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流動性認知對民眾重分配政策態度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流動性認知對民眾重分配政策態度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政 治 大. 立 流動性認知對民眾重分配政策態度之研究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董祥開 博士 研究生:郭建佑 撰. 中華民國 一 零 五 年 一 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4) 《謝誌》 終於完成碩士學位了,還記得當初大學時期,或帶點對知識渴望,或帶點對 自己的期許,或帶點對出社會的恐懼,決定繼續攻讀研究所,在政大的這兩年半 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我可以很肯定地說,我空手而來,卻滿載而歸。 在所上扎實的訓練課程中,除了專業領域知識外,這段期間我基本的邏輯思 辨、語言能力、口語表達以及分析技術亦在不同的課堂上獲得很大的進步,尤其 量化與多變量分析的課程讓我這個大學統計被當的門外漢變成可以略懂數字世. 政 治 大 是希望能有一份額外的工作而成為老師的助理,卻有幸成為老師回國後第一個指 立 界的菜鳥實在是讓我感到非常充實;之中特別感謝指導教授董祥開老師,當時只. ‧ 國. 學. 導畢業的學生,甚至讓我當了三次的教學助理,甚感幸運。老師總是不厭其煩地 檢視著我一次又一次分析結果,對我不周延的思考以及天馬行空的想法也是抱持. ‧. 著開放的態度讓我可以很自由的進行我的論文,從老師身上真的學到非常多的知. sit. y. Nat. 識與想法。另外也感謝口試委員張鎧如老師以及廖洲棚老師對論文的豐富意見,. io. al. er. 使這本論文的內容能夠更加完整。同時感謝系上同學訓哥、丁丁、成之、培培在. n. 課堂上的以及生活上的陪伴與幫助,有你們我在系上過得很自在。. Ch. engchi. i n U. v. 特別感謝政大選研中心,在中心這兩年半的時間可以說是政大生涯最快樂的 時光,從抽樣學起一路做到操盤,這段路程實在是太令人感到驚艷,讓我排解生 活苦悶、收穫豐富之外更交到許多好朋友,謝謝惠玲學姊、展哥、崇翰學長、家 炘學長、蓋瑞、哲哲、薛薛、建龜、心儀、庭吟、可盈、葉昕、小慧的陪伴與支 持讓我過得非常充實愉快,一起電訪督導值班說閒話打球吃飯的時光讓人很開心, 若要說畢業最不捨得的那就是離開選研中心了。 最後謝謝家人的支持與鼓勵讓我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完成這本論文。 郭建佑 IV.

(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 i n U. v.

(6) 《摘要》 Benabou 與 Ok 提出 POUM 理論架構以分析民眾流動性預期以及重分配政 策偏好之間的關係,渠等指出人們即便目前的社經地位低於社會平均,但如果預 期將來自己會向上流動到高於社會平均,則這股向上流動的預期會削弱他們對重 分配政策的偏好;同樣的,Piketty 認為人們在成長過程的經歷會影響到他們成年 後的重分配政策偏好;也因此人們目前的重分配政策偏好,是受到他們過去的流 動性經歷以及未來的流動性預期所形塑。本研究利用 TEDS2013 年面訪資料庫, 以敘述統計與二元羅吉斯迴歸分析臺灣民眾的重分配政策偏好是否受到他們的. 政 治 大 重分配政策偏好會因政策不同而不同。第二,有樂觀的流動性認知者的確較反對 立 流動性認知所影響,經過實證分析後,有下列幾個研究發現:第一,臺灣民眾的. ‧ 國. 學. 政府的重分配政策。第三,個體層級的流動性預期較總體層級的流動性預期更具 影響力。第四、和流動性經歷相比,流動性預期的影響力較具有邏輯與一致性。. ‧. 這些發現有助於將來臺灣更多研究來檢視 POUM 理論以及流動性認知與重分配. n. al. er. io. sit. y. Nat. 政策偏好的關係。. Ch. engchi. 關鍵字:POUM 理論、重分配政策、社會流動. VI. i n U. v.

(7)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章節安排........................................................................................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第一節、 政府實施重分配政策的基礎........................................................ 7 第二節、 重分配政策.................................................................................. 15 風險與重分配政策...................................................................... 19 第三節、 第四節、 流動性認知與重分配政策偏好.................................................. 24 第五節、 其他影響民眾重分配政策偏好之因素...................................... 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0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0 第二節、 研究架構圖.................................................................................. 41.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第三節、 變項操作化.................................................................................. 43 第四節、 研究假設與統計方法.................................................................. 48 第四章 資料分析........................................................................................................ 51. ‧. 第一節、 敘述統計...................................................................................... 51 第二節、 交叉分析...................................................................................... 58 第三節、 迴歸模型...................................................................................... 61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78 第一節、 研究假設驗證.............................................................................. 78 第二節、 討論.............................................................................................. 80 第三節、 結論與政策建議.......................................................................... 88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91. n. er. io. sit. y. Nat. al. 參考文獻. Ch. engchi. i n U. v. 95. 附錄一:編碼簿.......................................................................................................... 99 附錄二:模型個別自變數顯著檢定........................................................................ 101. VII.

(8) 圖次 圖 1 臺灣所得分配差距變化圖 .............................................................................. 2 圖 2 基尼係數跨國比較圖 ...................................................................................... 3 圖 3 民眾認為臺灣貧富差距嚴重程度圖 .............................................................. 4 圖 4 POUM 理論架構圖........................................................................................ 27 圖 5 流動性認知與重分配政策偏好之關係圖 .................................................... 34 圖 6 本研究架構圖 ................................................................................................ 42 圖 7 我國歷年重分配政策佔政府總歲出百分比趨勢圖 .................................... 47 圖 圖 圖 圖. 8 政府是否該介入貧富差距之圓餅圖 ........................................................... 51 9 政府是否該介入失業率之圓餅圖 ............................................................... 52 10 臺灣歷年失業率統計趨勢圖 ...................................................................... 53 11 2014 年臺灣與其它國家失業率比較 ......................................................... 53. 立. 政 治 大 表次. ‧ 國. 學. 表 1 Lowi 的影響矩陣與政策類型 ......................................................................... 9. ‧. 2 過去 POUM 理論之研究............................................................................... 32 3 人口統計變數之次數分配表 ........................................................................ 54 4 風險變數之次數分配表 ............................................................................... 56 5 流動性認知之次數分配表 ............................................................................ 56 6 流動性認知與「政府是否該介入貧富差距」之交叉分析 ........................ 58 7 流動性認知與「政府是否該介入失業率」之交叉分析 ............................ 59 8 預測是否支持政府介入貧富差距之勝算分析 ............................................ 65 9 預測是否支持政府介入失業率之勝算分析 ................................................ 73. n. al. er. io. sit. y. Nat.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表. Ch. engchi. i n U. v. 表 10 研究假設驗證會整 ...................................................................................... 79. VIII.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學者 Lowi 於 1960 年代將公共政策的類型,依照利益分配的不同區分為目 前為大眾所知的分配型 (Distributive policy)、重分配型 (Redistributive policy)與 管制型政策 (Regulatory policy)三種;而這之中,重分配型政策牽扯到國家介入 民眾私領域的程度甚高,背後牽扯到的因素包括左右派價值觀、政治意識形態、 政策工具的選擇以及其他價值觀等等因素,往往成為政黨候選人在參選時提出的 政見來吸引選民的支持。. 政 治 大. 事實上,重分配政策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熱門的話題,早在啟蒙時期法國思想. 立. 家 Voltaire 就曾經說過:「一般來說,政府施政的藝術在於盡可能的從某階層的. ‧ 國. 學. 公民拿錢來分給另一階層的公民1」 。當時的歐洲重商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盛行,國 家內貧富差距的問題開始成為主權國家所要面對的重要議題;Voltaire 觀察到當. ‧. 時的法國種種社會現象,即主張政府的職責應該包括資源的重新分配,更具體的. y. Nat. sit. 說,就是現代政策科學家所稱的「重分配型政策」。. n. al. er. io. 臺灣自從 1950 年代國民政府遷台後實施的一連串經濟改革,從簡單的進口. i n U. v. 替代、出口擴張,1970 年代開始的十大建設再到 1980 年開始的科學工業園區等. Ch. engchi. 等一連串由威權政府所主導的經濟政策,創造了所謂「臺灣經濟奇蹟」,使臺灣 的人均 GDP2從 1961 年的 162 美元大幅成長至已超過 22000 美元。然而,即便執 政的政府宣稱臺灣所得分配惡化的情形並不嚴重,但經濟成長的背後卻隨著時間 而引發越來越龐大的分配正義問題,可以從兩個面向觀察:. 1. 原文:En général, l’art du gouvernement consiste à prendre le plus d’argent qu’on peut à une grande partie des citoyens, pour le donner à une autre partie 參照 http://en.wikiquote.org/wiki/Voltair 2. 參照行政院主計總處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4616&CtNode=3566&mp=1 1.

