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探討博物館詮釋知識之展示設計原則-以臺灣地區科學博物館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探討博物館詮釋知識之展示設計原則-以臺灣地區科學博物館為例"

Copied!
14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 探討博物館詮釋知識之展示設計原則 -以臺灣地區科學博物館為例 A Study of Interpretation Knowledge of the Principles in Exhibition Design —An Example of Taiwan Science Museums. 指導教授:嚴 貞 研 究 生:陳昱璉. 中華民國 106 年 8 月.

(2) 摘要 博物館隨著年代的變遷產生不同的意義,現代博物館的功能主要以教育、收藏、 保存、傳播及展示為主。其中,展示設計是博物館與參觀者建立最直接關係的有效方 式。良好的展示設計可有效的傳達訊息,使參觀者對展示內容產生興趣。隨著科技日 新月異,展示設計的形式越來越多元。因此,甚麼樣的展示設計原則能在詮釋知識時 更有效的傳達,為本研究所要探討的目的。本研究分為三個階段進行:(1) 以案例分 析法,針對臺灣地區具指標性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及國立科 學工藝博物館等,探討與分析各博物館展示設計的表現形式與要素,如:空間配置、 造形形態、色彩計畫及照明計畫等項目;(2)以深度訪談法,對博物館展示設計具經 驗的研究員與設計師各三位進行訪談;(3)以問卷調查法,將前階段分析與歸納出的 表現形式及要素重點製作成問卷,並對上述三所博物館內的參觀者進行現場問卷調查, 有效回收問卷共計 90 份。 本研究具體結果包括:(1)空間原則:首要原則為「安全考量」,在規劃動線時, 適時的加入轉折點與停留點,可避免參觀者於空間中奔跑,以致於發生危險。動線的 安排,可結合「建議動線」及「區域劃分」,使主題貫穿空間的同時,也給予參觀者 更為開放的參觀模式;(2)造形原則:善用與主題相關的元素,可使造形在詮釋內容 方面,達到更好的傳達效益。利用富有故事性的造形,有利於貫穿展示空間及展示主 題。配合參觀者視覺高度規劃造形的尺度及比例,可更有效地將知識傳達給參觀者; (3)色彩原則:善用與主題相關的色系,可使參觀者更快進入情境中。適時運用色彩 作區域劃分,可使空間更加豐富;(4)照明原則: 善用照明的三種應用方式,可提升空 間氛圍與引導效果,分別為空間照明、動線指示與表現展示物件的質感與特性。在整 體空間的照明,適度的昏暗可營造良好的氛圍,但應避免過度昏暗的效果,可能會降 低參觀者的參觀意願。. 關鍵詞:博物館、展示設計、詮釋知識、設計原則. I.

(3) Abstract Museums have shown different types of function over time. Nowadays, the purpose of a museum is to acquire, conserve, research, communicate and exhibit the tangible. Exhibition design is the most efficient method to make direct relationships between museums and their visitors. A good exhibition design can effectively convey the message of the exhibition to visitors and increase visitors’ willing to exhibitions. There have been a lot of types of exhibition design with the ever-changing technolog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what kind elements of an exhibition design can effectively transfer knowledge to visitors.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1) doing case analysis about the performance of three museums, the National Museum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with a case analysis method. (2) Doing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with three designers with experiences about the museum exhibition. (3) Using questionnaires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forms and elements of the exhibition design of the three museums given above. Ninety questionnaires were effectively collected.. The specific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clude four principles of exhibition design. First, the principle of space: based on safety the primary design principle, the line planning, timely transition and set the stop point are used to avoid the visitors facing danger when they run in the exhibition space. Secondly, the principle of form: using the elements related to the theme, to make better method to convey information when the form describes the content of exhibitions. Narrative forms are useful to run through the display spaces and connect the themes of the exhibitions. When the design of the form. meet the visual scale and proportion of visitors, the knowledge can be. communicated to the visitor more effectively. Thirdly, the principle of color: using the color associated with the theme can make the visitor enter the situation made by the exhibition more quickly. Timely using color to divide the region of the exhibition can make the space be more abundant. Fourthly, the principle of lighting: the usage of lighting in an exhibition space need to focus on the space lighting, moving line instruction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showing objects’ tex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space without sufficient lighting should be avoided. .Even though moderate dimming can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the improper usage of dimming easily decrease visitors’ willing to visit the exhibition.. Keywords: Museum, Exhibition Design, Interpretation Knowledge, Principles. II.

(4) 誌謝 終於畢業了,這一切對我來說得來不易。艱辛的研究生時光終於來到終點,雖說 耗費了許久的時間,回頭看看自己留下來的腳印,每一步都經歷了抉擇與掙扎,不斷 的告訴自己可以做到,也一定要做到。此時,堅持到達終點的喜悅使我對過往的困難 皆已忘懷,蛻變後的心情盡是滿滿的感謝。本研究能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 教授嚴貞老師,感謝老師不厭其煩的指導,對於我的錯誤總是耐心的進行修正,經過 老師不間斷的提點使我學會所謂的「研究」的流程及重要性。讓我更加確信任何的議 題皆有值得探討的地方。當我們從不同角度觀看時,便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發現。 感謝口試委員鄭霈絨老師及劉建成老師提供的寶貴建議與指正,使得論文更為完 善。另外還要感謝莊修田老師、邱婉婷老師、鄧成連老師、梁桂嘉老師、林俊良老師、 周賢彬老師等在生活及課業上的指導,受益匪淺。特別感謝我的老闆潘怡君,以及工 作夥伴小林、楠硯、WIN、阿素、莉馨、皮、藍心及潁航等人,讓我毫無顧慮的兼顧 學業與工作,順利的完成碩士學位。 最後感謝我的爸爸、媽媽、大姊、二姊以及身邊的一票好朋友們。謝謝你們無時 無刻的陪在我身邊,總是給我最大的支持與鼓勵。謝謝媽媽在研究的過程中陪伴我走 遍北、中、南三區。因為有你們的信念,相信我可以做到,我才能支撐到最後。將本 論文的小小成果現給我最親愛的家人、朋友,以及未來有需做博物館展示設計的設計 師、後學們。謝謝你們,也祝福你們永遠健康快樂。. 陳昱璉 謹誌 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碩士班 2017 年 8 月. III.

(5) 目次 摘要 ........................................................................................................................................ I Abstract ................................................................................................................................. II 誌謝 ..................................................................................................................................... III 目次 ..................................................................................................................................... IV 表目次 ................................................................................................................................. VI 圖目次 ..............................................................................................................................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1.4 研究方法............................................................................................................... 4 1.5 研究流程............................................................................................................... 5 1.6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2.1 博物館................................................................................................................... 7 2.1.1 博物館的定義 ........................................................................................... 7 2.1.2 博物館的分類 ......................................................................................... 10 2.2 博物館展示設計................................................................................................. 12 2.2.1 博物館展示設計的變遷 ......................................................................... 12 2.2.2 博物館展示設計的定義 ......................................................................... 14 2.2.3 博物館展示設計的類型 ......................................................................... 15 2.2.4 博物館展示設計的形式 ......................................................................... 17 2.3 博物館展示的詮釋............................................................................................. 36 2.3.1 詮釋的定義 ............................................................................................. 36 2.3.2 詮釋與符號學 ......................................................................................... 36 2.3.3 詮釋的原則 ............................................................................................. 37 2.4 小結.....................................................................................................................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9. 3.1 第一階段:博物館展示設計的案例分析及要素建構..................................... 39 3.1.1 案例分析對象 ......................................................................................... 39 3.1.2 分析方式 ................................................................................................. 46. IV.

(6) 3.2 第二階段:博物館展示設計專家的深度訪談................................................. 47 3.2.1 訪談對象 ................................................................................................. 47 3.2.2 訪談形式及分析方式 ............................................................................. 48 3.2.3 訪談架構 ................................................................................................. 48 3.3 第三階段:博物館參觀者對於博物館展示設計的認同程度調查................. 50 3.3.1 調查對象 ................................................................................................. 50 3.3.2 取樣方式 ................................................................................................. 50 3.3.3 研究假設 ................................................................................................. 51 3.3.4 問卷操作 ................................................................................................. 52 3.3.5 資料分析法 ............................................................................................. 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 55. 4.1 臺灣地區科學博物館展示設計分析................................................................. 55 4.1.1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 55 4.1.2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60 4.1.3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 67 4.1.4 小結 ......................................................................................................... 74 4.2 訪談結果分析..................................................................................................... 76 4.3 問卷調查結果與分析......................................................................................... 79 第五章. 結論 ................................................................................................................... 110. 文獻參考 ........................................................................................................................... 112 附錄一、訪談邀請函內文 1 ............................................................................................ 115 附錄二、訪談邀請函內文 2 ............................................................................................ 116 附錄三、受訪同意書 ....................................................................................................... 117 附錄四、探討博物館詮釋知識之展示設計原則-以臺灣地區科學博物館為例問卷調查 ........................................................................................................................................... 118 附錄五、博物館展示設計領域專家的訪談文本 ........................................................... 120. V.

