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愛」之名:陳雪創作歷程探析(1995-2014)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以「愛」之名:陳雪創作歷程探析(1995-2014)"

Copied!
14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巾力. 博士. 以「愛」之名:陳雪創作歷程探析(1995-2014). 研究生:周慧珊. 103 年 08 月. 撰.

(2) 摘要. 本論文以陳雪於 1995 年出版至 2014 年的作品為考察對象,分析歸納她的創 作歷程與寫作意識的轉換,探討她如何書寫愛情的嬗遞與在愛情中的成長轉變。. 陳雪近年(2012)出版的作品風格可說是有別過去的負面書寫。長篇小說《迷 宮中的戀人》 (2012)內容以愛情為論述軸心,藉由敘述者「我」之病體關係, 不斷進行著自我反省的詰問,並意圖透過「愛情」而撐起了敘事者「我」的生活。 自此, 「愛情」成為她此階段的論述主軸, 《人妻日記》 (2012) 、 《戀愛課》 (2014) 以愛情為主旨,書寫內容明亮清新,教導讀者如何在愛情中成長與學習放下。. 從創作文類的變化,也可看出陳雪創作意識的改變。《迷宮中的戀人》為小 說體外,其他如《人妻日記》、《台妹時光》(2013)、《戀愛課》(2014),紛紛以 日記、散文的記實形式呈現給讀者。從虛擬文類的小說過渡到貼近作家真實人生 的日記、散文, 「現身」不僅帶給了讀者正面力量,也改寫過去同志文學的悲情 基調。. 綜言之,本文將透過陳雪 1995 年到 2014 年的創作歷程中,探析她創作意識 的轉變關鍵與創作轉向的重點,挖掘更多的創作面貌。. 關鍵字:陳雪、愛、成長、迷宮中的戀人、人妻日記、戀愛課.

(3)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induce awareness transition of Chen Xue’s writings in 1995 to 2014, with analyzing her descriptions of relationships and feelings in love. Chen Xue’s writings published since 2012 show different discussion points and writing skills from earlier depressive ones. The Lovers in the Maze describes inside struggles and self-examinations of the main disable character having seriously cureless disease to show what love is. Chen Xue’s writings are based on a relationship between lovers since then. Housewife Diary and Lessons from Love Affairs published in 2012 and 2014 focusing on life of people falling in love have open and clear narration and so readers can learn how to let go and become stronger. Chen Xue’s changing awareness transition made different literatures. Besides The Lovers in the Maze which is a novel, Housewife Diary and Taiwanie Memories published in 2013 are written in practical writing and prose. From fiction to diary and prose about real life, Chen Xue’s coming out encouraged her readers and changed the depressive Homosexual Literature. For finding more writing viewpoints of Chen Xue, her key awareness transition and writing transformation a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by studying Chen Xue’s writings from 1995 to 2014.. Key words:Chen Xue, Lovers in the Maze, Housewife Diary and Lessons from Love Affairs.

(4) 以「愛」之名:陳雪創作歷程探析(1995-2014)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相關研究回顧 .................................................................................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疇 ..................................................................... 20. 第四節. 章節架構安排 ................................................................................. 22. 第二章. 創作歷程與意識的轉變 ............................................................................. 24. 第一節. 無意識書寫 ..................................................................................... 28. 第二節. 反覆意象書寫 ................................................................................. 35. 第三節. 顯性的正向書寫 ............................................................................. 44. 第四節. 小結 ................................................................................................. 56. 第三章. 愛的變形 ..................................................................................................... 57. 第一節. 《惡女書》中的情慾潰流 ............................................................... 58. 第二節. 《愛情酒店》、〈兒子〉中的「擬」家庭關係 ............................... 66. 第三節. 家庭與愛的糾葛 ............................................................................. 78. 第四節. 小結 ................................................................................................. 92. 第四章. 愛的成長 ..................................................................................................... 94. 第一節. 《迷宮中的戀人》:愛做為成長的開端 ......................................... 95. 第二節. 《迷宮中的戀人》:從愛情的變化觀看成長過程 ....................... 102. 第三節. 《人妻日記》:愛情成長紀錄 ....................................................... 119. 第四節. 小結 ............................................................................................... 129. 第五章 結論 ........................................................................................................... 132 參考文獻.................................................................................................................... 138.

(5)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 九○年代台灣女性小說家的創作中,彷彿有志一同般的紛紛將創作的面向轉 換到政治探索,性別身份的質疑1,邱貴芬也曾說過,透過女性身份來引介關懷、 政治角度等,可以重新審視台灣文學的創作面向。在這認同政治議題的風行中, 使女性主義、同志運動、原住民運動等引起一波波的騷動。2然而,在這些「大 敘述」題材下,九○年代女同志小說的出現呈現了台灣女作家特有的發聲位置。. 此些作家主要所關注的焦點集中於人與社會關係、自我存在價值的議題等方 向,如邱妙津《鱷魚手記》(1994)、陳雪《夢遊 1994》3(1996)、杜修蘭《逆 女》 (1996) 、曹麗娟《童女之舞》 (1999) 、等,幾乎都著重描寫同性戀在異性戀 主流社會下與之對抗與悲鳴,與自我身份的游移;更有甚者,陳雪《惡女書》 (1995)、 洪凌《異端吸血鬼列傳》 (1995) ,寫作風格也取向性別翻轉、SM、同性或畸戀 的情慾流轉,並且進一步的以大方展露身體器官,誇大扭曲感官呈現,刺激傳統 的性別意識。. 在女同志作家中,陳雪首度在台灣文壇引發了對於女同性戀/情慾書寫的激 烈討論。她的第一部作品《惡女書》因內容涉及大量的情慾,甫出版即引起廣大 的注目與爭議。在之後出版的作品中,也因內容多涉及情慾,評論家亦把焦點專 注她的情慾書寫上,肯定她在「情慾」這領地的寫作技巧,並被定位為情慾作家。. 1. 范銘如, 〈 「我」-行我素-六0年代台灣文學的「小」女聲〉 , 《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眾論》 , 台北:麥田,2008 年,頁 50。 2 邱貴芬, 〈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導論〉 , 《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 ,台北:女 書文化,2001 年,頁 39。 3 《夢遊 1994》初版由遠流發行,隨後於 2005 年再由印刻發行二版,書名改名為《蝴蝶》 。 1.

(6) 4. 然而大量描寫情慾的書寫方式與傳統文學創作手法有著相當不同的書寫視 角,其中陳雪作品多圍繞著「夢」的軸線在進行推演,對此有評論家認為,其作 品因此太過於夢幻,甚至是將女同性戀、女同性戀情慾刻意抽離了社會脈絡,而 無法顯現真實社會的樣貌5,與台灣傳統的文學史脈絡中的「寫實主義的文學史」 是有距離的,如此一來,陳雪與作品本身就與文學史產生了尷尬的關係6,但陳 雪卻認為: 「我有我自己的寫實主義,這是我一直想要在作品裡呈現的。」7由此 可知,陳雪並不認為她的作品脫離文學史的脈絡,也非他人所說的抽離了社會脈 絡,而是她將他人認為在現實裡不曾經歷過或者是不曾存在過的事實以她自己的 方式描述出來:. 我覺得批評我的作品「逃避現實」的人並不了解我小說裡呈現的現實, 那個現實對他們來說是不存在的,關於我寫的那些社群跟那些生活方 式,不管是同志、精神病患或者是畸零的邊緣人。. 8. 邱貴芬也曾在訪談中表示,陳雪能將《惡女書》寫出來,既有書寫的動作,逃避. 4. 請參見:楊照, 〈何惡之有?-序陳雪小說集《惡女書》 〉 ,收錄於陳雪《惡女書》 ,台北:印刻, 2005 年,頁 15-25;馬森,<中外書評──邊陲的反撲-屏三本「新感官小說」>,收錄於《中 外文學》 ,第 24 卷,第 7 期,1995 年 12 月,頁 143;丁乃非, 〈如何閱讀《金瓶梅》 (1695)和 《惡女書》 (1995)〉 ,《中外文學》,第 26 卷,第 3 期,1997 年 8 月,頁 48-67;洪凌, 〈蕾絲與 鞭子的交歡-從當代台灣小說註釋女同性戀的慾望流動〉 ,收錄於林水福、林耀德主編, 《當代台 灣情色文學論-蕾絲與鞭子的交歡》 ,台北:時報,1997 年,頁 105。 5 楊照, 〈何惡之有?-序陳雪小說集《惡女書》〉 ,收錄於陳雪《惡女書》 ,台北:印刻,2005 年,頁 15-25 6 紀大偉, 〈在文學裡創造新世界-紀大偉對談陳雪〉 , 《印刻文學生活誌》 ,黃筱威紀錄整理,2006 年,第 3 卷,第 2 期,頁 28 7 紀大偉, 〈在文學裡創造新世界-紀大偉對談陳雪〉 , 《印刻文學生活誌》 ,黃筱威紀錄整理,2006 年,第 3 卷,第 2 期,頁 29 8 紀大偉, 〈在文學裡創造新世界-紀大偉對談陳雪〉 , 《印刻文學生活誌》 ,黃筱威紀錄整理,2006 年,第 3 卷,第 2 期,頁 29 2.

