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翻轉教學應用在公民科

由上一節的文獻整理,可以知道翻轉教學應用在教學現場的狀況可謂盛況 熱烈,只是在研究科目方面,卻多為理科與語文類科。但是,教育並非僅有這 兩類群的科目,其他科目諸如社會領域公民科也相當重要,唯以公民科做為翻 轉教學的相關研究卻幾無。是以,本研究欲針對公民科,探討翻轉式創意教學 應用在此科對國中階段學習者的影響,故將以公民科特性與欲培養能力做出闡 述。本節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探討公民教育的定義與我國公民教育內 容;第二部分探討國內培養高層次能力的公民課程研究現況,整理過去公民科 一些特別的教學模式;第三部分說明在翻轉教學模式下可以在公民課程運用教 學方法,最後再針對翻轉教學與公民科的關係做出小結。

一、 公民教育的定義與內容

「Civic Education」、「Civil Education」、「Citizenship Education」等公民科常 用的字都譯作「公民教育」,若要細分其中的不同,「Civic」比較重視對公共 性、對國家的責任與義務、強調愛國心及公民德行;「Civil」則是政治性意味較 少,看重人民的權利以及的國家和人民之間的關係;「Citizenship」則偏向操作

29

性定義,重視個人在公共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個人的社會化有關。(劉國 強、謝均才,2004)。狹義的公民教育指依學校課程與教材所學習的內容,可以 說是最低程度的公民教育,也就是上述的「Civic Education」,較強調知識作為 基礎、教科書主導和集體式的傳遞,成果也較易於評量;而廣義的公民教育則 是除了學校正規教育,也會透過非正式的管道來獲得公民認知及素養的學習,

偏向價值作為基礎、多元的教學資源和整合式的手段,成果也較難以評量

(Schulz, Fraillon, Ainley, Losito, & Kerr, 2008),也是上述所提的「Citizenship Education」。而我國現行的公民科教學目標,不僅只有狹義的 Civic Education,

也包含廣義的 Citizenship Education,有學科知識的承襲,也有公民態度的價值 和情意的培養,當然也重視公民實踐、公民參與公民行動方面的技能(教育 部,2014)。

(一) 國中公民一到六冊的主題

國中公民科從七上到九下,一共六冊,第一冊「個人成長與群體生活」主 要在探討個人與家庭、與學校、與社區的互動關係;第二冊「社會團體與社會 生活」旨在討論社會中的團體、規範、福利措施以及文化;第三冊「民主政 治」所討論的為民主政治、中央與地方政府、政黨以及選舉;第四冊「法律與 生活」在探究人民的權力義務、民法、刑法、行政法與權力救濟的方式;第五 冊「現代公民與經濟生活」則是在說選擇、消費、生產、分工與貿易;第六冊

「現代公民與全球關連」討論主題為國際組織、國際互動和全球化。因此,由 每冊主題可以發現在公民科的學習脈絡是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個人生活擴 及團體生活再推及全球視野。公民教育是具有價值導向的,其目標是在政治群 體中形塑個體,使之能夠有效處理個人生活並影響公共事務(Galston, 1991)。

(二) 十二年國教背景下公民科應培養的能力

承載了國人對教育期望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於 103 年推動,課程發展本 於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強調學生是自發 主動的學習者,學校教育應善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引導學生妥善開展與 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各種互動能力,協助學生應用及實踐所學、

體驗生命意義,願意致力社會、自然與文化的永續發展,共同謀求彼此的互惠

30

31

32 與度(王迺莉,2012;董秀蘭,2006;劉秀嫚,2003)。

(二) 同儕互動與合作

不管是以上哪一種教學策略,都重視學習者和組員的討論,或者是透過合 作來達成任務,作業不再是一己之力、一人之見,它需要同儕的協助和溝通共 同建構課程,講求成己成人、互助進步。因此,亦有研究指出這樣進行的公民 教學策略能增進同儕關係(張秀雄、吳美嬌、劉秀嫚,1999)。

33

(三) 學習歷程與結果並重

並重學習歷程與學習結果,便不能僅只是在課程最後做總結性的評量,也 不能僅只是測驗公民知識的學習成果,而是需要多元的評量方式來瞭解學習者 的學習狀況,故不同的研究重點,會有不同的評量方式,但都跳脫以往的紙筆 測驗,採取不一樣的策略去關注學習者各方面的學習表現,例如批判能力、社 會技巧、公民德行、參與或實踐能力(林菁、沈桂枝、賴秀珍,2011;徐建 國,2004;張秀雄等人,1999;張秀雄,2003;陳麗華、彭增龍,2007)。

而從這些過去公民教育所嘗試的教學策略中,亦可以歸納出我國公民教育 所重視的幾項重點,包括:

(一) 傳遞公民資質

包含了公民教材的正確知識以及符合社會期待的價值,讓學習者能夠妥適 社會化,瞭解我國當前政治運作、時事議題、法律和文化態度,以成為國家所 需的良好公民。

(二) 培養批判反思的能力

在開放多元的民主社會當中,許多事情具有爭議或模糊地帶,不見得可以 有「正確答案」,因此在這些教學策略當中,強調學習者思考的習慣和批判意識 的養成,以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三) 提升公民參與行動與實踐能力