(7) 表目次 表 2-1 博物館組織的定義歷程 ........................................................................................... 8 表 2-2 2007 年臺灣地區博物館類別、數量、縣市分布統計資料 ................................. 11 表 2-3 博物館展示設計的變遷 ......................................................................................... 12 表 2-4 博物館展示設計目的 ............................................................................................. 15 表 2-5 博物館展示設計的類型 ......................................................................................... 17 表 2-6 展示設計構成要素的定義 ..................................................................................... 18 表 2-7 展示設計的空間構成要素-配置............................................................................ 19 表 2-8 展示設計的空間構成要素-動線............................................................................ 20 表 2-9 造形的定義 ............................................................................................................. 21 表 2-10 造形的構成要素 ................................................................................................... 22 表 2-11 展示設計的造形構成要素-尺度 ........................................................................... 24 表 2-12 展示設計的造形構成要素-比例........................................................................... 26 表 2-13 展示設計的色彩構成要素-色彩心理與情感(感覺) ............................................ 27 表 2-14 展示設計的色彩構成要素 ................................................................................... 32 表 2-15 展示設計的照明手法比較 ................................................................................... 35 表 2-16 符號學的理論 ........................................................................................................ 37 表 3-1 科學博物館研究員訪談對象(以訪談順序排序) .................................................. 47 表 3-2 科學博物館展示設計師訪談對象(以訪談順序排序) .......................................... 47 表 3-3 科學博物館研究員訪談大綱 ................................................................................. 49 表 3-4 科學博物館展示設計師訪談大綱 ......................................................................... 49 表 3-5 博物館展示設計詮釋知識的形式影響參觀者對展示內容的興趣衡量操作 ..... 52 表 3-6 博物館展示設計詮釋知識的形式影響參觀者對展示內容的興趣衡量操作 ..... 53 表 4-1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海洋科學廳........................................................................ 56 表 4-2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海洋科學廳 展示分析結果.............................................. 56 表 4-3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命科學廳-1F .................................................................. 61 表 4-4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命科學廳-1F 展示分析結果 ........................................ 62 表 4-5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科學桂冠、科學開門........................................................ 68 表 4-6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科學桂冠、科學開門展示分析結果................................ 69 表 4-7 常設展與特展的差異 ............................................................................................. 77 表 4-8 科學博物館人口統計資料 ..................................................................................... 79 表 4-9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群組統計量(1) (構面內容如表 3-5、3-6 所示)............... 80. VI.

(8) 表 4-10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獨立樣本檢定(構面內容如表 3-5、3-6 所示) .............. 82 表 4-11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群組統計量(2) (構面內容如表 3-5、3-6 所示).............. 85 表 4-12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變異數分析(構面內容如表 3-5、3-6 所示) ................... 87 表 4-13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群組統計量(1) (構面內容如表 3-5、3-6 所示).............. 89 表 4-14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獨立樣本檢定(構面內容如表 3-5、3-6 所示) ............... 90 表 4-15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群組統計量(2) (構面內容如表 3-5、3-6 所示).............. 93 表 4-16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變異數分析(構面內容如表 3-5、3-6 所示) ................... 95 表 4-17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群組統計量(1) (構面內容如表 3-5、3-6 所示).............. 97 表 4-18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獨立樣本檢定(構面內容如表 3-5、3-6 所示) ............... 98 表 4-19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群組統計量(2) (構面內容如表 3-5、3-6 所示)............ 100 表 4-20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變異數分析(構面內容如表 3-5、3-6 所示)................... 102 表 4-21 博物館展示設計詮釋知識引發興趣產生的設計形式要素- KMO 與 Bartlett 檢 定 ....................................................................................................................................... 103 表 4-22 博物館展示設計詮釋知識引發興趣產生的設計形式要素-可靠性統計量..... 104 表 4-23 博物館展示設計詮釋知識引發興趣產生的設計形式要素-共同性................. 104 表 4-24 博物館展示設計詮釋知識引發興趣產生的設計形式要素-解說總變異量..... 105 表 4-25 博物館展示設計詮釋知識引發興趣產生的設計形式要素-旋轉成分矩陣 a .. 105 表 4-26 博物館展示設計詮釋知識協助了解展示內容的設計形式要素- KMO 與 Bartlett 檢定 ..................................................................................................................... 106 表 4-27 博物館展示設計詮釋知識協助了解展示內容的設計形式要素-可靠性統計量 ........................................................................................................................................... 106 表 4-28 博物館展示設計詮釋知識協助了解展示內容的設計形式要素-共同性......... 107 表 4-29 博物館展示設計詮釋知識協助了解展示內容的設計形式要素-解說總變異量 ........................................................................................................................................... 107 表 4-30 博物館展示設計詮釋知識協助了解展示內容的設計形式要素-旋轉成分矩陣 a ........................................................................................................................................... 108 表 4-31 因素內部移一致性檢測結果 .............................................................................. 109 表 4-32 因素分析結果摘要總表 ...................................................................................... 109. VII.

(9) 圖目次 圖 1-1 本研究流程圖 ........................................................................................................... 5 圖 2-1 人與展示的介面關係 ............................................................................................. 14 圖 3-1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組織結構 .............................................................................. 40 圖 3-2 海洋面貌-展示 ....................................................................................................... 41 圖 3-3 海洋面貌-展示 ....................................................................................................... 41 圖 3-4 海洋探索-展示 ....................................................................................................... 41 圖 3-5 海洋探索-展示 ....................................................................................................... 41 圖 3-6 海洋資源-展示 ....................................................................................................... 41 圖 3-7 海洋資訊-展示 ....................................................................................................... 41 圖 3-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組織結構 ............................................................................. 43 圖 3-9 眾妙之門-展示 ....................................................................................................... 44 圖 3-10 生命的起源-展示 ................................................................................................. 44 圖 3-11 植物的演化-室內展示 .......................................................................................... 44 圖 3-12 植物的演化-室外展示 ......................................................................................... 44 圖 3-13 生命登上陸地-展示 ............................................................................................. 44 圖 3-14 恐龍廳-展示 ......................................................................................................... 44 圖 3-15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組織結構 ........................................................................... 45 圖 3-16 科學桂冠-展示 ..................................................................................................... 46 圖 3-17 科學開門-展示 ..................................................................................................... 46 圖 3-18 研究架構圖 ........................................................................................................... 51 圖 4-1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海洋科學廳 空間配置...................................................... 55 圖 4-2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中-生命科學廳 1F 空間配置 ............................................ 60 圖 4-3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中-科學桂冠 空間配置...................................................... 67 圖 4-4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中-科學桂冠及科學開門 空間關係圖.............................. 68. VIII.

(10)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博物館是大航海時代下的產物,隨著十五世紀各個國家相繼前往海外拓展與發掘, 不僅揭開了許多遙遠異邦神秘且不可思議的世界,也因此使人們有了將物件進行收藏、 保存並公諸於世的社會現象。隨著民主思潮的興起,全世界的博物館事業蓬勃發展, 不僅數量急遽增加,類型也越來越多樣化。此外,博物館與人們的關係也漸漸從展現 國威變成傳達及增進知識的機構(呂理政,1999)。在教育的形式中,博物館的教育功 能最為貼近人們的生活,當教育在國家的普及率達到一定程度時,博物館與人們的關 係更趨緊密(郭長江,2003)。因此博物館對於一般人而言就不僅是啟發知識與文化的 殿堂,更是培養個人在知識上的提升以及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瞭解,是人們營造夢想的 基地(黃光男,1999)。 關於博物館如何將抽象的知識、思想及訊息傳達給參觀者,張崇山(1993)認為博 物館的展示設計能扮演文化教育的內涵,其中包含歷史沿革、原理闡述及科學技術等 內容。在傳統展示設計的形式中往往停留在整理與陳列,趨向於一種「不准動手」的 理念(Victor J. Danilov 1982/1988)。但隨著社會的急遽變遷,由 1950 年代崛起的迪士 尼樂園,以及後續接踵而來的娛樂性主題公園,使人們對樂園與博物館兩者產生歡樂 與沉悶的刻版印象,當時娛樂事業的經營方式對博物館產生相當大的衝擊,這樣的現 象使博物館重新思考它們經營的方式及展示形式。然而在面對社會發展的各種階段, 如:民主思潮的興起、娛樂事業的強大競爭、社會改革運動…等,博物館的經營及展 示形式都不斷隨著社會脈動而改變。其中展示設計在形式的突破便可從科學博物館的 科學中心開始。科學博物館中的科學中心提出「歡迎動手」的哲學,此哲學帶給各個 博物館重大的影響。在他們致力打破傳統博物館的經營理念下,推廣出鼓勵參觀者嘗 試以操作、推、拉、打開或扭轉等形式瞭解科學知識。不僅如此,為了可以吸引參觀 者的注意,使參觀者能在參觀過程中留下愉悅的經驗,因此還利用生動的演示、環境 的模擬、動態的展示、影片及其他技術作為傳達資訊的形式。他們的出現逐漸改變博 物館展示設計的定義,博物館不再是神遊過去的旅程、物件的儲藏室,而是能夠替參 觀者營造一個親切且輕鬆的環境,使參觀者經由愉悅、奇妙的氛圍深入探討展示主題 及內容(呂理政,1999)。. 1.