(7) 就已不是問題,如果要逃避的話,根本就不必去書寫。9職是,作品中以情慾、 同志戀情為題材,顯現出的是女同志戀情中真實的一部份,而被楊照指陳為「異 質逃避」10的書寫,洪凌則是認為楊照的指陳是對女同性戀進行了雙重壓迫:. 生長在小說場域的女同性戀角色,相對於父權/異性戀機制/性別宰制 的「正常社會」而言,實在是太致命、太不可/不能被想像了!正是因 為社會規約的龐大與無所不在,所以作者努力建構「異質的」女同性戀 主角的努力,才會被一筆勾消為「愈是表現作為社會奴隸的一面。」11. 洪凌認為楊照以父權體制的思維來觀看《惡女書》,忽略了現實社會對同性 戀者的壓抑與排除性;對女同志而言,女性身份所帶來的父權壓迫與同性戀身份 的並行,使女同性戀在現實社會中無法得以「真面目」示人,因此當陳雪描述了 真實的女同性戀樣貌,規約於所謂的「正常社會」的脈絡下則顯現出份外「異質」, 楊照也因此以男性霸權方式,「去脈絡化」的剔除了性別與性認同的必要性,將 自我認同意識置入了不同的社群空間(同性戀者)中,而失去了文本本身具有的 文本內在性。. 筆者在閱讀陳雪作品的過程中, 雖然內容多涉及了大量的性愛以及個人情 慾的書寫,但在那些看似歡愉的情慾過程卻充滿了許多失落感,故事中的敘事者 雖看似自由卻內心充滿了自我禁錮。周旋在眾多情人之間,為了只是想在與她同 樣是失落的人生中尋找靈魂。在這些看似情慾交雜的描寫中,她的書寫主體總是 圍繞在「家庭」與「家人」之間的關係,「家」在她的筆下所呈現的不復一般世. 9. 陳雪,收錄於邱貴芬, 〈女性作家素顏在情慾書寫中翻轉身分定位-訪談陳雪〉 , 《(不)同國女 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 ,台北:元尊文化,1998 年,頁 110-125 10 楊照, 〈何惡之有?-序陳雪小說集《惡女書》〉 ,收錄於陳雪《惡女書》 ,台北:印刻,2005 年,頁 14 11 洪凌, 〈蕾絲與鞭子的交歡-從當代台灣小說註釋女同性戀的慾望流動〉 ,收錄於林水福、林 耀德主編, 《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蕾絲與鞭子的交歡》 ,台北:時報,1997 年,頁 105 3.

(8) 俗中所習慣的場景,而是零碎不堪,破碎的家庭記憶。. 陳雪所寫的敘事者通常是屬於對愛匱乏的角色,而這個匱乏的源頭在於對家 庭的失落感,家庭中無法給予足夠的愛,甚至傷害的成分大過於愛本身,肇使敘 事者總是逃離家庭,並在眾多愛情中尋求愛的渴望,但事實上敘述者卻都無法逃 離自己內心對「家」牽絆,因此對家人的情感總帶著離/返的姿態在生活著。如 《橋上的孩子》中,敘述著我在童年時期與父母親一起擺攤做生意的場景,家庭 巨大的負債讓身為長女的她須負擔更多責任,甚至在母親離家工作時承擔起與年 紀、身份不相稱的角色,這占據其童年的大部分時光,甚至成人時離家工作,然 而童年無可逃避的壓力像在身體裡被下的蠱,持續流竄而不得其門而出的情景; 《陳春天》也類似於《橋上的孩子》中所述,敘事者雖之身遷移到台北工作,試 圖想遠離家裡所給的壓力,但卻仍舊無法脫離家庭成員所給予的無形箝制,而惶 惶度日。. 職是之故,家庭書寫在陳雪作品中佔有極重要的份量,而「家」在她的作品 中到底以何種形式不斷出現在文本中?「家」本質上的扭曲成為敘事者無法遁逃 的對象,敘事者又以何種形式來呈現自己與家的關係?在對「家」的離/返過程 中,她經歷了哪些無以名狀的內心轉折?這些在家庭中所出現的問題都在陳雪作 品一一呈現出來,因此如將陳雪單純歸類為情慾作家的指向,不僅單一化了作家 本身的創作主題,也容易乎是該作家對其他面向的發揮與關懷。「家」的書寫作 為另一種閱讀陳雪的方式,開啟更多對於陳雪不同的研究面。. 或許是《惡女書》中大量的情慾描寫,甫出版即在文壇引發強烈話題,在許 多前行研究中,評論者多將陳雪歸至於「同志」 、 「情慾」作家的脈絡中,將其作 品的研究主題放置於情慾的主軸上,而在多年過去,陳雪的作品量也為之豐碩,. 4.

(9) 但對於陳雪的相關之研究似乎也停留於同志、情慾的探討上,僅有少數評論者以 其他作品再進行論述12,僅此,筆者將藉由前人研究成果中,建構出陳雪的書寫 脈絡,並釐清陳雪的創作歷程,及其探究主題及研究方向,並試圖跳脫情慾、同 志的焦點,重新閱讀陳雪從《惡女書》出版以來的作品,直至 2012 年出版的《迷 宮中的戀人》與《人妻日記》等十八部作品。其中,筆者在經過細讀下發現,陳 雪由 1995 年出版以來直至 2014 年的作品中,產生了風格與主題上的轉變。. 在 1995 年到 2009 年間,陳雪的寫作主題仍多圍繞在家庭創傷上,並多以台 中、豐原、夜市、邊緣人物的描寫為故事主軸,其中,在此期間的作品中,讀者 多可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依稀嗅到隱藏在其他文本中的人物身影,每部文本中的 人物角色似乎以不同形式,但相似背景的方式不斷出現在陳雪的小說中,彷彿以 同心圓的方式不斷縈繞、擴大的存在,這樣的表現方式或許如同陳雪在訪談中說 的:. 小說呈現出來的就是一種人生,其實我們不斷在虛構一些東西,記憶也是 一樣。有一些東西是不會改變的,在虛構跟可以有憑有據證實的中間,有 一些東西是一直在發生,你可以找出一個不同於歷史的脈絡。13. 此段話應證了陳雪的本質記憶中存有一組基本的敘事模式,而她在此模式中 適時的加入人在生活中發生的事件,來不斷組構小說的發展型態,使小說在敘事 過程中有不同的情節發展,但唯一不變的就是故事主題的持續性。因此在陳雪小 12. 如劉亮雅以陳雪的《橋上的孩子》 、《陳春天》作為研究文本,以地方、性別、記憶作為鄉土 想像的新貌,重新閱讀陳雪文本所含的鄉土書寫。請參閱劉亮雅, 〈鄉土想像的新貌:陳雪的《橋 上的孩子、 《陳春天》裡的地方、性別、記憶》〉 , 《中外文學》 ,第 37 卷.第一期.2008 年 3 月, 頁 47-79;李欣倫以蘇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隱喻》來指稱陳雪 2002 年出版的《惡魔的女兒》 中的疾病書寫,提出「敘事」作為一種自療方式,從敘事和美學的角度出發,是種「病體」被脈 絡化、系統化且意義化的過程。請參閱李欣倫,《戰後台灣疾病書寫研究》,台北:大安,2004 年 13 陳雪,收錄於邱貴芬,〈女性作家素顏在情慾書寫中翻轉身分定位-訪談陳雪〉 ,《(不)同國 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台北:元尊文化,1998 年,頁 117 5.

(10) 說中,總會閱讀到不斷出現的相似的人事物,就像向外放射的同心圓般圍繞在同 一主軸上,也成為陳雪小說的特殊手法之一。. 2009 年出版的《附魔者》 ,可視為陳雪完整交代長時間寫作主題的完結的作 品。 《附魔者》中,陳雪以「複聲輪唱」的形式14,讓所有角色都有公平的發聲機 會,不再是只有女主角琇琇被困境包圍的吶喊,而是在與琇琇牽引而起的人生中, 每個男人、女人都是敘事者,都不斷以「我」為第一人稱的角色訴說人生中一切 的一切,當然,這部作品也如上述所敘,主題仍是以家庭創傷為主體,並出現其 他文本中的人物身影,但特別的是,在此部作品中,每個角色的人物形象變的鮮 明,不再只是經由敘事者我再現出來的人物,而是大家都「平起平坐」的說話。. 何以此時的人物形態與過去的書寫方式產生轉變?過去她不斷用作品試圖 釐清自己成長蛻變的路途, 「但我一直沒辦法準確地捕捉,我還沒找到一個腔調、 一個藍本容納這些故事。」她自覺過去小說裡的我都還太天真,直到書寫《附魔 者》的過程中,「我才終於掌握了一種成熟的敘事聲音,以穩定的狀態看待那時 光。」15陳雪在此階段中以自律穩定的生活訓練自己,抄書、自己出題寫短篇等 的規訓,不僅演練出一個成熟小說家的姿態,也使自己將過去不斷縈繞的書寫模 式以不同樣貌、不同形式的方式作了一個總結16,而完結了家庭創傷的書寫。. 家庭創傷書寫的完結,陳雪揮別創傷主題,重新帶領讀者進入了「愛情」的 氛圍中,敘述焦點鎖定於自我與愛的探索。2012 年的《迷宮中的戀人》 ,分為〈上 部〉、〈下部〉。以小津的劈腿、分手為分水嶺,陳雪從主人翁鹿月對於此突如其 來的心境轉折訴說起,小說中不再談家庭、創傷。〈上部〉從鹿月得了無從明辨 14. 林欣誼,〈陳雪再次回看舊日時光繳出《附魔者》 〉, 《中國時報》 ,2009 年 4 月 5 日 林欣誼,〈陳雪再次回看舊日時光繳出《附魔者》 〉, 《中國時報》 ,2009 年 4 月 5 日 16 「我每天都在練習、準備,現在我越來越了解,寫作可以達到我所不知道的,寫作給了我美 好的回饋,完成這本書,則像是把我過去所有學會的東西做了總體檢,考過一個期中考!」林欣 誼, 〈陳雪再次回看舊日時光繳出《附魔者》〉 ,《中國時報》,2009 年 4 月 5 日 6 15.

