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老人自覺健康狀態的相關探討

一、 自覺健康的概念與測量

(一)健康的定義

根據WHO的定義:「健康是一種生理、心理、社會的完整狀態,

而非僅是沒有疾病」,亦即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也是一種生活品質。

然而何謂健康?以往對於健康狀況的評估,往往是以有無「不健康」

來衡量,例如有沒有疾病、障礙等。最常用的衡量法是問受訪者「大 致說來,您目前的健康狀況如何?」,依其對自己整體的健康狀態,

以非常好、好、尚可、不好、非常不好的方式來勾選。

但這種評估方式已逐漸由正面定義來取代。Abel-Smith(1994)便認 為健康狀況的評估仍是回歸以死亡率(mortality)、疾病發生率

(morbidity)等方式測量之較為準確。Lians(1986)認為健康狀態的評 量,可從三個層面加以衡量(引自高森永,2002):

1. 由個人主觀的自評健康狀況。

2. 經由醫師的專業檢查,客觀的判定是否罹患某種疾病。

3. 透過量表評估其活動能力(如 ADLs 及 IADLs),來判定一個 人的健康狀況。

從上述三點可知,健康狀態的評估非完全能由客觀生理狀況或功 能行動能力所預測,與個人主觀的自評健康狀態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長期照護下老人的健康是我們所不能忽視的問題。Holland(1991) 認為「健康」是一個多重面向與意涵的概括,強調身體、心理、社會 各層面的健康,且必須與環境相對應(引自劉麗雯,2003)。對健康的 觀點除了著重在生理層面,也應包括心理及社會層面的功能狀態,不 僅著重於生理功能是否良好及有無疾病外,也需重視心理狀況的平衡 及個體對於週遭環境及內在之間的良好適應(洪百薰等人,1991)。另 外,在Fillenbaum(1979)以千名老人進行健康自評的研究,發現健康 自評相當接近反映出客觀的身體健康狀況。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在面對 老人健康狀態時,且必須去了解到老人永遠有權利去參與、決定自己 覺得想要過的生活與健康。

(二)自覺健康的概念與測量

擁有好的生理健康是成功老化首要條件,它也是生活品質的一個 客觀指標,自覺健康是指個人對自己健康作的整體評估(Svedberg等 人,2001)。當在評估生理健康時應從主、客觀兩方面來作評估(Zhan,

1992)。主觀方面,Fry(1996)指出,老人之自覺身體或心理感覺是評 估其整體身體功能狀況的主要指標(引自高森永,2002)。而兩者中又 以主觀的自覺健康狀況為影響老人生活滿意度的較重要因素(黃國 彥、鍾思嘉,1987)。

在了解老人的自覺健康概念與需求時,也應從各個面向的因素來 探討。而Aderson(1998)強調,最具體反映生活品質及老人對自身健康 評價的指標,就是活動功能狀態。自覺健康狀況比客觀的健康評估更 會影響個人的生活品質(Spiro等人,2000),甚至可以作為預測健康照護

的使用率(Bath,1999)、住院率(Mutran & Ferraro,1988)及死亡率的指標 之一(Idler等人,1997)。因為罹病情形越多,死亡機率未必就越高,而 老年的活動功能能力卻可預測老人未來的存活。

此外,老人對醫療的使用情況,亦會影響老人對於自覺健康概念 的評量。在陸洛(1994)的研究顯示,自覺健康與醫師評估罹病數目、

罹病率之間具有高度相關性。而Corral等人(1995)的研究亦指出,老 年人整體的自覺健康狀態與功能評估之結果有高度的相關。而疾病種 類分佈也產生不同類型的失能(Manton,1989)。至於連結罹病率與失能 率的重要預測變項,還包括整體健康自評(Crimmins & Satio,1993)。

因此,在探討老人健康狀態應要包括:自覺健康狀況、疾病種類、罹 患慢性病及活動能力等。

綜合上述討論,本研究對於自覺健康的概念為指老人對自己整體 健康的看法;其測量方式包括老人對健康主觀及客觀的陳述。

二、 老人自覺健康狀態相關實證研究

老人所面臨之問題很多,舉凡食衣住行育樂、醫療保健與臨終安 排等等,但最嚴重之問題即為貧病孤閒,也就是最迫切之醫療與經濟 獨立。比起年青人,老人比較多病,老人之身心遭受慢性疾病之困擾 者很多。而對老人自覺影響健康最大的是心理健康面向、其次是身體 健康面向、最後是社會健康面向(許游雅,1998)。

(一) 在自覺健康情形方面

近年來有許多學者研究發現自覺健康狀況在老年人的重要性(高 森永,2000;吳淑瓊等人,1997;謝碧晴,2003)。但以往有關老人 自覺健康等相關議題的研究,多數採用問卷調查方式作資料收集,且

