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毒品問題之面向

第二節 美國眼中之毒品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美國眼中之毒品

美國在反毒國際建制形成的過程中,一直扮演主要的推手76。建制形成後,

也不吝於使用其國力執行反毒政策,使美國與國際建制對於毒品之定義與分類如 出一徹,因此不再贅述,而將重心放在美國如何看待毒品問題對其國家造成之影 響以及其毒品政策所中著重之面向,以了解美國制訂對拉丁美洲反毒政策的認知 層面。

壹、美國如何看待毒品問題

美國從尼克森總統(Richard Nixon)對毒品宣戰,將不論是毒品持有者、吸食 者、販賣者一律罪刑化處理,之後就職的總統也持續在美國國內外加強取締毒品 及其相關犯罪,並且開始一系列的反毒宣導活動。以下將以政府文件,例如:總 統行政決策(Presidential directives)、美國司法部(Department of Justice)從 2003 年 到 2011 年間由國家毒品情報中心(National Drug Intelligence Center)所發佈的國家 毒品威脅評估(National Drug Assessment)等歸納出美國如何看待毒品問題,以了 解美國毒品政策形成之根源。

一、毒品對於日常生活的威脅

藥物濫用被捕者監視計劃(The Arrestee Drug Abuse Monitoring Program )調 查美國十個城市顯示藥物濫用與犯罪活動有強烈的正向關係。在 2010 年的調查 中,對於現行犯進行是否吸食毒品測試,在九個城市中有 60%的現行犯呈現陽性 反應。其中,古柯鹼和甲基安非他命(methamphetamine)最為危險。根據美國毒品 威脅調查(National Drug Threat Survey)收集美國各州執法單位以及研究中心等資

76張安勇,〈多邊體系的重建與單邊利益的訴求 ──以美國批准聯合國「一九六一年麻醉

品單一公約」為中心 (1948-1967)〉,《歐美研究》,第36 卷第 2 期 (民國 95 年 6 月),頁315-35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訊顯示古柯鹼自 2010 年後被甲基安非他取代前是「對於美國社會最具危險性的 毒品」,這兩項毒品的來源多來自於墨西哥販毒集團。古柯鹼的流通以及吸食常 伴隨著暴力和相關犯罪活動。美國執法部門表示在古柯鹼流通過程中所經手的犯 罪組織,小至地方性地痞流氓,大至龐大的跨國販毒集團,當古柯鹼進入另一個 新地域時,這些犯罪組織可能因對立關係或是為了維持其對於該區的掌控而造成 謀殺、武裝強盜、械鬥77等暴力活動,造成社會損失及不安全。而吸食古柯鹼者 多會涉入武裝搶劫或是竊盜,以支付購買古柯鹼的費用;甲基安非他命則是在眾 多毒品中對於暴力犯罪以及竊盜相關犯罪被視為是關聯性最高的始作俑者。甲基 安非他命在製作過程中所需利用到的化學物品具有易燃性,常造成製成甲基安非 他命製造場所及周邊相當不安全,具有可能發生火災或是爆炸的危險,化學物品 常被製造者隨意丟棄,造成環境污染。美國政府每年編列百萬預算修復甲基安非 他命對於環境造成的後果。再者,有些製造場所就位於住家,在製造過程中造成 的氣體對人體也具有危害,如果製造者具有父母或是孩童監護人的身份,對於在 場孩童的健康及生命安全有很大的威脅性。

另一方面,在緝毒執法的過程中,執法人員與某些社群會有摩擦與衝突,因 為有些執法人員出於自身價值觀及信仰對於某些種族或是外表的人具有成見,造 成執法不當之事時有所聞,像是對於非洲裔或是拉丁裔具有特定的成見78,此造 成種族偏見持續存在,成為美國社會熔爐的一道裂痕。

二、毒品對於整體社會的成本花費及經濟影響

美國國家毒品情報中心(National Drug Intelligence Center, NDIC)估計每年因

77 “Drug Threat Assessment 2003, ” National Drug Intelligence Center &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http://www.justice.gov/archive/ndic/pubs3/3300/3300p.pdf2003, accessed April 5, 2015.