(11) 的疾病談起,藉由經驗各種不同的醫療過程中,將有著病體的自己,如何與自己、 情人甚至是疾病本身相處為小說的敘事主軸,其中最重要的出發點是,鹿月自己 本身的定位是什麼?能成為什麼?能做什麼?等的一個不斷自我詢問的過程。與 情人間的離/返,與鹿月在愛情中所追尋的本質又是什麼提出相當多對自我問答 與思索。 〈下部〉則以鹿月對愛情所產生的內心衝突與不安,到與情人阿撒聯絡、 結婚為主要故事脈絡。整部作品圍繞在自我與愛的正反辯證中,與陳雪在過去所 寫的情慾、敗德、創傷明顯有相當大的轉變。. 童偉格曾在《迷宮中的戀人》中所寫的序中說到:. 陳雪以《迷宮中的戀人》嘗試正面回返,與樸素自省的語境,應正 是這段高溫的「北上寫小說」十年:為這熱切投入,且極早就自我 規訓成「為了寫作才去生活」的書寫時光,「找出糾纏毛線團的線頭」。17. 童偉格點出了陳雪在其創作路徑上產生了改變,「正面回返」不僅指出了她 由過去自毀與自我創生行動中走出,也說明她從失落與匱乏的負面創作走向了明 亮積極的全新敘事,從惡女的夢回歸至寫實主義的本質18,然而,為何陳雪在此 階段的書寫筆法產生了如此大的改變?如果說鹿月作為此作的敘事者,代表了某 種意念的傳達,那麼陳雪是想透過小說傳達什麼樣的信息給讀者?「愛」之議題 為此部作品的主軸,陳雪從過去的不斷逃離到現今的面對,可以確定的是她創作 意識改變之外,也可看出她現實生活中有所成長,並將經驗呈現在她的作品中。. 而被看作為《迷宮中的戀人》後傳的散文體日記《人妻日記》,兩部作品可 17. 童偉格,〈等價交換-讀陳雪小說〉 ,收錄於陳雪,《迷宮中的戀人》,台北:印刻,2012 年, 頁9 18 童偉格,〈等價交換-讀陳雪小說〉 ,收錄於陳雪,《迷宮中的戀人》,台北:印刻,2012 年, 頁9 7.

(12) 說是互為對照性文本, 《迷宮中的戀人》中,阿撒被指向現實生活中陳雪的伴侶, 而鹿月則被視為是陳雪本人,加以《迷宮中的戀人》中附有當年早餐人寫給陳雪 的信件,更製造出了虛擬小說與作家現實生活交疊的謎雲。筆者無意將小說人物 視為作者本人,也不將之視為自傳,然而對照看來,不可否認的是,陳雪以自身 經歷融入了作品中,並企圖以書寫不同性質的作品,來共同傳達「愛」的艱辛與 力量。. 《人妻日記》原本為陳雪於社群網路 facebook 中發表的文章,一開始是以拍 攝她的伴侶作美味早餐的照片放到臉書上與大家分享,不久隨即引發眾多臉書朋 友(簡稱臉友)的熱烈討論,而因作早餐的關係,陳雪的伴侶也因此被稱作「早 餐人」。由於臉友對於 facebook 上「人妻日記」的極大響應,印刻文學便集結了 陳雪於 2011 年開始記載於 facebook 中所發表的文章,複印成《人妻日記》。. 其中《人妻日記》以輕盈的筆調,加以圖文方式像讀者呈現了她的真實生活, 不僅一掃過去同志文學的陰暗氣息,相反的吸引了更多讀者閱讀她的作品,不因 陳雪的同志身份而被侷限。陳芳明從陳雪的創作歷程中來看,也表示《人妻日記》 的出版價值:. 可能是 1983 年白先勇《孽子》出版以來的重要里程碑。這本日記代表 著台灣同志書寫的巨大突破,完全洗去過去那種悲情與叛逆的情緒,反 而以一種篤定自信的語氣展現世間戀人的纏綿。她的散文力道,全然毫 不遜於小說筆法。從白先勇到陳雪,台灣文學走過三十年,能夠開出這 樣的格局,不能不令人感到動容。19. 19. 資料來源:陳芳明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chenxue1970/posts/360735520673811?comment_id=2364901&offset=0&total_co mments=7 8.

(13) 由此看來,陳雪突破的不只是她自身的書寫模式,亦是以「愛」的形式, 理直氣壯的將同志文學帶向了不同以往的新格局,同時也將也印證了陳雪創 作形式與意識的改變。. 因此本文關切的重點,除了從陳雪的歷年作品爬梳其創作歷程與意識的改變, 亦從前人鮮少著墨的正向書寫切入探討,檢視她在文中所展現出來愛情樣貌,同 時由經驗愛情的過程來探析她在愛情中所受到的影響與成長。. 9.

(14) 第二節. 相關研究回顧. 從《惡女書》(1995)出版以來,因內容涉及了大量的情慾、女同志戀情與 虛幻的戀母情節,使陳雪被定位為「酷兒作家」 、 「情慾作家」的身分。或許是《惡 女書》出版的盛名所致,大家幾乎都將專注她的焦點放在此書上,彷彿她只有唯 一作品的作者,也使得研究其他作品之相關評論文章甚少,幾乎都只關注於《惡 女書》 、 《夢遊 1994》 (1996)此兩本對於夢與文本中的戀母情結、水仙花情結的 研究,陳雪也在二○○五年再版的《惡女書》序中表示遺憾。20. 但在對《惡女書》如此豐碩的研究累積中,可明顯看出陳雪《惡女書》的出 版對台灣文壇丟下了一顆震撼彈,引起巨大的話題性與討論觀點,也說明了陳雪 在台灣文學史的脈絡中,並不會因「同志」的邊緣身份而被打進冷宮,反而以惡 質的自我形塑作為反擊的突破口21,成為異軍突起的新興脈絡。. 歷年來關於陳雪作品的研究,多聚焦於《惡女書》的相關評論,尤其以楊照 在序文中所寫的評論,引起了眾多學者不同看法與認同的交鋒。值得注意的是, 楊照的「引言」卻比文本引起了更大的喧嘩,陳雪被他批評為逃避現實的女同志 作家。自此讀者進一步認識陳雪這個作家,也開啟眾多學者對陳雪作品的相關研 究。. 楊照「異質逃避」22論以異性戀體制、男性思維為框架,限定了女性情慾與 20. 「我的第一本小說集《惡女書》 ,出版於一九九五年,絕版於幾年之後,但這本早就該絕版的 書不但變成了陳雪的「代名詞」 ,也變成許多研究我的學生、學者、評論者必然會提到的重點書 單(甚至是唯一的書) ,一個小說家的第一本作品卻變成個人的代表作讓我不知該哭還是該笑, 我多希望別人可以研究一下我其他作品」。陳雪, 《惡女書-新版自序》 ,台北:印刻,2005 年, 頁7 21 馬森,<中外書評──邊陲的反撲-屏三本「新感官小說」>,收錄於《中外文學》 ,第 24 卷,第 7 期,1995 年 12 月,頁 143 22 楊照, 〈何惡之有?-序陳雪小說集《惡女書》〉 ,收錄於陳雪《惡女書》 ,台北:印刻,2005 10.

(15) 社會現實的真實性,因此紀大偉、洪凌等人從同志脈絡來回應其說法。爾後,其 他評論者則分別以情慾、創傷、家庭書寫等面相來探討陳雪相關作品。. 楊照所寫之序,引發了廣大討論,使《惡女書》更顯得神秘,因此筆者首先 將以楊照在《惡女書》序中的看法與引起的各方對話作爬梳、整理,藉此了解在 各個學者不同的閱讀視角。. 一、. 以《惡女書》序文為探討文本. 楊照於《惡女書》的序文中指出,陳雪筆下的「惡」是充滿罪惡感的惡,將 情慾罪惡化,卻又沉溺於其中,把情慾轉化為其他衝動、其他執著追求的投射變 形,並將原是實實在在生活中的演出予以神祕化,抽離食衣住行的細節,改寫成 沒有一個特定時間空間的普遍化故事,是種抽離社會,對社會產生的「異質逃 避」。. 楊照並進一步的指出,陳雪雖專注寫女同性戀,但女性的同性情慾在她的小 說中缺乏理直氣壯的合法性,她慣性的將同性戀寫成戀母情結的虛構投射,或水 仙花式的自戀幻化的變身,是種否認女性同性情慾的實質自身。. 在此篇序文的一開頭,楊照即以歐洲男性與女性關係的脈絡下探討兩性間的 情欲問題,並以「女人也有情欲」一題來導引在時代的演進下女性情欲發生了哪 些轉變,接著敘述到新世紀的現在中,異性戀的一對一分類方式已不再是單一的 詮釋方式,在性別的的關係之外,還存在的千千萬萬種年難以了解的內在問題。 在此中,可以明顯看出楊照對於同性戀情誼在社會脈絡中具有相當清楚的見解, 然而對《惡女書》中卻侷限在異性戀主流論述的霸權中閱讀陳雪,將之放回至遠. 年,頁 15-25 11.

