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的社區營造歷程,從一開始以民生基礎建設為發想,歷經行政部門的政 策指導,到如今民間提案的社區自主精神,這看似具有階段性、目標性的過程,

是否帶領了台灣社區發展邁向了另一個新的紀元有著相當多的討論空間。本文藉 由比西里岸部落個案研究及阿美族傳統社會特性為研究的出發點,探討各種不同 的外來團體參與原住民部落社造時所面臨問題,何以傳統社會組織無法對部落作 出正向的貢獻,也因為社區結構的脆弱性,導致了原鄉部落容易受到外來團體所 影響,進而改變了部落原有的生態。而台灣的原住民部落在這一波社區發展的過 程,不管是在發展的速度或成果都比漢人社區要來的弱,從原漢雜居的生活經 驗、傳統文化與基督宗教間的衝突、外圍團體的主導與介入等等,都讓原住民部 落發展有著特殊樣貌。原住民部落發展的複雜性,已經不能單單從族群發展或國 家政策來分析,國家政策雖然是主導社區發展的誘因,但是社造最後的結果仍然 受到許多內在因素與外在變因所影響。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原住民社區推動營造策略時,受外圍團體、社區結構、

國家政策的影響程度,進而歸納出可能的變因為何,這樣的機制對原住民部落究 竟是利是弊,研究中發現:

一、行政規劃與現況的落差

行政部門在制訂原住民社造政策時,不同部門的補助對象隱然以族群為基 點,此一思考已分化了社區的原住民及漢人,這也使得本研究個案中的漢人居民 覺得除了在社區發展的過程不被重視外,甚至是被排擠的。再者,每個原住民部 落或多或少都居住著一些漢人,就廣意的區域發展而言,生活於該區的每一個居 民都是構成其聚落發展歷史的一部份,硬是要從族群來切割社區的發展方向,實 有其不妥之處。就本個案而言,早期漢人因為經濟行為(牽罟)移入該區,也是 造就了現在村落形成的因素之一,但是發展協會在試圖重辦牽罟的社區活動時,

卻獨漏了早期帶領這項經濟活動的漢人,除了使原漢界線更為分明外,也難以完 整呈現區位歷史的真貌。

其三,行政部門所制定「由下而上」的社造政策僅是口號,在推行上無實質 建樹,所建構的輔導系統對社造計畫主持人更是一大麻煩,除了無法替社區解決 問題反而為承辦社區帶來更多的困擾及打擊。本文也發現行政部門這些年來在社 區政策上的轉變,政府各部門開始將部份業務外包給社造工作室或行銷顧問公 司,其中原民會使用派遣人力比例達預算員額 52.79%、農委會 34.57%、客委會

30%,38而這些派遣工作除了沒有法令可以規範外,政府對於原鄉部落的社造成 果資料也沒有累積性,這就是職能外包的惡果(王雅萍,2009)。

這些承辦輔導社區的團體,其業務範圍包括觀光產業、原住民部落社區總體 營造、中央及地方政府委託(或補助)訓練(或輔導)專案、與專業團體合辦研 究(培力)課程等,當行政部門把輔導的重點放在社區時,似乎欠缺了一套有效 考核及管理這些「輔導單位」的辦法,尤其將執行社造計畫完畢後的社區當成種 子教官,甚至開始接受政府委託案來輔導新手單位,若從這些種子社區執行成效 來看仍有許多可議之處,這些輔導單位非但沒有實際作為與輔導能力,反而變相 成為考核單位,增加一線從事社造的工作人員更多的壓力與反感。就本個案研究 及 100 年度各重點部落計畫主持人的反應中可以知道無完整制度的輔導方式可 以說是失敗的,其原因在於種子社區無法將本身經驗複製成另外一個亮點,因為 每個社區有不同的內外在因素、族群特性,若能配合地方行政部門及地方學術單 位共同監督輔導,也許是社造業管部門另外一個可行的思考方向。

二、內部因素

就原住民的世界觀而言,行政疆界所劃分的鄰里並不是他們心中的歸屬,將 不同的部落統合成一個社區發展組織,這樣的行政規定實在難以適用於原住民地 區,除了造成區域發展不均、資源分配不公外,也因此引發了更多區域間的衝突,