(10) (一)從客觀數據面觀察:目前國際上衡量一個國家貧富差距情形常用的兩 個指標是五分位倍數與基尼係數 (Gini coefficient)3。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 「102 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的資料,如圖 1 所示,我國收入最高的百分之 二十的所得與最低百分之二十所得之差距倍數從 1980 年的 4.17 倍增加到 2013 年的 6.08 倍,而基尼係數同樣從 0.278 增加到 0.336。五分位倍數與基 尼係數的增加均顯示我國的貧富差距與所得分配不均的情形隨時間而惡 化。. 7. 立. 6. 0.3. y. al. n. 1980. sit. io. 0. 1985. 0.15 0.1. Nat. 1. 0.25 0.2. 1990. Ch. 1995 五分位倍數. v i n U基尼係數. 2000. engchi. er. 2. 0.318. 0.35 0.336. ‧. 3. 0.278. 0.312. 0.342. 0.338. 0.326. 學. 4. 0.291. 0.4. ‧ 國. 5. 政 治 大. 2005. 0.05. 0 2010. 2013. 圖 1 臺灣所得分配差距變化圖 資料來源:主計總處 102 年家庭收支調查,取自:http://win.dgbas.gov.tw/fies/a11.asp?year=102. 事實上,如圖 2 所示貧富差距的擴大是一個跨國性的問題,隨著國家的經 濟發展,國內的分配不均情形會越來越嚴重,國際上一般將基尼係數 0.4 列為「警. 3. 所謂的五等分位差距倍數 (The ratio of household income, top 20% to lowest 20%),或做大島指數 (Oshima index)是指將全國家庭依其可支配所得大小排序後,再將戶數 5 等分(每等分均包含全 國 20%的家庭) ,計算最高 20%家庭的平均所得為最低 20%家庭所得之倍數,即 5 等分差距倍 數,倍數愈大,所得分配愈不均;倍數愈小,所得分配愈平均,參 照 國 家 發 展 委 員 會 網 站 ; 而 基 尼 係 數 是 義 大 利 學 者 C.Gini 依 據 勞 倫 斯 曲 線 所 定 義 來 判 別 收 入 分 配 公 平 程 度 的 指標,是一個 0 到 1 的比例值,越大代表分配越不平均。 2.

(11) 戒線」,若超過警戒線則國內的貧富差距可能就會引起嚴重的社會問題,例如美 國的「佔領華爾街運動」即是對收入分配不均的反動。. 0.5 0.45 0.45 0.4. 0.39. 0.376 0.336. 0.35. 0.28. 0.3. 0.23. 0.25 0.2. 政 治 大. 0.15 0.1. 立 日本. 台灣. 美國. 澳洲. 學. 0. ‧ 國. 0.05. 泰國. ‧. 圖 2 基尼係數跨國比較圖. 瑞士. 資料來源:美國中情局網站,取自:. y. Nat. n. al. er. io. sit.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rankorder/2172rank.html. Ch. i n U. v. (二)從主觀的感受來觀察:如圖 3 所示,根據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engchi. 於 2014 年所進行的總統滿意度電訪案第八次調查資料顯示,1076 位受訪者 中有對「有人說,在我們的社會上有錢的人越來越有錢,窮的人越來越窮, 請問您同不同意這種說法?」這個問題回答非常同意與同意的比例高達 86.7%。不論是客觀的經濟數據和分配指標,亦或民眾的主觀感受都顯示在 臺灣貧富差距的問題確實是政府必須重視的議題,而重分配政策即是縮減貧 富差距以及調節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 3.

(12)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非常同意. 政 治 大 同意. 立.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圖 3 民眾認為臺灣貧富差距嚴重程度圖. ‧ 國. 學. 資料來源:臺灣選舉與民主化網站,取自 http://teds.nccu.edu.tw/teds_plan/list.php?g_isn=84. ‧. 那麼,哪些人會對重分配政策產生偏好呢?從單純的經濟理性的論點,就一 般直覺來說,當人民的收入所得較低,或是認為貧富差距問題十分嚴重的時候,. y. Nat. io. sit. 人民就會對重分配政策產生較高偏好,然而民眾對重分配政策的偏好真的是如此. n. al. er. 單純嗎?Alesina (2005)針對美國與歐洲國家進行跨國分析,發現美國雖然收入差. Ch. i n U. v. 距較歐洲明顯,但實施重分配政策的頻率與強度卻不及歐洲國家;又 Ravallion. engchi. 與 Lokshin (2000)年發現在經濟成長率較高的開發中國家對於資源分配不平等 的現象有較高的容忍程度;上述兩個例子指出,單純從客觀的經濟不平等數據與 單一時間點的資料來分析民眾對重分配政策的偏好是不盡周延的。 新自由主義學者 Rawls (1971)以「無知之幕」表示人們在「原始狀態」下, 人們由於對「將來」的不確定性感到懼怕,因為害怕自己將來會成為社會中較低 層的族群,是以會希望給予社會底層的人多一些的社會保障,而達成社會正義的 目標,也闡述了道德的宗旨;然而,借用 Rawls 的觀點來分析個體對未來預期與 重分配政策偏好的關係,這樣的哲學其實反映出了人們面對未知的恐懼會表現出 4.

(13) 「風險規避」的行為,因此會對具有社會保險色彩的重分配政策產生偏好。更進 一步說,學者 Benabou 與 Ok 在 2001 年研究中將 POUM (Prospects Of Upward Mobility)假設系統化,指出即便就常理來看窮人因為會因為重分配政策獲利而較 富人更支持重分配政策,但一但考量到對未來的「預期」,即若窮人認為在未來 自己有機會在社會上往更上層流動的話,反而會反對較高的稅率,以避免到時「害 到」自己或是自己的子女;同樣的,Alesina 與 Giuliano (2009)發現,過去有過不 好經歷的人,會使他們在心理上更加懼怕風險以及再次遭受災難,因此會更大程 度的支持重分配政策來保障自己的利益。上述兩個研究將時間的縱向概念加入民. 政 治 大 配政策偏好時,除了民眾目前的經濟情況之外,更應該考慮他們「過去的經驗」 立 眾對重分配政策的偏好研究,也表示了當我們以經濟理性觀點在探究民眾的重分. 學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 國. 以及對主觀的「未來的預期」。. sit. y. Nat. 國外關於重分配政策偏好的實證研究很多;而在臺灣亦有相關的討論文獻. io. er. (Chang, 2010;何智翔、林翠芳,2011;陳文學、羅清俊,2012 等) ,或散佈在. al. 綜合性政策偏好或投票行為的文章中(黃德福、謝俊義、劉嘉薇,2010;蔡佳泓、. n. v i n C,不過並還沒有分析關於民眾對未來的流動性預 俞振華,2011;張傳賢,2014) hengchi U. 期與對過去的流動性經歷如何影響重分配政策偏好的研究,國內也還沒相關檢視 POUM 理論在台灣的驗證性研究。由於民眾的流動性具有重要之社會意義,是 代表整個社會階級流動的預期與評價,是以本研究除好奇 POUM 理論的假設在 台灣的適用性為何之外,更重要的是期望了解臺灣民眾的流動性認知為何?是否 會因此對他們的重分配政策產生影響?綜上所述,本研究期望從民眾個人「主觀」 的經濟面向分析人們過去以及對未來的流動性認知如何對重分配偏好產生影響, 而具體的研究問題如下:. 5.

(14) (一)、民眾對未來主觀的流動性預期是否會影響對重分配政策的偏好?又如何 影響? (二)、民眾對過去主觀的流動性經歷是否會影響對重分配政策的偏好?又如何 影響?. 第三節、 章節安排 本研究總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敘述本研究的研究背景與研究問題。 第二章為文獻回顧,首先討論公共政策與市場失靈觀點,接著分析重分配政策的. 政 治 大 重要影響重分配政策偏好的因素來探討。第三章是研究設計,介紹從上一章的理 立. 意涵以及分類,再來分別從風險觀點、流動性預期、流動性經歷以及其他傳統上. ‧ 國. 學. 論萃取出本研究之研究架構、資料來源以及變項的操作化。第四章是實證資料分 析,包括各變數的敘述統計、交叉分析以及多變量 logistic 迴歸分析。最後則是. ‧. 討論、研究發現,以及提出本研究之研究限制,給後續相關希望利用臺灣資料庫. n. al. er. io. sit. y. Nat. 分析流動性認知與重分配政策偏好的研究提出建議。. Ch. engchi. 6. i n U. v.

(1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研究旨在從個人流動性認知(包括未來的流動性認知以及對過去的流動經 歷)的觀點分析何種因素會影響民眾對重分配政策的偏好。在文獻回顧的部分, 首先從基礎公共政策理論以及市場失靈的觀點做開頭,從公共政策與市場失靈兩 種觀點分析政府應扮演的角色;接下來析關於重分配政策的相關概念,包括定義、 國家實施重分配政策背後的理論基礎與原因,以及學者如何具體的將重分配政策 分類;接下來討論「風險偏好」與重分配政策間的觀係,先由規範性的觀點帶出. 政 治 大 討個體的「流動性預期」以及「流動性經歷」等認知如何透過「經濟人(economic 立 風險規避的心理與行為特質,再分析對重分配政策偏好間的關係;第三部分則探. ‧ 國. 學. man)4」動機來影響重分配政策的偏好,並藉由檢閱相關文獻分析學者如何架構 出研究的模型以及變數的選擇,作為後續研究設計的參考以及架構;最後討論文. ‧. 獻中除了流動性認知以外其他傳統上被認為也會影響重分配政策的重要因素,並. io. sit. y. Nat. 統整歸納及建構出本研究的研究架構與理論基礎。. n. al. er. 第一節、 政府實施重分配政策的基礎. Ch. engchi. i n U. v. 在第一節,本研究從兩種角度分析政府介入重分配政策的立場,首先本研究 從 Lowi 的「影響矩陣」以及政策類型分類區分出學者如何對公共政策予以分類, 接著以市場失靈 (market failure)的觀點分析分析政府應扮演的角色以及介入市 場的理論基礎。. 4. 根據相關文獻,影響重分配政策偏好的因素非常多,本文主要係探究「經濟效果」─尤其是個 體的流動性認知對政策偏好所產生之效果,因此其他可能影響重分配政策之動機如利他主義以及 政治意識形態等動機僅在第三章約略描述而不作深究。 7.

