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習熟論於徂徠教育思想中的功效

第二章 與荀韓性情論對話的習熟論

第三節、 習熟論於徂徠教育思想中的功效

一、人才養成

荻生徂徠的教育思想層面廣博,本節將聚焦於「習熟」在其教育思想中發揮 的效用。徂徠的教育目的首在提升人民素質,方能達成先王之道的目標,徂徠視 知識為外在的「物」,而人是「活物」故有能力吸收涵養知識,徂徠曰:

人活物也,故才智德性,德養則長,豈唯形體乎。61

透過人為的方式將外在的物吸收成為自我才智德性,就像人的肉體會隨年紀增長 而改變,知識也可以隨著學習而不斷添增。關於學習方法,徂徠言簡意賅斷定為 學之法只有「習」,其曰:

古為學工夫,止於習之一字,無復他術。62

此外沒有其他的方法了,而學習的對象則是詩書六藝,且徂徠認為學問無分大 小,皆是自古傳承而下的先王之教,曰:

60 荻生徂徠:《弁名》,收於日本思想大系36《荻生徂徠》,頁219。

61 荻生徂徠:《蘐園隨筆》,收於《荻生徂徠全集》第一卷,頁484。

62 荻生徂徠:《蘐園九筆》,收於《荻生徂徠全集》第一卷,頁570。

至於以大人小子學問有異為說,有大不然者矣。蓋聞學宮有大小焉,未 聞學問之道有大小焉。古所謂學,學詩書六藝而已矣。63

除了《詩》、《書》、《禮》、《樂》等文本上的知識,另外還要學習禮、樂、

射、御、書、數等技能,但除了六經、六藝之外,徂徠又以自身的經歷提出世間 的技藝都有其價值,不可輕易廢之,其曰:

家弟叔達,幼時頗不喜讀書,先大夫患焉,一日忽由學作詩,遂嗜書如 啖蔗。故知聖人之教固多術矣,而好仁之益愈於惡不仁也,世間一切技 藝,如無緊要者,皆不可廢也。64

徂徠認為通行運用於社會的知識與技藝都有其存在價值,這也是其對於歷史傳承 而下的知識技術懷抱敬重和信任。當徂徠確立學習方法與學習目標之後,「習」

下一個步驟就是「熟」,習熟的主要目的雖然是吸收知識,但因徂徠懷抱實踐先 王之道的理想,是以習熟就不再只是人對於知識的反覆親近與吸收的過程。辻本 雅史教授認為當人在學習「物」時,將會啟發智慧而成德,在這種場合下就不單 只是知識的學習,對於學習者來說也是人格養成的發展過程,這必須經年累月親 近知識方能累積而成,「習熟」的重要性即在於此。 65徂徠不斷強調先王之道的 重要性與崇高,是以徂徠理想中的「人才」就不能僅止於成為知識的儲藏室而無 法發揮實際貢獻,其曰:

故己不能學者,喜人之學也;力能使人學者,使人學也,雖不學猶學 也,何必才知德性出諸己,而後愉快乎。故命也者,不可如之何者也,

63 荻生徂徠:《大學解》,收於《荻生徂徠全集》第二卷(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78年),頁 624。

64 荻生徂徠:《蘐園隨筆》,收於《荻生徂徠全集》第一卷,頁472。

65 辻本雅史:《近世教育思想史の研究-日本における「公教育」思想の源流》(京都:思文 閣,1992年),頁48。

故學而得其性所近,亦猶若是夫,達其財成器以共天職,古之道也。故 學寧為諸子百家曲藝之士,而不願為道學先生。66

「道學先生」應是徂徠對於宋儒理學家的批判,「諸子百家曲藝之士」就是能實 際貢獻社會的各行各業人才,徂徠認為所謂的君子要能利於天下、有其器用,故 曰:

大傳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宋儒理氣之說,又據 此文,以道為理,以器為氣,可謂大謬已。凡大傳所云器者,皆器用 也。如曰:「乘也者君子之器也」,曰:「以制器者尚其象」,曰:

「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 君子藏器於身,待機而動。67

雖然知識是「外在的物」,但只要被身為「活物」的人透過「習熟」吸收涵養之 後就能被人運用,能夠輸出、活用所學的知識才是徂徠認可的「人才」,徂徠 曰:

觀孔子教人各成其材,將以用之也;先王之教人亦爾,亦將以用之也。

有椎、有鑿、有鉅,有椎,然後工可用,屋可作焉。有附子、有石膏、

有參茋、有巴豆,然後醫可用,病可療焉。禹治水,棄播榖,伯夷禮、

虁樂,然後堯舜可用,天下可治焉。68

先王之教目的是使人成才能有所用而天下治,如果沒有經由「習熟」的過程,

「物」與「活物」便無法親近熟悉更遑論運用,可以說「習熟」是人才養成最基 礎的工夫。

二、區別職分

66 荻生徂徠:《学則》,收於日本思想大系36《荻生徂徠》,頁258。

67 荻生徂徠:《弁名》,收於日本思想大系36《荻生徂徠》,頁245。

68 荻生徂徠:《蘐園七筆》,收於《荻生徂徠全集》第一卷,頁548。

「習熟」雖然是人才養成的方法,但卻不能保證所有學習者皆能成為處於

「上位」的人才,徂徠曰:

