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重要性,第二節為研究動機,第三節為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四節為名詞釋義,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茲分述如 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本節說明研究背景,介紹服務學習實施現況以及重要性。

壹、研究背景

一、志工生活向下紮根

近來臺灣興起一股志工服務熱潮,從服務中獲得心靈層面的提升,服 務與被服務的雙方,都可從中獲益;因此,不論是政府、民間組織或是企 業,都大力推行志工活動。志工服務的概念也轉向教育扎根,教育部在 2007 推動大專院校服務學習,鼓勵大專院校辦理相關業務及課程實施,亦鼓勵大專院 校學生社團的志工服務活動(林至善,2012);在國民教育方面,九年一貫中的

「人與社會」,強調關懷周遭的人、事、物;在十二年國教中,更強化「從服務 中學習」的歷程,因此設計了「服務學習時數」作為升學的排序項目之一,也就 是學生從事社會服務的一個證明,更鼓勵學生能在服務的過程中體會志工的精神 以及服務的意義與價值。

二、服務學習施行現況

在免試入學辦法中,不論高中職或五專,在眾多比序項目中,如「多元學習 表現」、「幹部」、「社團」、「體適能」、「才藝競賽」…等,大部分都採納「服務學 習時數」,使升學管道不再只重視單一成績,更重視全人發展,落實「德」、「智」、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體」、「群」、「美」。然而,教育現況是如何呢?「教」不一定導致「學」,更不 一定產生「會」。由上至下的政策推廣,真能「教會」學生嗎?

研究者任職於新北市美美國中(化名),學校除了每周二天的「國文」、「英語」

語文共讀、一周一天各年段的晨會時間,剩下二天的早自習,由導師安排晨間閱 讀或是處理班務。教務處每年舉辦「語文領域競賽」、「段考社會科非選擇題達人 賽」、「閱讀高鐵號」,鼓勵學生課內外知識、才藝皆備。輔導處開設「小巨人班」、 和高職合作的「技藝班」、培訓選手參加校外「技藝競賽」,鼓勵學生發展興趣與 技能。學務處推動「服務學習」,鼓勵學生在放學後自行前往學務處登記校園打 掃,或是到各處室擔任小義工。學生在全方位的各式各樣活動下,理應降低壓力,

快樂學習。但事實上,因為存在「會考」必考的壓力,學生放學後,仍被家長要 求去文理補習班,甚至因為超額比序項目中有「技藝競賽」,各式各樣的藝能科 補習班如雨後春筍般湧出(龔霈鏵 ,2012)。以往學生只需要衝刺學科成績,現 在卻連藝能科也得補習;學科進度的壓力下,早自習、自習課也只是安排更多的 考試,少有時間讓學生自習溫書,較難落實大量閱讀書籍的目的。多元學習項目 下的「服務學習」,希望學生走出學科知識的框架,和他人互動,貢獻自己的所 長,在經驗與實務體驗的回饋下,達到「做中學」的成效。然而,依研究者在教 育現場的觀察,臺灣目前仍處在升學導向的教育模式,家長和學生斤斤計較服務 學習的時數,一窩蜂的搶著做服務學習,深怕漏掉任何一分,也不願意吃虧多做 一小時;學校配合縣市教育局規定,必須提供足夠的校內外服務時數,在人力不 足的情況下,難以找到專責教師帶領學生省思服務學習;且為了安全考量,大部 分的服務學習方式都是以擔任各處室小義工、愛校服務整理環境、協助大型活動 布置、擔任晨會司儀、負責校慶音響設備…等,難以走出校園,和社區發展自然 無法緊密聯繫。且學生課後執行服務學習,往往是清掃校園,有時趁檢查的老師 沒有留意,躲在陰涼處聊天、揮舞掃帚、甚至打架,失去「服務」與「學習」寶 貴的體驗。有些學生選擇到校外服務,但學校方面只負責登錄時數,學生在服務 過程中缺乏專責教師引導,在規定的上限時數一滿後立刻走人,沒有反芻思考的 機會,更無法實際運用學校所學的知識。甚至因為言行舉止不佳,造成被服務端,

例如社區圖書館、社區文化中心、社福單位的困擾,引起學校和社區之間的誤解,

難以建立友好關係。每到學期末結算服務時數時,總有一群學生慌慌張張的跑來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學務處要求補做服務學習;而學校方面為了讓平日沒有服務時數的學生順利拿到

「多元學習」的分數,大量開設服務學習時間,卻沒有足夠的師資帶領與檢核,

學生嬉鬧亂成一團,毫無所學,也未能達到服務學習的真諦;潦草的執行方式,

造成每年有無數的偽志工產生。

貳、本研究之重要性

「服務學習」儼然已成為近年來升學比序項目中的熱門話題,教育部青年發 展署於 2014 年召開服務學習第一屆年會,廣邀學者、各界人士與社會大眾探討

「服務學習」在國內外施行的方式,以及實務工作探討。教育部更將 2015 年訂 為「服務學習年」,期盼以「做中學」的方式,結合社會資源,回饋當地社區(教 育部青年發展署,2015)。

