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翻轉教學

一、 翻轉教學的意涵

從過去到現在,講述教學一直是教育現場最常使用的一種教學策略,主要 原因在於講述教學是一個能在有限的教學時間與進度壓力下,將教材呈現完畢 的方式。但呈現完畢不見得與學生吸收劃上等號。在講述教學中,教師往往被 要求在寥寥節數內,有效率的將大量的知識詮釋、歸納、舉例、重點整理教與 學生,學生則是在教師的主導下接收教師所給予的學習概念。在學習歷程中,

教師積極給予、學生被動接收是講述教學的常態,因此,時常無法即時的獲得 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況,當然,也就沒有辦法去回應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與個別 差異(黃政傑,2014)。許多教育現場工作者,注意到了這樣的問題,有著同 樣的擔憂與疑慮,故翻轉教育成為教學創新與改革的焦點。「翻轉」是指將

「學習流程」進行次序上的顛倒,也就是一改過去傳統「老師課堂講課,學生 回家寫作業」的教學流程,轉變為「學生下課利用線上學習聽講,老師在課堂 上引導完成作業或做更高層次討論」,這樣的概念源自 2007 年,美國科羅拉多 州洛磯山林地公園高中(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兩位化學老師 Jonathan Bergmann 與 Aaron Sams,為了幫助需要補救教學的學生,預先錄製教學影片 讓學生在課堂以外的時間上網自學,課堂上則增加與學生的互動,替學生解決 作業上的困難,他們將這樣的想法出版為《翻轉您的課堂》(Flip Your

classroom)及《翻轉學習》(Flipped Learning)兩本書,啟動了翻轉教學濫 觴。

11 價值),讓學生先作預習的顛倒教學(inverted instruction),上課時則專注於自 我練習或同儕互動討論,讓學習者在課堂之外的預先學習,在課堂之中得到熟

12

也就是說,經由規劃、執行良好的翻轉教學,才能達到真正翻轉學習的成 效。翻轉學習網路聯盟(Flipped Learning Network)指出「翻轉教學為一種教 學策略,讓直接教學從團體學習空間變成個人學習空間,變成較動態、有互動 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學科上運用概念、發揮創意時,教師再進行引導。」

是以,翻轉教學必須建立在 F-L-I-P 的四個要件上,才能具有成效,此四要件 即彈性的環境(flexible environment)、學習的文化(learning culture)、期許的 內容(intentional content)、專業的教師(professional educator)(Pearson & The Flipped Learning Network, 2013;黃國禎,2016):

(一)彈性的環境:傳統教室的座位是學生整齊排排坐,統一面向黑板,後一 排的學生可以清楚看到講台與前排同學的後腦杓,這樣的設計讓「聽老 師說話,但不要與同學說話」的目的十分明顯。不過,翻轉教學鼓勵學 習者有更多與同儕互動溝通的機會,是以讓座位可以彈性調整便是提供 彈性學習的重要條件。

(二)學習的文化:既然期望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那麼翻轉教學要 成功運作的關鍵,即是鼓勵與營造讓學習者願意主動、積極去學習的班 級氛圍。

(三)期許的內容:翻轉教學的學習目標係由教師訂定,教師制訂課程內容與 學生在課堂外需要自我導向學習的部分,不管是哪一部分的學習內容,

都必須是適合學習者程度與能力,並能夠幫助學習者有效完成學習任務 的。

(四)專業的教師:教師專業展現在引領學習者更多高層次的思考內容,以及 制訂可以增加學習者做中學機會的學習策略,把表演的舞台讓給學習 者,不再以教師為學習中心,但以更多時間成本去交換學習者高層次的 學習。

由上述文獻資料對於翻轉教學的闡述,可以知道翻轉教學是一種教學策 略,強調對「教學次序」的翻轉,特色在於讓學習者在課堂之外先進行學習,

到了課堂之中,再由老師來指導學習者作業方面的難題。翻轉教學沒有固定的 教材,但創始者與後來跟進者多使用影片作為輔助材料,使課堂之外的學習能

13

運用科技,來獲得以往傳統講述教學在課堂講解的等質學習效果,在課堂之中 的時間就可以有更多汲取教師智慧的提問與指導,是以翻轉教學強調必須有良 好的引導和一定的環境、條件,才能達到教學目標。本研究旨在探討翻轉式創 意教學應用於國中公民科對學習表現的影響,所用策略將遵循翻轉教學上述的 大原則,其組成的基礎元素將用本節第二部分來進行分析。

二、 翻轉教學的組成元素

翻轉教學不同於其他教學模式之處相當多,其中一個便是它的發展歷程。

翻轉教學最先是為了解決學生補救教學的學習問題,由實務進而發展成理論的 教學模式,這與其他教學模式先有理論、再至教育現場發展實務應用的歷程相 當不同(黃國禎,2016)。而由實務演變出來的翻轉教學,可以觀察到在教學策 略設計方面具有「做中學」、「自我導向學習」、「影片輔助學習」、「明確學習目 標」和「差異化學習」等特徵的運用。翻轉教學雖然在 2007 年才由 Bergmann 與 Sams 正式提出,但是上述蘊含的特色與模式,卻在更早之前就出現,換言 之,蔚為風潮的翻轉教學,並非一個憑空冒出的嶄新概念,其原理經過許多教 育理論的奠基與試驗,以下將進一步說明翻轉教學的基礎元素。

