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台灣立法院於 2010 年 5 月 18 日三讀通過「環境教育法」草案,6 月 5 日總統 正式公告。這開創台灣環保新紀元,使台灣成為繼美、日、韓、巴西之後,躋身少 數將環境教育立法的國家。推動環境教育的目的,在促進國民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 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增進全民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

促進社會正義,培養環境公民與環境學習社群,以達到永續發展(行政院環保署,

2010)。

人類正站在全球氣候劇烈變遷、自然資源逐漸枯竭、生物多樣性耗損、疾病擴 散頻仍、糧食分配不均、貧窮人口不斷增加等關鍵問題的十字路口上,大自然失衡 的現象讓人類開始反思:過去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否全然正確?今後發展方向如何在 自然承受範圍與人類需求間取得平衡?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就是承載 這時代各種重要思潮的方舟,希望扭轉地球當今失衡的發展模式,追求人類更長久 的和平與繁榮。對永續發展而言,教育是關鍵。永續發展教育是指經由教育過程,

達到環境、社會及經濟的永續發展。近年全球對「永續發展」的共識是:能滿足當 代的需求,同時不損及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之發展。「永續發展教育」的範疇不僅 涵蓋了「環境教育1」,還包涵經濟發展、社會文化領域。永續發展教育是一種動態 的概念(dynamic concept),這新教育觀點設定:所有年齡層的人都有責任去創造和享 受的一個永續的未來。所以永續發展教育有相當寬廣的詮釋,至今還未出現一個標 準核心的定義。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03 年正式提出:聯合國永續發展教育十 年計畫 2005-2014(United Nations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5-2014,簡稱 DESD,2005-2014),在永續發展教育眾多目標中,藉機再強調教育和 學習角色的重要性,以落實永續發展教育的精神。

國際地理學會地理教育委員會(IGU-CGE)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提出 的「聯合國永續發展教育十年計畫 2005-2014」(United Nations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5-2014)有共同的看法,認為永續發展教育有助於建立一 個理想的世界,人人都有機會獲益於良好的教育,並且學習永續未來和社會轉型所 需的正面價值、行為與生活方式。因此,國際地理學會地理教育委員會 2007 年宣 布「地理永續發展教育盧森宣言(Lucerne Declaration On Geographical Education for

11977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蘇俄伯利西(Tbilisi)國際環境教育會議中,對環境教育所下的定義如下:「環境教育是一種 教育過程,在這過程中,個人和社會認識他們的環境以及組成環境的生物、物理和社會文化成分間的交互作用,得到知識、

技能和價值觀,並能個別地或集體地解決現在和將來的環境問題。」

2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 」,提議將永續發展的典範整合到全世界各區域和各階段 的地理教學(陳哲銘、王耀輝 譯,2008)。

「永續發展」概念的出現,就是要檢視人類過去發展道路上的錯誤,讓我們重 新思考今後發展方向與目標。目前國人對於「永續發展」這個名詞早已耳熟,但是 熟知「永續發展」概念者並不多,國內在永續發展方面之研究正在起步階段,因此 藉由教育來推動永續發展是最適當的方式(葉國樑等,2005)。環境教育的基本理念,

是為了人類能長久在安全穩定的地球環境中永續發展(汪靜明,2000)。而永續發展 教育所追求的環境目標中,也提到必須保護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包括控制環境汙 染、改善環境品質、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證以永續的方式使 用再生性資源、使人類的發展維生在地球環境負荷能力之內。

我國於民國九十學年度開試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其中環境教育明定為九年一貫 課程六大議題之一(教育部,2001),必須融入七大學習領域之內,由此可知環境教 育在九年一貫課程中的重要。而就環境與永續發展教育的發展而言,藉由國民教育 九年一貫課程的教育改革,在重新擬定課程目標的時機中,將環境與永續發展教育 的理念、目標、內涵、教學與評量融入於國民中小學的課程綱要,確實是推動學校 環境與永續發展教育的重要機會。在推動永續發展教育之前,則需要瞭解學生對於 永續發展教育的認知程度與態度感受,以利於環境教育和永續發展教育概念融入於 地理教學設計中。

二、研究動機

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中提到:「教育在永續發展的推動及培養個人思考 環境與發展議題的能力方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達成環境與倫理上的 覺知、價值與態度、技能及行為等」。二十一世紀議程訂定環境教育成為世界公民 必備的通識,也是國際共負的責任,更確立永續發展為各國發展的具體方向。許多 國際性的活動也提出了許多行動方案,而這些行動方案都強調「改變」,而改變的 重要且根本途徑之一,就是透過教育來改變個人的態度和行為,使每個人都擁有適 切的環境素養和正確的環境行為(王鑫,1994)。