(11) 博物館展示設計經過多年的演變,發展出相當多元的形式,然而無論形式是如何, 終歸需掌握「有效展示」的原則。如美國史歷史與技術博物館的研究員瓦傑(Robert M. Vogel)就曾提出對於「有效展示」的看法。他認為想要達到有效的展示,就必須做到 刺激觀眾的興趣和思維,提供無論是對外行人或專家都有意義及關聯性的知識,並建 立該展示與其他展示的脈絡關係;而另外一位針對博物館展示及教育的專家威特靈 (Alma S. Wittlin)也提出相關說法,他認為詮釋不清的展示會造成學者與一般人之間的 無形衝突,當展示設計在詮釋知識時,其中包含兩項同時存在的資訊,一是知識性的 內容,二是作為傳達知識的溝通形式,如:空間、造形、色彩及照明,這些要素在規 劃時都應注意是否與知識性的內容達到相輔相成的關係,若無法有效的應用,皆有可 能導致無法傳達或理解錯誤的狀況(Victor J. Danilov 1982/1988)。 隨著科技蓬勃發展與資訊爆炸的年代,多樣化的資源更增添了展示設計的表現形 式,因此面對這樣的現象,甚麼樣的「原則」能夠協助博物館研究員與設計師在詮釋 知識時更妥善的應用,使參觀者在參觀博物館的過程中,因展示的形式對內容產生認 同與興趣,並達到有效的傳達作用。本研究以上述內容做為主要的部分,透過展示設 計的表現形式進行切入,探討博物館研究員及展示設計師等專家在詮釋知識時的設計 概念,並以參觀者對展示設計的認同程度做驗證,藉此提出更合適博物館的展示設計 原則,以提供給未來博物館展示設計在教育與實務的參考。.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博物館詮釋知識之展示設計原則。藉由文獻蒐集進行案例分析, 再以分析的結果擬定訪談大綱。透過彙整上述研究的內容,作為下一階段問卷調查的 命題,以參觀者的觀點驗證博物館研究員及展示設計師等專家在表現形式及設計要素 的應用,進而瞭解展示效果是否符合專家的預期。最後在整合所有相關資料後提出更 為適當的博物館展示設計原則。研究結果將提供給博物館展示設計者於設計時的參考 依據,其研究主要目的如下: 1.. 探討博物館詮釋知識時展示設計的表現形式及要素為何。. 2.. 探討不同性別的參觀者對於博物館展示設計在表現形式的認同程度。. 3.. 探討不同年齡層的參觀者對於博物館展示設計在表現形式的認同程度。. 4.. 根據參觀者對博物館展示的認同程度驗證專家的設計原則. 5.. 提出適當的博物館詮釋知識的展示設計原則。. 2.

(12)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1.. 博物館依照性質的不同,大致可分為藝術、歷史、科學和特殊等四大類別(郭長 江,2003)。由於藝術博物館及歷史博物館的展示設計較為單一,多以陳列的方 式表現;而特殊博物館在展示主題的異質性偏高不易進行比較。因此受限於博物 館類別數量過多與時間、財力的考量,本研究排除上述類別,僅針對展示設計在 形式變化較大且呼應研究主題著重於詮釋知識的科學博物館進行資料蒐集與分 析,透過科學博物館展示設計的研究結果,推導出博物館詮釋知識的展示設計原 則。. 2.. 博物館在進行策展時,於基本設計階段及細部設計階段的人員皆包含:(1)展示 指導委員會,展示指導及建議;(2)博物館研究員,決定展示方針並列整與分析 展示資料;(3)博物館行政及營運人員,研擬營運計畫並逕行檢討;(4)展示設計 師,資料分析、現場調查及展示設計(黃世輝、吳瑞楓,1992)。本研究主要探討 博物館詮釋知識之展示設計原則,因此於深度訪談的部分針對博物館研究員及展 示設計師作為研究對象。. 3.. 本研究為獲得廣度較高的研究資料,因此在臺灣地區進行科學博物館的調查時, 於臺灣北、中、南三區選擇規模相當的科學博物館作為博物館案例分析及參觀者 問卷調查的研究場域。最終選擇分別為:基隆-「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台中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以及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其中在問卷調 查的部分,將針對三館中較為穩定、熱門的展廳進行調查。. 4.. 博物館隨著「寓教於樂」的觀念越來越普遍,假日前來博物館的親子觀眾量亦有 提升,特別是在科學博物館中更有顯著變化,因此親子觀眾群漸漸成為博物館在 積極推廣時的目標客群(華家緯,2016)。本研究在進行問卷調查時依照此現況將 研究對象設定在學生與家長,並在學生部分細分為國中以下及高中以上。藉由該 資料分析博物館詮釋知識的展示設計時,如何較能吸引參觀者並獲得認同,進而 使其產生興趣。. 3.

(13) 1.4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欲探討博物館展示設計相關專家及參觀者對博物館詮釋知識的展示 設計看法。並提出博物館詮釋知識的展示設計原則。具體研究步驟如下: 第一階段:博物館展示設計的案例分析及要素建構 為瞭解臺灣地區在科學博物館的展示設計形式及要素,本階段透過文獻分析法蒐 集博物館展示設計等相關資料,探究展示設計的相關理論,如:空間、造形、色彩及 照明等研究,配合符號學的理論作為案例分析的基礎。經分析後彙整目前科學博物館 在展示設計的表現形式與要素。為了獲得全面性的資料,因此採用多樣的形式蒐集, 包含:書籍、研究報告、期刊、網路及實地訪查等。 第二階段:博物館展示設計專家的深度訪談 此階段主要目的為瞭解博物館研究員及展示設計師等專家在詮釋知識的展示設 計概念及要素應用。根據第一階段的分析內容,擬定訪談大綱並採用半結構式深度訪 談法進行訪問。訪談後將受訪者回答的內容以口語資料分析法進行彙整,歸納出博物 館詮釋知識的展示設計概念及要素的應用,藉此得出專家的預期效果及應用重點。 第三階段:博物館參觀者對於博物館展示設計的認同程度調查 本階段建立李克特量表,以問卷調查法於臺灣地區的科學博物館展示廳內進行問 卷發放。目的在於透過參觀者對於臺灣地區科學博物館展示設計的看法,驗證博物館 研究員及設計師在進行詮釋知識的展示設計時,是否如他們預期的吸引參觀者並得到 他們的認同,使參觀者對博物館的展示內容產生興趣。依據第一、二階段之研究結果, 進行參觀者對於博物館展示設計在表現形式的認同程度之假設與命題。並以五點量尺 的李克特量表對參觀者做問卷調查,形成量化資料。. 4.

(14) 1.5 研究流程 本研究依照論文架構將研究目的、文獻探討與研究方法等流程繪製如圖 1-1。. 圖 1-1 本研究流程圖 (本研究整理). 5.