(16) 古的傳統敘事脈絡中,因此使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了自我侷限的困境。. 紀大偉在《夢遊 1994》23提出相異於楊照的見解:紀大偉認為,楊照以異性 戀男作家的身分,試圖將同志文學放在社會脈絡中,然而卻把女同性戀窄化、馴 服化了,並提出陳雪的女同性戀故事抽開了社會脈絡來質疑陳雪的規避,然紀大 偉反而指出,在這「台灣社會給了同性戀什麼樣的脈絡?」24藉此指陳出在異性 戀社會脈絡下,邊緣族群的位置被忽視的原因並非同志/同志文學沒看到社會, 而是社會忽視了同志/同志文學。因此陳雪所寫的人生百態,瘋狂與夢境,都是 邊 緣 族 群 中 的 現 實 , 是 楊 照 所 不 予 苟 同 的 「 異 質 」, 使 之 犯 了 「 本 質 論 」 (ESSENTIALISM)的迷信,異性戀論述的框架中。. 丁乃非主要針對楊照在《惡女書》中為陳雪所做的序文為觀察對象,非以陳 雪的《惡女書》為主體,其中丁乃非指出,楊照認為《惡女書》「不符合」台灣 同性戀文學標準,也無法說明或代表女同性戀的主題/主體,並刻意將女同志、 女同志情慾抽離社會脈絡中的書寫方式反而顯現出女同性戀/情慾的政治不正 確性所產生的異質逃避問題,是楊照本身無法甚至是不想了解25「女同性戀的實 質自身」26所產生的偏見。. 丁乃非在此篇評論中主要針的對重點是:一、作序者楊照在何種脈絡下定義 文學、裁判文學,甚至如何成為「女同性戀情慾的實質自身」 ;二、 「惡女」的「惡」 註解上的誤用。楊照以前輩之姿為陳雪寫序,此序文典型是為新人「估價」以決 斷能否進入小說或文學領域蓋認可章,但卻又以負面評價與嚴厲指出陳雪文章反 23. 紀大偉,收錄於陳雪,《夢遊 1994-序》,台北:遠流,1996 年,頁 5-9 紀大偉,收錄於陳雪,《夢遊 1994-序》,台北:遠流,1996 年,頁 9 25 「一點都不慾望一個旗幟鮮明的女同性戀情慾又有什麼文學上的及情慾上的作用呢?」丁乃 非, 〈如何閱讀《金瓶梅》 (1695)和《惡女書》 (1995)〉 , 《中外文學》 ,第 26 卷,第 3 期,1997 年 8 月,頁 50 26 丁乃非,〈如何閱讀《金瓶梅》 (1695)和《惡女書》 (1995) 〉, 《中外文學》,第 26 卷,第 3 期,1997 年 8 月,頁 57 12 24.

(17) 映了「社會規約的龐大陰影」,是種缺乏文學創作力的作品。為此,陳雪作品不 納入文學史的脈絡,呈現了矛盾複雜的糾結現象。. 楊照在該序文中指出《惡女書》中女同性戀情/情慾是抽離社會脈絡的,故 該不該納入文學史中仍待商議;丁乃非則認為楊照採取雙重標準,以「權威之姿」 27. 為陳雪作序,是種具有「品質保證」的效力,但又對文本的嚴厲措詞與負面評. 價產生兩相矛盾的質疑。接著楊照於該序又將陳雪置入十九世紀歐洲男性發現女 性並恐懼女性情慾論述中;又影射陳雪與他的敘述者都受罪惡感支配而無法充分 屬於且再現/代表日常生活台灣脈絡化的「女同性戀情慾的實質自身」,兩度的 裝箱入櫃使《惡女書》被閱讀的「正確」與「正當性」被擺佈,閱讀自由的本身 被規畫出了一條軌跡和方向,而楊照序文也因此隱滅了(女同性戀)「真實」的 本質。. 楊照體現惡女的方式,在丁乃非論述中,他認為傳統論述中的「惡女」指的 是在房中論述中對男性的性有危險性的惡,是種「有礙於男性」的女性;而陳雪 的惡女則是以性別、情慾為主要論題,因此楊照以「惡女」一詞來檢視陳雪所謂 的「惡」,並認為陳雪「惡」的不夠理直氣壯,是在於楊照自己本身不想了解同 性情慾及其詭異形構。. 最後丁乃非認為,對於寫作與閱讀,並不需要「代言」或「言之」,文本本 身具有自己的發聲位置,讀者僅需貼近並傾聽。. 對於丁乃非對楊照所提出的質疑,在邱貴芬對陳雪的訪談中也指出,如果《惡 27. 「出版業找楊照為當時名不見經傳的陳雪寫序,明顯的想要借用『楊照』在文學評論界所具 有的特定『權威』價值來『哄抬』 《惡女書》的『文化藝術價值』 ,並進而週造『陳雪』的『作家』 身份」。參見邱貴芬, 〈女作家素顏:在情慾書寫中翻轉身分定位-訪談陳雪〉 ,《 (不)同國女人 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 ,台北:元尊文化,1998 年,頁 64 13.

(18) 女書》中帶著「異質逃避」的話,那麼根本就不用書寫,因此有書寫動作,逃避 就不構成問題28;陳雪也表示,楊照所提出的「逃避」二字她本身所想表達的「真 實」認同有所不同,陳雪在《惡女書》中所想要表達的不是同志,而是自我認同、 如何去定義自己存在的主題29,與楊照所認為女同志的何罪之有中所具有某種政 治議題的看法著實不同。. 綜合以上論述,主要以楊照於《惡女書》序文中所提出的「異質逃避」為探 究主題,驗證《惡女書》中的女同性戀情位居於社會脈絡中的現實與否,並進一 步質詢同志/同志文學在社會本身的脈絡為何,異性戀機制下的同志/同志文學 該誰來認可?誰來認定?而《惡女書》中充滿情慾、戀母、與自戀的書寫手法則 變成討論陳雪作品時幾乎缺一不可的批評方式。. 二、. 以情慾書寫為探討主題. 《惡女書》中情慾與同志的寫作主題多為評論者所關注的焦點,其主題面向 可略分為:以夢境來呈現潛意識,具有濃厚的戀母及自戀情結;情慾書寫具有對 異性戀主流社會的抵抗意識等面向。. 馬森基本上大抵同意楊照對《惡女書》中的說法,但也提出了在異性戀主流 的目視下,具有罪惡感的女同性戀情慾才是合理的真實,並將陳雪的女同性戀欲 望為一種策略運用,以自抑自貶的方式作為一種對主流反撲的手段。30. 馬森進一步的指出,陳雪寫作風格的特殊之處,在於他有能力營造出富有張. 28. 陳雪,收錄於邱貴芬,〈女性作家素顏在情慾書寫中翻轉身分定位-訪談陳雪〉 ,《(不)同國 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台北:元尊文化,1998 年,頁 68 29 陳雪,收錄於邱貴芬,〈女性作家素顏在情慾書寫中翻轉身分定位-訪談陳雪〉 ,《(不)同國 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台北:元尊文化,1998 年,頁 68 30 馬森, 〈中外書評──邊陲的反撲-屏三本「新感官小說」〉 ,收錄於《中外文學》,第 24 卷, 第 7 期,1995 年 12 月 14.

(19) 力的情感結構,但需要再拿捏作者與作品人物中的距離,才能彰顯女同性戀的特 異感受,又不失人類情感的共性。. 劉亮雅以《惡女書》與《夢遊 1994》為探討文本,以文本分析形式探討文 中夢境、戀母及自戀書寫。劉亮雅認為,陳雪故事中裡的夢遊是追尋潛意識裡被 壓抑的慾望,這慾望不僅是受社會壓制的女同性愛慾,更是因愛恨糾葛而備受壓 抑的戀母與自戀情結,或另外涉及了性別麻煩而易於被打壓的 T-婆愛戀。因此, 陳雪的夢遊裡,女同性慾望本身往往坦率熾烈,一蹴可得,反而是在潛意識更底 層的糾結或對社會規訓的畏懼影響了愛慾的流動與自我認同。大量夢境的出現也 有其掙脫家庭與社會箝制的渴望。. 31. 以作家書寫形式來說,朱雙一認為相較於其他作家將同性戀題材是為病態或 社會問題,抑或是將對同性戀者在男權異性戀中心的社會環境中表示同情,陳雪 反而賦予同性戀者冰清玉潔的氣質、追求自我人格力量和頗為光明的現在與未來, 32. 使值得肯定的。. 朱雙一指出,《惡女書》中夢與母女的書寫,是陳雪想藉由女主角表達對母 親的真實情感,也表達了對汙穢、淫穢、是女性為玩物的傳統男性觀念的不齒和 抦棄;《夢遊 1994》則更完整的句有情節結構的完整和敘述性,以〈色情天使〉 中小鹿周遊眾多男女的情欲當中所涉及的多樣貌、多性向的愛欲生活,已超越了 「異性戀」 、 「同性戀」 、 「單性戀」的邏輯,而進入「雙性戀」的範疇,證明小說 中自然情慾的多樣性,該以平常心看待。此觀點提出,與楊照指出《惡女書》中 的「異質逃避」有著不同的閱讀觀點,朱雙一也認為陳雪以自我邊緣的反抗立場,. 31. 劉亮雅,〈九O年代台灣的女同性戀小說-以邱妙津、陳雪、洪凌為例〉 ,《中外文學》 ,第 26 卷.第 2 期.1997 年 7 月,頁 115-129 32 朱雙一, 〈台灣文學的邊緣戰鬥〉 , 《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 ,台北:揚志,2002 年,頁 509-552 15.

(20) 描寫性、情慾來顛覆中心的本質廣義政治。. 江碧芬的《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中的情慾書寫-以邱妙津、陳雪為主要 探討對象》文中,分別以邱妙津、陳雪作為女同志情慾書寫探討文本,其中以探 討陳雪《惡女書》中的情慾「逾越/愉悅」為主題,分別從「主體位置」 、 「身體 情慾」與「性別認同」三個層面來做討論,企圖探究陳雪在女同情慾書寫中,女 性情慾敏銳的感知、極致的歡愉與多元的享受,逾越父權思維規訓女性的古法倫 常,讓女性情慾深具「愉悅」的主體性與「逾越」的能動性,將女性的多元化無 限延伸,充分展現女同情慾的多樣面貌。33. 邱郁棻的《陳雪小說中的空間書寫-以《橋上的孩子》 、 《陳春天》 、 《迷宮中 的戀人》為例》中主要以女性主義與人文地理學的觀點切入,兼採心理學的論點 探尋文本中女性敘述者的行為動機,並進一步檢視情欲開展背後的自我意識、家 庭氛圍疏離來自於童年的創傷記憶、促成社會階級流動的心理因素及影響層面。 除了延伸先前的研究內容外,另將層次提高到實體空間之外,試圖彙整遍及文本 中的中介空間,包含反覆出現的夢境、糾纏不去的疾病、一再重現的記憶,以及 源源不絕的想像,以文本分析法歸納推敲出橫亙於各文本間的命題隱喻的意涵。 34. 三、. 創傷書寫. 柯雅雯的《當代女同志文學的悼亡、自療與自我完成》中認為當代女同志文 學一直存在著創傷記憶與自我完成的主題,因此以悼亡、自我完成、書寫治療三 者為成因,細究女同志文學的創傷經驗,並進一步探討作者如何藉由書寫創傷來 33. 江碧芬,《九O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中的情慾書寫-以邱妙津、陳雪為主要探討對象》 ,佛光 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年 34 邱郁棻, 《陳雪小說中的空間書寫-以《橋上的孩子、 《陳春天》 、 《迷宮中的戀人》為例》 ,台 北教育大學語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12 年 16.

