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音樂活動在身心障礙者的應用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音樂活動在身心障礙者的應用

雖然國內研究者所使用名稱不盡相同,但根據實質的研究內容與執行的人 員來看,皆是屬於音樂活動,它與音樂治療最大差異在於,音樂治療是由接受 過專業訓練並領有合格證照的音樂治療師來執行,而音樂活動則可由醫療人員、

教師、輔導員等相關人員來執行。研究者雖就讀音樂系研究所,也修過音樂治 療的課程,但未具備音樂治療師資格,為了避免爭議,因此本研究使用「音樂 活動」一詞來陳述本研究的介入方案。

綜合以上,音樂治療根據不同的專業背景與理論而衍生出各種不同的學派,

不同的學派所使用到的技巧也不盡相同,在進行治療的流程亦有所差異,並且 會依據個案的喜好與目標搭配使用各種不同的技巧來進行治療。因此,研究者 認為一個有效的音樂活動應該是根據音樂治療的理論,並針對個案的個別需求、

喜好以及所設定的教學目標,搭配運用各種不同的技巧,包括歌唱、聆聽、演 奏、創作、律動等,提供多感官的刺激,給予個案一個安全舒適的情境下,讓 個案能在音樂活動中盡情的抒發情感,進而達到教學目標。

第四節 音樂活動在身心障礙者的應用

目前音樂活動使用的範圍相當廣泛,在早期多運用在精神病患及特殊兒童 輔導,但近年已擴展到不同年齡與不同領域,包括:智能障礙、學習障礙、情

34

緒行為障礙、視障、聽障、肢體障礙、語言障礙、高齡醫護、疼痛控制、安寧 療護……等(吳幸如、黃創華 2004)。本節將敘述音樂活動在身心障礙者的應 用,包括音樂的功能、音樂活動對身心障礙學生的影響、以及音樂活動應用於 身心障礙者之相關研究。

一、 音樂的功能

從上節所描述之音樂治療的歷史中可看出,音樂自古以來都一直存在於人 類的生活中,且世界各地的學者也發現,所有的文化中都有音樂(吳幸如等譯,

2008)。音樂包含了音色、音高、節奏、速度、力度、和聲、曲式等要素,是一 種聲音的組織(汪彥青,2002),它之所以能對人類產生治療的作用,是因為音 樂具有廣闊多向度的特性,可以刺激生理反應、心理反應、情緒反應以及社會 互動等(吳幸如、黃創華,2006)。研究者綜合相關文獻整理出音樂具有以下幾 點功能:

音樂能表達情緒及抒發情感

(一)

音樂總是讓人聯想到美好的情感與事物,它對情緒及感受有巨大的影響力,

可以使人平靜,也使人興奮;助人入睡,也讓人清醒(吳幸如、黃創華,2006)。

就心理層面來說,音樂會引起主管人類情緒和感覺的大腦之自主反應,而使得 情緒發生改變(莊惠君,2001)。

音樂能作為一種溝通(非語文)工具

(二)

音樂被稱為「情感的語言」,音樂治療的早期領導人物 Gaston 於 1958 年 描述音樂的力量「就功能的角度,音樂基本上是一種溝通的工具,它比文字更

35

精細。事實上,非語詞的意義賦予了音樂的潛能與價值,假使沒有語言可以溝 通的話,以音樂來達成是容易多了」(引自吳幸如等譯,2008,頁 46)。

二、 音樂活動對身心障礙學生的影響

音樂治療專家 Donald 於 1979 年指出音樂對身心障礙者有以下治療作用

(引自林貴美,1993,頁 8):

集中注意力,促進機能協調

(一)

許多特殊兒童(如智能障礙或自閉症)會有注意力的問題,有研究發現音 樂可提供自身刺激,做到注意力集中訓練,甚至可做為動作反應,敏捷訓練,

促進身體機能協調的功效。

培養想像力,穩定情緒

(二)

音樂可提供想像的刺激因素,亦可做為放鬆劑,兒童可經由音樂的刺激,

引發思想,另外,音樂也具有撫慰的作用,使人感到安寧、鎮靜。

促進社會化與語言互動

(三)

透過聽音樂、歌唱、律動、音樂說白,或是戲劇表演等活動,可促進團體 互動表達感情與溝通。

促進團體參與的動機

(四)

有些特殊兒童因缺乏信心,常不知如何與人建立關係,而音樂活動能提供 其互動的機會,促進兒童參與團體活動的機會與動機。

36

發展休閒技能與新的興趣

(五)

在音樂治療活動中學習唱歌、聽音樂、或是演奏樂器,能幫助兒童發展休 閒技能。

著名音樂教育家 Carl Orff 的夫人 Gertrud Orff 於 1984 年指出音樂對身障 者有促進知覺的發展、增進記憶力的功能,並能提供充分的刺激對抗偏低的感 覺閾、提供重複學習的機會、自由的音樂表達以及具有喚起的作用(林貴美,

1993)。侯禎塘(2001)認為音樂治療能夠改善智能障礙兒童的動作技能、溝通 技能、學業技能、社會和情緒行為以及能作為一種有益身心的休閒活動等。林 鎮坤於 1996 年也指出音樂治療可將自閉症兒童無意義的內部情感,引導與外界 接觸,達到互相溝通的目的,並且有助於空間能力的發展(引自陳鈺玫,2005), 亦能透過音樂來當作感官的正向增強,降低自閉症兒童的自我刺激行為(吳幸 如等譯,2008);而對於聽覺及視覺障礙的孩童來說,音樂治療能幫助兒童擴展 殘存聽力、提升聽覺能力、促進語言發展及表達能力、調節音韻、發展定向感 與移動性、降低刻版重複性的習慣動作等(吳幸如等譯,2008;簡子欣,2005)。

