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結論

第四節 綜合討論

本節針對研究過程與結果,以及研究者的發現,並結合過去的相關研究進 行綜合性討論。

一、 介入方案成效之討論

本研界發現透過音樂活動的介入能改善智能障礙學童的注意力,此研究結 果與詹乃穎(2006)、蔡昀家(2011)與鄧兆軒(2008)的研究結果相似,但此 三篇研究皆是觀察學生在音樂活動當中的注意力表現,而本研究在基線期、介 入期與維持期都是評量研究參與者在平時課堂上的注意力表現。在維持成效方 面,本研究發現研究參與者的選擇性與持續性注意力皆是呈現退步的趨勢,而 從蔡昀家(2011)與鄧兆軒(2008)的研究結果,也同樣顯示出研究參與者在 維持期的注意力表現是呈現退步的情形。

79

研究者認為「音樂列車」活動對研究參與者在課堂上具有立即成效的原因 在於,透過音樂活動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多次的活動中,研究參與者都對 研究者所展示的樂器感到好奇,並會主動詢問相關的問題,例如:這是什麼東 西?我可以敲敲看嗎?(音 10-3),而此也呼應了詹乃穎(2006)的研究,透 過樂器敲奏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音樂活動當中,提供了多種不同聲音的 刺激,並透過遊戲的方式幫助研究參與者學習去分辨重要與不重要的聲音。同 時亦透過節奏的敲奏遊戲搭配音樂的開始與結束概念,讓研究參與者從簡單的 小目標建立其能持續專心於同一件事情上的習慣。而當研究參與者一有好的表 現就立即給予口頭上的增強,時常鼓勵其專心的正向行為,並提醒回到原班級 上課也能如此。另外,在音樂速度方面,研究者從研究參與者在音樂活動中的 表現發現,在速度快與慢的變換當中,對於旋律與節奏較快的音樂能使研究參 與者的專注力較高(音 1-3、音 8-3)。

至於研究參與者在維持期的表現不如預期,在選擇應注意力與持續性注意 力的表現上都略微下滑,研究者推測其原因可能在於,音樂活動中研究者提供 了繪畫活動的注意力練習機會,但撤除介入之後,此練習也跟著撤除,但研究 參與者所習得的能力尚未穩定,以致於無法維持相同的水準表現。另外,從研 究者的觀察也發現,參與者在進行抄寫或操作活動時的注意力,相較於老師單 純講述時的注意力,能明顯的維持較久的時間(觀備 13-2)。

二、 「音樂列車」活動研究過程之討論

以下針對本研究過程之優點與限制進行討論。

研究過程之優點

(一)

在確保本研究的內在效度上,此介入方案「音樂列車」的內容與程序有經 由研究參與者的導師來檢視,讓老師了解研究者所進行的活動內容;而在介入

80

方案的內容效度方面,研究者邀請了一位音樂治療師來審核內容,並且按照治 療師所提供的建議來進行修改。

研究過程之限制

(二)

雖在進行研究之前,已多方考量並儘量排除其他可能造成干擾的因素,但 在實施的過程中,依然有一些因素未能克服以致影響到本研究結果,另外,也 有些程序是研究者未注意到的部分,說明如下:

1. 研究時間有限

研究者因有時間上的壓力,導致在基線期未能蒐集足夠的穩定資料點即進 入介入期,使得在結果的解釋上僅能就研究者的觀察來進行推測。

2. 教師或同儕上課時的提醒

進行研究之前已提醒相關人員避免多重介入的干擾,在上課時教師提醒學 生專心為正常現象,如教師放任學生或都未給予提醒也有違倫理,但在課堂上 仍有許多無法預期的狀況,像是教師或同儕會在凱凱出現分心時給予提醒,而 提醒的時機與次數都有可能會影響到本研究結果,因此在結果的解釋上也需更 加謹慎。

3. 未做到介入完整性的評鑑

研究者為此介入方案的教學者,雖然在介入之前已將介入方案的活動內容 與完整流程設計出來並經由專家審核過,而在介入教學時確實也按照此流程來 進行並進行錄影,但是研究者並未設計介入完整性檢核機制,恐有程序信度之 疑慮。

4. 未進行統計分析

在進行資料分析的部分,研究者僅以圖示法與目視分析的方式呈現,但與 統計分析相較之下,較缺乏敏銳度,因此只能就階段內與階段間的變化來解釋 研究參與者表現的改變情形。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