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四節 綜合討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綜合討論

本研究結果於本節進行綜合討論,探究其研究結果與可能之原因。

壹、 學生學習動機、學生學習投入與學生學習成效之現況分析

學生學習動機、學生學習投入與學生學習成效之現況分析,分述如下,如表 4-41 所示:

表 4-41 學生學習動機、學生學習投入與學生學習成效之現況綜合結果摘要表 學生學習動機 學生學習投入 學生學習成效 整體平均得分 3.5779 2.9079 3.6601

最佳層面 內、外在動機 主動投入 問題解決能力

最佳層面得分 3.8073 3.2479 3.7808

最差層面 自我效能 師生互動 基本能力與軟實力

最差層面得分 3.33873 2.6201 3.5796 資料來源:研究者彙整

一、我國大學生的「學生學習動機」之現況為「中高」程度,並以「內、

外在動機」層面之現況最佳,以「自我效能」層面之現況最差

臺灣大學生知覺「學生學習動機」整體之現況得分程度為「中高」,其平均 數為 3.5779,表示臺灣大學生知覺學習動機為中高程度;其次,「學生學習動機」

各層面中,以「內、外在動機」之現況最佳,其平均數為 3.8073,以「自我效能」

之現況最差,其平均數為 3.33873,符合 Zhu 與 Leung (2010)所述東亞地區學生 可以從內在與外在動機獲益,但須注意「內、外在動機」層面的題項以外在動機 較多,故教育工作者應適時使用有效的策略提升內在動機,避免產生外在動機 (Tang, 2008)。再者,仍須考量「學業、角色認同」在東亞社會的影響,在華人「集 體主義」的文化中,個人追求某項目標時,除了受到自我的「內在動機或外在動 機」影響外,與其社會脈絡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學習成就可能所代表的不僅 是個人,甚至是整個家族和社會的榮辱,所以學生的學習動機可能來自父母與教 師的期望還是社會期許,希望孩子與學生能夠出人頭地,亦受到「學業與角色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同」的文化脈絡影響,此外,對自己表現能力與完成任務的信念也影響學習動機 的高低,也就是「自我效能」愈高,其學習動機也就愈強,符合先前第二章文獻 探討採用的成就動機期望價值理論,此與陳舜文、魏嘉瑩(2013)與陳嘉成(2010)

之研究結果相符。

二、我國大學生的「學生學習投入」之現況為「中低」程度,並以「主 動投入」層面之現況最佳,以「師生互動」層面之現況最差

臺灣大學生知覺「學生學習投入」整體之現況得分程度為「中低」,其平均 數為 2.9079,表示臺灣大學生知覺學習投入為中低程度;其次,「學生學習投入」

各層面中,以「主動投入」之現況最佳,其平均數為 3.2479,以「師生互動」之 現況最差,其平均數為 2.6201,仍屬中低程度,顯示臺灣大學生投入學習的程度 低,學習有時會感到無聊,此與 Fritea, I.與 Fritea, R. (2013)、Hsieh (2014)、Hsieh (2016)、Macklem (2015) 之研究結果相符。學習投入為學生積極投入學習活動的 程度,近年來愈來愈強調學生的「主動投入」,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學習,甚 至預習學習活動的教材,主動投入的結果更可能反饋到高品質的學習動機,並且 提升學習環境 (Reeve, 2012),進而提升「認知努力」的程度,也就是學生為課程 所花費的時間,基本上,臺灣大學生對於課堂要求的作業都盡可能地完成,至於

「師生互動」是 NSSE 考核學生學習投入關鍵指標之一,與教師的互動可以積極 影響大學生的認知成長、發展和持久性,本研究發現臺灣大學生的師生互動較薄 弱,教師可透過作為教師、顧問和導師的正式和非正式角色,塑造智力工作、促 進知識和技能的精熟,並幫助學生在他們的研究與他們的未來計劃之間建立聯繫 (NSSE, 2016a)。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我國大學生的「學生學習成效」之現況為「中高」程度,並以「問 題解決能力」層面之現況最佳,以「基本能力與軟實力」層面之 現況最差

臺灣大學生知覺「學生學習成效」整體之現況得分程度為「中高」,其平均 數為 3.6601,表示臺灣大學生知覺學習成效為中高程度;其次,「學生學習成效」

各層面中,以「問題解決能力」之現況最佳,其平均數為 3.7808,以「基本能力 與軟實力」之現況最差,其平均數為 3.5796,在國際評量 PISA 中,將學習成就 視為數學、科學、閱讀或其他學科等測驗成績所聚集而成的潛在變項,強調學生 應具有一定的基本能力與素養,甚至在 2015 年科學測驗中,新增了「合作性問 題解決能力」,可見學生學習成效愈來愈強調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同樣地,

Kisker, Weintraub 與 Newell (2016)則表明檢視高等教育成效時,不應只著重於那 些最容易衡量(即畢業率)或直接關係到勞動力的概念準備(即職業證書)而已,

亦須注意學生應該獲得的其他學習成效,包括一些無形能力,如軟實力、有效溝 通能力、與他人良好合作的能力、在職業生涯中取得進步的能力,這些都是學生 進入社會必須具備的能力。

貳、不同背景變項下學生學習動機、學生學習投入與學生學 習成效之差異分析

一、不同背景變項下,我國大學生「學生學習動機」之差異分析

學生學習動機各層面會因為工讀時數、學校類別、公立/國立或私立學校而 有顯著差異,如表 4-42,分述如下:

