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肆、殖民政府的鼓勵與橡膠園的開展

新加坡最早的橡膠種植者是林文慶,在北部郊區楊厝港(Yio Chu Kang)一

帶種植面積達4,000 英畝的橡膠園。之後於 1905 年,陳連畝(Tan Lian Mo)也 提供,並且派員指導。(Ang,1972:73)

1906 年,陳嘉庚聽聞陳齊賢與林文慶40在馬六甲成功種植近2000 英畝的橡 公司(the United Singapore Rubber Estate Ltd)和三巴旺(森華園)橡膠種植有限 公司(Sembawang Rubber Plantations Ltd)。(Pitt,1987:211)該年,森華園橡 膠公司在三巴旺和義順地區擁有的橡膠園共計1,220 英畝,成為義順地區最大的 橡膠種植業集團,這一年森華園幾乎壟斷了該年度政府所發出的義順地區的地 契。(林源福,1987b:76)

40、新加坡享負盛名的醫生、教育家、企業家與銀行家。

1909 年,陳嘉庚出售族叔先前交與管理的曾厝港 44 英畝地,其中 34 英畝 賣給聯合新加坡橡膠種植有限公司(the United Singapore Rubber Estate Ltd),當 時林義順擔任該公司經理一職;並另出售予林義順毗鄰於柑仔園的5 英畝土地,

靠近實里達河支流的 5 英畝則繼續由陳嘉庚經營黃梨廠。1910 年,聯合新加坡 橡膠種植有限公司將柑仔園34 英畝地中的 5 英畝轉賣給林義順,剩下的則出售 予萬國橡膠有限公司41。(陳鳴鸞,1987:53)同年,森華園橡膠種植有限公司 也將其下所有位於義順地區和三巴旺地區約3,800 英畝的橡膠園全部轉賣給萬國 橡膠有限公司。(林源福,1987b:76)

1911 年,由於陳嘉庚所經營的恒美米廠慘遭祝融,亟需現款重建,又加上 這個時期橡膠價格高漲,橡膠股市活躍,於是陳嘉庚便以福山園向廣益銀行抵 押,並委託陳齊賢代為出售。(吳體仁,1966:84)同一年,陳嘉庚也將自己經 營的曾厝港 5 英畝地轉賣給林義順;1919 年,林義順又從萬國公司手中買下柑 仔園剩餘地段。因此,曾亞六時代的44 英畝土地在 1909 年陸續被分段出售,到 了1919 年又重新集中在林義順手上,後來又陸續買下毗鄰曾厝港的其他地段,

於是位於實里達河北岸的大片土地全屬林義順一人所有。(陳鳴鸞,1987:53)

(參見圖3-4-2、3-4-3)

圖3-4-2 .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曾厝港腳土地轉讓示意圖

林義順與人合資創辦的「通益號」(Thong Ai)即位於實里達路十又四分之 一英里處,這個工廠的主要功能是將橡膠乳膠(latex)轉為橡膠薄片(blanket

41、1910 年,萬國橡膠有限公司(Bukit Sembawang Plantations)在倫敦註冊。該公司於 1911 年 陸續收購義順、三巴旺一帶的橡膠園,接著又向樟宜、兀蘭和裕廊等地收購膠園。1916 年,該

8,285 英畝,成為新加坡最大的橡膠園主。(林源福,1987b:76)

sheets)以出口。到了 1920 年,這間工廠轉變成為全面性的橡膠加工廠;由於橡 膠加工業是個勞力密集的產業,因此林義順的工廠也為鄰近的居民提供不少就業 機會。(Pitt,1987:200)(參見圖 3-4-4)

圖3-4-3 . 曾亞六和林義順購買地段

資料來源:改繪自林孝勝、林源福編,《義順社區發展史》,頁57。

1903 年殖民政府通過「皇家土地法令」(The Crown Lands Ordinance),明定 若因公共需用則不發給土地毫無限制的所有權,亦即政府可以優先使用這些土 地。而從1920 年代到二戰時新加坡陷落時,義順及其鄰近地區有相當多的土地 被政府徵收,以建造軍事設施。(Pitt,1987:203)1923 年,殖民地政府決定在 實里達興建一個機場,做為皇家空軍基地,同時在三巴旺興建軍港。空軍基地於 1920 年代末期完工,而軍港則在 1938 年完工。1930 年代,英國又在義順港腳對 面的政府地段興建軍營。1930 年代也完成了實里達蓄水池(貝雅士蓄水池)之 興築(Pitt,1987:202);於是在大規模政府建築工程底下,刺激了義順地區的 新發展。(陳鳴鸞,1987:54)