對健康的研究大多著重在生理健康層面。針對居住在社區的老人,從 高森永等人(2000)的研究顯示,北部七縣市社區老人以覺得自己目前 健康情形為普通者居多(47.7%),自覺很健康及健康者佔28.4%。而對 於居住在機構中老人,在吳淑瓊、張明正(1997)之研究發現,養護中 心老人自覺健康良好者只佔27.6%,自覺健康狀況差則佔32.9%,而 有89.1%罹患一種以上之慢性病。且機構內老人自覺身體狀況則會影 響老人對生活品質的詮釋(謝碧晴,2003)。

「健康」為影響老人生活滿意度之關鍵因素,尤其在生理退化時 健康問題更容易浮現。蔡文玲(1998)曾使用中文版多元評估問卷,以 縱貫性追蹤研究,探討社區老人身體、精神及社會功能的影響,結果 發現隨著年齡增加,老人自覺健康的情形不好者居多、日常活動能力 下降、精神狀況越差、生活不滿意比率增高;而當老人自覺健康狀況 越好時,則其生活品質越佳(梁金麗,2001)。

(二)影響老人自覺健康的因素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探討健康照護服務的研究,都以自覺健康狀況 作為服務對象之健康成果評量的工具(Bosworth等人, 1999)。在唐憶淨 等人(1999)研究,以民國85年設籍台中市的65歲以上居民為抽樣的母 群體,與自覺健康狀態較差有明顯相關的因素包括:性別(女性)、無 老伴、教育程度低、經濟因素、睡眠、無運動、慢性病數目多等因素。

其研究發現老年人在身體、心理、生活上皆存在有強力預測自覺健康 狀態的因子。

而趙珮琁(2002)以台中市眷村100位65歲以上的老榮民為研究對 象,資料分析結果發現老榮民自覺健康狀況會因年齡、教育程度、

退伍軍階、經濟狀況及慢性病數目之不同,而出現組間顯著差異。

因此在不同族群中,其自覺健康的影響因素會與老人身體、心理等 各方面的特性有著密切的關係。

此外,根據柯瓊芳(1995)進行歐洲12國老人調查(法國、比利時、

荷蘭、西德、義大利、盧森堡、丹麥、愛爾蘭、英國、希臘、西班牙 及葡萄牙),分析3,584名66歲以上的老人自評健康狀況發現,他們的 自評健康狀況不但差異極大,影響其自評健康狀況的社經人口變項亦 有所不同;其影響老人自評健康狀況的自變項則以生活滿意度、肥胖 程度及社經地位等變項最為重要。且意謂影響老人自評健康狀況的變 項極多,且可能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很難一概而論。

(三)自覺健康與醫療利用率的情形

根據Andersen(1968)所提出的醫療利用模式,其將個人的特徵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區分為三個主要的影響醫療資源使用的因 素,分別是傾向因素(predisposing characteristics)、能力因素(enabling resources)與需要因素(need)。當運用於特定老年族群時,在自評健康 與醫療服務利用的關係,從國外文獻Markides(1985)的研究中,指出 身體症狀數及自評健康,是影響墨西哥老年一代使用門診的主要因 素。而老人的就醫行為與其主觀自評健康狀況有相當密切關係,自評 健康狀況又無法能完全由客觀生理狀況或功能行動能力所預測。

從江哲超(2003)的研究為長期追蹤(panel)的縱貫性機率抽樣調 查,是家庭計畫研究所於1989年時,以1988年年底滿60歲以上並居住 地在非山地地區之老人為母群體,該研究結果顯示,自評健康狀況較 差、慢性疾病總數較多、身體功能分數較低的的老人,其每月門診次 數使用情形有較高的傾向,即可呼應Markides的發現;且ADL分數較 低的老人,其每年西醫住院次數亦有較多的趨勢。基於以上的分析,

可見在自覺健康狀況較差的老人,在醫療使用率上皆有顯著的影響 力。

此外,秦毛漁等人(2003)以立意取樣,選取花蓮市、吉安鄉及新 城鄉 65 歲以上獨居老人為研究對象,有效個案 94 位,研究結果顯示 獨居老人自覺健康為一般程度,醫療偏好、疾病嚴重度為中醫醫療使 用重要變項;其宗教信仰、活動能力及自評慢性疾病數是西醫醫療使 用之重要變項;年齡、籍貫、子女數及疾病嚴重度等是非正式醫療的 重要變項。有關學者之所以對老年人的健康狀況特別予以關心,主要 是由於健康狀況除了與死亡率有極大相關外,健康狀況的好壞往往牽 涉到醫療需求的多寡(引自柯瓊芳,1995)。

綜上所述,不管是主觀或客觀的健康狀況衡量,老人對自覺健康 的因素是很複雜的,且自覺健康狀態才是個人實際健康的最佳指標,

因為自覺健康的好壞程度可能會影響到老人對醫療服務的使用程 度。因此,探討老人的健康問題,也並不是從單一理論或單一面向就 可以解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