(16) 一、. 公共政策的意涵與類型. 公共政策 (public policy)是政府用以解決社會需求的科學,更具體的說,學 者 Dye (1998:2)認為公共政策即是「政府的作為與不作為 (Public policy is whatever government choose to do or not to do)」 ,而 Easton(1959:25)則認為政策即 就是「權威性的社會價值分配 (the authoritative allocation of values for a society )」, 上述的定義表明出,公共政策的範圍十分廣泛,涉入的價值也有其複雜性,而隨 著時間發展,國家機關需要處理的事務日趨複雜,公共政策的數目與類型也越來 越複雜豐富,是以學界不乏對政策類型的討論,比如說 Peterson (1995)依照政策. 政 治 大. 的目的不同,將公共政策依照其功能二分為分配型以及發展型兩種,「分配型政. 立. 策」為資源重新分配的相關政策,比如社會政策、健康保險、房屋補助等,長期. ‧ 國. 學. 而言有助於實現社會公平的目標;「發展型政策」指的是該政策能提供經濟發展. ‧. 的基礎建設,例如交通建設、教育政策、治安維護等等。. sit. y. Nat. 不過關於政策類型的分類,最普遍的分類方式為學者 Lowi 在 1960 年代提. io. er. 出的公共政策分類辦法,他將公共政策的類型從「政府影響 (government coerces)」. al. 的角度上出發,如表 1 所示,將公共政策因利益分配而會導致的政治行為予以. n. v i n Ch 分類,利用「影響矩陣」區分為管制型政策、分配型政策以及重分配行政策,隨 engchi U 後在後續的研究中又增加了一項建置型政策 (Lowi, 1972:300)。在這個二乘二的 矩陣中,縱向為影響的可能性 (likelihood of coercion),表示政策的產生的影響會 是遙遠 (remote)或是立即 (immediate)的:前者較常藉由政黨藉由選舉政見或是 國會內滾木立法來促成,後者則偏向由政策相關的利益團體進行協商;而橫向則 為影響的層級 (applicability of coercion),表示政策是透過是個體行為 (individual conduct)或是控制環境 (environment conduct)來達成政策目的:前者的特色為強 調分權並注重地方利益,後者則以帶有意識形態的總體或是國家層級為主。Lowi 認為只要能將公共政策依照這兩種標準而區分出其類型,則可以分析並解釋政策 8.

(17) 可能產生的政治行為;以下分述四種 Lowi 的政策類型: 表 1 Lowi 的影響矩陣與政策類型. 影響的層級. 影 響 的 可 能 性. 管制行為. 控制環境. 分配型政策. 建置型政策. 選舉組織. 關稅 肉桶. 設定新議程 宣傳. 選舉與滾木立法. 管制型政策 消除不公平競爭 管制詐欺廣告. 重分配政策 累進稅率 社會安全. 團體 利益團體協商. 地方利益. 意識形態的. 非立即的. 立即的. 學. 資料來源:. “Four Systems of Policy, Politics, and Choice,” by Lowi, 1973,. ‧. ‧ 國. 政 治 大 集中的 立非集中的 分權的 系統層級.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32,. 300. 作者自行整理。. sit. y. Nat. io. n. al. er. 一,管制型政策 (Regulatory policy). i n U. v. 此類型的政策具有「立即」的影響可能性以及「管制行為」的影響層級。乃. Ch. engchi. 指國家或是權威性當局為了某些目標設定一些強制性的標準或規則,並要求標的 團體 (target group)遵守這些強制性規範的政策;例如相關反壟斷的法規即是為了 消除市場上不公平的競爭,或是管制不肖廠商具有詐欺性質的廣告。由於影響的 可能性較為及時且適用個人層次的影響適用性,管制型政策所導致的政策衝突頻 率很高。若從賽局的觀點分析,此類型政策由於被管制者受到相關法規範約束, 相較於那些未被管制者須付出更多的代價,具有利益與義務的排他性,是一種「一 方之所得為一方之所失」的零和賽局。. 9.

(18) 二,建置型政策 (Constituent policy) 此類型的政策具有「遙遠」的影響可能性以及「控制環境」的影響層級。這 類型的政策在 Lowi (1964)原始的研究中並未提及,與其他三種類型相比較缺乏 明確性,在原始文獻中這類類型的政策包含了國會席次的更動、議程重新設定以 及宣傳,由於這類型政策涉及到「遙遠」的影響適用性以及「環境」層級的影響 可能性,因此這類型的政策特徵為較不受到注目,因此很容易在政治上取得共識 的政策,Smith 與 Larimer (2010)認為建置型政策包含了所有不屬於其他三類型的 政策。. 治 政 三,分配型政策 (Distributive policy) 大 立 ‧ 國. 學. 此類型的政策具有「遙遠」的影響可能性以及「管制行為」的影響層級。指 權威當局將義務或利益分配給不同標的團體承擔或享受的政策,其特徵在於個人. ‧. 為利益以及成本分配的基礎,由於成本基本上是平均分散至所有人,影響可能性. sit. y. Nat. 較為遙遠,因此政治上的共識性較高,而從賽局的觀點來看,並這類型的政策並. al. er. io. 非一方之所得洽為一方之所失,因此是一種非零和賽局;關於這種本質上倚賴高. v. n. 度滾木行為 (logrolling)的政策,Lowi 認為最典型的即是政府對相關產業的資助. Ch. engchi. i n U. 行為,其特徵在於國會議員也樂於進行肉桶分肥來取悅選民。 四,重分配型政策 (Redistributive policy) 此類型的政策具有「立即」的影響可能性以及「控制環境」的影響層級。指 政府將特定標的團體的利益或義務移轉到另一群體承擔或享受的政策,這類型的 政策透過大型團體彼此協商而相對具有共識,但由於影響的單位為「環境」,是 以潛在的衝突也較高;例如目前已開發國家均普遍實施的累進稅率以及社會福利 政策,政府對高所得者進行較高比例的課稅,現金移轉或實物補貼給低所得者, 以縮減社會上因經濟發展所產生之貧富差距。同樣從賽局的觀點分析,富人階級 10.

(19) 之所失為窮人階級之所得,同樣具有利益與義務的排他性,是一種「一方之所得 為一方之所失」的零和賽局。 從「類型學」的角度分析,公共政策的分類有助於我們在討論一項政策時有 較具體的理論指引,而 Lowi 的分類有助於我們在分析一項特定的政策時,能夠 藉由影響的可能性與適用性來將之定位,並了解可能因利益分配所產生之政治效 果;此外若從「政策偏好 (policy preference)」的觀點來看,候選人若希望贏得 選戰,就必須要先了解選民的政策偏好,才能提出相對應的政策來取得選票。. 二、. 福利經濟學與市場失靈. 政 治 大 相較於傳統公共政策的觀點,福利經濟學家從另一個角度分析在治理中所應 立. ‧ 國. 學. 扮演的角色。依照古典經濟學理論以及自由主義的觀點,在完全競爭市場之下, 社會資源在市場上自由的交易,供給與需求的平衡藉由一隻「看不見的手 (an. ‧. invisible hand)」進行資源的分配,生產者追求利益極大化,消費者追求效用極大. sit. y. Nat. 化,能使社會資源達到最佳的配置,也就是「巴瑞托效率 (Pareto efficiency)」,. io. er. 政府無須介入市場;然而自大蕭條已降,市場秩序崩解,經濟發展陷入困境並衍. al. 伸出眾多社會問題,放任市場自行恢復秩序無疑緣木求魚。是以凱因斯的需求面. n. v i n Ch 經濟學與福利經濟學家紛紛指出,市場有其固有限制,完全放任市場自行運作不 engchi U 但無法使經濟達到穩定發展的目標,在資源分配議題上更會使資本自由主義造成 資源分配不均的「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貧富差距問題;因此,從福利經濟學 者從市場失靈 (market failure)的角度出發,政府必須介入市場,以達到經濟穩定 發展 (stabilization)、資源有效配置 (allocation)以及財富公平分配 (distribution) 等目標(余致力等,2007:6)。 福利經濟學 (welfare economics)以理性自利的觀點分析,政府的功能即在使 社會上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最大化,而衡量指標即是「社會福利函數」 (social welfare function),也就是將社會上所有人的利益量化後加總之指標;是以,為了 11.