(21) 創造記憶、銷抹記憶。此篇論文分別以李昂、凌煙、朱天心、曹麗娟、邱妙津及 陳雪六位作家作品作為觀察對象,並探討書寫的世代差異與社會背景與寫作策略 的關係,最後創傷書寫與積極想像,皆源於悼亡心理,女同志藉悼亡以治療事實 上無形中隱含了運動性。35. 朱偉祺的《陳雪小說創傷書寫研究》中將陳雪文本中關於創傷的部分應行整 理與分類,分別歸納出「夢境」 、 「病徵」 、 「鬼魅」 、 「怪胎」 、 「符號」的書寫方式, 窺看無聲的創傷如何發聲,達到讓受創者正視創傷的目的。接著就六種類型人物 「同志」 、 「母親」 、 「受虐孩子」 、 「肖仔」 、 「畸形人」 、 「窮人」來探究其文本中特 定人物形象所帶來的創傷,最後重新為陳雪小說中的創傷書寫給予評價,肯定陳 雪以書寫作為治療 、重構記憶藉以修復因受創遺失的記憶,讓自我最終遂得完 整,與創傷和解而共生;並以女性話語的塑造來達到在異性戀與男性中心主義的 社會中女性地位的翻轉。36. 陳盈岑的《陳雪小說中邊緣心靈書寫研究》以邊緣顛覆視角研究陳雪小說中 的邊緣心靈書寫為主體,文中闡述陳雪的創作意識,並梳理其歷年創作中邊緣議 題,分別為「邊緣身分」與「邊緣傷痛」來探討陳雪對邊緣議題的關注,並將陳 雪的邊緣書寫視為解構中心大敘事的策略之一;文本中運用夢魘幻境,將場景抽 離現實,則是是陳雪「以夢魘幻境抵拒現實脈絡」之手法,且夢魘幻境亦提供情 節作用-預示故事情節、轉變人物心境、連結過去現在,如此既削弱現實脈絡影 響力,更賦予夢魘幻境獨特的書寫意義;小說人物以鬼魅、天使、精神疾病患者 及完美家庭中怪胎等樣貌出場,是作家「以怪胎展演嘲諷社會壓制」,意即以特 異形象作為小說人物樣貌,除了展演成長創傷及污名,也是對社會規約的嘲諷與. 35. 柯雅雯,《當代女同志文學的悼亡、自療與自我完成》,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 年 36. 朱偉祺,《陳雪小說創傷書寫研究》 ,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年 17.

(22) 控訴。最後陳雪為邊緣心靈找尋靈魂出口、進行自我救贖的路徑,安排小說人物 透過敘事書寫、身體經驗及返回和解之生命歷程,完成個體自我認同,達成邊緣 心靈的自我救贖。37. 四、家庭書寫 蕭瑜配的《慾望與認同的新文化想像:陳雪小說中的家庭書寫》一文中指出, 陳雪作品如果抽離了「同志」與「情慾」的焦點,事實上其所關注的是人與人之 間碰觸與相對應下所產生的互動過程,而其中此人際關係是坐落在家庭文化脈絡 下,由家人關係為展演的原型,而延伸擴大至複雜情慾及個人認同間多重的辯證 關係。「家庭」作為展演的場域,陳雪筆下的家庭倫常關係帶著權威與秩序,壓 抑與壓制著特殊的情欲認同個體,因此家庭所象徵的文化秩序與女同性戀及邊緣 情慾產生強烈違和感。38. 上述論者的先行研究中發現,大多數學者評論的焦點多集中於陳雪初出版的 《惡女書》中,其他作品相關評論分析甚少,其中關注的焦點多集中於情慾、同 志、戀母與自戀情結的論述中;而學位論文則較多以陳雪全部作品論之,但關注 的焦點多也以創傷、家庭書寫、情慾、同志戀情為探討主題,鮮少以陳雪本身的 創作歷程來檢視她的所有作品,幾乎都以主題式的分析法切割作家的創作歷程, 甚為可惜。. 陳雪於 2012 年所出版的《迷宮中的戀人》與《人妻日記》二書,目前 尚無甚多前人研究,而筆者在細讀後發現,此時期的作品具有特殊性,因此本文 欲藉由前人研究的輔助,企圖增補陳雪創作歷程的演變,加以闡述陳雪有別過去 37. 陳盈岑, 《陳雪小說中邊緣心靈書寫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6. 年 38. 蕭瑜配,《慾望與認同的新文化想像:陳雪小說中的家庭書寫》 ,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9 年 18.

(23) 創作主體與風格的改變,擴充更多閱讀陳雪作品的不同面向。. 19.

(24) 第三節. 一、.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疇. 研究方法. 文本作為作家最終的意識形態與想像空間,故對於作品詮釋不外乎要透過不 斷精細的閱讀以達到文本的各種可能性,因此本文主要將以透過細讀並予以文本 分析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並根據本研究主題-對「愛」的探討,佐以紀登斯 (Anthony Giddens)在《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Sexuality, Love and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y)一作中 對現代人愛情觀的轉變觀點,來談陳雪文本中「愛」的經營過程。紀登斯指出, 現代人透過外來的爆炸資訊,來不斷對自我進行調整與思索,發展出「反思性」 (reflexive self),反思性同時也體現在現代關係中,進而在愛情中發展出「純粹關 係」(pure relationship)。純粹關係中反思性的不斷選擇與調整也影響了親密關係中 的發展。純粹關係的高度流動性必須藉由以某種具由前景的承諾來向對方證明自 己的誠心,然而正因為此關係是開放、協商的,而需要投入更多信任與坦承自己 來推展彼此的感情進程。. 最後則是透過成長理論,來觀看陳雪寫作風格與意識的轉變。《人妻日記》 以日記體的形式發表,不僅使讀者更貼近作者,透過日記的考察,也更容易感受 出作家本人的意識,因此本文以此來探悉陳雪日記中所流露出來的面貌。. 二、. 研究範疇. 陳雪作品有《惡女書》(1995)、 《夢遊 1994》(1996)、 《惡魔的女兒》(1999)、 《愛情酒店》(2002) 、 《鬼手》(2003)、 《只愛陌生人》(2003)、 《橋上的孩子》(2004)、 20.

(25) 《陳春天》(2005)、《蝴蝶》39 (2005)、《天使熱愛的生活》(2006)、《無人知曉的 我》 、 《她睡著時他最愛她》(2008)、 《附魔者》(2009)、 《迷宮中的戀人》(2012)、 《人妻日記》(2012)、《台妹時光》(2013)與《戀愛課》(2014)等十多部作品。本 文論述方向為陳雪創作意識與手法的轉變、愛情關係中的成長,其中《夢遊 1994》、 《鬼手》 、 《天使熱愛的生活》 、 《無人知曉的我》與《她睡著時他最愛他》是為短 篇小說,將做為輔助資料,《台妹時光》則為食記,遂不加入討論。故其主要論 述文本以長篇小說《惡女書》 、 《惡魔的女兒》 、 《愛情酒店》 、 《陳春天》 、 《附魔者》, 《迷宮中的戀人》 、 《人妻日記》與《戀愛課》作為主要研究文本,另外佐以大量 陳雪所受的訪談資料以歸納出陳雪的創作歷程。. 39. 《夢遊 1994》於 2005 年再版,並改名為《蝴蝶》 21.

(26) 第四節. 章節架構安排. 第一章主要包含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前人研究與文獻回顧,並說明本論文 之研究方法、研究範疇與論文架構,以茲清楚進行論文的研究概況與發展方向。. 第二章筆者藉以陳雪的訪談資料中,爬梳出她從創作初始的 1995 年到 2014 年所出版的創作歷程,並再歸納、整理出陳雪對自己寫作心態。首先將陳雪在出 版第一本作品《惡女書》的時期稱「前創作期」,在時期她未有作家意識,而是 純粹將書寫作為宣洩;第二節則探析她正式成為作家後,陳雪的作品出現了大量 相似的人事物,此為她於 1995 年至 2009 年創作過程的高度疊合,筆者欲整理出 她創作中的原型,藉此說明她書寫的根基、不斷追尋的情感與尋找自我存在感的 重要性。在經過兩年多的沉澱後,2012 年她以《迷宮中的戀人》與《人妻日記》 來表現她的蛻變。這兩部作品中充滿了過去中所沒有的正向力量,因此筆者將第 三節則以「正向」書寫的改變,來探討陳雪從負面到正面書寫蛻變的原因。. 第三章探究陳雪作品中書寫關於家跟家/人的記憶面向,企圖打破《惡女書》 出版以來被視為是情慾作家的單一面向,藉由此議題中我們可以閱讀到陳雪具有 更多的關懷面向。家做為一種記憶,此章節的文本多圍繞在家庭/家人的敘述中, 陳雪作品中回憶線的起頭多以「家」作為一個主線,再擴散至其他相關議題,而 其中家庭中成員彼此之間的關係影響了敘事者對看待一切事物的心態與情緒,牽 引著敘事者的敘事態度,因此本文將以「家」作為一出發點,首先以前創作其中 的作品《惡女書》為研究對象,說明陳雪如何用情慾來顯現愛的匱乏;第二節分 別以《愛情酒店》 、 〈兒子〉來談迥異於傳統家庭結構的組成,將家庭中所缺少愛 的認同做了重新詮釋與顛覆;第三節則以《惡魔的女兒》 、 《陳春天》 、 《蝴蝶》來 企圖釐清「家」與敘事者之間產生的家庭認同及情慾糾葛產生了何種辯證關係, 22.