做而言不如起而行,「公民行動」可以說是公民教育最高層次的教學目標,

每一個教學策略除了讓學習者學習應該具備的公民知識與德行,更期待學習者 能夠有社會參與、溝通、互動以及合作的實踐能力,能對國家的政策以及公共 議題發揮影響力。

整理過去公民教育培養高層次能力的課程研究,可以發現種類不多,而以 翻轉教學來進行公民教育的研究更是闕如。過去發展的這些教學策略像是公民 養成方案、議題中心法等具有許多優點與優質成效,但需要較長時間來經營,

因此仍有可能受限與公民科不多的課堂時間,故研究者希望能夠結合翻轉教學 的特徵,組合一些教學策略,達到培養學習者高層次能力的學習目標,將以本 節第三部分說明。

34

三、 翻轉式創意教學之教學策略

由文獻第一章到第二章的整理,我們可以發現翻轉教學強調「學習內容的 次序顛倒」,將「教師引導學生再學」調轉為「學生先自學,教師再引導」,它 強調空下來的課堂時間得以向教師請益、同儕互動,但是沒有固定的教學策略

(陳國泰,2016),是以,任何可以幫助學習者達成學科學習目標的策略,都可 以是翻轉教學的嘗試。本研究希望除了能在課堂中帶動學習者進行高層次的討 論之外,還可以透過融入創意教學的策略,提升學習者的創意表現,因此,將 以台北市酷課雲影片,做為學習者在課堂前學習基礎知識的工具,而課堂中則 以「象限討論法」、「635 腦力激盪法」、「世界咖啡館」、「體驗教學法」與「心 智圖法」等五種策略,去配合學習目標、科目特性與國中生能力去做變形和重 組,這些策略不見得是教育學家所創,或都運用在教育現場,有的來自於業界 創意產品討論模式、有的來自品質管理模式去延伸,不過,這些策略在操作與 產出上,具有「越多越好」、「改進他人想法」、「盡情丟點子」、「梳理思維」等 特性,教師在課堂中運用這些技法的特性,去誘發學習者更多高層次的思考、

加強與同儕討論的效果,例如在世界咖啡館的討論中,教師設定每一桌不同的 討論主題,學習就可以藉由每回合的換桌次(主題),與不同組合的成員去討論 在上一回合產出的想法,去進行延伸而做更多發想,進而達到公民科學習目標 以及翻轉欲養的能力。而這些策略的內容與應用成效如以下說明:

(一) 象限討論法

象限討論法的概念來自於 KANO 二維品質模式,是日本東京理工大學教授 狩野紀昭在 1979 年所發表的一種顧客需求模型,運用數學領域的座標概念,以 縱軸及橫軸,將顧客對商品的使用滿意度及品質要素具備程度分為四個象限

(Kano, Seraku, Takahashi, & Tsuji, 1984;楊錦洲,1993),如下圖所示:

35

圖 2-3-1 KANO 二維品質模式(楊錦洲,1993)

若越往右邊,表示品質要素越充足,越往左邊,表示品質要素具備程度越 不充分;越往上方,表示顧客滿意程度越高,越往下方,表示顧客滿意程度越 低。這樣的模式後來被廣泛運用在許多商業領域,像是零售業、運輸業、服飾 業、物流業等企業的品質與顧客管理分析。雖然這個模式最早是用於品質管 理,但當它的縱軸與橫軸的向度名目置換時,四個象限就可以被各種領域用來 做不同項目的分析,「四象限定位法」於是成為一個被廣為人知的協助做決策之 分析圖,像是教學品質良莠(張媛甯,2011)、公共設施品質(黃勇富、李蕙 君,2007)、消費需求評估(饒忻、呂冠德、詹侑霖,2015)等不勝枚舉。

後來,四象限定位法也被拿來當作一種對公共議題的討論方法(陳俊宏、

呂家華,2014),其原理與上述之二維品質模式無異,也是以縱軸及橫軸劃分為 四象限,並將向度名稱訂為同情-不同情、支持-不支持,如下圖所示:

圖 2-3-2 象限討論法圖示(研究者繪製)

支持

不支持 不同情 同情

第一象限 支持且同情 第二象限

支持但不同情

第三象限 不支持且不同情

第四象限

同情但不支持

36

當討論者的立場為「既支持又同情」時,會落在第一象限;當討論者立場 為「支持但不同情」時,會落在第二象限;當討論者立場落在「不同情也不支 持」時,會落在第三象限;當討論者立場為「同情但不支持」時,會落在第四 象限(劉麗媛,2016),舉例來說,對於「同性婚姻是否入法」,社會上有許多 不同的聲音,如果按照象限討論法去對話,適婚年齡的同志,對於此法可能會 傾向第一象限、對於恐同症族群來說,可能會選擇第三象限、對於司改或維權

當討論者的立場為「既支持又同情」時,會落在第一象限;當討論者立場 為「支持但不同情」時,會落在第二象限;當討論者立場落在「不同情也不支 持」時,會落在第三象限;當討論者立場為「同情但不支持」時,會落在第四 象限(劉麗媛,2016),舉例來說,對於「同性婚姻是否入法」,社會上有許多 不同的聲音,如果按照象限討論法去對話,適婚年齡的同志,對於此法可能會 傾向第一象限、對於恐同症族群來說,可能會選擇第三象限、對於司改或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