另外,音樂治療亦能幫助肢體障礙孩童放鬆其僵直的肢體、改善動作的協調性

(Michel, 1985),透過樂器敲奏來增進粗大動作及精細動作的技能、強壯肌肉、

練習手部操作的靈巧度等(吳幸如等譯,2008)。

三、 音樂活動應用於身心障礙學生之相關研究

音樂治療在國內雖起步較晚,但近十多年來已有許多教師將音樂融入於身 心障礙學生的教學運用上,研究者搜尋國內音樂活動應用於身心障礙者的相關 研究論文及期刊,發現國內研究者將音樂應用於身心障礙者的研究共有 40 篇,

但所使用的自變項名稱皆不太一樣,最多是以音樂活動來稱之,其他的則有使 用音樂治療、音樂治療活動、音樂歌唱活動、音樂教學活動、音樂學習活動、

37

音樂融入教學、融入音樂治療活動等,分析其內容皆是來自音樂治療概念。若 根據嚴格的定義,是由音樂治療師來執行的才可稱為音樂治療(陳淑瑜,2008;

莊惠君,2001),其餘是屬於音樂活動的應用。

就障礙類別來看,以智能障礙最多,有 19 篇,且以國小階段最多,共 26 篇;就依變項來看,以改善溝通能力及口語表達最多,有 13 篇;提升注意力次 之,有 12 篇;再來為社會人際互動方面,有 8 篇;與學業成就(包含語文學習 及照樣照句能力)相關的有 3 篇;增進自我概念和減少問題行為各有 2 篇。

40 篇文獻其中有五篇是以智能障礙兒童為研究對象並探討其注意力之成 效(整理如表 2-3),分別說明如下。

1. 鄧兆軒(2008)以奧福音樂治療模式為主要介入方式,探討一名國小輕 度智能障礙兒童不專注行為的影響,其將不專注行為定義為選擇非教師 指定的工作或非適當回應,包含了選擇性、切換性及持續性三個向度,

並透過不專注行為觀察記錄表記錄,再搭配教師與家長晤談來進行檢核,

其研究結果發現奧福音樂治療活動能有效減低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兒童 整體不專注行為,且具有保留成效。

2. 詹乃穎(2006)探討團體音樂活動課程對三位身心障礙幼兒之注意力、

語言與肢體發展之成效,採用參與觀察之資料收集方式,並透過半結構 式音樂活動觀察表、研究者活動日誌、軼事紀錄、訪談、音樂活動回饋 表來進行資料分析,其結果發現智能障礙幼兒在音樂活動進行第六週開 始,能將注意力力放在所進行的活動中,另外,亦發現在音樂活動進行 時可透過事先說明、樂器操作、手偶等方式來增進幼兒的注意力。

3. 蔡昀家(2011)探討奧福音樂治療教學方案改善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專注 學習的效果,其不專注行為包含:注視他人長達五秒以上而忽略自己該 做的事、玩弄與教學無關的東西、隨意走動、容易被四周環境的事物吸 引而分心、和他說話時顯得不注意聽與其他不專注行為等,並透過不專

38

39

40

41

文獻指出透過音樂活動能有效提升智能障礙兒童的注意力,研究者更進一 步去分析其音樂活動的設計,探究是什麼樣的音樂元素能夠用來提升注意力。

研究者依據音樂治療理論進一步分析相關實證研究發現,音樂包含了音色、節 奏、音高、和聲、速度等元素,而不論是進行歌唱、敲奏樂器、音樂律動、音 樂欣賞等活動,都會同時包含了數種元素,因此我們很難直接去說是透過哪一 個元素來提升注意力,表 2-4 係研究者從過去相關研究的音樂活動設計中,整 理出不同活動中所運用到的音樂元素:

表 2-4 訓練注意力的音樂活動所運用到的音樂元素

音樂元素 活動設計

音色

1. 敲奏不同音色的樂器,請學生指認或做出指定動作。(鄧兆 軒,2008)

2. 在音樂故事當中,搭配故事角色特性敲擊不同的樂器來吸引注 意力。(李玲玉,2007)

速度

1. 任意變換樂曲速度,請學生跟著音樂的快與慢變換敲奏樂器的 速度。(鄧兆軒,2008)

2. 跟著音樂速度搭配跑步與走路等動作。(鄧兆軒,2008)

節奏

1. 敲擊特定節奏,請學生模仿。(鄧兆軒,2008)

2. 配合樂曲使用頑固低音伴奏。(蔡昀家,2011;鄧兆軒,2008)

音高

1. 聆聽不同音域的聲音,搭配身體做出不同動作。(鄧兆軒,

2008)

2. 搭配音樂與聲音的高低起伏,以身體動作或繪畫的形式表現出 來。(鄧兆軒,2008)

42

另外,在音樂活動中除了透過不同的音樂元素搭配活動來進行外,研究者 亦發現,帶領者也會根據教學目標使用增強或回饋技巧以提升學生的注意力,

另外,在音樂活動中除了透過不同的音樂元素搭配活動來進行外,研究者 亦發現,帶領者也會根據教學目標使用增強或回饋技巧以提升學生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