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縱觀臺北都市空間的發展歷史,戰後民國初期的臺北市都市計畫與日治時 期都市計畫息息相關。臺北市現代都市計畫最早可追至 1930 年代由日本所施行 的「市區改正計畫」,雖然在規劃方面較多制度偏向殖民時期暫時性的過渡計 畫,而非現代真正的都市計畫,但是也為日後臺北都市空間的現代化奠下基礎,

直至 1945 年國民政府來臺,才對日治時期原有都市的計畫進行部分的更動。

整體而言,臺北市現有的都市計畫體系並未因政權的易主而產生根本性的 改變,而戰後都市重建所吸引的新移民,則讓臺北市立即面對下階段都市化的 挑戰。1960 年代是戰後臺北都市計畫體制改革的第一個時期。在引入國外專家 學者的都市計畫觀念與體制的同時,也連結了 1970 年代與 1980 年代臺北的快 速都市化。到了 1990 年代臺北市都市計畫制度再度進行大幅度的變動,除了都 市發展局的設立外,以整區規劃的都市設計逐漸體制化成為臺北市都市設計的 常態。

鑒於臺北都市內部發展難以再有大型開發建設,近年來臺北市政府逐漸將 發展目標從硬體建設轉換為對既有的都市文化等軟體的發展。在此發展脈絡 下,近年來臺北市開始以軟都市主義(Soft Urbanism)來發展都市內部的公、私 有閒置土地,企圖配合既有的都市文化結合創意產業與提升都市生活品質來達 成都市治理的目的。

然而軟都市主義的操作,常涉及對於都市舊有文化的排除與融合,這是一 個需要被提及的發展面向,Pratt(2010)提及,若只是參考國外的成功案例而忽 略文化上的差異,只會加速對於都市內既有文化的破壞。而回顧臺灣近年來都 市內文化資產保存與再生策略,過去多著重於古蹟保存與再利用,這種注重單 點古蹟保存與再生的策略。但是這種將文化資產與周圍社區脈絡切割的經營方

- 2 -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帶來培育。因此軟都市主義希望藉由新美學文化 為地方帶來不一樣的激盪,並藉此為在地鄰里帶來省思與文化活動,並動員與 融入傳統社區與居民,最後達成以文化創意為導向的都市再生(臺北市都市更 新處,2013a;林崇傑,2012)。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都市再生前進基地,除了為臺北帶來地方產業的改變,但同時也能帶來地 區仕紳化(gentrification)的嚴峻課題,以臺北現今八處 URS 據點中的華山大草原 為例,1986 年因鐵路地下化的都市發展政策失去貨運機能,空間使用轉為閒 置;2009 年起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期待再生原本閒置已久的場域空間,以都市再 生前進基地(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 URS),重新出發後成為 URS27,在經過 市府與房屋市場的宣傳下,今日華山大草原儼然成為臺北都市中的高級地段,

- 3 -

URS329則是以北街過去的碾米廠作為宣傳,推廣在地飲食文化。

承上所述,自URS政策作為領頭羊投入迪化街再造後,近年來迪化街不論在

- 4 -

(二)迪化街地方行動者如何應對仕紳化的快速發展 (三)URS基地的行動者網絡如何與在地互動

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迪化街仕紳化是如何形成以及迪化 街未來該如何應對仕紳化帶來的改變。由於研究範圍會涉及地方居民、商家對 迪化街的記憶與認同,故本文採質性研究的方式進行,並配合參與觀察、半結 構訪談與次級資料收集來整合分析。

第三節 章節架構

在後續章節中,第二章文獻回顧主要是藉由對迪化街發展歷程與治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