雖然,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豈翅處世,雖學問之道,莫不皆然矣。天 命謂之性,人殊其性,性殊其德,達財成器,不可得而一焉。69

又曰:

凡人之德,皆各隨其性質所近,而種種有殊,不可得而兼焉。70

人的性情各殊,就算使用同一種方法、同一套教材,因其人性特質不一故學習所 得的成效也不可能相同。但不能因人的性情智愚不一就否定學習的價值,畢竟社 會仍須保持多樣性方能運作不息,人們也能以各自的職分來構築並維持社會型 態。因人性各殊致使人們的才德各異,在此也會分出才德的高低好壞,但徂徠理 想中的先王治世乃為「人無棄才,物無棄物,皆有所用」的境界。即便人性各 殊,徂徠依舊認為先王之道能適用於全體學習者,其曰:

六言六蔽,仁齋曰:「必待學問,而後救偏補弊,能成其德。」此皆後 世議論,所謂理學者流也。殊不知孔子所謂學者,學先王之道也,

《詩》、《書》、《禮》、《樂》是也,學焉則納身於先王途轍之中 矣,人苟能納身於先王途轍之中,以養其德,則仁知信直勇剛,皆成其 材,是以有用也,不必救其偏補其弊也。辟如椎、鑿、刀、鉅,各有其 用。71

69 荻生徂徠:《学則》,收於日本思想大系36《荻生徂徠》,頁258。

70 荻生徂徠:《中庸解》, 收於《荻生徂徠全集》第二卷(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78年),頁 649。

71 荻生徂徠:《蘐園五筆》,收於《荻生徂徠全集》第一卷,頁541。

納身於先王之道上以養德性,必能讓各種不同人格特質的人都能成才並受用。徂 徠以椎鑿等工具為譬喻說明人各有職分而能用於世,但河原国男教授認為這段敘 述必須視為徂徠超越現實事實的「理念」來認知,其理想狀態為人與職分的適性 下了保證,這是徂徠期待藉其理念指導萬人的行為並形成作用所提的論點。72雖 然是簡單明瞭的譬喻,但欲達到人各有職分的目標,必須先解決兩個課題:第 一、如何培養可用之才。第二、如何使人才安於自身職分。關於第一個課題的內 容已在前一小節論述,在此便不多加著墨。而第二個課題的「安於職分」,也能 運用「習熟」來處理。

習熟主要是徂徠因應學習方法而生的理論,其核心意義為「習而熟之,默而 識之」73、「學問之道,習熟而成習慣也」74,但於此之外「習」還包含一種「強 大的人為力量或意識」的義涵,徂徠曰:

大哉習乎,人之勝天者是已,其在天下國家,謂之風俗,其在一身,謂 之氣象。75

既然能夠達到「人之勝天」的境界,也就代表「習熟」亦可作為克服周遭環境的 方法,而人能不能安於其位,端看自身意願與外在環境兩方是否能契合,習熟在 此時就可作為鍛鍊自我意識的方法。如果對身處的環境不滿意,積極的作為可以 藉由習熟新事物來改變自身氣象,讓自己有足夠的能力移動至更適合的環境。而 消極的作法可透過「習熟而成習慣也」,使自己逐漸適應目前所處的環境。而當 人們因其各自的「習熟功效」進入了不同的環境,自然就會產生職分與位階,徂 徠曰:

小人勞其力,多膂力;君子勞其心,多才諝。材成於所用也。76

72 河原国男:《徂徠学の教育思想史的研究》(広島:溪水社,2004年),頁310。

73 荻生徂徠:《弁名》,收於日本思想大系36《荻生徂徠》,頁245。

74 荻生徂徠:《太平策》,收於日本思想大系36《荻生徂徠》,頁473。

75 荻生徂徠:《蘐園隨筆》,收於《荻生徂徠全集》第一卷,頁486。

76 荻生徂徠:《蘐園七筆》,收於《荻生徂徠全集》第一卷,頁549。

在徂徠的脈絡中,君子是封建社會中的上位者,小人則是受君子治理的下位者。

而君子之所以為君子、小人之所以為小人,與「習熟之效」有密切關係,透過習 熟六經等知識掌握禮樂刑政而能成德者為君子,若不得要領者則為小人,徂徠以

「習熟」來區分職分位階高低,雖然會受到個人性質的影響但大致上是努力而成 的結果,乍看之下是相對公平的方法,但仔細探究就會發現習熟的內涵並不是如 此簡單的事物,當習熟不只是「學習方法」的時候,就會發現習熟帶給人們的不 只是正面影響,也有造成一些負面問題,這些狀況將在之後的章節分別探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