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特殊教育的發展是國家教育進步的重要指標,也是實現教育機會均 等、因材施教及有教無類等教育理想的重要措施,而延長教育年限,則 是特殊教育發展的目標趨勢。

教育部於民國 89 年提出「身心障礙學生十二年就學安置四年實施計 畫」(教育部,2000b),目標是輔導身心障礙學生都能充分升學高中、高 職,以獲得接受適性教育的機會;此計畫自民國 90 學年度實施迄今,就 讀高中職綜合職能科學生人數持續成長,自 90 學年度 2,613 人至 99 學 年度的 4,533 人(教育部,2010),成長近二倍。惟智能障礙學生是一群 異質性相當大的群體,每個人的學習特徵都不完全相同,在學習上常遭 遇困難(林惠芬,2006),而學校生活經驗是影響青少年困擾的主要因素,

學校各項教學措施安排失當,都可能帶給學生不良適應(莊明貞,1985)。

適應不良的人,在學業動機、學業成就、學習持續性、學校參與、學習 準備渡和學業競爭上皆較差(Spencer,1999);同時,可能在自我方面缺 乏安全感,過度的自我防衛、從眾、反社會傾向,表現不成熟的社會態 度與行為 (劉雅芬,1985)。因此,促進學校中全體學生的行為適應,是 學校輔導工作的主要目標,亦是學校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吳武 典,1997)。故探討高中職綜合職能科學生的學校適應情形,確有其必要 性,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身心障礙學生十二年就學安置計畫,在學生安置需求不斷增加的情 況下,也產生了諸多問題,如:社區化安置理想仍有執行上的困難、安 置結果未符合學生興趣、事前宣導不夠、高中職學校特殊教育服務配套 措施不足、安置入學學生與其他同學能力差距過大、縣市教育局對安置 作業程序不熟悉,無法順利推動安置工作、高中職學校開缺意願及安置 容量不足等(呂偉白,2003;金慶瑞、王家玲,2003;周台傑口述,徐 藝華紀錄,2002)。至於在智能障礙學生的安置方面,最大的問題是無法 社區化就近安置,其次為缺額不足(黃桓萱,2009)。林寶貴(2000)指

出:鑑定、安置如果發生下列的錯誤:1.沒有鑑定出應該接受特殊教育 者 2.不被一般學校所接納 3.安置錯誤或安置不當,則不但特殊學生不能 得 到 適 性 的 教 育 , 整 個 特 殊 教 育 的 投 資 也 造 成 浪 費 。 Ysseldyke 、 Algozzine 與 Thurlow(2000)亦認為如果有不適當或偏差的鑑定及安 置,將限制了學生可能的發展與學習機會。因此,惟有透過適當的鑑定 及安置,學校提供學生合適的教育及相關服務,才能落實特殊教育的目 標,故探討十二年就學安置實施情形,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目前國內有關身心障礙學生學校適應研究,其研究對象多為就讀普 通班之身心障礙學生,有視障、聽障、肢障、腦性麻痺、學障、自閉症、

智能障礙類等類別(王華沛,1990;林怡杏,2007;林怡慧,2006;胡致 芬,1988;高佑仁,2005;許天威等,2002;陳麗君,1995;張照明,

2003;張聖莉,2008;詹文宏、周台傑,2006),針對就讀特殊教育班之 身心障礙學生者,主要為國中、國小階段(王天苗、范德鑫,1998),高 中職階段的篇數較少,且追蹤調查身心障礙學生在接受十二年就學安置 後的學校適應狀況者,更是闕如,故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研究者參與教育部中部辦公室辦理之「臺灣省及金馬地區身心障礙 學生十二年就學安置計畫」多年,所接觸到的家長、老師常反映安置未 能適性,未落實社區化就近原則,而實際擔任高職綜合職能科教學時,

也常發現學生學習動機低落,自我概念較差,常有行為問題發生,與普 通班學生互動不足等問題,故探討十二年就學安置高中職綜合職能科學 生學校適應情形,瞭解學生目前在校所遭遇的困難與解決之道,應是十 二年就學安置計畫中重要的工作項目。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根據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提出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十二年就學安置高中職綜合職能科學生學校適應的現況。

二、比較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十二年就學安置高中職綜合職能科學生學校 適應的差異。

三、比較不同學校背景變項十二年就學安置高中職綜合職能科學生學校 適應的差異。

四、瞭解十二年就學安置高中職綜合職能科學生學校適應遭遇的困難與 解決之道。

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十二年就學安置高中職綜合職能科學生就學輔導 之建議。

根據研究目的,提出以下待答問題

一、十二年就學安置高中職綜合職能科學生在整體及各分項學校適應現 況為何?

二、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十二年就學安置高中職綜合職能科學生學校適應 差異為何?

(一)不同性別之十二年就學安置高中職綜合職能科學生,在整體及各分 項學校適應是否有差異?

(二)不同障礙類型之十二年就學安置高中職綜合職能科學生,在整體及 各分項學校適應是否有差異?

(三)不同障礙程度之十二年就學安置高中職綜合職能科學生,在整體及 各分項學校適應是否有差異?

(四)不同上下學方式之十二年就學安置高中職綜合職能科學生,在整體 及各分項學校適應是否有差異?

(五)不同上下學交通時間之十二年就學安置高中職綜合職能科學生,在 整體及各分項學校適應是否有差異?

三、不同學校背景變項十二年就學安置高中職綜合職能科學生學校適應 的差異為何?

(一)不同學校類型(高中、高職)之十二年就學安置高中職綜合職能科 學生,在整體及各分項學校適應是否有差異?

(二)不同學校屬性(國立、私立)之十二年就學安置高中職綜合職能科 學生,在整體及各分項學校適應是否有差異?

(三)不同學校所在地之十二年就學安置高中職綜合職能科學生,在整體

及各分項學校適應是否有差異?

(四)不同主修學程之十二年就學安置高中職綜合職能科學生,在整體及 各分項學校適應是否有差異?

四、十二年就學安置高中職綜合職能科學生學校適應遭遇的困難與解決 之道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十二年就學安置

十二年就學安置是指教育部為配合一般學生升學高中、高職之多元 入學方案,並輔導國中畢業身心障礙學生順利升學、發展潛能,依「完 成國民教育升學輔導辦法」規定,由各主管教育機關(臺北市政府、高 雄市政府、教育部中部辦公室)自訂規定辦理之身心障礙學生十二年就 學安置計畫。

本研究所稱「十二年就學安置」是指教育部中部辦公室辦理之「臺 灣省及金馬地區身心障礙學生十二年就學安置」,並以智能障礙類升學高 中職綜合職能科為研究範圍。

二、高中職綜合職能科學生

本研究所稱高中職綜合職能科學生,是指 99 學年度第 2 學期就讀於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負責之國立及臺灣省私立高級中等學校,經註冊在籍 之綜合職能科學生,並以一年級為研究範圍。

三、學校適應

本研究所稱學校適應,從概念型定義來看,是指學生在學校生活的 適應情形,及學生在學校生活中與學校環境產生的一系列互動關係及動 態歷程(林清江,1978;林進財,1992;張春興,1989;黃春枝,1999)。

從操作型定義來看,學校適應指高中職綜合職能科學生在研究者自 編之「高中職綜合職能科學生學校適應調查問卷」的得分情形而言,內 容包含校園生活、課業學習、人際關係、自我概念、生涯準備及對學校 支持系統的意見等六個層面,得分愈高者,代表其學校適應愈好,得分 愈低,則表示學校適應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