(15) 1.6 名詞釋義 1.. 博物館 博物館的定義會隨著社會的發展改變。而現今博物館則可根據 2007 年國際博物. 館協會於大會通過的博物館條例作釋義。其定義為博物館是為社會服務的非營利永久 機構,更是對外開放的場域,其目的在於教育、收藏、保存、傳播和展示。若依照性 質的不同進行分類,博物館大致可分為藝術、歷史、科學和特殊等四大類別(郭長江, 2003) 2.. 展示設計 所謂展示設計是指將資訊傳達給參觀者的一種行為,也就是傳達的通道與媒介. (陸定邦,1989)。若將字進行拆解,「展」於中文的字義上有著翻轉、打開、實施、 陳列等意思,而台語的字義則是具有陳列、打開,以及誇耀的意涵;至於「示」在中 文解釋則有告訴、宣布、教導之意思,而台語是指將事務顯現出來讓人知曉的意思。 若以英文來解釋,展示一詞可以翻譯為 Display、Exhibit、Show 和 Reveal…等(郭長 江,2003)。 3.. 詮釋(Interpretation) 美國博物館學教授大衛·迪恩(David Dean)曾對「詮釋」二字作出定義,其定義為:. 「詮釋是解釋、澄清和轉譯的一種行為及過程,或是個人在針對某項議題及物件的理 解後進而做出的一種呈現。」(方素真,2016;引自 Dean, D. 1994/2006)。. 6.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依據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研究博物館詮釋知識的展示設計原則,本章即依照此研究 目的進行有關博物館、博物館展示設計、博物館展示的詮釋知識等文獻資料收集,將 研究問題更加聚焦。. 2.1 博物館 2.1.1 博物館的定義 博物館一詞最初在英語中本稱「儲存庫(Repository)」,而法語中則稱作「內閣 (Cabinet)」、「室(Chamber)」、或「畫廊(Galleries)」(包遵彭,1970)。而現今廣泛使用 的「Museum」是於十五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開始使用。此字源自於希臘文「Mouseion」 , 意為希臘繆司女神的神殿。是由西元前三世紀希臘托勒密王朝的蘇托王( Ptolemy I Soter)所建立,主要是作為皇家的學術研究機構,亦是宗教、科技及藝術中心。在這 個機構中有著許多專業領域的學者,其中包含後世熟知的歐幾里德(Euclid)和阿基米 得(Archimedes)。因此「Mouseion」一字於後來便有著藝術與文化殿堂的意思 (呂理 政,1999)。 欲探討現代博物館的初步定義,可以追溯於十五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及十六世紀大 航海時代,當時的博物館可定義為皇室貴族象徵權位的媒介。隨著城市的興起及商業 的繁榮帶動著貴族富商收藏並陳列的風潮,而歐洲海上的強權也藉由殖民各地的同時 蒐羅劫掠各地的文物標本。在經歷二、三世紀後,歐洲各地為了彰顯自己國家的勢利, 紛紛將自己的藏品展示出來,建立出各個大型的國家博物館,如:英國的大英博物館、 德國的民族學博物館、荷蘭的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和法國的羅浮宮博物館。雖然當時已 有博物的出現,但卻與現代熟知的有所不同。當時的博物館僅提供給皇室貴族及社會 菁英參觀,因此博物館與人們關係並不密切。然而這樣的關係直到英國牛津大學於 1683 年創建第一個開放給 人們的博物館後有 了些許 的改變。阿須摩林博物館 (Ashmolean Museum),是世界上第一座開放給人們的博物館,館內的藏品是由一位英 國律師兼業餘收藏家阿須摩爾(Ashmole)所捐贈,此博物館的出現使人們意識到博物 館具備著文化教育的功能,也因為這樣人們便開始檢討博物館與人們的關係。在經歷 一百多年後,美國政府於 1846 年首要創建了一個國家所屬的博物館相關機構-史密桑 尼機構(Smithsonion Institution),此機構來自於一位英國科學家史密生(James Smithson, 1765-1829)的遺願。他捐出美金五十多萬給美國,希望美國能夠建立出一個能在社會. 7.

(17) 中增進並傳播知識的機構,因此這個機構在成立之後,便遵循史密生先生的理念,秉 持「增進及傳佈人類知識」的宗旨,重新定義博物館事業與人們的關係,為現代博物 館建立了新的開始(呂理政,2001)。 隨著二十世紀民主思潮的興起,博物館不再是皇室貴族與社會菁英的私有場域, 更不只是知識與文化的殿堂,而是人們的夢想基地。在透過休閒及學習的過程中承襲 知識,使其變成經營夢想的養分。當時在社會的發展下,人們逐漸意識到博物館與社 會文化的關係,如:1960 年美國建立的社區博物館(Neighborhood Museum),它的出 現使人開始重視社區與博物館的議題;1970 年法國興起的生態博物館(Ecomuseum), 其觀念也讓人們熱烈討論著博物館的本質、目的及未來的發展趨勢。社會各種新觀念 的出現,使博物館界於 1980 年激盪出新的博物館學(New Museology),其重點在於博 物館學家不應該只研究博物館的運作方法,還應該重視社會文化的相關議題(呂理政, 2001)。從上述可知博物館反映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因此對於博物館的定義也隨之不 斷的調整著。如英國博物館協會於 2000 年時便曾經重新修正博物館的定義,其說法 為:「博物館是使人們可以探索藏品,達成啟發、學習、樂趣的目的;博物館是在社 會的信任託管下,收藏、維護、推廣文物及標本的機構」。但若想將現有的博物館及 未來的博物館都納入一項確切的定義中,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博物館的定 義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的改變,如表 2-1 所示。 表 2-1 博物館組織的定義歷程 單位/人. 年代. 論述 一棟永久建築,為公眾利益經營,用各種形式達到保 存、研究和提高精神價值之目的,更為獨特的是為公眾 娛樂和教育,而在展示中,它具有文化價值的物件或標. 1960 國際博物館協會. 本(舉凡藝術、歷史、科學與工藝的收藏,而動植物園、 水族館等均屬之)。另外公立圖書館、文獻保存機構等,. (Inlemational Council. 只要是永久性者,都可以考慮以博物館之名稱之。. of Museums, AAM) 1970. 一個透過物件作為主要溝通方式之設施。 博物館是一個為社區服務的機構。它蒐集、保存,讓大. 1971. 家瞭解;並且其基本的職能是展示關於人類和自己的物 質見證,以各種方式為研究、教育和生活滿足提供機會。. 8.

(18) 單位/人. 年代. 論述 一個社會且為發展服務的對外非營利永久機構,研究、. 1974. 教育及娛樂不僅是它的目的,且見證人類及環境的物 質,從事蒐集、研究、保存、傳播和展示。 一個非營利的永久機構,主要不是為了舉行特展而存 在,它可免除聯邦或州政府課徵之所得稅,是對外開 放、為公眾利益經營,並為以教育和娛樂目的實施保 護、保存、研究、詮釋、裝置和展演有教育及文化價值. 美國博物館協會. 1962. 的物件或標本,其包含藝術、科學(有生命或無生命的). (American Association. 歷史和技術的資料。依照此定義,博物館包含著植物. of Museums, AAM). 園、動物園、水族館、星象館、歷史學會、歷史性建築 和遺跡等。 一個擁有組織且永久性的非營利機構,以教育或美學之 1970. 目的為主的存在,配有專業的職員,富有實體物件,且 對其進行照顧,並定期向人們開放。 日本博物館法第二條. 1.. 本法定義博物館為歷史、藝術、民俗、產業、自然 科學等相關資料的收集與保管並展示,除此之外配 合著教育作用提供培養教養、調查研究及娛樂等。. 日本博物館法第二條. 2.. 本法分為公立博物館及私立博物館 甲、 公立博物館指地方公共團體所設置的博物館 乙、 私立博物館指民法 34 條法人、宗教法人,或 前項政令規定法人所設置的博物館. 3.. 本法所述之博物館資料,即是博物館本身收集、保 管或展示的資料。. 資料來源:秦裕傑整理(1996)。. 隨著不斷的進行歸納與研討後,目前根據國際博物館協會(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於 2007 年通過之定義為: 「所謂博物館即是對外開放的非 營利永久服務機構。目的是教育、收藏、保存、傳播及展示」。. 9.

