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綜合高中教育理論的探討

綜合高中的理念,事實上建立於許多教育的理論上,有關之探討 如下:

一、教育學理論基礎-教育機會均等

教育機會均等有兩個基本概念:第一、每個人具有相等機會接受 最基本的教育,這種教育是共同性、強迫性的教育,在基本教育階段,

每個人均應享有共同的教育經驗,或應有入學接受共同課程的均等機 會。第二、人人具有相等機會接受符合其能力發展的教育,這種教育 是分化教育,雖然強迫性,但含有適應個性發展的意義,也可以說是 人才教育。

所以教育機會均等,包括國民教育與人才教育兩方面。觀看外國 教育史,英國工黨力倡綜合中學(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的教育 改革政策,旨在打破英國三足鼎立(文法、技術與現代中學三分制)中 等教育的傳統,是為融合教育機會均等雙重意義的最佳寫照,也是我 國教育改革努力的方向。

因此綜合高中之規劃源自教育機會均等理念的實施,亦即學生藉 由職業試探、延遲分化等功能,有利學生自我統整、試探與分化。結 合高中提供較大彈性課程,使每位學生有相同機會,選擇適合性向和 能力發展之教育,達到適性教育與發揮潛能的目的。

二、社會學理論基礎-社會變遷與教育的調適

知識的爆增(knowledge explosion)起因於「變」,人類文明不斷 進步,知識日益累積;學校的教育功能應注重個人能在社會謀生存為 首要工作,教授學生未來謀生之道,以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為當務之急

(李大偉,1989)。

學校制度的主要功能在於適應社會需要,求取社會平衡。而教育 問題是社會變遷的產物,學校制度為解決此種問題,便需力求調適社 會實際需要(林清江,1987)。教育制度的調適途徑,事實上是社會變 遷過程中社會性質的產物。

在傳統教育制度中,文化陶冶教育的成份多於職業教育制度則有 極顯著的改變,無論是高度開發或開發中的國家,為了加速經濟發展 均大力擴展職業及技術教育。職業及技術教育擴展以後,重文化教育 而輕職業教育的弊端消失,然而職業教育及博雅教育之間卻有了新的 裂痕,教育制度仍需有新的調適方法(林清江,1987)。

綜合高中之規劃應與社會變遷產業科技化相結合,面對二十一世 紀高科技時代的來臨,需要較佳的基本能力與學術涵養,才能因應高 科技人力市場需求。綜合高中之規劃,加強通識及基本能力的培養,

將有利學生未來面對高科技之職業生涯發展與職業轉換調適。

三、心理學理論基礎-生涯輔導 (一)生涯發展任務

舒伯(Super,1957)將生涯發展階段分為成長期、探索期、建立期、

維持期及衰退期。在這五個階段中,高中生正處於「探索期」的階段。

此 一 階 段 個 體 的 主 要 任 務 在 於 立 即 完 成 「 職 業 好 的 具 象 化 」 (crystallization of vocational preference),意指每一個人都得形成一種 對適合自己未來要從事的工作之看法。在這個過程中,高中生需要去 發展職業的自我觀念(vocational self-concept),幫助個體藉教育的選 擇,對未來的職業方向做一個暫時性的決定。這種職業偏好的具象化 有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而十四至十八歲是最典型的年齡範圍。因此 高中階段生涯發展的任務是藉探索的教育活動與經驗,讓高中青年對

未來的憧憬,由模糊而趨向具體(金樹人,1992)。高中生涯發展任務,

是藉著學校的學習活動,社團的休閒活動和假期工讀等機會,進行多 方面的試探,以臻於未來自我統合之境。

(二)生涯輔導

生涯輔導(Career guidance)意指一套有系統的輔導計畫,在輔導 人員的協助下,引導個體探究、統整,綜合高中學生正處於生涯發展 的探索期,經由課程之統整、試探與分化,使學生逐步自我了解,並 藉職業試探與選修課程之機會,認識工作世界,達成自我實現的目標。

