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第三節、 結論與政策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8

較民進黨優秀,與此同時有 24.6%的民眾認為民進黨在處理貧富差距上好過國民 黨;是以可以知道,藍綠派的支持會影響到他們的政策偏好,支持以實現社會正 義為目標的泛綠民眾,當然會主張縮小貧富差距,並因而提高對政府的重分配政 策偏好。

第三節、 結論與政策建議

自 1980 年代以來,多數 OECD 國家的所得差距呈現逐漸擴大趨勢,為了縮 減貧富差距,各國除採用更密集的人力資本投資與積極促進經濟成長,除了藉由 產業轉型來以降低失業率之外,更透過強化租稅公平與社會福利給付等重分配政 策以及移轉收支措施,提高對弱勢族群之照顧,以達降低所得分配差距之目的,

並改善社會公平,避免國內由於過大的貧富差距而引發各式各樣的社會問題。然 而自 2007 年起,伴隨雷曼兄弟倒閉所衍生的金融風暴與歐債危機所造成的全球 性經濟大衰退,失業率與通貨緊縮雙重打擊下又再進一步擴大各國所得分配差距,

顯然各國政府擬以重分配政策來控制所得分配惡化,卻又受限於經濟衰退下所引 發的政府財政危機,以致成效不如預期。

那什麼樣的因素能夠舒緩民眾對貧富差距不滿的心理呢?在本研究中討論 了「流動性」,也就是社會以及階級流動的重要性。具體的說,如同「隧道效應」

所言,即便目前人們是處在經濟較不佳的地位,但只要預期到未來會有所改善,

則這種對未來樂觀的心理會舒緩民眾目前因不平等所導致的各種不滿意感與憤 怒 (Ravallion & Lokshin, 2000);然而,當整個社會的階級流動趨緩,有錢人的 下一輩持續享受著上一代打拼的果實,而窮人階級也無法透過努力或教育來向上 流動到較佳的社會地位,這種「階級複製」的現象逐漸成為全世界的問題時,社 會機會與資源被既得利益者所把持,民眾的心裡自然對未來呈現悲觀的態度:英 國廣播公司 (BBC)花了 49 年的時間追蹤社會上十四個來自不同家庭的人,從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9

們七歲到五十六歲,希望了解不同階級的人是否能藉由不同的努力與發展而改變 自己先天的劣勢,在這部叫做

《56UP》

的紀錄片中,觀眾們所看到的是越來越 趨緩甚至停滯的社會流動性:出生在富有家庭者大多仍然過著順遂的人生,不必 擔心自己的生計,有著較好的教育並去貴族學校就讀,並在成年後有著較好職業

─正如同他們的父母一樣;與此同時,窮人的孩子仍然過著並不是很好的日子,

做著社會底層被取代性高的職業,並每天為了家計而煩惱;這樣社會階級僵化與 複製的情形成為一種常態,人們的生活幾乎都取決於自己的出生家庭而非自己努 力程度時,人民對未來的樂觀程度自然普遍偏低,這種無法預期將來自己會過得 比較好的悲觀心理對於整個社會發展是有負面的影響的。

而在臺灣,隨著經濟發展後所帶來貧富不均、產業外移以及失業率等問題日 趨嚴重,社會公平以及資源重分配議題成為越來越熱門的話題,民眾開始對於逐 漸升高的貧富差距感到不滿意,近年來發生的許多社會運動中也可以看出民眾對 政府無力解決社會不平等的問題感到憤怒,在即將到來的 2016 年總統大選更是 成為社會所關注的焦點,政府應該實行怎麼樣程度的重分配政策才能夠改善社會 的所得不均就是一個關鍵的問題;從 POUM 的理論中,我們知道只要民眾能夠 對未來有好的預期,則對目前地位的不滿感會藉由隧道效應而改變,也因此,如 何能讓民眾真正對未來感到樂觀並使他們相信自己未來的生活能夠獲得改善,就 是政府的一個重要施政目標。然而,目前政府希望讓人民「有感」而實施的眾多 政策,諸如央行為了增加出口而藉由操作市場的方式讓新台幣貶值,或是鬆綁房 市管制來刺激房地產等方式,即便有可能讓整體經濟數字成長,但對一般民眾的 生活改善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實際上是犯了公共政策所稱之「第三類型錯誤」, 因為對一般民眾來說享受不到政策實際的效果,就本研究也發現到「個體」層級 的流動性預期才是關鍵,那麼若政府的政策沒有辦法讓一般民眾預期到將來會有 好的發展,那對現狀的不滿感自然不會因此而減少。

當然,我們的目標並不是創造一個完全收入平等、政府不需要施行任何重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0

配政策的烏托邦,重分配政策偏好的產生也不是只受到民眾理性自利的觀點所形 塑 (Alesina, 2005),資本主義下的社會貧富差距本來就是或多或少的存在,只不 過我們擔心的是,若國家的貧富不均已經十分嚴重─例如本研究在第一章所指出 的臺灣現況,而與此同時社會階級流動又趨於平緩,那麼民眾不滿意與焦慮感的 上升對臺灣來說絕對是一個警訊。

也因此,本研究從社會階級流動的角度觀點來看政府的政策,重分配政策是 政府用來減緩社會貧富差距的主要工具,那麼政府除了要繼續縮減因所得不均而 導致的貧富差距外,POUM 理論告訴本研究更重要的是要讓人民「看的到未來」,

也就是讓一般民眾有樂觀的流動性預期,相信自己或是自己的下一代能夠有更好 的發展,使民眾因貧富不均所產生之不安定感能藉由「隧道效應」的出現而獲得 安慰。是以,政府應該思考如何藉由各種手段來促進社會階級的流動,避免階級 僵化與流動停滯,方使人們對未來能夠有樂觀的預期:例如傳統上,社會普遍認 為教育是可以促進社會階級流動的有效方式,然而在教育的議題上,政府的多元 入學方案,就某些方面來說卻是增加了階級複製的容易性,因為富有階級的學生 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與資源去參加課外的活動與表現,背景和資格上更加具有優勢,

而窮人階級的學生仍然缺少相關的資源21來與前者競爭;諸如此類的爭議其實都 同樣反映出政府在促進社會階級流動與使民眾有樂觀的流動性預期上都還有努 力的空間,而政府針對這類問題,如何打破這種「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孩 子會打洞」階級複製現象,可以做與應該做的還有很多。

21 不過,另一派說法認為過去的聯考制度才是促成階級複製的主要原因,12 年國教反而是能夠 改善這類缺點的政策,這類父子騎驢的現象其實也反映出現今政府執政與使用政策工具時的困 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