(19) 2.1.2 博物館的分類 博物館的分類主要依據收藏品而訂定。當時人們在進行收藏時大多著重於美麗及 新奇的事物,其中以藝術創作、歷史文物、自然科學標本及自然科學設備為主要收藏 品(Alexander, E. P. ,1979)。因此就知識範疇區分,便可將其分為藝術、歷史、科學 和特殊等四大類別(郭長江,2003)。詳述如下: 1.. 藝術博物館 藝術博物館在分類上原本是以繪畫、雕塑、裝置藝術、實用藝術及工業藝術的博. 物館為主,但有時候也會將原始的藝術、表演藝術、電影、戲劇、舞蹈和音樂等歸類 在其中。如:羅浮宮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奧賽美術館…等。 2.. 歷史博物館 該類別主要包含國家歷史博物館及文化歷史博物館。除此之外,在考古遺跡、歷. 史建築等修建起來的博物館也被歸類於此。如: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秘魯國立 人類考古學博物館…等。 3.. 科學博物館 此分類重點在於傳達的知識內容,倘若內容涉及天體、動植物、礦物、自然科學、. 實用科學和技術科學者,皆會被歸類於此類別。如: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自然 歷史博物館…等。 4.. 特殊博物館 特殊博物館包含露天博物館、兒童博物館、鄉土博物館及地區性的主題博物館。. 如: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斯坎森林露天博物館。 隨著民主思潮的興起、科技的蓬勃發展,至今博物館已因知識內容等因素產生出 更多的類別。根據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於 2007 的統計,目前臺灣博物館共有 580 筆, 其分類如表 2-2。而本研究因主要針對探討博物館詮釋知識之展示設計形式、原則, 所以在眾多博物館的類別中,選擇在展示設計形式變化較大且著重於知識傳達部分的 科學博物館作為研究對象。. 10.

(20) 表 2-2 2007 年臺灣地區博物館類別、數量、縣市分布統計資料 類別. 數量. 藝術博物館. 61. 歷史博物館. 16. 人類學博物館. 27. 考古博物館. 3. 自然史博物館. 73. 科學博物館. 7. 工藝博物館. 50. 產業博物館. 58. 學校博物館. 15. 專題博物館. 22. 人物紀念館. 13. 宗教博物館. 10. 戲劇博物館. 7. 影像博物館. 5. 音樂博物館. 4. 文物館. 61. 古蹟及歷史建築. 13. 其他機構. 128. 其他類. 7. 總計. 580.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整理(2007)。取自 http://www.cam.org.tw/download/museum2007_2.pdf. 11. 新增. +1. +1. +2.

(21) 2.2 博物館展示設計 2.2.1 博物館展示設計的變遷 博物館於二十世紀晚期的發展,無論是博物館的類型、經營方式和展示設計,其 多元程度、鮮活程度都相當成熟,因此也有人稱該世紀為: 「博物館世紀」 。博物館首 次檢討與分析展示設計的形式,並有意突破初步樣貌是於 1950 年迪士尼樂園及其他 主題公園相繼崛起後。當時娛樂事業的經營方式影響著博物館的市場,樂園帶給人們 歡愉且生動的體驗,不僅帶走博物館的人潮,還使人們對博物館產生嚴肅、沉悶的形 象。面對不斷襲來的社會變遷,如:人們對博物館期望的提升、多元化的社會形塑, 以及教育觀念的改變等,博物館事業逐漸趨向企業化的經營模式(呂理政,2001)。 隨著時代的變遷及科技的蓬勃發展,人們的思維與活動日趨多元,博物館所收藏、 展示的項目也不再侷限於物件,博物館的「物」有了新的定義,它的範圍可大至建築、 村落和古代巨型遺跡、遺址;小至無形的知識、觀念(呂理政,2001)。美國國家博物 館的古德(G. Browne Goode)就曾主張:「博物館的展示應著重於闡述觀念,而不是物 品」。針對此概念首次應用的是德國工程師米勒(Oskar Von Miller),他於 1903 年在慕 尼黑創建的「德意志博物館」便是主張知識與觀念的闡述,該博物館的創建為博物館 界開啟了新的樣貌。博物館在經歷數年後,此觀念終於對展示設計產生革命性的改變, 而首當其衝的即是科學博物館中的科學中心。致力打破傳統博物館形式的他們,以「歡 迎動手」的哲學使博物館變得更受歡迎。其有別於傳統博物館的收藏導向,他們將收 藏品數量縮減後,加強參與性的展示,並且為達到富有吸引力的展示效果,還加入生 動的演示、環境的模擬、運轉的模型、動態的展示…等,使參觀者在參與期間更能感 到有趣且愉快(Victor J. Danilov 1982/1988)。倘若要將博物館展示設計的變遷進行分述, 大致可分為五項,其詳述內容如表 2-3 所示。 表 2-3 博物館展示設計的變遷 作者. 分項. 內容 早期博物館重視的是它持有足以炫耀於世的寶物,物被安全. 秦裕傑. 以物為主→. (1996). 以人為主. 的陳列於那裏。現代博物館的展示,特別注意人對展示物的 心理反應,以及精神的滿足和知識經驗的獲得。其重點並非 不重視物,而是非僅顧及物的主觀價值,更著重於省思它對 社會大眾的客觀效益。. 12.

(22) 作者. 分項. 內容 早期的博物館展示文物標本,都是分類陳列,該分類有讓觀. 分類陳列→. 眾容易辨識、比較的優點,但卻僵硬、枯燥。現代博物館摒. 主題展示. 傳統的分類方式,以主題單元的方式取代。使展示以生動活 潑的方式串聯成一氣,進而激發觀眾的興趣,吸引觀眾注意。 在科技博物館的科技中心興起後,很多展示物件是歡迎參觀. 不准動手→. 者動手操作試煉,有些博物館裡還可見參觀者為了可以親身. 歡迎參與. 體驗而形成大排長龍的現況,由此可見其展示受到一定的喜 愛程度。. 展示科技化. 展示呈現方式 多元化. 現代博物館展示大量使用尖端科技,作為展示形式的本身或 輔助。 展示設計已走出許多的束縛,不再侷限於特定的方式呈現, 更不會限制人與展示物件的關係。使展示完全摒棄傳統的方 式,而是以另一種姿態表現。 傳統博物館在進行展示設計時,其形式都侷限於文物的陳 列,而現代博物館的展示設計可說是整合研究、文物保存維. 物 品 的 陳 列 → 護以及教育理念,是對外溝通的主義媒介。博物館透過展示 資訊的傳達. 設計的方式,將博物館希望傳達出去的項目詮釋出來,如: 文物、知識和觀念。在與參觀者進行溝通的過程中,進而激 發人們的創意與想法,達到現代博物館所追求的目的。. 郭長江 (2003). 傳統博物館的展示項目僅為文物的陳列,因此展示設計的作 裝飾的表象→ 情境的塑造. 用也僅止於「美化」的功能。而現代的博物館所要展示的項 目相當多元,如:裝置形、模擬情境型;故事型等不同樣貌 的呈現,促使展示設計的規劃、設備的設計日漸趨向情境的 塑造,塑造出合乎展示主題的空間氛圍。. 典藏的目的→ 教育的需求. 博物館的功能於最早期是以典藏文物為主。隨著時代的變遷 博物館在社會的角色逐漸趨向教育的功能,以教育人們的需 求上進行多元化的展示設計。. 13.

(23) 作者. 分項. 內容 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的運用越來越多樣化,博物館的展 示從靜態的擺設,趨向動態、多元的表現。博物館為了提供. 靜 態 的 擺 設 → 給參觀者更為新穎的經驗,因此透過科技的各種技術,使聲 多媒體的運用. 音、影像、氣味、觸感等作為展示手法,解決人隨著時間退 化的全觀能力,讓參觀者於過程中有豐富的、互動的、全觀 的認知經驗。 我國博物館逐漸突破以研究為唯一依規的發展趨勢,越來愈. 單向的灌輸→ 雙向的溝通. 多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加入,使物館的呈現方式逐漸由單向、 權威的訴求,趨於多元、互動的樣貌。 「為民服務」漸漸變成 博物館的營運宗旨。展示設計透過雙向互動的關係將展示的 內容有效的傳出去。.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2.2 博物館展示設計的定義 展示設計無論在何種領域中,皆是資訊傳達的一種行為,透過適當的編碼與解碼 將資訊正確的傳達給參觀者,如圖 2-1(黃世輝、吳瑞楓,1992)。. PERFORMING. DSEIGNING 設計師. 展示(記號). 參觀者. 編碼. 解碼. ENCODING. DECODING. 圖 2-1 人與展示的介面關係 (資料來源:黃世輝、吳瑞楓,1992). 博物館展示設計的定義在展示設計的基礎上,隨著博物館的發展而改變。博物館 的目的從貴族富商彰顯權威到培養人們知識與文化內涵,其發展使得博物館在展示設 計的資訊傳達上賦予了教育的功能,是必須具有指導性與啟發性的展示效果。包遵彭 (1970)曾說: 「展示不是博物館最高目的,它只是達成這一目的之一種必須過程」 ,意 旨博物館展示之價值不同於其他領域的展示設計,在博物館中它的價值並不完全在於. 14.