(27) 而再次重構家庭的面貌。. 如果說書寫家庭的破碎是陳雪不斷與自己對話的過程,那到 2012 年出版的 《迷宮中的戀人》與 2013 年出版的《人妻日記》就可以看出陳雪在愛情的課題 中,重新組織起真正屬於自己的家庭觀。第四章將以陳雪有別以往書寫家庭主題 的「愛情」作為探討對象。首先,本文從《迷宮中的戀人》中的女主角鹿月開始 談起,闡述她面對初始愛情的心理狀態,後透過愛情中的磨難,最後自我成長的 過程;第二節則進一步透過兩人婚姻生活的觀察,說明陳雪將紀登斯的愛情敘事 融入鹿月與伴侶阿撒的身上,鹿月如何保有一段失而復得的情感,而在愛情中有 所成長與轉變;第三節《人妻日記》則是陳雪真實的將與伴侶早餐人的婚姻生活 揭示出來,在這樣的「現身」過程中,陳雪將檢視自我化為日記,作為時時刻刻 的提醒自己,不再是以自己為中心,進而在心靈上有所成長的過程。. 23.

(28) 第二章. 創作歷程與意識的轉變 前言. 陳雪早期作品多以夢幻的筆法來觸探常人所不敢探觸的禁地40,其作品多以 夢境、無確切時間脈絡與虛幻空間的風格作為書寫題材,有違過去傳統文學史中 所注重的「寫實」,因此這種不符合「標準」的書寫手法取向常為多數人爭論。 楊照曾經在《惡女書》(1995)序言中說過,陳雪所寫的「夢」是屬於逃避、跳脱 社會脈絡的寫法,但陳雪卻認為,她所寫的「夢」主要是認同自我的存在41,而 「夢」的書寫方式也是呈現另外一種寫實主義的手法,只因書寫手法不再以傳統 敘事方式,以刻劃人物與外在環境之間的連結為主軸,因而產生跳脫文學史框架 的質疑。. 然而,在「夢」的書寫後,陳雪隨即以家庭性侵、家族史、家鄉記憶等作為 創作題材,此些作品皆以現實中的人、事、物緊緊扣合,以現實的筆法譜出了邊 緣人物所受到的創傷與痛苦,因此,楊照等人對陳雪在台灣文壇中的寫作貢獻, 不應該只用某幾本作為評判標準。. 再者,陳雪從一九九五年至今,歷經十八年的創作,豐碩的作品量之中可以 看到她的作品隨著時間推移,在台灣文壇上產生不同的歷史軌跡。初始《惡女書》 書寫手法被范銘如點評為應證了在台灣法國女性主義理論的標準範本42,此項肯 定中說明了陳雪書寫技巧的成功;台灣同志運動到紀大偉與洪凌標榜的酷兒文學 中,書寫對呈現身分的演繹、強調群體間的個別差異、慾望流動的多樣性以及對. 40.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 年,頁 626 收錄於邱貴芬,〈女性作家素顏在情慾書寫中翻轉身分定位-訪談陳雪〉 ,《(不)同國女人聒 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台北:元尊文化,1998 年,頁 65 42 鄧相揚等著, 《猶疑的座標/十場台灣當代文學的心靈饗宴 2》 ,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7 年,頁 50 24 41.

(29) 性政治的批判43,劉亮雅指出文本中的鬼魅書寫意義在以異性戀框架下重新協商 出新的女同志空間,並在藉由似乎以不敢或不可能存在的女同志怪胎及鬼魅書寫 中,來顛覆翻轉的女同志死亡論述44,以及在《橋上的孩子》、《陳春天》中,書 寫格局不只侷限於同志情誼,也描繪至的自我鄉土的新貌45;到陳芳明指出《人 妻日記》的問世為過去台灣同志小說的悲情開啟另一道明亮格局,具有一定意義。 46. 在這樣的時間推演當中,可看出陳雪創作的多樣面向與具有的積極意義。. 為此,我們可以印證當時楊照所質疑陳雪的創作在不在台灣文學史脈絡中的 問題,並更進一步的肯定陳雪作為台灣文壇的寫手,寫出的作品不僅具有豐富的 討論性,也具有時代性意義,因此筆者試圖探析作,在她的創作歷程裡,是以怎 樣的心態與創作意識做為寫作的基礎?在創作的過程中她想傳達那些意念與想 法?. 陳雪從第一篇發表〈尋找天使遺失的翅膀〉到集結成《惡女書》的出版,過 程可說是歷經滄桑,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陳雪曾在訪談中談及她自己對小說的創 作意識:. 其實我根本不曉得我寫的就是同志文學。對我來說,它只是一個題材,跟 我有滿直接的關係。我一開始寫小說我就先寫情慾,後來我就寫母女…… 後來就是跟其他作家洪凌、紀大偉他們比較熟。我在《島邊》的編輯會議 認識他們,才知道有別人跟我一樣在寫某些議題,像何春蕤或丁乃非他們 會來跟我說我的小說裡面講的是什麼,他們會跟我討論性別的東西,以前 43. 紀大偉,《酷兒啟示錄》 ,台北:元尊文化,1997 年 劉亮雅,〈鬼魅書寫:台灣女同性戀小說中的創傷與怪胎展演〉 ,《中外文學》 ,第 33 卷.第 1 期.2004 年 6 月,頁 165-183 45 劉亮雅, 〈鄉土想像的新貌:陳雪的《橋上的孩子》 、 《陳春天》裡的地方、性別、記憶〉 , 《中 外文學》 ,第 37 卷.第 1 期.2008 年 3 月,頁 47-79 46 資料來源:陳芳明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34145540064966&id=298959370132949 25 44.

(30) 我不曉得。47. 根據這段引文中,透露出陳雪一開始對於她的寫作過程中並無明確的創作意 識,然而在經由《島邊》以及何春蕤、紀大偉等人的「引導」下,才開啟了陳雪 對於情慾及同志的書寫意識,然而在這之前,陳雪的作品早已在不知覺當中被歸 順為情慾書寫的脈絡中,加以之後經由皇冠出版社的兩個附帶條件下,更使陳雪 的作品與禁忌、情色、性的議題糾纏在一起,使她與其作品從此與「情慾」緊緊 相扣。由此,本文須先說明陳雪進入《島邊》的過程,才得以進一步了解陳雪作 品為何引發如此大的爭議。. 皇冠出版社於 1995 年以「新感官小說」為名,出版了四本看似香豔刺激的 小說,分別為曾陽晴《裸體上班族》 、紀大偉《感官世界》 、洪凌《異端吸洗血鬼 列傳》及陳雪《惡女書》,此四本小說以聯合發行的方式,用以感官刺激、性愛 奇觀的文案宣傳方式吸引讀者,藉此進入市場,並引發諸多關注。而以陳雪從中 央大學中文系畢業後,隨即投入社會,從事的多為夜市擺攤、賣手錶、衣服等勞 力方面的工作,與她中文系出身的背景甚無相關,因此她作品在出版過程中所遇 到問題及其現實生活中的扮演與作家身份相差甚異,而引起了眾多紛紜,更為她 的作品添加了神祕的氛圍。. 在本文說明皇冠出版社正式為《惡女書》出版以前,筆者將先從陳雪的第一 篇發表作品〈尋找天使遺失的翅膀〉談起,闡述陳雪在出版的過程中經歷的問題, 所引發的關注與被定位的意義。在發表〈尋找天使遺失的翅膀〉之前,陳雪曾將 此篇小說拿去角逐〈聯合小說文學新人獎〉,失利,當時評審對於此篇小說的內 容評價兩極,然而雖未得獎但聯合文學卻有意出版,前提是須要將內容做些刪改 47. 邱貴芬, 〈在情慾中翻轉身份定位-訪談陳雪〉 , 《「不同國女人」聒噪》 ,台北:元尊文化,1998 年,頁 112-113 26.

(31) 修正,而陳雪不答應,此事因此延宕下來。後來此作品篇轉投中央大學舉辦的金 筆獎中獲得首獎。. 何春蕤早在陳雪於〈聯合文學新人獎〉的角逐上注意到她的作品,因此在此 篇小說獲獎的同時,她也跟陳雪邀稿,希望此篇小說可以刊登於當時她所主編的 《島嶼邊緣》雜誌中,為此為陳雪第一篇發表作品的處女地,而進入《島嶼邊緣》 後,陳雪才逐漸了解自身作品的意義。. 在此,筆者欲先說明《島嶼邊緣》雜誌的創刊宗旨與目的,並進一步的釐清 陳雪被定位的因素。 《島嶼邊緣》於 1991 年創刊至 1995 年停刊,共發行十四期, 以王浩威為總召,其創刊主旨為揭露台灣被政治鬥爭所被遮蔽的社會矛盾及提供 被排斥的弱勢族群一個現身╱聲的管道,並頑鬥地反諷當時台灣政治鬥爭、資本奪利的 醜惡。 「邊緣戰鬥」是《島嶼邊緣》在面對八○年代至九○年代解嚴後的社會政經情勢, 對抗權力集團的論述及實踐策略48。以左翼文藝為號召,選擇非正面衝突的抗爭途徑, 意圖建造以某種主動性的逃逸路線為主軸,採旁敲側擊的方式逐奪回失身/聲的發言權。 其中「酷兒」一詞在以何春蕤、紀大偉、洪凌所主導的酷兒專題中,正式被引進台灣, 開起有別於同志在主流框架中所被定義的論述,並以「酷兒」代替「同志」表明與體制 的決裂與反叛。. 此期的酷兒專題中,《島嶼邊緣》將酷兒放置在性解放、性自主、跨性別等 的議題上,對女性的性知識、權利與自主的性意識方面的傳播為主。以「性」作 為出發點,表明了酷兒對性的正面詮釋與認同,同時也開起以情慾為主軸的書寫 場域,而陳雪首次發表的〈尋找天使遺失的翅膀〉以女同志及女/性解放的雙重 姿態下,被置放於此專題場域中,可說是與《島嶼邊緣》意識不謀而合,適切的 48. 陳筱茵,〈 《島嶼邊緣》:一九八、九○年代之交台灣左翼的新論述實踐〉 ,國立台灣交通大學 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27.