而部落成功營造的案例同時也牽引出區域連結的脆弱性。

研究中發現,阿美族傳統社會組織具有穩定其社會結構的功能,當這些傳統 社會結構瓦解後,便開始出現一些取代性組織,例如頭目的功能逐漸被村里長、

民意代表所取代,而這些民選公職人員通常又會參與區域性組織如社區發展協 會,也造成部落會議的功能被發展協會所取代,而這些社區內的原住民精英是否 能有效達成新舊觀念的媒合,將冰冷的行政命令、社區發展政策,轉化成能夠被 部落居民所吸收的共識值得思考。就本個案的結果是讓人感到悲觀的,社區領導 人無法排除內在的紛爭,也抗拒不了外來勢力的援助,居民對內無法發聲,對外 更欠缺自主性,社區發展的方式只能依照援助者的偏好來調整與執行。

再者,基督宗教傳入部落後對其傳統文化、社會組織、團體區隔產生了巨大 的影響,而這些改變也直接影響了原住民社區發展的執行方向與成果。社區內部 的宗教因素也使得原住民傳統文化在社區難以推行,尤其是在儀式、祭典、習俗 傳承,社會組織大多已被教會功能所取代或禁止,加上青壯人口大量外流,原住

38 〈公部門派遣多 立委批帶頭違法〉。《大紀元時報》。查詢日期:101 年 5 月 19 日,取自:

民文化正處於雙重流失的困境。這樣的現象也造成了社造計畫執行者在規劃上的 限制,也由於主事者對傳統文化不熟悉,更容易朝向滿足觀光客想像的原住民文 化發展,這樣的意象(如善歌舞、會木雕、飄流木創作等)忽略每個部落都有其 不同的文化特色,制式化、商品化的結果反而讓文化的精神更加模糊。社造均值 化、同質化的現象,也導致社造主事者僅考量直接對部落生計有幫助的產業,也 形成大部份原住民社區產業一定跟木雕、餐飲、民宿有關,卻不見任何對部落長 遠規劃有益處的作為,例如怎樣去提升內在的素質,並從現有的活動、重要祭點 去改善加強,而不是去從事少數人得利的短線操作。

縱觀比西里岸部落社區發展現況可以發現,社區領導人所重視的大多是如何 應付繁雜的細項(如核銷、經費取得),但對高層次有關社區規劃、社區意識凝 聚的思考是不足的。這也造成了現今的社造成果只是滿足了社區領導人及外圍組 織的想像,而無法更進一步的推廣至整個社區或與其他社區達成有效的連結。地 方意識是一種地方情感的互動,它可能是一個與家和故鄉相連接的符號,一種共 同成長的記憶,也由此發展出共同的情感依賴與互信的機制,這部份同時也是台 灣社區營造最缺乏、也最不重視的地方,現今連繫社區內的情感不再是社造工作 者的重點,反而著重的是具有報酬性的工作,這也是不少早期被視為亮點社區最 後無以為濟的重要原因。

三、外在因素

原鄉地區因為人口外移及老化,也間接造成社造人才短缺的問題,當擁有「媒 合政府行政資源能力」39及富豐行銷經驗的社會團體進入社區後,社區領導人是 很難去抗拒這樣的機會。而這些專門從事社造的民間團體,也已經將社區發展形 塑成了另外一種商業行為的產業,如果光靠行銷手法來推動其事業版圖是行不通 的。因為這些參與社造的外圍團體,在沒有實地參與社造的狀況下,對如何形塑 在地凝聚力不熟悉亦不關心,當這些資源快速湧入時,所造成的壓力及破壞性也 不會是這些外圍團體所承擔,而年度計畫結束後,外圍團體也因此退出運作,留 給社造單位的究竟是成果還是禍因實難預料。

研究中發現,當外圍團體進入社區開始參與社區的活動時,不管是單方面的 輔導、培力課程或是全面性參與社區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都已經對該社區產生了 影響,而間接或直接的改變了社區原有的規劃方向。而社區本身制度面是否夠健 全、社區凝聚力是不是完備,都是社區能否承接外來團體援助的需要考慮的因 素。如果一個缺乏共識的社區在接受外來援助時,社區發展就很容易就朝向外來

39 指外圍團體以其高知名度及快速的資訊來源,可以輕易的掌握行政部門的各種資源管道,再 進而挑選適合的社區承辦單位,來媒合政府原本就編例在社區發展的經費。

團體所規劃的方向前進,延伸到最後很可能發生社區自主權對抗外來團體參與社 區發展的情形。故,外圍團體在協助社區發展時,對受輔單位特性應有初步的了 解,輔導計畫也應分階段實施,並對於階段性的任務及定位都應清楚的劃分:從 一開始帶領社區創立制度、訓練公民會議能力,到中期培訓社區自主能力,在後 期退居成為社區諮詢顧問,以免造成對「社區主導權」的爭議。

本研究中比西里岸部落之所以能有今日的發展,全仰賴一位原住民藝術家

本研究中比西里岸部落之所以能有今日的發展,全仰賴一位原住民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