(24) 展示自身,而是展出後能否獲得預期的效果。有相關學者對於展示設計定義之論述整 理如下表 2-4 所示。 表 2-4 博物館展示設計目的 學者 包遵彭(1970). 內容 現代博物館的展示,是一項思想闡述的工作,它包含以往史 實的解說,和特定事物新發展的宣揚和教導。 博物館的展示設計包含以往史實的解說,和特定新事物發展. 張譽騰(1987). 的宣揚與教導。基本上展示可說是一項思想闡述的工作,也 是一項教育工作。 博物館展示設計是運用各種媒體,以容易接受的方式,提供. 黃世輝、吳瑞楓(1992). 良好的鑑賞環境、解明知識的內涵,使參觀者得到感動與理 解,進而發現問題並探索解答的行為。. 呂理政(1999). 展示不僅是博物館的門面,同時也是博物館與參觀者溝通的 最主要橋梁。 展示是加上詮釋的陳列;是物品成呈現與說明的結合;是博. Burcaw, G. Ellis (2000). 物館工作中直接面對群眾的部分,參觀者經常根據展示來評 估一座博物館的好壞. 郭長江(2003). 展示是博物館與參觀者之間的橋梁,博物館藉由生動活潑的 展示手法,傳達正確的資訊,進而激發參觀者的學習興趣。.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2.3 博物館展示設計的類型 現代博物館的展示設計在經過數百年後,其展示的方式已經發展出相當多的類型。 針對不同的性質、主題的需求產生出不同的表現方式。黃世輝、吳瑞楓(1992)則強調 博物館展示設計的展示類型因富有教育性質,因此於分類可依資料安排方式、主要媒 體及對話方式分類。以資料安排方式可細分為:(1)過程展示,展示內容依照時間的 前後進行排列;(2)構造展示,將特定時間的事物以綜合性的方式做呈現;(3)個體展 示,旨單獨一各個體成為展示的唯一主題,這類通常出現於美術館的作品及歷史文物; (4)分類展示,主要依照學問體系將展示資料及物件分門別類;(5)綜合展示,以展示 主題及欲傳達的思想當依據,再決定展示的內容為何;(6)比較展示,將展示資料及. 15.

(25) 物 件 以 比 較 的 方 式 表 現 ; (7) 二 部 展 示 與 二 重 展 示 (Dual Arrangement & Double Arrangement System),此概念於 1860 年阿格西博士(Dr. Agasis)提出,意旨將展示資 料分作研究用及參觀者用兩種類別,此方法的出現是設法解決不同層次參觀者對博物 館展示內容的要求,但展示類型是有其極限,須做到完善的營運,才可提供適切的服 務。在主要媒體的分類上,則可將其細分為:(1)靜態展示;(2)影像展示;(3)演示展 示;(4)可動展示;(5)模擬展示;(6)互動展示。而最後的以對話方式作分類可為:(1) 參觀型展示;(2)觸動型展示;(3)操作型展示;(4)互動型展示。 另外 Burcaw, G. Ellis(2000)將展示的類型以目的之意圖及資料的編列進行化分。 倘若以目的之意圖為依據可分為三種類型:(1)美學性或娛樂性展示,指它能展出人 們喜歡觀賞的物件;(2)事實性展示,單就傳達資訊;(3)概念性展示,已呈現理念為 主。而若是依照資料的編列進行化分,則可分為兩種類型:(1)系統性展示,根據物 件的相似性以及相互之「系譜」關係做安排;(2)生態性展示,以地域、「棲息所」、 及相互之間的生存關係做安排。 而郭長江(2003)則是將博物館展示的資料內容、對話方式等面向作整合並分類, 共分為七種類型:(1)復原展示,文物標本再現的一種展示方式;(2)原狀展示,按照 文物、標本的群體或文化遺跡原狀呈現的一種展示方式;(3)模擬展示,以實務、模 型、雕刻、繪畫、音響、照明、電腦等來表現特定主題;(4)演示展示,通過實際操 作,揭示展示主題或展示品的性質、功能、使用方式及其結果;(5)生態展示,將標 本置入相對應的環境場域佈置中,顯示動植物與環境的關係;(6)分類展示,按照展 示品自然屬性分類的一種展示方式;(7)綜合展示,若干博物館展示方式的綜合運用。 有關博物館展示設計的類型整理如表 2-5 所示。依照本研究主要為探討博物館詮釋知 識之展示設計形式下進而得出設計原則,因此於案例分析的階段會先對研究之展廳作 整體的分析,判別展示類型後進一步做形式的探討。針對類型的分析,本研究採用黃 世輝、吳瑞楓(1992)提出之內容作為分析工具,藉由此層次性的分類,逐一解析博物 館詮釋知識之設計原則。. 16.

(26) 表 2-5 博物館展示設計的類型 學者. 內容. 1.. 資料安排方式:. (1)過程展示 (2)構造展示 (3)個體展示 (4)分類展示 (5)綜合展示 (6)比較展示 (7)二部展示與二重展示. 2. 黃世輝、吳瑞楓(1992). 主要媒體:. (1)靜態展示 (2)影像展示 (3)演示展示 (4)可動展示 (5)模擬展示 (6)互動展示. 3.. 對話方式:. (1)參觀型展示 (2)觸動型展示 (3)操作型展示 (4)互動型展示. 1.. 目的之意圖:. (1)美學性或娛樂性展示 (2)事實性展示 (3)概念性展示, Burcaw, G. Ellis (2000). 2.. 資料的編列:. (1)系統性展示 (2)生態性展示 郭長江(2003). (1)復原展示 (2)原狀展示 (3)模擬展示 (4)演示展示 (5)生態展示 (6)分類展示 (7)綜合展示.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2.4 博物館展示設計的形式 博物館詮釋知識的展示設計包含三項基本要素:(1)良好的展示說明,如簡單扼 要的標題、副標,以及必要的資訊;(2)透過展示物件與展示說明的和諧,以傳達共 同的資訊;(3)以良好的設計形式做整體的安排,如造形、色彩、照明…等(Burcaw, G. Ellis ,1997/2000)。本研究主旨為探討博物館詮釋知識之展示設計原則,因此藉由博 物館展示設計的設計形式進行構面分析,以作為提出設計原則的依據。而針對展示設 計的形式定義,吳江山(1995)曾提出相關說法,他認為美學中所述的形式在展示設計 的範疇指的是將材料逕行適當的安排與組合,透過空間、造形、色彩及照明等要素進 行完美的搭配。因此本研究將針對博物館展示設計的形式探討,細分為空間、造形、 色彩及照明,如表 2-6 所示。. 17.

(27) 表 2-6 展示設計構成要素的定義 項目 展示空間 展示造形 展示色彩. 定義 在展示設計的範疇中空間是展示物件的表演舞台,也是博物館與參觀者 的溝通場域,因此展示的成功與否,其為相當重要的關鍵(呂理政,1999)。 在展示設計中,造形是賦予故事表情、情緒的產物(趙小菁,2013)。 在展示設計中,色彩是使人產生各式各樣的情感,並且使造形產生顯眼 的效果(符遠,2003)。 在展示設計中,照明影響著整體的情境、展示的焦點及內容的易讀性…. 展示照明. 等(Victor J. Danilov,1982/1988)。若針對博物館展示設計的照明,它與其 他展示類別的不同之處在於使展示物件在傳達訊息時能更加清楚、真實 且完整(耿鳳英,200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2.4.1 空間 展示空間是一項綜合平面與立體造形的空間形態,其構成的基礎來自於展示主題 欲傳達出的訊息。在透過展示造形、色彩及照明等和諧的搭配,使空間能自我闡述展 示的情境與內容,引導人們產生心理與生理的反應,是屬於人為環境的設計領域(許 亮,2004)。因此空間對於展示設計來說,便是一個環境、一個脈絡及一個文本(林平, 2001)。在展示空間的本質上吳江山(1991)曾提出兩項要素,其一為機能性,其二為個 性化。機能指的是著重於舒適、安全及便利,配合場域的主題與需求調和出各式各樣 不同特質的空間;而個性化則是指將空間該有的調性呈現出來,使訊息有效的進行傳 達。而構成空間的要素,王嘉玲(2014)曾提出相關說法,她認為博物館展示空間的要 素包含:(1)配置,它存在取決於展示物件與空間的關係,可分為中央集中型、線型、 輻射型、格子型、集中型;(2)動線,此要素則是人與展示物存在於空間的關係,可 大致分為非強制動線、半強制動線及強制動線。有關博物館展示設計之空間構成要素: 配置及動線分別整理如表 2-7 及 2-8 所示。. 18.

