃過去的陰鬱匱乏,而顯得明亮積極。

一、研究成果

第二章〈創作歷程與意識的轉變〉,以陳雪的訪談記錄與文本分析主要研究 取徑,其關鍵在於書寫「尋找自我存在感」之命題。第一本 1994 年《惡女書》

的出版到 2012 年《迷宮中的戀人》,陳雪從不知同志文學的存在,到有意識的書 寫同志文學,在之中,她經歷了以書寫來尋找自我存在感、來面對和外在環境的 無法融入,到 2009 年出版的《附魔者》來作為一個統整,說明到此階段的陳雪 已將先前不斷的以同心圓般擴大書寫的角色人物完整的收入於此,並已確立自己 的角度,尋找出自我的存在感。在這段期間,各個文本中不斷重層出現的人事物 成為重點,本文藉由同整同心圓班的情節與人物,來歸納出陳雪小說創作的原型,

也發現她文中所隱匿的現像,也就是在負面書寫中存有正向的意涵。

沉寂 2 年後,陳雪創作意識具有極大的改變。從她 2012 年後發表的作品看 來,原本以小說做為主要書寫文類的陳雪,在公開與早餐人的結婚訊息後,開始 在臉書上書寫「人妻日記」,後因享有高人氣而集結出版成書;進一步的,再出版

134

散文體的《戀愛課》,誠為讀者的戀愛老師。為此,從躲在小說背後的作家,到 公開自己生活的作家,進一步到誠為指點讀者愛情的關的老師,陳雪一步步的接 近讀者,為讀者敞開心胸,書寫文類的變化,明顯看出她創作手法的轉變。

在內容方面,她揮別了負面書寫,從正面積極的方向述說她與早餐人的生活,

將她們的生活做為前徑,積極的鼓勵讀者對愛的追求,可說明早餐人給與她強大 的力量,透過愛情來學習反省與付出。此階段的陳雪,與早餐人的愛情,是為轉 向正面書寫的契機。

第三章〈愛的變形〉,以陳雪作品中,以書寫愛的變形為主要研究方向。家 做為一種記憶,此章節的文本多圍繞在家庭/家人的敘述中,陳雪作品中回憶線 的起頭多以「家」作為一個主線,在擴散至其他相關議題,而其中家庭中成員彼 此之間的關係影響了敘事者對看待一切事物的心態與情緒,牽引著敘事者的敘事 態度,因此本文將以「家」作為一出發點,分別以《愛情酒店》、〈兒子〉來談迥 異於傳統家庭結構的組成,將愛的認同做了重新詮釋與顛覆;《惡魔的女兒》、《陳 春天》、《蝴蝶》則企圖釐清「家」與敘事者之間產生的家庭認同及情慾糾葛產生 了何種辯證關係,而再次重構家庭的面貌。

第四章〈愛的成長〉,此章延續上一張中所談到的「愛的樣變形」,然而此章 之愛的樣貌則揮別了陳雪過去對愛的迂迴書寫,在之中她以自我與早餐人的愛情 經驗為寫作的借鏡,在《迷宮中的戀人》中,她寫出了愛情裡的險惡,在激情過 後,真實人生是經由相處開始的,相處成為戀人們需不斷努力的課題,因此在愛 情這座迷宮中,如何看釐清自我與他者是重要的關鍵。其中本文透過紀登斯對現 代親密關係的轉變之觀察來探析《迷宮中的戀人》,說明現代關係是在開放且具 信任為導向的經營觀在進行,需在不斷自我反省與修正、溝通才得以維繫一段關

135

係。而《迷宮》則完整的演繹了這個關係的過程。

《迷宮》中,鹿月因病的侵襲而導自生活的失能,她遂將以愛情作為治癒她 疾病的方式,彷彿在心理上得到滿足,生理的痛苦就得以瓦解,然而卻因此使她 們的愛情背負了沉重的包袱而趨近瓦解,最終之際,鹿月終於從理解到,是她將 自我看成愛情中的唯一,自我失去了反省與理解能力而壓垮了這段情感,自我的 反省成了愛情中的關鍵,反省與修正自我不僅重新建立這段情感,自我也因愛情 而得到成長,在過去那些毀壞的過去,也從這段愛情中得到修復。