1997 年 12 月,來自 83 個國家的政府、跨國政府與民間團體的代表,在希臘的 塞薩洛尼基(Thessaloniki)召開「環境與社會的國際會議」,以永續發展的教育與民眾 覺知為主題,發表了 Thessaloniki 宣言。在該宣言中「再確認教育對人類管理自己 的生活、自己的選擇與自己的責任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並建議所有國家必須整合正 規與非正規的教育,成為關切環境、貧窮、人口、健康、食物安全、民主、人權、

2國際地理學會連結聯合國永續發展教育十年計畫,宣言由 Hartwig Haubrich, Sibylle Reinfried 與 Yvonne Schleicher 起草,公告於委員會網站首頁,並經由本會委員們加以評論與世界各國代表修正 及進行最終討論後,於 2007 年 7 月 31 日,瑞士盧森所舉辦的國際地理學會地理教育委員會區域 研討會通過並公告之。並推薦本宣言的原則做為全世界地理學者和政府落實永續發展教育的基礎。

3

和平的永續發展教育」(UNESCO and Government of Greece,1997)。

2006 年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國際研討會中,所邀請的日本武藏科技大學環境資 訊研究所學者 Masahisa SATO(日本 JICA 永續發展教育規劃專家、亞太地區 UNESCO 永續發展教育資深專家)指出:永續發展教育是結合提升基本教育品質、環境運動 與環境教育等元素而成,其內涵從:以教育的手段來達成環境品質的提升的單一面 向開始,演進到透過參與式的學習及利益關係人夥伴培力之環境、社會、經濟與各 式的全球議題等多元關注,最終期盼能以行動及具體的參與,達成一定程度的社會 改變,進而推展至全球的永續發展。

1997 年政府成立了「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訂定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 綱領及行動計畫,並由教育部長擔任召集人,該會第一次委員決議,即由教育部環 境保護小組研擬「學校永續發展教育計畫」,我國政府對永續發展教育的重視由此 可知(黃朝恩 等,2007)。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也體認到教育在國家永續發展中所應 扮演的角色,因而提出「邁向二十一世紀 — 教育部永續發展環境教育行動策略」, 並擬定三個目標:1. 遵行我國憲法基本國策,進行環境保護、生物保育及資源利 用等永續發展觀念之教育工作;2. 使全民認識環境問題,瞭解並關切資源與生活 環境間的關係,進而成為維護生態平衡及環境品質的實踐者;3. 藉由教育過程培 育具有環境素養之公民,使全民獲得保護及改善環境所需之倫理、知識、態度、技 能及價值觀(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1998)。基於此,教育在永續發展的推動上扮演 舉足輕重的腳色。

本研究藉由永續發展教育脈絡之整理,瞭解其背景、定義與目標。但是永續發 展教育包含面向廣泛容易模糊世人觀點,因此進一步檢視永續發展教育與環境教育 間的關係。再者,本研究主旨在探討臺灣國中地理教育落實永續發展教育之情形,

因此,首先探討我國九年一貫環境教育議題融入社會學習領域之特點,找出環境教 育能力指標融入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的對應關係,進而設計永續發展教育概念的 知識與態度問卷,以瞭解國中生對永續發展教育概念之認知和態度。依據九年一貫 社會學習領域和環境教育能力指標設計之問卷,不僅可做為地理教師評量學生學習 是否達成各項單元目標的能力指標,學生的問卷回饋也可當作教師未來教學之重要 參考,更提供未來環境教育和永續發展教育概念融入地理課程設計方向之參考。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一、 研究目的

本研究在探討臺灣國中地理教育落實永續發展教育之情形,欲瞭解目前國中學 生的永續發展教育知識、永續發展教育態度的狀況,並探討不同社會人口學變項的 國中學生與永續發展教育知識、永續發展教育態度三大變項間的關係,以利提供地 理教師未來教學參考,以及未來永續發展教育融入相關課程設計方向的參考。主要 目的有以下五項,茲分述如下:

(一)、探究九年一貫環境教育議題融入社會學習領域之特點與關係。

(二)、瞭解研究對象的永續發展教育知識的程度。

(三)、瞭解研究對象的永續發展教育態度的感受。

(四)、探討不同社會人口學變項的研究對象,與其永續發展教育知識間的關係。

(五)、瞭解不同社會人口學變項的研究對象,與其永續發展教育態度間的關係。

二、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九年一貫環境教育議題融入社會學習領域之能力指標對應關係為何?

(二)、研究對象的永續發展教育知識程度現況為何?

(三)、研究對象的永續發展教育態度感受現況為何?

(三)、研究對象的永續發展教育態度感受現況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