(28) 表 2-7 展示設計的空間構成要素-配置 學者. 項目. 內容 展示物件與展示空間之間的關係,以及各項位置的關係皆會 影響參觀者對其產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分述如下:. 1.. 物以物之間可將空間配置分為:. (1)空間中之空間. (2)相交疊之空間. (3)共通連續之空間. 黃世輝、 吳瑞楓. 空間配置. (1992). (4)相鄰接之空間. (5)相分離之空間。. 2.. 以整體的空間做配置則又可以分為:. (1)中央集中型、(2)線型、(3)輻射型、(4)格子型 黃于珊. 空間配置. (2001). 配置的重要性在於使參觀者於瀏覽過程不脫離順序,讓展示 內容的得以完整的呈現。.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19.

(29) 表 2-8 展示設計的空間構成要素-動線 學者. 項目. 內容 人與展示空間之間的關係。也是人與物件間的移動軌跡。 而動線的構成要素分別為:. 黃世輝、 吳瑞楓. 空間動線. 1.. 端點,展示空間的起點與終點。. 2.. 路徑:展示物件到另一個展示物件的移動路線。. 3.. 節點:促使參觀者於過程中選擇及判斷的位置,作為指. (1992). 吳江山. 標放置的理想位置。. 空間動線. (1995). 4.. 標誌:可辨識之符號,以提供參觀者辨識位置。. 5.. 展示物:放至展示物件的空間。. 是表現展示內容的故事大綱,其作用便是提供參觀者擁有流 暢的參觀過程 參觀動線的分類:. 黃于珊. 展示動線. (2001). 1.. 符合原規劃動線之移動方式。. 2.. 順勢右轉的動線方式。. 3.. 原路折返之動線方式。. 4.. 參觀中途直接走向出口之動線方式。. 5.. 逆向行進之動線方式。. 參觀動線意旨從展示的入口至出口行徑路線。針對博物館的 耿鳳英. 展示設計動線通常可分作: 參觀動線. (2003). 1.. 主動線:貫穿整體展示空間。. 2.. 次動線:使不同展示區塊相互連接。. 3.. 點動線:持續吸引參觀者,使參觀過程持續保有新鮮感。.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0.

(30) 2.2.4.2 造形 「造形」一詞,有賦予某一事物外型、形態、模樣或形狀的意思,亦可稱作一種 綜合感覺、知覺、記憶、表象、情感、想像及理解等心理的過程。而造形的字源始於 德文 Gestaltung,指透過某一事物的部分機能與結構詮釋該事物的整體,亦可稱為「完 形」(陳逸原,2005)。有關造形的定義整理如表 2-9 所示。 表 2-9 造形的定義 學者 翁英惠(1980). 內容 「造形」是人類思想與行為得整合。其涵蓋了一切可視可觸 得成形活動。 造形可依照藝術性表現和非藝術性的表現,以及有無實用性. 楊進(1994). 作區分。 狹義的定義是指以美的要素作為必要條件及目的,進而形塑 出的造形。 廣義的定義乃是透過人的視覺器官,將由外界所接受的訊息 轉換成有意義的「形」。. 林崇宏(2009). 而狹義的定義則是指人經由心中的意念或完形法則,完成形 的過程。 綜合上述兩點,整合為凡是透過創作者思考後呈現出可視及 可觸等知覺活動,皆可稱為「造形」 。.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所謂的造形要素,張建國(2003)認為即是人們在認知某一事物的造形後,透過形 式的表達,呈現出事物的性質要素。換句話說,設計師擷取事物的性質後將其表現出 來,使人們只需見到部分的性質要素便可以瞭解設計者欲傳達的內容,因此對於造形 設計者而言,掌握造形認知的要素是相當重要的工作。有關造形要素的資料整理如表 2-10 所示。. 21.

(31) 表 2-10 造形的構成要素 學者. 項目. 內容 形態的構成要素為形、色、質。其詳述如下: 1.. 形:意旨物體的外形、輪廓、形體、相貌,以及物體的 結構形式。而形態的基本構成為點、線、面、體四項。. 2. 翁英惠. 分為色光及色料兩大項目。. 形態要素 3.. (1980). 色:世界上的形態皆有色彩的要素,而構成形態的色可. 質:材質的表現可傳達造形欲傳達的內涵。而「質」在 形態中的涵義可分為兩項,其一為材質,意旨材料的組 織性質;其二則為質感,指物體表面視覺及觸覺的效果。 材質的特性來自於物理、化學及生物的結果,而質感則 是透過人的心理產生出的各種感覺。. 任何有意識的造形表現,無論是純粹造形還是實用造形,皆 有其目的性。而機能要素即是指為達成某項目的而存在的條 件,以及支持該條件的形態機構。在形態中主要包物理、生 理及心理三項機能,分述如下: 機能要素 翁英惠. 1.. 物理的機能要素:指有關材質、結構、運動等條件。. 2.. 生理的機能要素:指形態與生物的生活現象,其包含生 活現象的方便性、安全性、實用性及舒適性。. (1980). 3.. 心理的機能要素:指形態使人產生的精神狀態,其包含 透過視覺感受的和諧性、再存畫層面的包容性、時代文 明環境的價值性,以及生成條件下的經濟性。. 作為造形的審美要素,不僅局限於視覺美,還需檢視其價值 審美要素. 的意義。在造形的學門中,造形的出現關係了整個文化的 演進,即是人文、社會、自然、科學和哲學的綜合體。. 造形形態. 呂清夫. 形態不只是物體的外形,還包含物體的結構。形態一般分成 幾何形態與有機形態,亦可分為理性與感性。 色彩與形態是密不可分的關係,無論是任何造形都會有色彩. 造形色彩. (1984). 的存在。在造形的要素中,色彩比其他要素更能帶給人較強 的影響。. 造形質感. 在造形中,質感的訓練或觸覺的教育曾被列為最為重要的項 目。無論是質感、色彩、形態等皆是為了造形的完整性。. 22.

(32) 學者. 項目. 內容 「空間」一詞有相當多的定義與解釋,皆可被列為造形的要 素。根據空間的定義如下:. 造形空間. 1.. 指造形藝術所占有的物理空間。. 2.. 指繪畫上的幻影空間,也是平面表現的空間深度。. 3.. 指繪畫上表現的遠鏡感覺。. 4.. 指繪畫上德稍現實拼湊。. 5.. 指繪畫上抽象形色的相互關係。無論是形態還是色彩均 可有互異的遠近、強弱等關係。. 造形時間. 6.. 指浮雕上的深淺關係。. 7.. 指雕塑、工藝品上塊狀的立體關係。. 8.. 指室內設計上的空間關係。. 9.. 指建築設計上的空間關係。. 在造形中,動態、光線與聲音皆屬於時間的要素。隨著時代 的變遷,會動、會響、會亮的造形也隨之出現。 「形態」具有極為明顯的視覺特質,人可透過形的輪廓辨識. 造形形態. 三度空間的形體。形態的構成,主要透過點、線、面等原始 元素產生位置的安排、方向的特性及輪廓的形狀。 形態的色彩可分為色彩心理及色彩三要素,其分述如下: 1.. 造形色彩. 色彩心理:色彩可影響型的發展,更可以改變行的感覺, 造形的現象可透過色彩的心理,使人產生更大的心理與 生理震撼。 色彩三要素:主要根據色彩理論構成。. 林崇宏. 2.. (2009). 質感亦稱肌理,意旨材料的組織結構,每種構成的材料都有 造形質感. 其特殊的紋理及內在組織,而所謂的材質感則是指物體表面 的感覺,與色彩有相同的效果,可使人產生心理及生理的不 同感受。 造形的空間意義有相當多的解釋。在考慮空間時可包含許多. 造形空間. 條件,分別為視覺、心理、物理及實質狀況。 空間的形成可分為實體及實體周遭的虛空兩者。而空間類型 則有開放性空間及封閉性空間兩種形式。.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3.