四、行政學理論基礎-學校組織變革

學校組織進行變革,不外進行兩方面的革新,一為調整組織的結 構,其二為改變教職員工的態度與行為,調整組織機構的方法,稱之 為組織中心變革法(謝文全,1990)。如在一般實驗學校教務處設置實 驗研究組,或為因應高職轉型綜合高中課程,部份職業科需進行統整 或 裁 併 , 改 變 教 職 員 工 的 態 度 與 行 為 , 稱 之 成 員 中 心 法 (People-Cert-erred Approach To Change),學校組織藉教師在職進修、

教師輔導知能研習及第二專長訓練,以求學校組織能不斷適應及發 展。

(一)學校成員對教育變革的抗拒

高職學校行政人員為配合政策或因應社會變遷,提出學校即將轉 型綜合高中時,現職教師(尤其職業類科教師為最)的反彈及抱怨聲浪 隨即出現,這是外顯的、立即的抗拒。而內蘊的、延宕的抗拒,可能 使學校成員對學校的忠誠度、教學工作士氣下降等,這些抗拒處理就 比外顯的、立即的困難許多。學校成員個人對教育變革的抗拒,主要 源自個人特質,例如知覺、人格及需求等。

1.習慣

人類常在生活中,養成一些習慣,並且依賴習慣來因應生活的複 雜性,一旦面臨改革時,這些習慣往就成為抗拒來源。如從較單純的 高職,改變或較彈性的綜高時,周圍之師生、職員工、家長等,都面 臨習慣改變之壓力。

2.安全感

當人類覺得安全受到威脅時,也會產生抗拒,當學校配合政策,

轉型綜合高中時,學校成員面臨無課可教或鐘點減少時,安全感受到 威脅,而引發反對聲浪。

3.經濟因素

當高職轉型綜合高中時,職業類科授課課數少,甚至無課可教,

其薪資收入及鐘點費將減少,因而抗拒改革。

4.對未知的害怕

改革常會帶來混淆及不確定性,學校成員通常喜歡安定,不喜歡 不確定性。對改革的未知而產生害怕,因而以負面態度表明抗拒之心。

5.選擇性知覺

人類透過自己的知覺,來塑造個人世界,一旦個人世界造出來 後,就會抗拒改革。人類選擇性會處理資訊,以保持知覺的完整性。

對於會動搖個人世界的資訊,則視而不見,對於改革後可能來的好 處,常是聽而不聞,依舊抗拒。

就上述之抗拒,都是抗拒學校組織變革之能力。

(二)提高學校組織變革能力

至於如何提高學校組織的變革能力,有以下幾種途徑:

1.唯才是用

人才越優秀,越具前瞻力,對環境的變化越具敏感性,也越能想 出應變的措施。因此學校組織用人時,若能唯才是用,尤其任用富有

創造力的人,則其變革的潛力就越大。

2.設立研究單位或人員

高職轉型綜合高中,其教學型態與高職有所不同,因此,可仿效 一實驗學校設立教學實驗組、教學研究組或課程實驗組等單位。但為 配合行政院的行政革新簡化人事,權宜之計為在現有學校員額編制 下,成立課程實驗組或研究小組,由現職教職員兼任,發揮研究功能。

3.營造利於創新的學校組織氣氛

學校行政人員若能採用適當的領導方式,以營造利於創造的組織 氣氛,則組織的變革潛力自然提高。

4.設有回饋措施

學校組織有作為,是否能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必須回饋作用才 能得知。透過意見調查或利用各種聽取有關人員的意見,較能察覺環 境的變化而採取適當的應變措施。

5.加強教職員工的在職準備教育

學校教職員若能經常接受在職進修教育,不斷吸收新觀念及充實 知能,不但愈能推動教育改革,而且也較能接受教育改革的措施。

6.建立完善的資遣及退休制度

鼓勵年紀較大、不適任教職員工,比照五十五歲退休增加基數辦 法申請退休或資遣,使學校人事新陳代謝通暢,變革潛力自然增加。

如上述就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行政學等各理論基礎上,從不同 的角度上來探討轉型綜合高中所相連的理論,以為探討之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