(20) 提升效率,政府以謀取社會上最大多數人的利益為目標,則必須解決市場失靈的 缺失,並提出解決方案 (Weimer & Vining, 1992:95)。 具體來說,市場失靈 (market failure)的原因包含了以下因素,使的政府有介 入並矯正市場的理論基礎 (Weimer & Vining, 1992:30-77;轉引自丘昌泰,2013: 285-287): 一、公共財 公共財具有下列三種特質:第一、消費的非敵對性 (non-rivalness):人們對. 政 治 大 他性 (non-exclusiveness):表示該財貨或服務一旦被提供,就可以讓許多人同時 立. 財貨或服務的消費將不會減少他人可以消費的數量。第二、所有權與使用權非排. ‧ 國. 學. 消費,而且無法、或很難禁止別人免費享用該財貨或服務。第三、擁擠性 (congestion):由於消費財貨或服務的人增加,使的消費的社會成本也隨之增加。. ‧. 典型的公共財,比如說國防與外交,由於俱有上述的上述三種特質,容易產生不. sit. y. Nat. 必付出卻可享受成果的「搭便車 (free rider)」情形,使得自利的私人廠商不願意. n. al. er. io. 提供,必須由政府負責提供。 二、外部性. Ch. engchi. i n U. v. 指市場的交易影響了社會上非買賣雙方之不相干的第三人,而這個影響有可 能是正的,也有可能是負的,前者即是外部效益:比方說興建藝文廳使的周邊居 民連帶享受到更好的生活品質,後者即是外部成本:比方說舉辦棒球比賽造成周 邊居民被迫接收吵雜的加油聲;然不論是外部效益或外部成本,就市場效用觀點 來看都是無效率的,需要政府介入以消除外部性。 三、自然獨占(natural monopoly) 指某些產業,譬如電信或能源產業,由於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本與資源才能順 12.

(21) 利運作,導致市場上形成只有單一或少數幾家企業壟斷的情形;由於自然獨佔的 情形會扭曲資源分配與供給需求的機制,是以政府必須要干預並矯正自然獨佔的 問題。 四、資訊不對稱 第一、逆選擇 (adverse selection):指由於市場上充斥著濫竽充數的買賣雙方, 導致於交易雙方資訊不對稱的關係所導致市場上劣幣驅逐良幣的情形;以保險市 場為例,保險公司設定的保費是以平均的事件發生機率來決定保費的高低,但人 們若決定要去購買某個保險,實際上是因為人們認為這個意外有發生的可能性,. 治 政 人們才會願意付出成本來獲得保障,這樣的結果導致市場上願意投保者都是風險 大 立 發生機率「高於平均」的族群,而發生風險機率「低於平均」的族群衡量付出與 ‧ 國. 學. 可能利益後則不會購買保險,最後導致所有購買保險的人都是那些需要請領保費. ‧. 的族群,保險公司會因此承受龐大的虧損進而倒閉,是謂「逆選擇」。第二、道 德危機 (moral hazard):指交易後其中一方改變了自己的行為而使契約的另一方. y. Nat. io. sit. 受害的危機;同樣以保險市場為例,若保險持有人投保後即大幅改變自己原本的. n. al. er. 保守行為而大量從事高風險的動作,亦或保險人刻意隱瞞自己過去的相關病史,. Ch. i n U. v. 將使承保的保險公司由於資訊不對稱的關係承受非常大的損失。. engchi. 市場由於有上述幾種缺點,導致市場失靈的情形層出不窮,使得市場無法有 效率得進行資源配置,是以政府必須使用各項的公共政策介入市場,以矯正市場 失靈的問題,而 Weimer 與 Vining (1992)針對市場失靈的問題提出政府如何矯正 的措施,包含了:第一,政府利用賦稅與補貼的方式,針對供給面與需求面進行 介入,以改變市場行動者的誘因,例如政府為了獎勵電動車產業即針對購買電動 車的消費者進行補助;第二,建立法規範架構,明確規範何種行為是違法且需要 受到管制與逞罰,例如避免壟斷性質的反托拉斯法規;第三,提供保險與安全墊, 透過分散以及集中風險的方式來減少人民的損失,例如全民健保政策強制將所有 13.

(22) 人納保,以降低可能因風險所帶來的損失;本研究探討的重分配政策偏好即具有 社會保險的性質 (Alesina, 2009),是政府矯正市場失靈的工具之一,下一節予以 詳述。.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4. i n U. v.

(23) 第二節、 重分配政策 Alesina (2009)指出當代的福利國家有兩個主要目標,一是將財富由富人階級 重新分配給窮人階級,另一個是提供社會保險;這個觀點即點出了重分配政策在 當代民主國家的重要性,此外從理論的角度出發,重分配政策的重要性以及普及 性更是豐富:(一)、Lowi (1964)甚至認為所有的政策類型就「長期」(long term) 來看由於均涉及到利益與權力的重新洗牌效果,是以都具有重分配的效果 (redistributive effect)(轉引自羅清俊,1988:576) ,(二)、Easton (1959)指出公共 政策基本上就是權威性的社會價值分配 ;上述已可看出由於涉及到「分配」與. 政 治 大. 「權利義務」等核心議題,重分配政策之重要性自然是現代國家所重視的,以下. 立. 分述重分配政策之定義,以及學者如何具體分類各項重分配政策。. ‧ 國. 學. 一、. 重分配政策之定義. ‧. y. Nat. 「誰從政策中獲利?」是我們分析政策科學時的一個核心問題 (Lasswell,. er. io. sit. 1951;轉引自羅清俊,1988:575),而 Lowi (1964)則根據這個標準將重分配政 策視為「利益」以及「負擔」均集中在標的團體的政策類型。更具體的來說,重. al. n. v i n 分配政策乃是指政府基於某些原因,對社會上的某些標的團體的利益或義務,轉 Ch engchi U. 移到社會上另一標的團體受利或承擔的政策;如累進稅率是對富有階級的財產透 過累進的方式進行課徵,然後再將這些稅收,透過各種「現金移轉 (in-cash transfer)」或是「實務移轉 (in-kind transfer)」的方式轉移到社會上較貧窮的群體, 以縮小貧富差距。 從上一節 Lowi (1972)的影響矩陣來分析,重分配政策具有「即時的」影響 可能性以及「環境層級」的影響適用性等特徵,而這些政策像是社會福利、社會 保險、聯邦醫療保險 (Medicare)、醫療補助 (Medicaid),甚至是個人的所得稅制, 其實都是一種只有「接受者與非接受者」 (haves and have-nots)的零和政策 (Lowi, 15.

(24) 1972),且由於涉及到高度的利益與權力的重新分配,使的重分配政策帶有濃厚 的意識形態以及階級意識的色彩,因此重分配政策一般都是政治場域中爭議性最 高的政策類型 (Meier, 2007)。. 二、. 重分配政策的分類. 重分配政策的類型很多,以下列舉 Meier (2007:92-94)認為重分配型政策主 要包含的幾種政策領域,並舉我國實例: 一,所得穩定 (Income stabilization). 政 治 大 保障最低的生活水準所需要的薪資,以減少個人因退休或失業所造成之負面 立. ‧ 國. 學. 影響。比方說我國勞動部下轄之基本薪資審議委員會依照每年通貨膨脹等因素規 定打工族法定最低工資與上班族的基本薪資。. ‧. 二,社會福利 (Social welfare). y. Nat. er. io. sit. 各式的實務移轉或是津貼補助的政策,例如在美國政府發放的食物卷或是各 項的社會福利計畫,在我國目前有八個縣市均實施全面的免費營養午餐計畫或是. n. al. 老年供餐計畫。. Ch. engchi. i n U. v. 三,健康照顧 (Health care) 醫療照護在公共議題中佔據一個特別的位置,由於牽涉到私人市場與保險給 付的問題,許多國家政府會介入醫療領域以避免民眾由於經濟問題而無法得到適 當的醫療照護,在美國則為聯邦政府對窮人或年長者的健保計畫;在我國則是政 府的全民健保政策。 四,居住需求 (Housing) 使民眾能滿足居住需求的相關政策,在美國包含了政府提供給窮人的購物貸 16.

(25) 款;在我國則包括各式中央與地方政府興建或委辦的國民住宅以及只租不賣的社 會住宅,均是為了使民眾在高房價的現況下仍能有機會滿足居住的需求。 五,所得分配 (Income distribution) 為最明顯的財富重分配,即針對上會上的財富針對直接的分配介入,例如累 進稅率的課徵,政府根據不同收入級距會課以不同比例的稅,收入越高的族群被 課稅的百分比就越高,反之亦然,使社會財富不致於過度集中,並縮減貧富差距。. 三、. 市場失靈與重分配政策. 政 治 大 從市場失靈的角度出發,福利經濟學派認為政府的主要功能是提升「效率」, 立. ‧ 國. 學. 而市場失靈是造成效率不彰的主因,是以政府以強制力介入之重分配政策即是可 以矯正市場失靈的重要政策工具,進而提升效率;上一節本研究回顧了 Weimer. ‧. 與 Vining (1992)分析的四種市場失靈原因,包括了外部性、自然獨佔、公共財. sit. y. Nat. 以及資訊不對稱,兩氏同時認為「保險與安全墊」是可以解決市場失靈的措施。. io. er. 從福利經濟學的觀點來看,政府執行重分配政策的理由與矯正市場失靈原因的後 兩者之缺失有強烈的關係,以下就市場失靈與重分配政策之間之關聯性分析:. n. al. Ch. 一、就公共財來看重分配政策. engchi. i n U. v. Andreoni (1990)指出純粹的「利他主義」無法完全解釋為什麼高所得的民眾 會樂於捐款給慈善團體─有時社會上的富有階級其實是基於「自利」的心理才會 透過捐贈或參與慈善的方式來達到重分配的效果,原因包含下列兩者:首先,由 於富人希望社會上的貧富差距情形不要太過嚴重─因為太高程度的貧富差距會 使社會氛圍對富有階級產生敵意與不友善;再來,富有階級會希望透過捐贈的方 式增加自身的名望並贏得聲譽,並贏得社會上的尊敬;在這兩個前提下,整個富 有階級的效用會受到貧窮階級的所得所影響,而富人為了增自身的效用(也就是 贏得名聲),會透過捐贈或是慈善的方式將自身的所得移轉至貧窮階級,以增加 17.

