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博物館是大航海時代下的產物,隨著十五世紀各個國家相繼前往海外拓展與發掘,

不僅揭開了許多遙遠異邦神秘且不可思議的世界,也因此使人們有了將物件進行收藏、

保存並公諸於世的社會現象。隨著民主思潮的興起,全世界的博物館事業蓬勃發展,

不僅數量急遽增加,類型也越來越多樣化。此外,博物館與人們的關係也漸漸從展現 國威變成傳達及增進知識的機構(呂理政,1999)。在教育的形式中,博物館的教育功 能最為貼近人們的生活,當教育在國家的普及率達到一定程度時,博物館與人們的關 係更趨緊密(郭長江,2003)。因此博物館對於一般人而言就不僅是啟發知識與文化的 殿堂,更是培養個人在知識上的提升以及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瞭解,是人們營造夢想的 基地(黃光男,1999)。

關於博物館如何將抽象的知識、思想及訊息傳達給參觀者,張崇山(1993)認為博 物館的展示設計能扮演文化教育的內涵,其中包含歷史沿革、原理闡述及科學技術等 內容。在傳統展示設計的形式中往往停留在整理與陳列,趨向於一種「不准動手」的 理念(Victor J. Danilov 1982/1988)。但隨著社會的急遽變遷,由 1950 年代崛起的迪士 尼樂園,以及後續接踵而來的娛樂性主題公園,使人們對樂園與博物館兩者產生歡樂 與沉悶的刻版印象,當時娛樂事業的經營方式對博物館產生相當大的衝擊,這樣的現 象使博物館重新思考它們經營的方式及展示形式。然而在面對社會發展的各種階段,

如:民主思潮的興起、娛樂事業的強大競爭、社會改革運動…等,博物館的經營及展 示形式都不斷隨著社會脈動而改變。其中展示設計在形式的突破便可從科學博物館的 科學中心開始。科學博物館中的科學中心提出「歡迎動手」的哲學,此哲學帶給各個 博物館重大的影響。在他們致力打破傳統博物館的經營理念下,推廣出鼓勵參觀者嘗 試以操作、推、拉、打開或扭轉等形式瞭解科學知識。不僅如此,為了可以吸引參觀 者的注意,使參觀者能在參觀過程中留下愉悅的經驗,因此還利用生動的演示、環境 的模擬、動態的展示、影片及其他技術作為傳達資訊的形式。他們的出現逐漸改變博 物館展示設計的定義,博物館不再是神遊過去的旅程、物件的儲藏室,而是能夠替參 觀者營造一個親切且輕鬆的環境,使參觀者經由愉悅、奇妙的氛圍深入探討展示主題 及內容(呂理政,1999)。

2

博物館展示設計經過多年的演變,發展出相當多元的形式,然而無論形式是如何,

終歸需掌握「有效展示」的原則。如美國史歷史與技術博物館的研究員瓦傑(Robert M.

Vogel)就曾提出對於「有效展示」的看法。他認為想要達到有效的展示,就必須做到 刺激觀眾的興趣和思維,提供無論是對外行人或專家都有意義及關聯性的知識,並建 立該展示與其他展示的脈絡關係;而另外一位針對博物館展示及教育的專家威特靈 (Alma S. Wittlin)也提出相關說法,他認為詮釋不清的展示會造成學者與一般人之間的 無形衝突,當展示設計在詮釋知識時,其中包含兩項同時存在的資訊,一是知識性的 內容,二是作為傳達知識的溝通形式,如:空間、造形、色彩及照明,這些要素在規 劃時都應注意是否與知識性的內容達到相輔相成的關係,若無法有效的應用,皆有可 能導致無法傳達或理解錯誤的狀況(Victor J. Danilov 1982/1988)。

隨著科技蓬勃發展與資訊爆炸的年代,多樣化的資源更增添了展示設計的表現形 式,因此面對這樣的現象,甚麼樣的「原則」能夠協助博物館研究員與設計師在詮釋 知識時更妥善的應用,使參觀者在參觀博物館的過程中,因展示的形式對內容產生認 同與興趣,並達到有效的傳達作用。本研究以上述內容做為主要的部分,透過展示設 計的表現形式進行切入,探討博物館研究員及展示設計師等專家在詮釋知識時的設計 概念,並以參觀者對展示設計的認同程度做驗證,藉此提出更合適博物館的展示設計 原則,以提供給未來博物館展示設計在教育與實務的參考。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博物館詮釋知識之展示設計原則。藉由文獻蒐集進行案例分析,

再以分析的結果擬定訪談大綱。透過彙整上述研究的內容,作為下一階段問卷調查的 命題,以參觀者的觀點驗證博物館研究員及展示設計師等專家在表現形式及設計要素 的應用,進而瞭解展示效果是否符合專家的預期。最後在整合所有相關資料後提出更 為適當的博物館展示設計原則。研究結果將提供給博物館展示設計者於設計時的參考 依據,其研究主要目的如下:

1. 探討博物館詮釋知識時展示設計的表現形式及要素為何。

2. 探討不同性別的參觀者對於博物館展示設計在表現形式的認同程度。

3. 探討不同年齡層的參觀者對於博物館展示設計在表現形式的認同程度。

4. 根據參觀者對博物館展示的認同程度驗證專家的設計原則 5. 提出適當的博物館詮釋知識的展示設計原則。

3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1. 博物館依照性質的不同,大致可分為藝術、歷史、科學和特殊等四大類別(郭長 江,2003)。由於藝術博物館及歷史博物館的展示設計較為單一,多以陳列的方 式表現;而特殊博物館在展示主題的異質性偏高不易進行比較。因此受限於博物 館類別數量過多與時間、財力的考量,本研究排除上述類別,僅針對展示設計在 形式變化較大且呼應研究主題著重於詮釋知識的科學博物館進行資料蒐集與分 析,透過科學博物館展示設計的研究結果,推導出博物館詮釋知識的展示設計原 則。

2. 博物館在進行策展時,於基本設計階段及細部設計階段的人員皆包含:(1)展示 指導委員會,展示指導及建議;(2)博物館研究員,決定展示方針並列整與分析 展示資料;(3)博物館行政及營運人員,研擬營運計畫並逕行檢討;(4)展示設計 師,資料分析、現場調查及展示設計(黃世輝、吳瑞楓,1992)。本研究主要探討 博物館詮釋知識之展示設計原則,因此於深度訪談的部分針對博物館研究員及展 示設計師作為研究對象。

3. 本研究為獲得廣度較高的研究資料,因此在臺灣地區進行科學博物館的調查時,

於臺灣北、中、南三區選擇規模相當的科學博物館作為博物館案例分析及參觀者 問卷調查的研究場域。最終選擇分別為:基隆-「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台中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以及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其中在問卷調 查的部分,將針對三館中較為穩定、熱門的展廳進行調查。

4. 博物館隨著「寓教於樂」的觀念越來越普遍,假日前來博物館的親子觀眾量亦有 提升,特別是在科學博物館中更有顯著變化,因此親子觀眾群漸漸成為博物館在 積極推廣時的目標客群(華家緯,2016)。本研究在進行問卷調查時依照此現況將 研究對象設定在學生與家長,並在學生部分細分為國中以下及高中以上。藉由該 資料分析博物館詮釋知識的展示設計時,如何較能吸引參觀者並獲得認同,進而 使其產生興趣。

4

1.4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欲探討博物館展示設計相關專家及參觀者對博物館詮釋知識的展示 設計看法。並提出博物館詮釋知識的展示設計原則。具體研究步驟如下:

第一階段:博物館展示設計的案例分析及要素建構

為瞭解臺灣地區在科學博物館的展示設計形式及要素,本階段透過文獻分析法蒐 集博物館展示設計等相關資料,探究展示設計的相關理論,如:空間、造形、色彩及 照明等研究,配合符號學的理論作為案例分析的基礎。經分析後彙整目前科學博物館 在展示設計的表現形式與要素。為了獲得全面性的資料,因此採用多樣的形式蒐集,

包含:書籍、研究報告、期刊、網路及實地訪查等。

第二階段:博物館展示設計專家的深度訪談

此階段主要目的為瞭解博物館研究員及展示設計師等專家在詮釋知識的展示設 計概念及要素應用。根據第一階段的分析內容,擬定訪談大綱並採用半結構式深度訪 談法進行訪問。訪談後將受訪者回答的內容以口語資料分析法進行彙整,歸納出博物 館詮釋知識的展示設計概念及要素的應用,藉此得出專家的預期效果及應用重點。

第三階段:博物館參觀者對於博物館展示設計的認同程度調查

本階段建立李克特量表,以問卷調查法於臺灣地區的科學博物館展示廳內進行問 卷發放。目的在於透過參觀者對於臺灣地區科學博物館展示設計的看法,驗證博物館 研究員及設計師在進行詮釋知識的展示設計時,是否如他們預期的吸引參觀者並得到 他們的認同,使參觀者對博物館的展示內容產生興趣。依據第一、二階段之研究結果,

進行參觀者對於博物館展示設計在表現形式的認同程度之假設與命題。並以五點量尺 的李克特量表對參觀者做問卷調查,形成量化資料。

5

1.5 研究流程

本研究依照論文架構將研究目的、文獻探討與研究方法等流程繪製如圖 1-1。

圖 1-1 本研究流程圖 (本研究整理)

6

1.6 名詞釋義

1. 博物館

博物館的定義會隨著社會的發展改變。而現今博物館則可根據 2007 年國際博物

博物館的定義會隨著社會的發展改變。而現今博物館則可根據 2007 年國際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