《人妻日記》視為陳雪的散文體日記,在「家」的概念下,記敘了她與伴侶 早餐人現實生活的種種,訴說著他們如何經營愛情。其中,此書可以說是陳雪透 過書寫來不斷檢視與反省自己的「提檢簿」,在文中可以看到她透過對早餐人的 愛情,釐清了愛的本質,認為愛是無止盡追尋與經歷的道路,是一種不斷學習與 修復的過程。在此也透過成長小說的論點,來檢視此書是否達到成長的關鍵。而 成長與修復是為一體兩面,有成長才得以進行修復,不斷修復的過程才程不斷的 成長,因此可以確定的是愛情的進入確實是使陳雪本身達到了修復與成長,進而 創作出不同風格的作品。

二、回顧與展望

本文以「愛」做為研究取徑,探悉陳雪作品風格的轉變,然而在書寫過程中 愈發現實際上尚有許多不足之處須待補充與說明。《人妻日記》的出版是從網路 平台臉書(facebook)的集結而來,由此看出作家發表場域的變遷。何以此書的 出版是經由虛擬網路平台之發表後,再遂行實體平面通路出版?陳雪與早餐人的

136

戀情給予讀者什麼想像?或是如何慰藉了讀者本身?此些問題在本文中無法逐 一處理,也成為筆者的缺憾,但筆者在此想試圖簡單回應《人妻日記》的產出問 題。

臉書版的「人妻日記」一開始是以美味豐盛的早餐照為開端,再來是早餐人的 賢慧背影,並加以舒爽輕鬆的筆調訴說著生活瑣事。在這些平實的文字中,漸漸 吸引讀者觀看,讀者也常隨文的發表自己的意見與閱讀心情,陳雪便依此與讀者 產生互動。她曾在訪談中表示過對於寫臉書這件事她是非常有意識的,不可否認 的是她想著是「讀者」:「任何私事的披露大多是為了因應某個題目的思考,因 為我的日記不是流水帳,不是為了宣洩情緒;我是靠著寫日記的方式,深刻地在 與讀者互動,那就像是:『以我的生活為例,今天我們來聊聊什麼呢?』這樣的 出發點。」245她以自身真實生活經驗的作為與讀者交談的方向,在經驗(陳雪自 身)與經驗(讀者本身)間的訴說,讀者彷彿得以因此被交換掉了真實生活中的 不幸。以這樣的過程來看,《人妻日記》可說是被讀者所催生下來的結晶。

由於筆者才疏學淺,本文仍甚多缺漏。綜觀陳雪1995 年到 2014 年間的作 品來,裁切出第三部分部分「無意識書寫」、「反覆意象書寫」到「轉為正向書 寫」,三段時間不甚平均,其「轉為正向書寫」是從 2012 年作品開始切入,在 短時間內認定陳雪以正向作為書寫基調似乎有失偏頗,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時期 看來她的創作意識是有明確改變;本文嘗試以紀登斯對現代親密關係轉變的方式 來探查《迷宮中的戀人》,然而由於篇幅的限制及本文的主軸多環繞在陳雪創作 意識轉變的部分,故僅就紀登斯的匯流愛、純粹關係、共生關係等方向淺談,缺

由於筆者才疏學淺,本文仍甚多缺漏。綜觀陳雪1995 年到 2014 年間的作 品來,裁切出第三部分部分「無意識書寫」、「反覆意象書寫」到「轉為正向書 寫」,三段時間不甚平均,其「轉為正向書寫」是從 2012 年作品開始切入,在 短時間內認定陳雪以正向作為書寫基調似乎有失偏頗,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時期 看來她的創作意識是有明確改變;本文嘗試以紀登斯對現代親密關係轉變的方式 來探查《迷宮中的戀人》,然而由於篇幅的限制及本文的主軸多環繞在陳雪創作 意識轉變的部分,故僅就紀登斯的匯流愛、純粹關係、共生關係等方向淺談,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