(26) 貧窮階級的所得─更重要的是,增加自身的效用。 此外,徐偉初(2012)指出因為社會上大多數人均不會認為所得差距擴張是 一件好事,是以大家會希望社會上的所得分配不要太嚴重,是以重分配政策就是 一個矯正所得分配的政策工具,然而所得重分配一方面使社會上所有人共享所得 重分配後的好處(貧富差距較小的社會),另一方面我們也無法排除社會上不繳 稅或沒有承擔執行所得重分配費用的人於重分配效果之外,是以所得重分配是一 個典型具有「非敵對性」以及「非排他性」的公共財,從 Weimer 與 Vining (1992) 的觀點來看,公共財是造成市場失靈的因素之一,是以政府必須介入,施行重分 配政策,以矯正市場失靈。. 立. 政 治 大. 二、就資訊不對稱來看重分配政策. ‧ 國. 學. 重分配政策具有「社會保險」的特質 (Alesina, 2009、Meier, 2007),可以「平. ‧. 滑」人們將來因風險所不確定性所產生之損失 (Rehm, 2005),因此民眾基於對未. sit. y. Nat. 來保障的渴望會對重分配政策產生偏好;一般保險市場同樣有各式各樣的保險商. al. er. io. 品可以提供一樣的保障功能,然而如上一節所述,由於資訊不對稱的緣故,私人. v. n. 的保險公司會產生逆選擇的缺失,導致願意納保者其實對保險公司來說都是負擔,. Ch. engchi. i n U. 而真正對保險公司有利者在衡量自身發生意外機率後則不會選擇進入保險體系, 這樣劣幣趨逐良幣的影響下導致單純由私人公司所提供之保險會導致市場失靈 的結果,但社會保險是現代國家的重要核心功能(Alesina, 2009),政府不能夠就 放任其受市場機制所運作。是以,若從社會保險的角度來看重分配政策,政府藉 由立法強制力將所有人納入保險體系中,即是矯正資訊不對稱的方式。 由上述可知,重分配政策在對經濟高度發展下所產生之階級不平等與分配正 義的調和上有很關鍵的作用,尤其對歐美已開發國家來說,「重分配」是政府的 核心功能之一,更是改善貧富差距的主要政策工具,是以重分配政策的重要性在 國家面臨重大的經濟衰退以及民眾對社會與經濟不平等所衍伸之各種對立議題 18.

(27) 時更加明顯 。. 第三節、 風險與重分配政策 風險 (risk)是解釋人們行為的重要因子,而「Risk」這個英文單字是從法文 「Risque」而來,指航行於危險之中,而法文「Risque」又是從義大利文「Risicare」 而來,指人類固有的冒險精神(宋明志,2008),就單字本身與邏輯可約略推斷 出風險會與具有社會保險 (social insurance)精神之重分配政策產生關係。本研究 主要係探討個體對未來以及對過去流動性認知與重分配政策之間之關係,而這之. 政 治 大 不會影響到個體對重分配政策的偏好。本章首先由規範性「社會契約」與「無知 立. 中個體的「風險偏好」即是一個會對政策偏好以及認知所產生影響的重要因素,. ‧ 國. 學. 之幕」的角度敘述風險與個體對未來保障之間的關係;接著討論風險偏好之定義 與分類,以及可能產生之行為;最後一節討論實證研究中學者如何將風險偏好與. ‧. 重分配政策進行結合。. y. Nat. n. er. io. al. sit. 一、 無知之幕:規範性的觀點. i n U. v. 許多研究個體對重分配政策偏好的文獻均指出「無知之幕 (veil of ignorance)」. Ch. engchi. 是一個可以用於從風 險與不確定性觀點來分析政策偏好的概念 (Alesina & Ferrara, 2005; Rehm, 2009 )。從「社會契約 (social contract)」的角度來分析重分 配政策,個體對重分配的偏好程度反映的是「風險規避者」對未來保障的偏好。由 於重分配政策是利益上的零和政策,也就是說人們即便知道自己可能必須付出成 本,但仍願意放棄一部的權益來與政府交換更為具體的保障,而對風險越懼怕者, 就邏輯來看也越會對重分配政策產生偏好。當代自由主義學者 Rawls (1971) 在 《正義論》一書中描述了有關於「正義」的兩個原則,以作為社會政治經濟體系 的基本規範(轉引自張福建,2006:5):. 19.

(28) 第一、每個人都有平等權利的主張,享有一完備體系下(a fully adequate scheme)的各項平等權;而且其所享有的自由與其他人在同體系下所享有的各項 自由權相容,也就是這個體系中的平等政治自由權,然此權利的公平價值 (fair value)必須獲得確保。 第二、社會經濟的不平等應該滿足下列兩個要素: 1. 所 有 職 務 (offices) 與 地 位 (positions) , 必 須 在 公 平 的 機 會 平 等 (fair equality of opportunity)下,對所有人開放(即為公平機會平等原則)。 2. 使社會中處境最不利的成員 (the least advantaged members)獲得最大的利. 政 治 大. 益(即為差異原則( difference principle))。. 立. 闡明了正義的準則之後,Rawls 接著創造一種假想的情境:人們身處在一個. ‧ 國. 學. 對於自己主觀社會地位一無所知的「原始地位 (original position)」中,隔著一層. ‧. 「無知之幕 (veil of ignorance)」而使的人們無法得知自己的種族、性別、年齡與 主觀社會地位;人們在原始的行為之下必須要決定社會價制的政治機制,由於無. y. Nat. 則,而達到 Rawls 所謂「正義」的價值。. n. al. Ch. engchi. er. io. sit. 知之幕的關係,將會理性的選擇前述的兩個原則作為建構社會價值分配機制的準. i n U. v. Rawls 的觀點提供了從規範性的角度闡明道德與正義的基礎;然若從理性自 利的觀點來看無知之幕的概念,由於人們會害怕將來自己落入社會的底層,是以 會希望社會底層階級的效用能夠極大化 ( maxi-min criterion),以避免自己將來若 真的不幸落入社會最底層時沒有保障的機制,基於這樣的原則,Rawls 的理論另 外建構出一套有別於傳統福利經濟學效用函數的極大化最小準則的社會福利函 數 (maxi-min criterion),基於道德的上的公平與正義原則,該函數之公式為: W=min(U1,U2,……..). 20.

(29) 該函數指出整體社會的總效用 (W)係取決於社會上最底層者 (min)的效用 (U)高低,而其他人的效用多寡則不會影響到整體的社會總效用(轉引自徐偉初, 2012:237) ,是以若效用是取決於所得,則政府為了提升整體社會的效用,必須 要增加社會底層者的所得,而重分配政策就是一個能有效將高所得者之所得轉移 至低所得者的政策。將 Rawls 的論點與社會契約相結合,人們在「無知之幕 」 之下決定是否要簽下這份契約,由於重分配政策具有十分確定的保障力,是以人 們會在重分配政策之效益(對未來的保障)以及因較高稅率所產生之成本之間進 行抉擇。. 政 治 大. 此外,無知之幕對處在原始環境的人而言除了必須做出風險性的選擇外,更. 立. 重要的是建構出社會分配 (social distribution)的機制:由於人們一般都有「規避. ‧ 國. 學. 不平等 (inequality aversion)」的傾向,而不平等規避又可分為「有利的不平等規 避」與「不利的不平等規避」,前者指人們由於收入較社會上其他人高而感到不. ‧. 舒服,後者則指人們收入低於社會其他人而感到沮喪;由於在無知之幕之下人們. Nat. sit. y. 無法得知將來究竟會處在社會的哪個階級,則基於兩種不平等規避的傾向,人們. n. al. er. io. 會比較偏向趨避高風險的行為 (Schildberg, 2010)。. Ch 二、 風險偏好與風險承受度. engchi. i n U. v. 誠如上述所述,「風險」的涉及損失及不確定性的概念,而每個人看待損失 及不確定性的差異即產生了不同程度的「風險偏好」 。風險偏好是一個在經濟學、 投資學與心理學領域廣泛解釋人類行為的概念,Litwinm 與 Stringer (1968)將風險 偏好定義為一個人在所處環境中所具有的冒險性與挑戰性的程度,亦即個體在不 確定的環境中會偏好冒險行為(高風險偏好)還是保守行為(低風險偏好)。 宋明哲 (2008)將不同風險偏好者分成「風險承受 (risk love)」、「風險中立 (risk neutral)」與「風險趨避 (risk aversion)」三種類型,分別代表人們在面對未 21.

