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背景

老年時期是人生的最後階段,觀察目前高齡化的現象,隨著老年 醫學逐漸受到重視,老年期疾病的預防及治療,可以想見在未來醫療 科技進步及平均餘命的延長,老年人口將持續穩定地增加。依照聯合 國「世界衛生組織」的規定,各國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佔其總人口的 比率在7%以上的國家,便定義為「高齡人口社會」。因此,人們也 開始對老年人的照顧有了更多的關注,伴隨而來的醫療及社會福利問 題,也逐漸浮現。

台灣在1993年邁入高齡化社會,人口正在快速老化中;依據內政 部人口統計資料指出,至2005年9月止,台灣老年人口為2,19萬5仟661 人,佔總人口的9.65%;其人口老化指數為49.02%,老年人口依賴比 為13.31%,分別較1993年增加20.78及2.83個百分點(內政部,2005)。

且依行政院經建會(2004)推估,至2026年左右老年人口將達總人口的 20%。從上述的資料顯示,台灣若持續維持低水準的人口替代率,人 口結構呈現老化趨勢,未來老年人口依賴比將更為強烈,其可能帶來 老年生活問題、醫療費用支出增加及老年照護問題等社會衝擊。

根據社會學家蒲其絲(Burgess)的看法,老年問題演變成世界性的 普遍問題,其主要原因為生活方式的改變,人際關係的疏離以及社會 科層化影響所及(引自林仲修等人,2004)。而現今台灣地區家庭結 構,因社會價值觀念的轉變、經濟環境的改變,且子女數遽減、遷移 遠離的現象普遍,已由傳統大家庭轉變為以經濟為主的小家庭或核心 家庭,家庭已無法像過去可以來承擔老年人口經濟及照護上的問題。

另依據「老人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台灣地區老人與子女同住比例,

由民國1986年70.24%,降為2000年之67.79%;而僅與配偶同住及獨 居比例則逐漸上升,其與子女同住比例亦呈現下降趨勢(內政部,

2004)。因此,傳統以家庭為中心的社會安全網絡,已逐漸失去保障 老人的功能,使得老人在晚年獨居自宅或遷居到安養護機構的比例更 有逐年攀升的情形,在可預見的未來,人口老化的壓力將反映在照護 的龐大需求。

老年生活有相當多現實的因素,在順應疾病型態的遞變及諸多變 遷下,老人單純因為老化就有其他疾病或障礙,照顧的需求就會更加 迫切。在內政部 2000 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台灣超過 65 歲 者大約有 65.7%均患有一種以上之慢性或急性疾病,其中有 32.42%

對於安療養機構感到需要或很需要。且依據內政部 1998 的統計資料 估計,我國約有 15-30 萬的老人因日常生活活動或認知功能障礙而需 要長期照護,此項需要在未來的 30-40 年間將持續成長。可見老人福 利與照顧問題不僅成為當前政府社會福利政策的施策重點,更需要在 建構老人照護模式加以深思的課題。

過去的老人福利機構以收容安養為首務,但隨著高齡老年人口的 增加所產生的健康照護問題與服務需求,政府為順應此種趨勢,乃大 力提倡長期照護體系的建立,規劃辦理長期照護業務,使得各地安養 護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地紛紛成立,老人長期照護機構數目可謂相當龐 大。而老人的健康問題多為慢性的功能障礙,一旦住進長期照護機 構,除了標準病史詢問及臨床常發生於老人且易影響功能的病症檢查 之外;相較於急性照護,往往忽略其健康需求及醫療照護模式之評 估,包括老人的功能評估、訊息的來源、老人的能力與負擔等情況,

以致於養護機構老人的醫療照護模式僅獲得非常有限的注意。

研究者曾於公立安養護機構工作,擔任行政及管理等工作,因工 作中經常會面對老人傾訴許多自覺健康的問題,以及在照護過程中由 照護提供者或家屬代替老人做主或是由醫師替其做決定的「醫療主導 方式」,讓養護老人對環境及經驗的妥協,致使經歷疾病疼痛時無法 做適當的表達,使得之後的照護必須花費高的成本來維護健康或生活 品質。

由於老年人口健康狀況的異質性很大,老人的就醫行為與其主觀 自覺健康狀態有相當密切的關係。除了有生理的疾病、需服用多種藥 物、活動功能需依賴他人照顧的因素,老人的健康狀況亦直接影響照 護需求。爰此,研究者希望透過多了解養護老人自覺健康的相關因 素,以機構現有的服務模式,整合及發展建構老人期待之醫療照護模 式,以增進老人的生活品質,相對地降低醫療照護及生活費用。