就學生學習動機各層面而言,第一,不同工讀時數之大學生所知覺之「自我 效能」有顯著差異,研究發現,工讀時數達「21 小時以上」的大學生所得的平均 分數顯著高於達「0-10 小時」的大學生;表示我國大學生愈相信自己具有達成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習目標的能力時,即使工讀的時數多,且面臨著困難,他們也能夠沉著應付,打 工時間管理得當和上課時間符合自己作息,而感到較低的壓力水平,同時,依據 Bandura (1997) 的觀點,個人自我效能的來源有成就表現、替代經驗、言語勸說 和情緒激發等四項,教師與父母協助學生提升自我效能亦可以從此四點著手,打 工的經驗即可以得到成功的經驗、老闆的讚美等,這使得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提高。

第二,不同學校類別之大學生所知覺之「學業、角色認同」、「內、外在動機」

有顯著差異,研究發現在「學業、角色認同」、「內、外在動機」層面中,「一般 大學」的大學生所得的平均分數均顯著高於「科技大學」的大學生,在我國就讀 一般大學的學生通常具學術導向的潛能,在學科方面能得到較高的成就,其對於 學業、角色認同與內、外在動機也較高。

第三,不同公立/國立或私立學校之大學生所知覺之「內、外在動機」、「自我 效能」有顯著差異,研究發現在「內、外在動機」中,「公立/國立」大學生所得 的平均分數顯著高於「私立」之大學生,有較高的學習動機會導致較高的學習成 就 (Roebken, 2007; Vansteenkiste et al., 2004),在臺灣的教育脈絡下,通常國立大 學的入學分數較私立大學高,因此可以推論公立/國立大學生在內、外在動機高 於私立大學生;在「自我效能」中,「私立」大學生所得的平均分數顯著高於「公 立/國立」之大學生,表示近年來私立大學提供廣泛的課外活動對情商、失敗承受 能力、領導能力、設交能力等的培養至關重要,因此私立大學生對於領導能力、

社交技巧的掌握等方面的自我信念與一般能力、學習任務價值觀等都比公立/國 立的大學生來得高 (Lau, 2003)。

綜上所述,學習動機可以說與學生所處的社會文化、家庭背景、學校與教室 環境等脈絡產生呼應與影響作用,在社會文化方面,臺灣學生除考量自發興趣或 角色認同的動機外,亦會顧及社會期許和相對應的義務感或角色認同感;在家庭 背景方面受到家長參與之影響,父母給予的期望與文化資本使得學生學習動機提 升;在學校方面則受到同儕關係之影響 (Crossley, 200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不同背景變項下,我國大學生「學生學習投入」之差異分析

學生學習投入整體會因為公立/國立或私立學校而有顯著差異,各層面會因 為性別、年級、目前居住地、公立/國立或私立學校而有顯著差異,如表 4-43,分 述如下:

就學生學習投入整體而言,公立/國立或私立學校之大學生所知覺之「學生 學習投入」有顯著差異,研究發現「私立」大學生所得的平均分數顯著高於「公 立/國立」大學生,顯示在私立學校有較多的富裕家庭的學生,其學習投入表現較 佳,而公立學校有較少富裕家庭的學生,其學習投入則較低 (Pike, Smart, Kuh, &

Hayek, 2006),此與張鈿富、林松柏與周文菁(2012)、吳舒靜(2014)之研究發 現相左。

就學生學習投入各層面而言,第一,不同性別之大學生所知覺之「認知努力」

有顯著差異,研究發現「女性」大學生所得的平均分數顯著高於「男性」大學生,

顯示女性大學生投入較多的時間在學習中,使得其認知努力高於男性大學生,此 與 Pike、Smart 和 Ethington (2012)、Porter (2006)、Zhao 與 Kuh (2004) 之研究結 果相符。

第二,不同年級之大學生所知覺之「認知努力」有顯著差異,再以 Scheffé 法進行事後比較發現各組差異未達顯著,推論 Scheffé 法較為嚴謹,又年級中某 些組別的樣本數很少,因此導致標準誤膨脹。

第三,不同目前居住地之大學生所知覺之「師生互動」有顯著差異,研究發 現住在「外租宿舍」的大學生所得的平均分數均顯著高於住在「家裡」的大學生,

顯示外租宿舍的學生住在有良好輔導與管理的宿舍中,與來自不同地方、不同習 性的人共同生活,可以學習互相配合、尊重與適應群體生活的規範,也有比住在 家裡的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近師長,與師長討論作業或是人生規劃(張雪梅,2003;

Pascarella & Terenzini, 1991)。

第四,不同公立/國立或私立學校之大學生所知覺之「師生互動」有顯著差

Marsh(1991)與 Ruscoe、Morgan 與 Peebles(1996)研究相符,即學生的打工 經驗對學業成就有正向的影響效果,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自動自發、守時 的好習慣,以應用於課業學習中,然而與傳統打工經驗的研究結果不符,長時間 的打工經驗降低學業成就(Mortimer, 2010)、降低學業分數(Steinberg, Fegley, &

Dornbusch, 1993)。

表 4-44 不同背景變項下學生學習成效之差異情形摘要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學生學習動機、學生學習投入與學生學習成效之線性結 構關係分析

一、學生學習動機、學生學習投入與學生學習成效的整體模型達到適配 本研究模式依據絕對適配指標、比較適配指標、精簡適配度檢定指標三項指 標來檢視模式之整體適配度;絕對適配指標方面採用χ2、RMSEA、GFI、AGFI、

RMR、SRMR 等指標參數;在比較適配指標方面採用 NNFI、NFI、IFI、CFI、

RFI、ECVI 等指標參數;在精簡適配度檢定指標採用 NC、PNFI、PGFI 等指標

RFI、ECVI 等指標參數;在精簡適配度檢定指標採用 NC、PNFI、PGFI 等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