(30) 知情形時由高至低的風險偏好程度,而個體對於風險的偏好程度不同(風險趨避 或風險接受),就會影響到個體在經濟行為、投資行為、健康與安全行為以及職 場選擇等等的面向;比方說 Robbins (2012)指出風險偏好較高的人會願意承擔較 高的風險─也就是會有較高的風險承受度 (risk tolerance),是以會較偏向股票等 風險性較高的投資方式,反之若個體是風險趨避的,則會選擇定存或購買保險等 方式來降低風險發生時所產生的損失。. 三、. 風險與重分配政策之實證研究. 政 治 大 具有社會保險的特質 (Meier, 2007),可以減緩未來的不確定性並降低風險,實證 立. 個體的風險承受度一直是影響重分配政策偏好的重要因素,由於重分配政策. ‧ 國. 學. 也研究指出,若是個體的風險承受度高,則由於重分配政策能帶來的效應不符合 自身的利益,因此會反對重分配政策;反之若個體是風險趨避的心理,則就會視. ‧. 重分配政策為保障自己未來的重要機制。. y. Nat. sit. Rehm (2005)認為民眾對重分配政策的偏好可以從理性自利觀點分析,也可. n. al. er. io. 以從「風險規避」的角度解釋。其指出民眾對重分配政策的偏好來自兩種邏輯推. i n U. v. 論,第一個是對「對平等的渴望 (desire for equality)」 ,社會上的弱勢希望藉由重. Ch. engchi. 分配政策增加自身利益而改善不公平的情形;第二個則是「對保障的渴望 (desire for insurance)」 ,由於人們心理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的恐懼,人們會支持重分配政策 以期在人生遭到重大災難時能提供其基本的保障,並「平滑 (smooth)」未來可 能面臨到的風險,將之分散至整個社會,這也與 Alesina (2009)指出了重分配政 策具有「社會保障 (social insurance)」特質的說法相呼應。 在他利用 2002 至 2003 年歐洲社會調查資料庫 (European Social Survey)5的 研究中指出工作是一般民眾的收入來源,而「失業」即是最大的風險來源,因此 5. 在 ESS 資料庫中,關於重分配政策偏好的題目是「政府應該採取某些措施來降低差異,請問 您同不同意這種說法?」 ,為一個一至五的李克特順序尺度。 22.

(31) 承受失業風險越高的職業者也會越支持重分配政策來分散可能產生之風險。他提 出了四種不同的職業風險: (1) 結構變遷 (structural change) (2) 國際競爭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3) 特殊技術 (special skills) (4) 劣勢職業 (disadvantaged occupations) 實證的研究指出後兩種風險由於牽涉到高程度的失業可能性以及取代性,是 以基於風險規避的心理,承受「特殊技術」與「劣勢職業」風險的勞工會有很強. 政 治 大. 的重分配政策偏好,前者乃指由於他們的技術在市場上是相當冷門的,因此轉職. 立. 不易而承受失業的風險較高;後者是指個體的工作缺乏專業性且有較高的取代性,. ‧ 國. 學. 因此失業的機會也比較高,基於風險趨避的觀點,這兩種失業風險都會強烈的增 加對重分配政策的偏好。. ‧. James 與 Savedoff (2010)認為自利動機的行為會受到風險偏好的不同所影響;. y. Nat. io. sit. 在他們利用世界衛生組織 (WHO)資料,以 24 個國家進行跨國研究分析何種類型. n. al. er. 的人會較支持政府的健康保險政策的研究中,渠等指出由於人們無法得知「將來」. Ch. i n U. v. 自己是否會因為自己變貧窮而需要便宜的保險,個體若是越風險趨避程度越高,. engchi. 就會越擔心自己將來會變的貧窮,因此若是個體缺乏對未來的保障,由於害怕承 受風險的心理,人們會尋找保障將來自己生活的機制,也就是重分配政策;同樣 的,若是個人已經擁有相當程度的保障,則重分配政策所需付出的成本(額外的 賦稅)與他們的受益程度(醫療照護的保障)未必成正比,則會反對重分配政策; 他們的研究發現到:若是人們已經擁有足以保障他們生活的「健康保險」,則在 風險承受度上較沒有健康保險者高,因此會較反對政府增加醫療照護的預算。 從上述可以發現到「風險」是影響民眾重分配政策偏好的一個重要因素,個 體對風險的趨避程度不但會直接影響對重分配政策的偏好(風險越趨避者越支持 23.

(32) 重分配政策),也會藉由影響到他們的理性自利因子而間接影響對重分配政策的 偏好程度,是以 Rehm (2005)認為在分析個體對重分配政策偏好程度時「風險」 是必須要被控制的重要變數,同時風險變數也是構成本研究的主要架構 POUM 理論的重要因素 (Checchi & Filippin, 2004)。. 第四節、 流動性認知與重分配政策偏好 傳統上經濟學者認為個體對某些事物的偏好程度取決他們對這個事物所造 得到的效益有關,人們期望能夠將成本極小並極大化自身的利益,而同樣的邏輯. 政 治 大 濟人」的角度出發,重分配政策將有錢階級的利益重分配給窮人階級,有錢階級 立. 也可以應用在理解人們對重分配政策的偏好上 (Alesina & Giuliano, 2009);從「經. ‧ 國. 學. 是政策犧牲者,窮人階級則是政策受益者,是以就邏輯來看,窮人階級會較富人 階級支持重分配政策,而實證研究也支持了這樣的推論 (Alesina & La Ferrara,. ‧. 2005; Isaksson & Lindskong, 2009; Rainer & Siedler 2008),然而當我們考量到收入. sit. y. Nat. 隨時間而變化以及社會的流動性時,我們就必須要考量到個人對未來的向上流動. io. n. al. er. 與向下流動的預期,以及個人過去向上或向下的流動性經歷。. i n U. v. Benabou 與 Ok 在 2001 年正式提出 POUM (Prospects Of Upward Mobility)理. Ch. engchi. 論架構,將個體對未來的預期帶入重分配政策偏好的研究中。而在實證的研究中, 流動性預期對重分配政策的影響十分明顯,不論是微觀的個體層級還是宏觀的總 體層級的研究都證實了流動性預期與重分政策之間的關係;以下首先介紹 POUM 的理論內涵、基本假設以及要素,然後進行文獻分析,了解實證上學者如何利用 量化資料來檢視 POUM 理論與重分配政策的關係,最後一節討論同樣屬於流動 性範疇的流動性經歷與重分配政策偏好間的關係。. 24.

(33) 一、. POUM 理論:概念與定義. Piketty (1995)最早提出關於社會流動性以及重分配政策偏好的假說,他指出 人們無法「精確」的知道自己未來在社會上向上流動的機會,一旦預期到這個機 會渺茫,則會開始對重分配政策偏好產生影響。Piketty (1995)的假說開始使政策 學者注意到流動性的重要,但要到 2001 年學者 Benabou 與 Ok 才正式將 Prospect of upward mobility (POUM)理論予以系統化,以分析個體對未來的預期與重分配 政策的偏好之間的關係。該理論指出,人們關心的不只是目前的收入水準,而同 樣關切他們未來的預期收入。是以如果目前的重分配政策是持續性的,則人們在. 政 治 大. 選擇支持或反對重分政策時,會將自己的未來收入也放入考量。因此即便個體「現. 立. 在」是屬於窮人階級,若是預期自己在「未來」的收入水平會變高成為富有階級,. ‧ 國. 學. 那麼若是現在支持重分配政策,到時自己反而會因為必須付出高額的稅率而變成. ‧. 重分配政策的受害者,因此為了使個體的利益極大化,他們會反對政府的重分配 政策;同樣的,即便個體「現在」是富人階級,若是預期自己在「未來」的收入. y. Nat. io. sit. 水平會較現在不佳而成為窮人階級,那麼他們會支持政府的重分配政策. n. al. er. (Benabou & Ok, 2001:448),以保障未來的自己;在他們的模型中指出 POUM 假. Ch. i n U. v. 說裡包含了三個「假定」(assumptions):(1)現在的重分配政策在未來改變的程度. engchi. 很低,也就是人們對現在的政策所做的決定,在未來還是會俱有某種程度的持續 性;(2)個體不能是太過風險趨避 (too risk averse),他們必須知道重分配政策能 保障他們因向下流動所產生的損失;(3)也是最關鍵的假定(the key premise)─自 己(或他的家庭)收入目前比整個社會的平均收入─舉例來說,中位選民 (the median voter)6─低,並預期自己(或他的家庭)將來的收入會高於社會的平均水 6. 根據公共選擇理論,所得為中位數的選民的支持是會是影響選舉結果的關鍵因素。如果中位數 選民的所得低於總體平均值,則中位數選民就會投票給支持建立較高稅率政策的政治人物以期重 分配政策能夠增加自身的利益;相反地,如果中位數選民的所得高於總體平均值時,他們則會投 票給較不支持重分配政策的候選人,以免自己成為政策的受害者(陳文學、羅清俊,2012) 。Meltzer & Richard’s (1981)同樣指出那些收入高於全國平均的人會反對重分配政策以免自己的權益受到 損害,反之若收入低於全國平均,則會支持重分配政策以從中獲取利益。 25.