第二節 問題陳述

隨著年輕時期的不良習性及生理機能老化的影響,老人的實際身 體狀況本來差異就很大,進住機構的老人本身的自我照顧能力不高,

在身體功能上受到胃腸、骨骼、皮膚與慢性疾病的威脅,其老化也經 常合併其他方面的問題。尤其是這一代的老人,年輕時期皆是處於傳 統農業大家庭時代,因身體機能退化需要醫療復健或長期療養,更不 能接受自己年老體衰時,被子女送到養老機構安置,加上社會大眾對 於老人養護機構仍普遍存有負面之印象,也不太能夠接受進入老人養 護機構生活,相對的也使老人的健康及需求浮現檯面。因此,對於養 護老人而言,所面臨的除了情緒層面與生理層面的老化困難外,在自 覺健康狀態下,其醫療照護的需求亦會隨著生理狀況、心理層面及障 礙程度而有所變動。

事實上,國內有許多研究者致力於長期照護機構老人等相關議題 之探討,主要以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經濟狀況、生命意義、健康 因素、社會支持等因素來探討對老人健康狀況與生活滿意度等相關問 題及影響(楊瑞珍等人,1995;洪百薰等人,1991;范涵惠,2002;

高森永,2000;葉莉莉等人,2000;謝碧晴,2003)。近年來許多學 者研究亦發現自覺健康狀態在老年人之重要性,而以往對於有關老人 自覺健康等相關議題的研究主題,多數採用問卷調查方式作資料收集 (黃國彥等人,1987;許游雅,1998;唐憶淨等人,1999;秦毛漁等 人,2003;趙珮琁,2002),侷限在發現與驗證的脈絡,無法完整的 了解老人在健康上所面對的困境與挑戰,產生對老人自覺健康的問題 變化不夠敏感,且對於居住在養護機構的老人在自覺健康狀態方面的 研究則十分缺乏。

另外,就醫問題也與生活照顧議題相關,邁入老年時期之後,其 接觸醫療服務資源的機率也隨之增加。儘管老人照護需求相當迫切,

自覺健康對於醫療的需求也隨著年齡與日俱增,對於身心疲乏與患有 慢性疾病之老人,引起極大衝擊,但往往因為就醫可近性的缺乏、溝 通不足等因素,故無法獲得完全的滿足。然而老人本身是如何看待自 己的問題?機構的照護模式又產生了哪些問題?這些都是在探討老 人的社會世界所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

在人口老化程度快速成長的同時,機構對於落實老人福利的分工 上仍佔有重要的角色,且由於機構組成份子的不同及環境的特殊性,

就應更了解老人自覺健康的需求,以作為提供合適、個人化照護之依 據。因此,本研究以使用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之紮根理論 (Grounded Theory)為研究工具方法,期望藉此研究結果,能有效幫助 照顧者和醫療提供者增加對機構內老人健康狀態的認知和警覺,來建

構期待之醫療照護模式,提昇機構照護評估與品質的模式,作為機構 未來規劃老人健康管理的參考。

第三節 研究問題

在老人長期照護機構中,基於對老人晚年強調必須在「選擇」

與「權利」的架構下來思考,在老人面對其罹患疾病是屬於長期性且 會遺留殘障等病理狀況,影響老人自覺狀態及接受醫療照護的因素是 非常重要的。因此,本研究係以中部某地區公立養護中心接受照護服 務的老人為研究對象,該機構收容的老人多數為因疾病、老化所產生 日常生活活動功能(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s)以及工具性日常 生活活動(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IADLs)的能力喪失。

加上老人個人生活經驗、老化過程、健康狀況與特殊興趣與選擇的差 異,其對於自覺健康狀態所欲決定的需求更加複雜性。而機構提供的 醫療服務方式,與老人所期待之醫療需求及狀況又是如何,都是研究 者欲探討的方向。

健康是老人最關切的問題,而老人自覺健康的每一個因素,對老 人而言都是一種心理歷程,是一複雜的感受與認知過程,並涉及老人 較為深入之個人心理情緒及複雜情境,其自覺健康狀況不但不盡相 同;其影響因素亦有所差異,對於老人的自覺健康狀況有進一步探討 的需要,故運用質性研究來探討養護機構老人自覺健康狀態如何來建 構期待之醫療照護模式,期望經由本研究深度訪談的過程,深入瞭解 並加以描述,比較能獲得更貼切老人真實資料。

爰此,本研究欲瞭解的問題為:接受機構式照護之老人,目前自 覺健康狀態為何?入住前後接受醫療照護服務為何?對於疾病行為 為何?就醫的選擇權為何?期待醫療照護模式的建構因素為何?

第四節 研究目的

老人因罹患慢性病或行動不便以致生活無法自理,基於種種因素 進入養護機構安置,其生理、心理及社會層面的變化是以階段調整方 式來呈現,因為老人的生理與心理調適是跟環境有關而非跟時間有 關,所以在照護老人的方式亦應依據不同的情況作出不同的處理模

老人因罹患慢性病或行動不便以致生活無法自理,基於種種因素 進入養護機構安置,其生理、心理及社會層面的變化是以階段調整方 式來呈現,因為老人的生理與心理調適是跟環境有關而非跟時間有 關,所以在照護老人的方式亦應依據不同的情況作出不同的處理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