(32) 為「邊緣」及「女性戰鬥」的作了一個良好的示範,因此不難理解為何陳雪的小說 會被收錄於《島嶼邊緣》中了。. 陳雪在《島嶼邊緣》發表後,經由何春蕤的介紹下,皇冠出版社願意出版她 的小說,然而在即將出版的過程中,皇冠編輯又覺得無法接受陳雪的作品,如真 的要出版就必須附帶兩個條件:第一就是要「有份量」的人來背書;第二則是要 將書封上膠膜,並註明「十八歲以下不宜」的字眼,陳雪至此只求作品內容不作 刪改,其餘皆可接受,遂以此種方式出版了第一本作品《惡女書》。. 由上述所知,陳雪作品不僅激盪了台灣文壇,也挑戰了出版界對文學作品尺 度的寬廣,而此部作品作為陳雪自身對同志運動的啟蒙之作,使之具有深刻的探 討空間,故筆者將以她於 1995 出版的《惡女書》作為他創作的第一階段談起。 第二階段則以《惡魔的女兒》 、 《陳春天》 、 《附魔者》為主要研究對象,試圖整理 在過去文本中,不斷出現的人事物之類型,並進一步說明在這些作為原型人物的 重要性與關鍵性。第三階段則是綜觀她 1995 年到 2014 年創作手法與意象的改變。 《附魔者》出版後,陳雪因病停筆了三年,直至 2012 年,相繼出版長篇小說《迷 宮中的戀人》與日記體的散文《人妻日記》,此階段的她全然以另一種新的姿態 出發,有別以往的陰鬱沉重,帶著明亮與希望的訴說關於她消失三年的種種事蹟, 顯現出陳雪的新創作歷程。此部分如何轉變與轉變成何種形式為本論文的重點, 因此不列入此章中並述,而另闢一章節做更詳細的分析與探討。. 第一節. 無意識書寫. 陳雪在許多訪談中提到,她初創作時,並無帶著任何創作觀點,會選擇寫作 是為了處理自我的情慾關係與複雜的家庭問題,職是,她以文學的形式「說」出 28.

(33) 了在現實生活中她無法陳述與之產生困境的方式。49如果說書寫作為她宣洩與拯 救自己的方式,那麼她在短時間內即寫出《惡女書》,在這急迫的書寫過程似乎 也洩漏出了現實生活對她所帶來的強烈壓迫,因此「寫」這個動作中,對她而言, 所存在的意涵是無意識、無策略的只一味的作為訴說的管道。50. 閱讀此部作品中讀者也可感受到她在寫作過程中,幾乎是在敘述層面產生變 化,或是自我心境的轉折,與傳統小說中對結構、情境、人物的小說要求是脫節 的。 《惡女書》中的〈尋找天使遺失的翅膀〉主人翁透過寫作的方式,尋找母親 的身影,並將寫作與現實相混淆,將寫作的內容化為夢境般的出現在她的生活中, 睡醒才發現,所有出現的人事物都是夢境,對母親的依戀才是真的; 〈夜的迷中〉 主人翁渴望母親,卻又害怕母親,最後回到失智的母親身邊,訴說對母親的愛戀, 回到母親的懷抱。兩部作品分別以夢境、精神失常的方式來呈現對母親又愛又怕 的情感,母親在文中何以讓人如此無法直接面對,何以無法直接對母親訴說愛她 的原因?由下一一探悉。. 〈尋找天使遺失的翅膀〉中,以草草現在的記憶與過去幼年時與母親相處的 記憶交織,描述童年時母親形象的轉變對草草往後的影響,繼而鋪陳出阿蘇的出 現使草草開始回憶與自省與母親間的關係。在文中,阿蘇所代表的是草草渴望中 的母親形象:. 49. 「其實我根本不曉得我寫的就是同志文學」 ,邱貴芬, 〈女作家素顏在情慾中翻轉身份定位── 訪談陳雪>,《台灣文藝》 ,(新生版)158 期,1996 年 12 月,頁 66;「對我來說,我不是要挑戰 禁忌或是什麼,我唯一想要挑戰的是我混亂的頭腦,我腦中塞滿了那麼多壅塞的東西,我唯一想 到的方法就是把它寫下來。」 《猶疑的座標/十場台灣當代文學的心靈饗宴 2》 ,台南:國立台灣 文學館,2007 年,頁 51 50 「我在寫《惡女書》的時候,處於一個非常朦朧的狀態,我有一個模糊的概念知道要寫怎樣 的東西,那時候的我想要找一個方式來處理我的情欲關係,包括身世上家裡的複雜影子,就想到 用文學;至今我仍覺得那是一個拯救,雖然我沒有辦法好好陳述我和母親的關係,或者是說明因 為這樣的關係帶給我思想上,或者是精神上種種困擾,我寫完這篇小說的時間是母親節,我幾乎 三天就寫完了。」鄧相揚等作, 《猶疑的座標/十場台灣當代文學的心靈饗宴 2》 ,台南:國立台 灣文學館,2007 年,頁 51 29.

(34) 阿蘇就是我內心慾望的化身,是我的夢想,她所代表的世界是我生命中 快樂和痛苦的根源,那是育孕我的子宮,脫離臍帶之後我曾唾棄它、詛 咒它,然而死亡之後它卻是安葬我的墳墓。51. 草草在阿蘇出現後發現,阿蘇身上的一切像極了印象中的母親,也引發了她 對母親的渴望,雖然她曾認為母親是個邪惡又淫穢的女人,記憶中也將之刻意抹 滅,但事實上她對母親更是充滿渴望,但這一切都是母親死後才發現。. 草草對母親一直存在著難以解釋的情愫,無法承認對母親的愛,只認定對母 親的恨,即使在母親死後,她夢見的母親形象總是冶豔濃妝的女人,非她童年記 憶中的母親。因此,母親形象的改變,解構了她幼年時嚮往的傳統母親形象,她 印象中的母親是靜白樸素的,並非當時所看到了濃妝豔抹,男人隨意打開母親房 門的形象。. 草草不斷的在阿蘇的身上尋找母親的殘影,看著阿蘇,草草宛若看見自己的 母親:同樣描黑了的眼線、靠著男人對她的欲望營生,看著她酷似記憶中不可觸 及的部份,在在的顯現出了草草下意識中對母親的渴望。以佛洛伊德心理分析中 來說,夢變成帶領草草往內心深處的無意識空間,由作夢的形式顯現出她內心所 渴望的事物,而無意識存在著童年欲望,在未受到任何外在形式建構之前,人的 內心是無拘束可說是偏獸性的,草草也猶如小獸一般追尋著母獸,希望把自己變 成母親關注(欲望)的對象,但此時母親關注的是金錢,以金錢來填補生活,因 此草草對母親幻想產生破滅,而母親形象的破碎,母親本身的權威性不再,草草 心中對母親產生誤解,使之變成另一種童年創傷。. 51. 陳雪, 〈尋找天使遺失的翅膀〉 ,《惡女書》 ,台北:印刻,1995 年,頁 32 30.

(35) 草草雖無法正視對母親的愛,但她在遇到阿蘇後,轉而移到阿蘇身上。阿蘇 身上所具有的特徵都與母親相似,而這些特徵中,可以說是草草對母親的愛戀所 產生的投射作用,藉由這些想像,由阿蘇身上發現了對母親的誤解與自我的反 省:. 他是如此酷似我的母親,以致我每每與她做愛之後,夢中就會出現我已 經拋卻或遺忘的往事,一樁一件,清晰地在我的記憶中重組,我沉醉在 阿蘇淫蕩的笑聲中無意間發現自己對母親的誤解。一步一步,逐漸逼近 母親赤裸心靈,才知道自己一向是如此殘酷不公平地對待她。是我,是 我的自私和懦弱將我們雙雙逼進了痛苦的深淵……. 52. 草草透過阿蘇一步步的靠近問題的核心,是童年記憶的扭曲而對母親產生誤解, 自己對母親不公平的對待,自責自己不斷的曲解母親,使之兩人都產生具帶痛苦 與隔閡。. 小說最後,草草醒來發現,她所經歷的一切都是一場夢,任何場景都她自己 建裡出來的幻境,連阿蘇的存在也是她想像出來的夢境,只有阿蘇堅持要她寫完 的小說〈尋找天使遺失的翅膀〉存在才是真實的。她在夢境中不斷的尋找她所渴 望的母親,卻又困於現實中不斷壓抑需求母愛的自我,兩者不斷的拉扯,使草草 茫亂,只能靠寫作拯救自己,到頭來卻又困於自己的作品中。. 寫作猶如夢境,牽引自我的內心而引發夢中夢,反而促成自己去找尋某個等 待著她的東西,最後找到的是她母親蘇青玉的墳墓,也引發了她所有對母親的愛, 那些說不出口的,難以行動的感情。對母親的渴望卻不敢面對的自己,由一句話. 52. 陳雪, 〈尋找天使遺失的翅膀〉 ,《惡女書》 ,台北:印刻,1995 年,頁 45 31.

