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認知與態度對行為的影響

認知與態度的定義有許多,有的學者認為認知是態度三大組成 的一部份(李美枝,1983),但有的學者則認為認知與態度是人眾多心 理結構的兩大部分(張春興,1996;時容華,1996),以下針對何謂認 知、何謂態度、及二者對行為之影響進行探討。

一、認知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和李亦園(1978)認為,所謂認知是指個 人對事物瞭解情形、識程度及看法,但個體對事物評價性的看法認 知,將導致不同的態度。張春興(1996)認為,認知係指吾人對事物知 曉的歷程,在此歷程中,包括對事物的注意、辨別、理解、思考等複 雜心理活動。簡單的說,認知即是「知的歷程」,不含情感價值成分。

時容華(1996)認為認知係指個體對他人的心理狀態、行為動機與意向 作出推測與判斷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受個體過去的經驗、有關的情境 線索與個體本身心理特點所影響。本研究所指認知,為個體對事實知 道與否及理解、明辨程度,不涉及情感成分。

二、態度

李美枝(1983)提及態度係指個體對一特定對象所持有的評價感 覺及行動意向,其中包含認知、情感與意向三種成分,而情感為態度 之內的最重要成分。另外,陳文俊(1983)則提出態度具有四種特性:

1.為一種可由個人言行推知的心理狀態;2.是由經驗習得;3.具有認 知、情感及評價等三種成分;4.必須要有反應的對象。張春興(1996) 則主張態度是指個體對人、事、物與周圍世界,評其知及好惡所表現

的一種持久且一致的行為傾向。在本研究中的態度,僅指個體對特定 對象所持有之評價情感及行動意向。

三、認知與態度對行為表現的影響

學者指出,個體對事物的認知會左右個體對該事物的態度意 向,楊國樞等人(1978)以農業為例,中國人對農業的認知為收入不多 且異常辛苦,此種不好的認知產生了農業是一種沒出息行業,進而不 太願意親近農夫或與之有婚姻關係;但美國人認為農業亦可企業化經 營,利潤與工商業一樣可觀,進而對農夫較不排斥。從此可以看出認 知、態度與行為的關係:認知會影響態度、態度會影響行為表現。

綜上所述,本研究中所謂認知係指個體對人、事、物知曉的歷 程,而此歷程包含個體對事物的注意、辨識、理解、思考等一連串的 心理歷程,而其中受到個體內的心理特徵、過去經驗及相關情境影 響,但其內不含任何情感成份。而所謂態度係指個體對特定對象所持 有的一種相當持久一致評價情感與行動意向。

認知與態度其實是人內在、一種不可測量的特質,但求研究方 便與可行,本研究以等第加以評斷其認知程度與態度選擇,其中所指

「國中教師對綜合高中認知與態度之研究調查問卷」中,嘉義縣市地 區國中教師在認知部份之得分,得分越高,表示其對表示綜合高中內 涵認知越清楚。所謂態度,為嘉義縣市地區國中教師在「國中教師對 綜合高中認知與態度之研究調查問卷」中態度部份之得分,得分越 高,表示受試者對此問卷所陳述之項目接受度越高。希望藉此研究資 料提供國中教師、教育行政主管單位及後續研究參考,使各校對綜合 高中之進退場機制更為瞭解,冀望往後綜合高中之推展更為落實。

四、影響國中教師對綜合高中認知與態度的因素

綜合研究者蒐集、整理相關文獻後,列出影響國中教師對綜合 高中認知與態度的因素主要包括下列八個層面:服務學校性質、服務 學校總班級數、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教學年資、擔任職務、是否 參加過相關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