(34) 準,這種「跨層級」的預期心理會使他們反對政府的重分配政策。他們最後利用 經濟模型分析7出在重分配政策不變的情形下,如果個體預期未來自己在社會上 的位置會比現在好,則目前收入低於平均值的窮人會因為考量到「未來」的效益 而反對「現在」的重分配政策。 POUM 理論的出現使得學者在分析個體對重分配政策時,將視野擴大至個 體對未來的預期以及風險的評估。然而即便重分配政策偏好的實證研究在歐美已 經累積龐大的成果,但由於受限於二手資料的不完整性,關於檢視 POUM 理論 的研究卻相對缺乏 (Cojocaru, 2014),Checchi 與 Filippin (2004:16)認為利用二手. 政 治 大. 資料檢視 POUM 理論是不容易的,如圖 4 所示,模型「最少」需要包含以下四. 立. 個要素,才能將個人對流動性預期對重分配政策偏好之關係從其他因素中區分出. ‧ 國. 學. 來:. (1) 目前的社經地位水準 (the current (income) position of the respondent). ‧. (2) 預期未來的社經地位水準 (expectations of future (income) position). Nat. sit. y. (3) 個體的風險趨避程度 (the degree of risk aversion). 7. al. n. policy). er. io. (4) 預 期 重 分 配 政 策 的 穩 定 性 (expectations regarding the persistence of. Ch. engchi. i n U. v. 有鑑於 Benabou 與 Ok 的原始模型十分複雜,Alesina 與 Giuliano (2009)遂提出一個較簡單的 架構來說明 POUM 理論:在效用函數 (Utility function)中考慮到現在與未來的預期,而人們在現 在就需要決定稅率的高低,而且這個稅率是有持續性的。 26.

(35) POUM 理論. 目 前 社 經 地 位. 預 期 未 來 社. 立經. 風 險 偏 好 程 度. 政 治 大. ‧. ‧ 國. 學. 地 位. 預 期 政 策 穩 定 性. y. sit. Nat. 圖 4 POUM 理論架構圖. io. n. al. er. 資料來源:Checchi 與 Filippin (2004),本研究重新整理。. i n U. v. 然而由於受限於二手資料,即便既有的文獻中有探討流動性預期與重分配政. Ch. engchi. 策偏好的研究,但沒有任何的研究符合 Checchi 與 Filippin (2004)所提出的標準, 尤其是一般性的資料庫普遍缺乏測量受訪民眾風險偏好的題目 (Cojocaru, 2014)。 是以在實證研究中,學者操作 POUM 理論的方式受制於資料的限制而有不所同, 以下分別介紹幾個較有代表性的研究。. 二、. POUM 理論:實證分析. Ravallion 與 Lokshin (2000)最早以「隧道效應」(tunnel effect)表示個人對未 來預期的重要性:兩個線道的車輛同時往一個方向行駛,但都因為塞車的關係而 停住。假設其中一個線道的車子開始移動,則仍然卡在車陣中另一線道的駕駛看 27.

(36) 到隔壁開始動了,就會預期將來自己也快要可以開始移動,心情也就會較為舒緩。 這個比喻指出了即便個人「現在」的狀況不佳(不論是塞車或是貧窮),那麼只 要對未來抱持著樂觀的預期(不論是開始移動或向上流動),都會使人們感到愉 悅而不至於產生負面的情緒,是以人們對未來流動性的樂觀程度不同,是影響民 眾對重分配政策偏好程度的重要考量因素。 他們利用俄羅斯追蹤關注調查 (Russian Longitudinal Monitoring Survey, RLMS)分析「隧道效應」是否存在俄國 民眾與對重分配政策偏好之間的關係;他們將 1996 年 RLMS 的樣本區分成三個 次群體,分別代表「預期未來變好」 、 「沒有改變」以及「預期未來變差」的民眾. 政 治 大 階級的財產 ;接著細分來看,那些預期未來兩年會過得比較差的民眾對重分配 立. 對重分配政策偏好,發現整體來說俄國民眾有高達 72%的比例支持政府限制富有 8. 政策有非常高的偏好,而目前的收入階級幾乎不會對重分配政策造偏好成差異;. ‧ 國. 學. 反之若對未來持樂觀態度者則反對重分配政策,且富人的反對程度高過於窮人,. sit. y. Nat. 分配政策。. ‧. 但不論是現在是富人還是窮人,只要對未來是樂觀的,都比未來悲觀者更反對重. n. al. er. io. Checchi 與 Filippin (2004)利用「實驗室實驗」的方式分析米蘭大學的大學生. i n U. v. 在面對未知的前景下會如何選擇他們對重分配政策的偏好,同時試著找出哪些是. Ch. engchi. 關鍵影響 POUM 理論的要素;他們首先要求學生們決定政府的稅率高低(為零 到十的等距尺度) ,並以「收入變化矩陣」(Various income transition matrices)當作 他們對未來的流動性預期,同時,他們將其他可能影響 POUM 效果的因素:風 險趨避程度以及不平等規避程度納入實驗中。他們的實驗發現指出:在「重分配 政策具有長期穩定性」的前提下,這些學生們對稅率的偏好會隨著他們預期自己 未來收入增加而減少;同時,他們也指出若要分析 POUM 理論之流動性認知與 重分配政策之關係,模型應該要包含下列要元素,才能確保流動性預期的效果不. 8. 渠等稱之為 RRQ (restrict the rich),選用 RRQ 作為重分配政策偏好的優點是相較於使用「政府 是否該進行財富重分配政策」等這類的題目,RRQ 很明確地指出「富人」是政策的受害者。 28.

(37) 被其他因素所干擾:個體目前之社經地位、個體預期未來的社經地位、風險趨避 程度以及預期重分配政策未來的穩定性。 Alesina 與 Ferrara (2005)利用一般社會調查 (General Social Survey, GSS)與 PSID (Panel Study of Income Dynamics)資料庫進行美國與歐洲的跨國比較,他們 發現,就常理來看,收入越不均等、貧富差距越嚴重的國家,民意應該會驅使政 府提供更多的重分配政策來矯正這種現象,然而即便美國的貧富差距明顯高於歐 洲,但美國政府的重分配政策的頻率與稅率卻較歐洲小的多,產生政治學者所稱 之「羅賓漢悖論」(Robin Hood paradox);渠等認為這種現象可以由流動性的觀點. 政 治 大. 來解釋─也就是說美國人由於文化的形塑使的人們普遍對未來有較好的預期,樂. 立. 觀的認為美國將來的前景會較目前來的好,此外較高的社會流動性代表著人們較. ‧ 國. 學. 相信未來自己可以有機會藉由努力來達到社會經濟地位的上層,這種認為「努力」 大於「運氣」的文化氛圍導致美國的低稅率以及低頻率的重分配政策;反之歐洲. ‧. 的流動性預期趨於平穩,也缺乏美國人的這種文化氣息,是以美國的重分配政策. Nat. sit. y. 程度較會較歐洲來的小;他們認為不同國家的流動性預期不同可以解釋不同國家. al. n. 層級。. er. io. 重分配政策的重要因素,渠等的研究也將 POUM 理論的觀點擴大至宏觀的國家. Ch. engchi. i n U. v. Rainer 與 Siedler (2008) 利 用 利 用 德 國 社 會 經 濟 資 料 庫. (German. Socio-Economic Panel, SOEP)分析 POUM 理論在是否可以用來解釋東西德民眾對 重分配政策的偏好;首先他們創立「對未來樂觀變數」以及「對未來悲觀變數」 分別代表向上與向下的流動性預期,用機率表示未來兩年內個人預期自已「升官 加薪」以及被「降職減薪」的機率9,並以此分析民眾對政府課予財團管理階級. 9. 在 Rainer 與 Siedler (2008)的研究中,樂觀與悲觀程度均為 0~100 的連續變數,渠等將之重新. 分類 Ep,P 為事件發生之機率;以樂觀程度為例,Ep=0 表示未來加薪的機率是零,Ep=10~30 則是 10%至 30%,以此類推最高為加薪機率超過 70%的 Ep>70;渠等以 Ep=0 為參照組,建立三 個不同樂觀程度的虛擬變數,悲觀程度比照同樣的方式處理。 29.