(36) 概括: 「母親,我回來了,逃離你多年之後,我終於回來了。」53草草勇於面對自 己內心無形被母親的傷害,重新接受了母親的愛,面對了自我的內心,如劉亮雅 所說, 「同性戀身份為主題的小說通常採成長小說方式書寫,他大抵處理在成長 過程中對自我性傾向的認知,慾望與社會要求的衝突,以及個人對此衝突的反應。」 54. 也為成長做了很好的結論:. 逃避或結束成長,都是對正面成長的一種反動。這類逃避成長的文本, 我們並不在意小說主角究竟有沒有逃離成功,而是關注在他們逃避過程 中所表現出各種變化的心情。55. 在經過不斷的逃離後,草草終於發現了自己的錯誤,自我內心的反省,推進 了自我的成長。. 而在〈夜的迷宮〉中,同樣是渴望母親卻無法面對自我的主角,小時對母親 的情緒無法掌握,加以母親期許我成為一位偉大的鋼琴家,而用嚴酷又極致溫柔 的方式來教養她,使她不僅面臨學習的壓力,也承受了母親巨大的精神壓力:. 我彈琴。為了她而彈,為了恐懼而彈,更為了血液裡跳動的那些瘋狂粒 子而彈。她用無以名狀的深情、哀傷、憤怒、恐懼,將我完全覆蓋,我 心甘情願放棄一切換取她片刻的寧靜。56. 幼年時期即感受到母親內心的混亂,「我」被強迫著長成母親想要的樣子,直接. 53. 陳雪, 〈尋找天使遺失的翅膀〉 ,《惡女書》 ,台北:印刻,1995 年,頁 56 劉亮雅,〈邊緣發聲:解嚴以來的同志小說〉 ,收錄於《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2000 年,頁 124 55 戴華萱, 《台灣五0年代小說家的成長書寫(1950-1969) 》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7 年 7 月,頁 272 56 陳雪, 〈夜的迷宮〉, 《惡女書》 ,台北:印刻,1995 年,頁 129 32 54.

(37) 越過了純真的童年時期,直接進化到成熟懂事的大女孩,母親無法自我掌控的情 緒,變成「我」的責任。. 在文本中,「我」因為想逃避母親的掌控,在二十歲懷孕而結婚,造成母親 受不了刺激住進了療養院。筆者認為,「我」的結婚造成母親的夢碎。母親自小 便將喜愛彈琴,卻因結婚生子後被迫停止,而將自我的期許加諸於「我」的身上, 但「我」受不了母親長期的精神壓力而以摧毀母親愛好的婚姻作為逃避的方法, 這不僅是對母親的反叛,也進一步以婚姻作為工具嘲諷母親。. 諷刺的是,後來「我」的婚姻生活也因脫離母親後,才發覺自己其實什麼也 不是、什麼也不會。這樣看來,其實母親彷彿是「我」的根,但「我」卻是一片 樹葉,被風吹掉了,自行枯萎了,兩人互利共生了連結性被截斷了,從此各自過 活。. 直到遇見阿菲,阿菲為連結母親與我的鑰匙,像〈尋找天使遺失的翅膀〉中 的阿蘇,串起了就連自己也感受到無法控制的混亂;嬰兒死去、切斷自己的手指、 吞了婚戒、性冷感,種種不知所云的現象,其實是想彈琴卻又感受到幼年時期母 親對自己的苛刻,所以內心懼怕彈琴,更懼怕母親當年給的心理壓力所造成的恐 懼。最後阿菲幻化為大白象鋼琴,回到了我童年時所愛的鋼琴,帶領我重新體驗 彈琴的滋味,也象徵重新找到自己。. 〈夜的迷宮〉與〈尋找天使遺失的翅膀〉中,我最後都回到母親的懷抱。草 草的母親雖死,但也幻化成另一種形式來帶領她尋找自己的內心;〈夜的迷宮〉 的「我」則是到療養院,與母親訴說從未跟人說過的內心話,並彷彿回到嬰兒時 期吸吮母親的乳房,重回了與母親連結的時期。兩者都有著成長性的象徵,釋懷. 33.

(38) 成長,跳躍到新的階段。. 兩部文本細究之下會發現,當中都倚著自己所幻想出來的人來連結自己內心 對母親的渴望,並且在最後結局都以幻想人物消失為結。筆者認為,這就宛若是 自己在無意識下發展出來的內心戲,利用夢,或是自己想像的方式,為自己的渴 望渴求尋找一個出口,並找出一個自我存在的可能。. 34.

(39) 第二節. 反覆意象書寫. 從 1995 年到 2012 年的作品中,可發現在她每部小說脈絡中總能看見相似的 人物情節不斷重複出現,就像是不斷的在一個同心圓裡面纏繞,只是書寫的程度 深淺不一。. 然而,在這些反覆出現的意象中,其中有特意幾個人物是固定出現的主要人 物,如《惡魔的女兒》中的高鳴、 《愛情酒店》中的黑豹、 《附魔者》中的阿豹, 都具有相似的特質; 《惡魔的女兒》的高朗、 《陳春天》裡的阿浪叔叔、 《附魔者》 裡的阿鷹,都是開啟主角性意識的男性與第一個男朋友; 《夢遊 1994》的慶、 《橋 上的孩子》中的第一任女友、《附魔者》中的阿雁,都是進入敘事者生命中的第 一位女性。情節方面, 《惡魔的女兒》 、 《陳春天》 、 《橋上的孩子》 、 《附魔者》 ,都 提到了因被父親性侵而產生童年的空白,抑或是成人後因此不斷產生的精神疾 病。. 上述的多重書寫中,陳雪以此將最終的版本訂定於 2009 年出版的《附魔者》 中,陳雪認為此作是為集結了她在過去十年所發表作品的大成。57過去緩慢的由 內裡增加到外緣一個一個圓圈不斷包覆組成的,在《附魔者》中完成,也等於了 完整了同心圓的原型。在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過去作品中的人物的完整形貌, 情節也趨於完整的表達的先前作品敘事,如同陳雪所說:「我一直沒辦法準確地 捕捉,我還沒找到一個腔調、一個藍本容納這些故事。」58陳雪自認為過去的「我」 還太貧乏,直到此時期才掌握了平穩的敘事筆調,來重新看待那書寫的舊時光, 得以做一個總結。因此筆者將陳雪過去作品中所出現的固定人物與其特徵以表格 整理出來: 57 58. 林欣誼,〈陳雪再次回看舊日時光繳出《附魔者》 〉, 《中國時報》 ,2009 年 4 月 5 日 林欣誼,〈陳雪再次回看舊日時光繳出《附魔者》 〉, 《中國時報》 ,2009 年 4 月 5 日 35.

(40) 重複特徵. 人物分析. 外貌. 作品. 阿浪叔叔、阿鷹:戴著黑色木雕鬼 《陳春天》、《附魔者》 頭項鍊;身穿背心與牛仔褲. 職業. 藝術家. 《陳春天》、《附魔者》. 第一任男友. 阿浪叔叔、高朗、阿鷹. 《惡魔的女兒》、《陳春 天》、《附魔者》. 第一次性愛. 廉價賓館、輩份懸殊、主角下體無 《惡魔的女兒》、附魔 法潮濕而無法插入、後說出被父親 者》 性侵的事實而真正進入性愛. 第一次見證. 大雨的夜晚,在車上主角突然說出 《惡魔的女兒》、《陳春 被父親性侵的事情. 天》、《附魔者》. 表ㄧ:各文本中類型人物「阿鷹們」所出現的共通點. 從上圖表中59,可以清楚看出陳雪在作品中的多重重複書寫。《陳春天》中 的阿浪叔叔與《附魔者》中的阿鷹皆戴著木雕的鬼頭項鍊,牽引他們熟識的人物 同樣是媽媽: 「她那時候站在通往閣樓的鐵製梯子上,聽了媽媽的叫喚只好停住 腳步,不情願地低頭看著那充當客廳的小角落坐著的一對男女。」(《陳春天》, 頁,148) 「媽媽說: 『阿鷹叔叔在賣椰子汁,攤位就在拐彎那邊,要不要去找他?』 媽猛點頭。」(《附魔者》,頁 14);在四部作品中,阿鷹們都是主角的第一位男 友,並是首位知道主角被父親性侵的人,其中關鍵的是,當這些人開啟了主角記 憶的黑盒子,同時也釋放了主角無法潮濕的身體。也就是說,在主角未說出她被 性侵之事時,在與她們性愛的過程中,因下體乾燥而造成無法插入的現象,直到 說出口後,身體與心靈頓時鬆懈般的恢復正常,而得以進入真正的性愛:「起初. 59. 重複形象的人名,以下皆以《附魔者》角色之名概稱來代表同性質人物。 3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由三位選手共同集體創作一套事先公開且具創新功能之機械

本文將就俄羅斯養豬 產業高達 業、肉豬市場 概況進行探討 況進行探討 , 並就台灣豬肉 產業高達 品拓展俄羅斯市場之優劣勢與可行作法 提出建議,以作

摘要: 本文第一作者係台灣工業與應用數學會 (TWSIAM) 副理事長, 從事工程數 學教育二十餘年, 發現工程師不甚了解張量, 數學家不熟悉莫耳 (Mohr) 圓,

譯者: : : :李佳、陳愷徽 排版 排版 排版: 排版 : :李佳、陳愷徽 : 校正 校正 校正 校正: : : :台灣戰棋會 翻譯源自 © copyright Games

中學中國文學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必修部分的學習材料

* 文章出處:《總統的品格》 .寫樂文化出版/

中國白話文學由新文學運動肇始,作家即努力求新求變。第二次世

閱讀劇本 了解劇情 文學賞析 音樂欣賞 創作背景、 配器法等 不同版本 深入探討 與原著的 關係 作出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