78 Sayaka Fukumi, Cocaine Trafficking in Latin America ( Aldershot: Ashgate), p.9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毒品或是藥物濫用所損失的金額達一千兩百億美元的生產力損失,其中原因包括 吸食毒品或是藥物濫用後喪失能力,須待在家中或是醫院治療的人力喪失。因吸 毒犯法被監禁,社會對於監禁吸毒犯法者所流失的生產力造成達四百九十億美元 成本;毒品或是藥物濫用所造成的謀殺造成的生產力損失達四十億美元。吸毒及 藥物濫用對於司法體系的負擔超過六百一十億美元,包括執法費用、維持監獄成 本、法律程序等費用。對於健康醫療體系的負擔超過一百一十一萬美元,包括即 直接或非間接的相關醫療成本,像是緊急醫療救護服務、戒毒治療、預防及醫療 研究等。

販賣毒品所獲得的金錢不只提供販毒者或是販毒集團即時的現金入帳,也讓 他們獲得了進入正常經濟活動的機會,透過購買房地產、股票、珠寶交易、成立 或是收購公司等方式進行洗錢的同時,他們獲得了影響正常經濟活動的權力,也 使合法經濟活動因市場缺乏公平的競爭造成損害79

三、毒品對於國家機構和政治的影響

由於毒品具有龐大的利益存在,使得販毒者或是販毒集團願意使用部分所得 賄賂從事緝毒執法的人員,以換取更大的利益。美國參與緝毒的組織有緝毒局 (Drug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on, DEA) 、 聯 邦 調 查 局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FBI)、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CIA )、海關、警察體 系、司法機構,這些機構都是販毒集團賄賂的對象。例如:2005 年至 2008 年駐 哥倫比亞的緝毒局幹員接受哥倫比亞販毒集團的性招待,收受貴重物品或是金錢

80。販毒集團對於政治的影響力則是較難以評估的,因為較難以從表象觀察出販

79 Sayaka Fukumi, op.cit, p.79.

80 Elizabeth Reyes, “Los ‘regalos’ del narco a la DEA,” El País, March 28, 2015,

http://internacional.elpais.com/internacional/2015/03/27/actualidad/1427490205_061122.ht ml, accessed April 8, 20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毒集團如何與議員或是政府官員如何打交道,但是還是不能忽視其影響力,因為 緝毒政策存在的本身,對於販毒集團或是官員而言,就保有許多可以獲得利益之 處。這些賄賂的影響力在於靜悄悄的損害制度運作以及正當流程81

四、毒品對美國邊境的影響

美國毒品來源以來自西南方的美墨邊境走私為大宗,造成邊境產生暴力活動、

武器走私以及人口走私。邊境暴力事件的產生來自於墨西哥境內的販毒集團為了 維護或拓展其所控制之走私路徑進入美國,使用暴力來維持其欲維持的秩序或是 創造其所欲的秩序,例如海灣販毒集團(Gulf Cartel)曾有洛思哲塔斯(Los Zetas) 保護其組織運作、毒品運送以及暗殺敵對販毒組織高層等,也加劇了邊境暴力的 產生。墨西哥販毒集團相互競爭產生的暴力也外溢至美國,像是墨西哥販毒集團 涉入美國境內綁架或是謀殺事件,以及攻擊美國執法人員的頻率也逐漸升高82。 另一方面,毒品走私某程度扶植了武器走私。墨西哥販毒集團武力依賴美墨邊境 的武器走私以執行上述的暴力事件。毒品走私也伴隨著人口走私,而非法移民的 身份有可能是犯罪者、幫派份子,當他們進入美國境內後對於美國的公共安全可 能存在一定的威脅83

五、毒品對區域穩定的影響

從種植煉製毒品來源的植物、毒品製成、運送過程所經手過的人及組織,利 益相互交織,形成一張細密的網絡,毫無國界可言。這些網絡多是由販毒集團或 犯罪集團,甚或至恐怖主義組織所掌握。當毒品販賣後所得之利益回流至集團或

81 Sayaka Fukumi, op.cit, p.86.

82 “Drug Threat Assessment 2008, ” National Drug Intelligence Center &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http://www.justice.gov/archive/ndic/pubs25/25921/25921p.pdf, accessed April 5, 2015.