(一)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

「做中學」是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 Dewey 在 1938 年因為反省傳統講述教 學中「教」與「學」經常並不同時發生,而提出的教育哲學。主張教師應該讓 學習者「有事可做」、「有事可學」,是以教師要賦予學習者一些任務,去結合學 習者先前的經驗來完成學習,換言之,就是以學習者為主體,教師將舞台讓給 學習者的一種教學理念(黃政傑主編,2007)。因此教與學要同時發生,重視的 是學習者的主動性以及在學習歷程中的思考,教師僅是以引導者的角色從旁協 助,不再將知識打包整理好投遞給學習者,學習者自己必須有參與感、在過程 中投入並擔負起學習建構的責任,黃國禎在《翻轉教室:理論、策略與實務》

一書中也提到「從動手做的過程來學習,有一個好處是學生更能體會知識的價 值,因此,即使在以傳授知識為主的課程中,讓學生嘗試由做中學習,是一個 很好的活動設計觀念」(黃國禎,2016,頁 25)。

14

而這樣的觀念廣泛的被各個教學領域拿來使用,像是音樂課中學習者必須 親自拿起直笛練習、理化課必須安排實驗、家政課必須動手縫製、烹飪等都是 從經驗中學習的實例,學習者實際動手、投入思考,才讓學習與教學並存。

故翻轉教學所期待的,便是在課堂上,教師不再用主導著的姿態去替學習 者「代勞」應該學習的知識,而是發揮之所以為師者的最大值---讓教師以引導 者的角色來帶領學生深層的思考與討論或者親身做活動,以做中學方式,讓學 習保留率有更大的提升。簡言之就是「少一點老師、多一點學生」,學生則是

「多些主動和參與、少些被動和疏離」,這樣的做中學概念在翻轉教學提出之前 就已經是許多教育學家在校園內推廣的方向,透過更多的練習、討論、角色扮 演、思考、分享、解釋、解決問題來取代知識記憶,這可能也是翻轉教學的概 念能快速被接受的原因之一(黃政傑,2014;黃國禎,2016)。

(二)自我導向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

「自我導向學習」在翻轉教學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因為在翻轉教學的 策略中,學習者需要在課堂前,在沒有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教師指定的任務,

或看影片、或查資料、或讀課文等,學習者在課堂之外的自自我導向學習,往 往是決定翻轉學習在課堂中能否成功的關鍵要素。「自我導向學習」一詞在 1979 年由 Tough 提出,用以描述個人自己在決定獲取若干既定的知識或技能之 後的各種活動。此概念提出後,不同學派學者對自我導向學習紛紛提出不同的 見解與不同角度的詮釋,可以歸類為四大類:

1. 自我導向是一種能力

此派學者認為自我導向學習是一種自主性學習的能力,學習者學習自己喜 歡的課程內容,有能力認識到自己的學習問題,進而自己去調整學習的步調、

風格與結構去解決學習問題,展現學習的自主性,特別是學習者有能力控制、

選擇學習目標和學習意義,會負起學習的主要責任(Penland, 1979;Spear &

Mocker, 1984;陳茂祥,2001)。 2. 自我導向學習是一種人格特質

認為自我導向是一種人格特質的學者,主張具備此特質的人能夠下決心,

做決定,具有主動性和較強的責任感,並具有開放的胸襟,較可以忍受模糊與

15

接受改變,能夠維持積極的學習動機與持續性的學習行為。(Mount, Barrick, &

Scullen, 2005;Underwood, Froming, & Moore, 1980;黃富順,2000)。 3. 自我導向學習是一種歷程

此派學者認為自我導向學習是一種學習歷程,是由學習者決定學習以達成 目標、形成計畫、付諸行動的歷程(鄧運林,1995)。是一種接受自主和自願的 學習,學習者有自己的動機能成為學習歷程的控制者,包含自我控制自我教育

(Candy, 1991;王素琴,1995)。

4.自我導向學習是一種學習型態

將自我導向學習看作是學習型態的學者認為自我導向學習的發生,即是個 體能自己掌控學習計畫和學習因素(Smith, 1982)。也就是說,此派學者認為自 我導向學習就是一個人的學習模式,包括自我了解內在有意的改變和教育事件 的外在管理,學習者可以決定學什麼,也可以決定如何學(Brookfield, 1986;

郭麗玲,2000)。

而現今對翻轉教學的相關研究,則是偏向將翻轉課堂前的自我導向學習,

定義為是「歷程」與「學習型態」。主要的原因在於,當教師已經決定要採用翻 轉教學模式時,並不會先去測量學習者是否具有「自學能力」或「自學的人格

定義為是「歷程」與「學習型態」。主要的原因在於,當教師已經決定要採用翻 轉教學模式時,並不會先去測量學習者是否具有「自學能力」或「自學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