(33) 根據上述整理的內容瞭解造形的基本要素可從各種面向進行探討,不同的主題及 不同的內容皆會影響造形在各項性質的變化。在展示設計的範疇中,郭長江(2003)曾 提過相關論述,他認為無論是總體規劃、平面設計、空間設計及細部裝修等,皆需要 在展示功能、材料、技術的部分將量體、比例、尺度、質感及色彩考量進去,而一個 完美的展示造形應具有良好的比例和適當的尺度,透過造形比例、尺度,以及其他要 素的搭配使博物館展示設計的造形能夠在富有變化的條件下仍不失統一性。因此以下 針對展示造形的尺度與比例進行資料的整理,如表 2-11 及 2-12 所示。 表 2-11 展示設計的造形構成要素-尺度 學者. 項目. 內容 在展示設計中,任何尺度都是以人體的標準尺寸為組織與設 計的基礎,而展示設計中的人體尺寸可分為靜態尺寸及動態 尺寸,詳述如下: 1.. 人體的靜態尺寸:又稱結構尺寸,是人體處遇靜態的狀 態下測得的尺寸。適當的造形尺寸可使參觀者產生舒適. 李遠、 宋春艷. 的生理及心理效果。 造形尺度. 2.. 基本動態尺寸:又稱機能尺寸,是人處於執行各種動態 下測得尺寸。適當的尺寸可以使展示物件以最有效最合. (2007). 理的方式傳達訊息給參觀者。 以人體於造形及空間關係的基本尺寸可分為平面尺寸及垂直 高度,詳述如下:. 朱淳. 1.. 平面尺寸:意旨空間分割與展示物件等要素的密度關係。. 2.. 垂直高度:意旨展示物件與參觀者的視線相對關係。. 1.. 陳列密度:指展示對象所占展示空間的百分比,其與展 示物件的視覺距離、展示物件的高度及展示物件的大小. 造形尺度. 有著密切的關係。. (2000) 2.. 陳列高度:指展示物件與參觀者的視線相對位置。. 24.

(34) 學者. 項目. 內容 尺度的存在主要與行走及觀看相關,因此無論是展示物件與 空間關係,還是展示物件與參觀者的關係,皆是以人體的標 準尺寸為基準。而尺度的要素可分為: 1.. 制定展示設計尺寸的基準點:. (1). 引入某一單位尺寸標準:透過制定標準的尺寸,使尺度 間產生比較,進而設計良好的尺度原則。. (2). 重視設計與人自身的關係研究:重視與參觀者的關係是 良好尺度的第二原則,合理的尺寸可讓參觀者與展示物 件相互協調,達到良好的溝通。. 張立. 造形尺度. 2.. 人體靜態及動態的尺寸計畫:. (1). 靜態尺寸:又稱結構尺寸,是人體處遇靜態的狀態下測 得的尺寸。. (2006) (2). 動態尺寸:又稱機能尺寸,是人處於執行各種動態下測 得尺寸。. 3.. 展示設計中的基本使:. (1). 陳列密度:指展示對象所占展示空間的百分比。陳列密 度沒有固定的標準,需透過展示性質、功能、觀眾流量 等因素進行調整。. (2). 陳列高度:指展示物件與參觀者的視線相對位置。從人 與機器的工程學角度分析,經常運用 0-250 公分,而人 的視覺最佳高度則是水平視線以上的 20 公分及以下 40 公分。.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5.

(35) 表 2-12 展示設計的造形構成要素-比例 學者 張立. 項目. 內容 展示造形的比例指的是量之間的比率。存在於部分與部分及. 造形比例. (2006). 部分與整體的關係。其中最重要的比例是黃金比例,另外還 有燈差數列、等比數列及調和數列。 比例是由數學分割方法得來,是指在一定範圍內存在於各種 形體間的相互比率關係。其主要可以分四大類,分述如下:. 林崇宏. 造形比例. (2003). 1.. 等差級數:每鄰數值差皆相同,呈現固定變化。. 2.. 等比級數:相鄰兩數的公比永遠為2。. 3.. 調和級數:以等差級數為分母的數列,富有取縣變化的 優美現象。. 4.. 黃金比例:是衡量自然美及人為造形美的準則。.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2.4.3 色彩 在展示設計中,不僅造形的塑造能對展示效果產生相當的影響,色彩的存在也佔 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展示設計在透過色彩的詮釋,可將展示的整體達到統一的效果, 亦可使參觀者產生最深刻且最直接的印象,不僅如此色彩的功能更是利於美化、營造 氣氛及空間劃分的有效工具(黃世輝、吳瑞楓,1992)。因此能善用色彩於展示設計的 設計師、研究員,便可將展示的呈現變得生動活潑,讓參觀者能於一場展覽中不斷對 內容保持著興趣,進而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Victor J. Danilov,1982/1988)。 關於色彩在展示設計的作用,其重點主要為色彩的知覺與情感,色彩本身具有引 起他人情緒的性質,隨著色彩進入人的視覺後,根據感知的速度與程度上的差異,反 映出不同的生理屬性,以及因經驗而對色彩產生相關係的心理屬性(張力,2006)。符 遠(2003)也曾對此提出相關論述,他認為色彩在展示設計中有一項相當重要的部分, 即是色彩產生的影響,色彩的視覺效果強烈,所以它不僅可以引起他人的注意,更能 引導參觀者對主題的聯想與心理,因此展示設計的色彩涉及大量色彩美學及色彩心理 的問題。根據以上論述,本研究在進行展示設計的色彩探討時,將針對色彩心理及情 感部分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其詳細整理如表 2-1 所示。. 26.

(36) 表 2-13 展示設計的色彩構成要素-色彩心理與情感(感覺) 學者. 項目. 內容 色彩的感覺,多產生於視覺的經驗。分述如下: 1.. 色彩的前進與後退: 前進-暖色系與彩度高;後退-冷色系與彩度低。. 2.. 色彩的膨脹與收縮: 膨脹-暖色系與明度高;後退-冷色系與明度低。. 任仲全. 3. 色彩感覺. 色彩的興奮與沉靜: 興奮-暖色系、彩度高、明度高;. (2001). 沉靜-冷色系、彩度低、明度低。 4.. 色彩的冷暖感. 5.. 色彩的輕重感. 6.. 色彩的華麗與樸實. 7.. 色彩的味覺. 8.. 色彩的導向. 27.

(37) 學者. 項目. 內容 色彩的心理效果大致可分為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在生理因 素的部分可細分為色彩與聲音、色彩與味覺、色彩與形狀; 而心理因素則可以分為色彩的嗜好、色彩的聯想及色彩的象 徵。 1.. 生理因素:. (1). 色彩與聲音:最早提出色彩音階理論者為牛頓,他認為 Do 到 So 的排序就如同光譜的紅色到紫色。. (2). 色彩與味覺:味覺與色彩的關係,取決於人對於食物的 經驗,以此作為理論基礎。簡述如下:. 朱介英. 色彩心理. A.. 綠色:為果實未成熟的顏色,衍生出如酸澀之感。. B.. 橙色:果實成熟的顏色,給予人是甜蜜、順口的感覺。. C.. 黑褐色:暗無生機,給人苦澀之感。. D.. 紅色:給人如辛辣之感。. E.. 灰色:混著之色彩,如泥土的顏色,亦是苦澀的感覺。. (3). 色彩與形狀:色彩與形狀是滿足視覺造形的兩項經典要 素。透過兩者相輔相成的關係使色彩賦予情感,形狀賦. (2004). 予外在形態,讓欲傳達的訊息更加完整。針對色彩與形 狀的關聯性有著各家的說法,而此部分則歸類如下: A.. 紅色:穩定、厚實、強烈、重。 康定斯基將其定位為 90 度直角,具有正方形的特徵。. B.. 橙色:安穩、敦厚、溫和。 康定斯基將其定位為 60 度直角,具有正方形的特徵。. C.. 黃色:明朗、積極、敏銳、活躍。 康定斯基將其定位為等腰三角形的特徵。. D.. 綠色:冷靜、清涼、自然、寬廣。 康定斯基將其定位為 80 度銳角,具有六角形的特徵。. E.. 藍色:輕盈、柔和、寒冷、飄渺。 康定斯基將其定位為 190 度,具有圓形的特徵。. F.. 紫色:柔和、虛無、變幻、獨立。 康定斯基將其定位為 120 度,具有橢圓形的特徵。.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A study on the spatial orientation ability for sixth grader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using three-dimensional view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are no longer walled gardens with ‘keep out’ signs, but open and exciting hubs offering us an intellectually charged socket into which we can all plug when in need of

Optim. Humes, The symmetric eigenvalu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 Math. Rohn, An algorithm for solving the absolute value equation, Eletron. Seeger and Torki, On eigenvalues induced by

Co-developed by the Hong Kong Palace Museum and the Education Bureau, this teaching resource offers exciting learning content from the Museum's opening exhibitions that bring to

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Korea. Singapore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孔憲紹博士伉儷中醫藥博物館是香港首間以中醫藥為主題的博物館,主要分為中 醫展覽廳及中藥標本中心。展覽廳內共有六個區域,如「歷代中醫藥展區」 、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