研究者身為教育現場第一線的導師,每日和學生相處,深知品德教育的重要 性,更希望藉由「服務學習」的實施過程,回應社區需求,活化社區發展,將品 德向下扎根,型塑公民意識與並促進社會參與,最終培養全人教育。

第二節 研究動機

教育政策往往是立意良好,但執行起來卻需要經過很長的陣痛期。仿照國外 制度的十二年國教,學到了皮毛,卻沒有精髓,導致學生疲於奔命,家長和老師 也跟著起伏不定,生怕疏漏任何能為學生加分的機會。而教育部在十二年國教下,

推動「多元學習」發展,正是希望打破升學主義的傳統教育思維,並與國際教育 趨勢接軌。

由免試升學超額比序項目加入「服務學習」項目,可見臺灣教育環境在數十 年考試領導的升學制度下,品格教育逐漸被重視。為了讓學生透過服務學習達到 免試升學排序項目比,這也是開啟研究者想施作服務學習體驗式課程的動機之 一。

從正式課程轉化為教師操作執行的運作課程,到學生實際體會的經驗課程,

其間必存在落差。服務學習是種「體驗課程」,但卻缺少正式課程般經過設計,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也缺少教師操作課程時給予學生的協助引導。體驗完後,沒有回饋,也沒有反思。

許多大專院校已經服務學習納入與課程相結合的一部分,但國中卻很少見到。服 務學習已然成為重大的教育政策,在學校教育中,勢必融入課程教學。服務學習 是一種經驗課程,需要經過事先的討論、培訓、執行、反思、回饋,耗費的時間 較長,也需要教師從旁引導協助,若能結合課程施作,學生才能從中獲益。目前 透過免試升學比序排序項目可做為學生從事服務學習的誘因,但缺少老師引導,

學生茫然無目的掃地,既沒有實際應用所學,或是學到新的技能,甚至不知為何 而服務,失去了原本「服務學習」的精神!甚至發展出議員、里長為了服務選民,

可以幫忙認證幽靈時數。在種種怪異的情況下,學生學到似是而非的觀念。研究 者發現臺灣在過去的教育模式中,師長總是叮囑學生課業的重要性,忽略引導學 生人際互動、關心社會時事、扶助弱勢…,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的學生進入職 場卻產生不適應,無法用「在學校中老師教的知識」解決問題,甚至逃避、不解 決問題,抗壓性低,因而被戲稱為「草莓族」、「水蜜桃族」(室館勳,2011)。服 務學習不單只是一種社區服務,更是一種經驗教育的模式,青少年主動透過有計 劃安排的服務活動與結構式設計的反思過程,從中學習與發展(林萬怡,2005;

黃玉等,2009)。服務學習之所以重要,在於學生能從「做中學」參與社區的發 展,並在服務前整合所學的知識、技能,在服務過程中實際操作運用,在服務後 省思、回饋,培養推己及人的精神。然而,學生在執行服務學習上,散漫不經心,

學校教育在此卻是缺席,沒有提供適當課程與引導。

為了從教育著手,改正學生的不當觀念,這是開啟研究者想將「服務學習體 驗課程」結合課程施作的動機之二。

教育的功能正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的功能是將組織過的課程呈 現給學生,學校的功能則是匯集眾多因素的場所(梁雲霞譯,2008),繼而達到 培養學生具有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服務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透過討論、

多元的學習方式,促進同儕合作,解決問題,更可增進人際發展;社會教育學家 曾提出:「做為社區的每一份子,都必須參與社區每件事務」,杜威也曾提出學校 教育不應忽視社區的需求與人群的關係(莊貴珍,2005)。參與社區發展能使學 生對社會有認同感,願意從付出中學會感恩的心、推己及人的精神,落實生命教 育。有利於學生的全人教育則是研究者實施「服務學習體驗課程」的動機之三。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動機,研究者為改善「服務學習」的形式化,提升學生主動參與社 區公共服務的意願,促進國中學生全人教育的發展,展開本次研究。

壹、研究目的

研究者欲探討教師將「服務學習」概念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的情形,

並觀察國中學生在進行體驗課程後,對於「服務學習」的想法是否有所改變並且 是否能落實在生活中。具體言之,本研究希望達成以下幾項目的:

一、教師設計適用於國中生的「服務學習體驗課程」。 二、探討實施「服務學習體驗課程」的狀況。

三、評鑑「服務學習體驗課程」實行後的學習成效。

四、探討教師的專業成長歷程。

貳、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擬定的研究問題如下:

根據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擬定的研究問題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