(38) 稅率的評價;他們發現到德國民眾對未來樂觀程度較高者認為政府課予的稅率太 高了,而對未來持悲觀態度者則認為稅率太低─且影響程度程度上幾乎是樂觀者 的兩倍;是以他們認為,「向下流動預期 (downward mobility)」反而比「向上流 動預期 (upward mobility)」更能對重分配政策偏好產生影響。 Alesina 與 Giuliano (2009)以一般社會調查 (General Social Survey, GSS)資料 庫分析 1972 年到 2004 年間 POUM 理論影響美國民眾對重分配政策的偏好,他 們以「自己與父親教育年限差異」和「自己職業聲望是否高於父親」兩個變項視 為流動性預期,並控制住父親的教育程度以及在 16 歲時的家庭經濟收入;結果. 政 治 大. 顯示在控制變項方面,擁有較高教育程度的父親以及較高家庭經濟收入者會減少. 立. 對重分配政策的偏好,而「自己職業聲望高於父親」者也同樣對重分配政策產偏. ‧. ‧ 國. 2005)。. 學. 好程度生負面影響,這樣的結果與之前的研究發現是一致的 (Alesian & Ferrara,. Cojocaru (2014)是目前所有關於檢視 POUM 理論中最符合 Checchi 與 Filippin. y. Nat. io. sit. (2004)所設定之標準的學者。他利用由世界銀行與歐盟合作之第二輪生活轉型調. n. al. er. 查 (Life in Transition Survey, LiTS2)10的資料庫來分析歐洲公民對重分配政策的. Ch. i n U. v. 偏好。該研究首先利用資料庫創立了一個「社會階層階梯 (ladder)」,由最底層. engchi. 到最上層總共十層,分別代表最貧窮的 10%至最富有的 10%,接著詢問受訪者 覺得自己「現在」以及「預期未來四年」所在的社經地位,接著以風險趨避程度 高低區分成「高風險趨避」以及「低風險趨避」兩組進行分析;他發現 POUM 理論確實可以解釋歐洲公民對重分配政策的偏好程度, 「在低風險趨避的前提下」, 那些預期將來會過得好的人比那些預期將來過的比較差的人還要不支持政府應. 10. 在 LiTS2 的問卷中,測量重分配偏好的題目為:「您是否贊成有錢人與窮人間的差異應該被減 少?」為一個七點的順序尺度。而關於風險偏好測量的題目為:「假設你是農夫,若一切順利再 幾個月後你就可以把作物收成,現在你考慮購買一個機器來防止你的作物受到災害而枯委─你的 鄰居都飽受這方面之苦,但你必須賣掉你的車才有辦法籌到買這機器的錢,你會選擇(1)接受風 險並打賭不會有天災,還是(2)把車賣了買機器」 。Cojocaru 將選擇(1)者視為有較高程度的風險承 受,(2)者視為風險規避者。 30.

(39) 該減少有錢階級與貧窮階級之間的差異,但若個體太懼怕承擔風險─也就是風險 趨避程度太高,則流動性預期對重分配政策偏好的影響就不俱有那麼大的效果。 將上述的結果綜合整理於表 2,綜觀國外相關研究流動性預期與重分配政策 關係之 POUM 理論文獻,可以發現不同的學者採用的變數均有一定程度的差異, 尤其是在自變數流動性預期,並還沒有一個很完整精確的操作化方式,但藉由不 同學者的嘗試下我們也可以發現到,當利用二手資料檢視 POUM 效果時,Checchi 與 Filippin(2004)的標準似乎太過嚴格,即便在模型中缺少諸如風險因子或是預期 重分配政策的穩定等變項,民眾的向上流動性預期仍然會顯著性的減少他們對重 分配政策的偏好。.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1. i n U. v.

(40) 表 2 過去 POUM 理論之研究. 流動性預期. 風險變數. 方法. RLMS. 順序尺度 你是否贊成政府 應該限制富有階 級的收入?. 主觀的: 是否預期自 己會過得更 好. 無. 隨機效果. 連續尺度 (0 到 100). 主觀的: 收入預期矩 陣. 控制變數. OLS. Filippin(2004). 米蘭大學 學生. Alesina 與. GSS. 七點尺度 政府是否應該藉 由增加有錢人稅 收或是給與窮人 補這來縮減貧富 差距?. 客觀的: 「自己與父 親教育年限 差異」 「自己職業 聲望是否高. 無. Ordered probit. Lokshin(2001). Checchi 與. Ferrara(2005). SOEP. io. 三點尺度 政府課予管理階 級的稅是太高、太 低還是剛剛好?. al. n. Alesina 與. GSS. Giuliano(2009). Cojocaru(2014). LiTS2. 主觀的: 你在未來兩 年內升遷或 降職的機率 各是多少?. ‧. 於父親」. Nat. Siedler(2008). 政 治 大. 學. Rainer 與. ‧ 國. 立. Probit. 無. y. Ravallion 與. 重分配政策偏好. Ordered probit. sit. 資料庫. er. 作者. Ch. i n U. v. 十點尺度 是政府還是人民. 客觀的: 「自己與父. 應該為自己的處 境負責?. 親教育年限 差異」 「自己職業 聲望是否高 於父親」. 七點尺度 您是否贊成有錢 人與窮人間的差 異應該被減少?. 主觀的: 預期自己未 的來社會階 層. engchi. 無. OLS. 分組依據. OLS. 參考資料:”Financial expectations and the ‘left–right’ political value scale: Testing for the POUM hypothesis” by F. Buscha, 2012, Economics Letters, 115, 460. 作者重新繪製整理。. 32.

(41) 三、. 流動性經歷與重分配政策. Checchi 與 Filippin (2003)認為影響重分配政策偏好的因素很多,個體的流動 性經歷 (history of mobility at individual level)─或 Piketty (1995)稱之個人歷史因 素 (individual history)─同樣屬於流動性的概念即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Piketty (1995)指出人們過去的個人經歷 (individual experience)是一種自我學習的機制, 在人們成長階段發生的經歷會對他們成人後的觀念造成影響,會藉由調整個體對 「公平的認知」途徑進而影響個體對重分配政策的偏好。具體的說,民眾過去的 經歷會藉由不同的動機去影響到現在對重分配政策的偏好,個體在過去有過不好. 政 治 大. 的經驗,會使他們變得更加的風險趨避,並降低對未來的樂觀程度,更直接的是,. 立. 民眾在經歷過各類型的災難後會使他們更加注意到政府干預的重要性 (Alesina. ‧ 國. 學. & Giuliano, 2009),而也因此更加重了對重分配政策的偏好;反之,若過去幾年. 分配政策 (Revallion & Lokshin, 2001)。. Nat. sit. y. ‧. 有較好的向上流動經歷,會使他們預期將來也會同樣有好的發展,因此會反對重. io. er. 在 Alesina 與 Giuliano (2009)的研究中,他們首先控制住其它可能影響重分. al. 配政策偏好的個人變項後,在模型中分別加入幾個負面經驗的變項:這十年內的. n. v i n Ch 失業經驗以及過去五年內兩個人生經驗中悲傷的經歷 e n g c h i U (personal traumas):包括親 人去世、離婚或住院等,來分析流動性經歷對重分配政策偏好的影響,而結果也 如預期般,所有的這些負面經驗都對重分配政策偏好造成了正面的影響。 Dabalen 等人(2015)利用利用 LiTS 資料庫進行跨國比較,分析 27 個亞洲與 歐洲國家的「負向流動性經歷」以及「時間性」如何影響他們對重分配政策的偏 好。在他們的模型中,他們建立「是否經歷過各類型的糟糕情形」 、 「是否經歷過 職場上的負面情形」以及「是否經歷過非常時期的負面經歷(比如說為了家計被 迫減少食物開銷)」等三個虛擬變數,他們發現經歷過越「密集地」 (相較間隔性 地) 、 「最近發生地」 (相較於發生一段時間的)且「持續性地」 (相較於偶發性地) 33.

(42) 向下流動性經歷者,會強烈的對重分配政策產生偏好。. 四、. 小節. 從上述的相關文獻中可以看出,個體對重分配政策偏好的程度除了會受到個 人現在的經濟與主觀社會地位影響外,更會受到個體過去的流動性經歷以及對未 來的流動性預期所影響;圖 5 顯示了流動性經歷與流動性預期對重分配政策偏 好的影響關係,個體若對未來有較好的預期,則根據 POUM 理論,即便現在的 社經地位較低,但若預期將來自己會有「向上流動 (upward)」的可能,則根據. 政 治 大 會反對重分配政策 (Benabou & Ok, 2001)。反之若現階段預期將來會過得比較差, 立 理性自利的觀點,為了避免將來自己或自己的下一代成為重分配政策的受害者,. ‧ 國. 學. 有著「向下流動 (downward)」的預期,一方面基於理性自利觀點希望將來的生 活能受到政府保障,一方面強化了個體基於風險規避 (risk aversion)的心理,會. ‧. 支持政府的重分配政策以保障自己將來的不確定遭遇 (Rehm, 2005)。同樣的,若. sit. y. Nat. 人們過去有過不好的流動性歷史,則會使個人變得更加害怕風險,同時認為未來. io. al. er. 可能也不會變的比較好,因此也會偏好政府提供更多的重分配政策,以期能發揮. n. 社會保險的功能來分散風險。. Ch. engchi. i n U. v. 重分配 政偏好 個體的流動性經歷(對過去). (對未來)個體的流動性預期. 圖 5 流動性認知與重分配政策偏好之關係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 2013 年 12 月 4 號的公開演講中提出了他對貧富差距擴大 以及流動性減少的憂慮:. 3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教育部為落實總統教育政策,透過跨部會 合作推動 「 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 案」,鼓勵 高中職應屆畢業生 透過

在大地上流浪的過程中,他教會農民們釀酒,因此成為酒

提供學習楷模。以活潑生動、高互動性之方式,辦理職涯規

5.觀察教師教學表現: 如教學的清晰性與多樣性、教學步

從 7000 年前至 10000 年前黃河流域中原地區已經進入以原始農業、畜禽飼養業和手工業生產

Locke, 1632~1704) ,主張心物兩 種實體均存在,認為物體本身具有 性質(quality),如硬度、形狀、動

第十九條之九 外國人受聘 僱從事第四條第五款規定 之外展農務工作,其雇主 屬農會、漁會、農林漁牧 有關之合作社或非營利組

失業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辦法及本要點,領取之臨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