83 ibid.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是恐怖組織資助其活動,使國家安全產生漏洞,進而造成國家功能運作不彰,拓 展至區域,破壞穩定。1980 年代開始哥倫比亞政府決定掃蕩毒品後,受到國內 的麥德琳販毒集團(Medellín cartel)透過賄賂、生命威脅、暗殺政府官員以及執法 人員阻饒政府反毒政策的進行,造成國內秩序混亂,波及其他鄰國。冷戰時期,

雷根政府相信古巴、尼加拉瓜等共產國家透過提供毒品走私路線予拉丁美洲販毒 集團,從中獲利後,資助拉丁美洲共產革命事業,影響區域穩定,危害美國國家 安全。

貳、美國毒品政策著重面向

二十世紀之初,美國社會地位較低之黑人青年吸食人數增加,且常與犯罪暴 力事件相連結,使毒品吸食問題成為社會問題,引起美國社會重視84,於 1914 年通過《哈利森麻醉藥物管制法案》,對於鴉片及古柯葉產品進行徵稅、進口銷 售管制,使醫生僅能就醫療用途開立處方,不能為毒品成癮者持續開立藥方。1951 年《伯格斯法案》(Boggs Act)加重所有毒品犯罪者的刑期。再者,1898 年美西 戰爭結束,美國從西班牙手中獲得了菲律賓群島。當時菲律賓吸食鴉片的人數相 當 多 , 老 羅 斯福 總 統 (Theodore Roosevelt) 授 命 菲 律 賓 聖公 會 大主 教 布 侖 特 (Charles Henry Brent)對菲律賓鴉片問題考察後,布侖特主教認為鴉片問題本身為 道德問題85,敦促美國政府以基督教文明的榜樣端正歪風,將所有會讓人成癮的 藥物掃除殆盡86。基於此一背景,顯示美國的反毒政策,不論是在國內或是國外 都同樣採取嚴格禁止的態度。

1989 年雷根政府所發佈的《國家毒品管制戰略》(National Drug Control

84 翟帆,〈《哈里森毒品法案》與美國社會的毒品問題〉,《鞍山師範學院學報》,2000 年第二期,

頁15-21。

85 沈燕清,〈從門戶開放政策看美屬菲律賓政府的鴉片政策〉,《南洋問題研究》,2011 年第三期,

頁77-86。

86 Davenport-Hines, op.cit.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Strategy)同樣也展現了嚴格禁止的態度。此份文件列出聯邦政府面對國內猖獗的 吸毒問題,處理方式為先是全面性的執法緝毒,再來才是從教育以及治療面向,

最後則是禁止毒品進口走私進入國內。

美國政府將毒品使用者區分為上癮者、未上癮但不時的會吸食毒品作為娛樂 者,報告中顯示後者因為具有穩定的工作,維持正常家庭與社交生活,吸食毒品 為玩樂、享受的性質,會影響他人對於毒品的看法促使他人吸食,具有高度傳染 性;而上癮者因吸食毒品無法維持正常人生活,反而是吸食毒品的負面廣告,不 具有傳染性。在此邏輯下,美國政府認為採行嚴格、全面性的執法,特別是對於

美國政府將毒品使用者區分為上癮者、未上癮但不時的會吸食毒品作為娛樂 者,報告中顯示後者因為具有穩定的工作,維持正常家庭與社交生活,吸食毒品 為玩樂、享受的性質,會影響他人對於毒品的看法促使他人吸食,具有高度傳染 性;而上癮者因吸食毒品無法維持正常人生活,反而是吸食毒品的負面廣告,不 具有傳染性。在此邏輯下,美國政府認為採行嚴格、全面性的執法,特別是對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