圖3-4-4. 橡膠運銷示意圖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數年期間,由於橡膠供過於求,世界橡膠進出口量超過實 際吸收量-以 1920 年為例,當年世界橡膠出口量 400,741 噸,世界橡膠進口量 337,461 噸,而世界橡膠實際吸收量卻僅有 313,285 噸-導致價格狂跌,1921 年 英國與新加坡的橡膠價格僅有每磅7 至 8 分。(Drabble,1973:175)(參見表3-4-3)

為了挽回膠價頹勢,於是政府通過法令,限制橡膠的種植;從 1920 年開始,

因橡膠生產過剩,膠市大跌,英政府遂於1922 年至 1928 年期間實行史蒂文生限 制橡膠生產計畫(Stevenson Scheme)。計畫實施後不久,膠價方才逐漸回漲。1925 年膠價上漲至每磅1 元 8 角,而正當新馬地區實施限制橡膠生產的同時,荷蘭卻 在其殖民地持續增產,結果導致從1928 年起,橡膠價格連連暴跌,維持在每磅 4 角 8 分(林孝勝,1987b:6;陳碧笙、陳毅明,1986:54)

表3-4-3. 1913-1922 年世界橡膠進出口概況

1913 119,879 129,606 - 1914 124,286 117,341 - 1915 170,056 155,571 - 1916 212,347 185,735 -

1917 270,988 248,315 222,048 1918 223,023 214,241 233,522

1919 400,741 337,461 313,285 1920 353,488 368,495 296,998 1921 301,196 303,577 277,956

1922 400,574 404,531 403,496

資料來源:John H. Drabble, 1973, Rubber in Malaya, 1876-1922. P.220-223

1929 年又時值世界經濟衰退,橡膠價格大跌,滑落至每磅 3 角 4 分,1932 年世界經濟不景氣進入最低潮,膠價見底跌到每磅7 分。林義順的橡膠生意受到 這波經濟不景氣的影響,膠價大跌,損失慘重,遂將其所屬的大部分種植園與橡 膠工廠,包括通益公司,都抵押給匯豐銀行。隨後在李光前(Lee Kong Chain)

的調停之下,林義順積欠匯豐銀行的債務才得以順利解決,其下經營的膠園及膠 1916 年在陳嘉庚的公司(Tan Kah Kee & Co)擔任經理,1927 年在馬來西亞的 麻坡(Muar)開設一間橡膠煙房(rubber smoke house)。1928 年,李光前成立 Lee Rubber。不同於陳嘉庚,李光前接受中英雙語教育,他的語言能力使得他可 以置新加坡當地的歐洲仲介於不顧,直接與西方世界的橡膠市場建立直接的連

繫。因此李光前很快地就取代了陳嘉庚而成為接下來30 年的馬來亞的「橡膠大 王」。(Pitt,1987:202)

1933 年橡膠價格也僅有 1 角 02 分,於是英國、法國與荷蘭等國協商,決定 實行國際協定限制橡膠的生產,於是從1934 年至 1941 年,膠價維持穩定,介於 每磅2 角和 3 角 8 分之間。隨著橡膠價格的回穩,以及世界經濟於 1934 年之後 逐漸復甦,歐美工業國家對於橡膠的需求再度增加,(林孝勝,1987b:9-10)進 而促進本地橡膠產業的再興。

二次大戰日本佔領期間,橡膠園的發展則轉趨停頓。一是,由於日本侵占後 期糧食短缺,日本當局和當地居民都需要種植更多的糧食作物,例如樹薯

(tapioca)、蔬菜和甘藷。二是,燃料也很缺乏,於是橡膠樹為村民提供了品質 良好的柴薪。到了1945年,橡膠仍是新加坡主要的作物,但約只有一半面積的橡 膠樹可以割膠取液(tap)。(Pitt,1987:203)

伍、小結

就在島上椒蜜種植業開始衰微的同時,由於黃梨罐頭銷利頗豐,因而吸引華 人向政府購買地契,進行投資。於是,原本滿布甘蜜園的義順地區,轉而變成遍 地黃梨園,園主也多在此設置工廠,進行罐頭加工以供外銷。

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由於西方汽車工業的發展與戰爭軍需用品皆對橡膠 產生極大需求,促使不少黃梨園主兼植或改種橡膠樹,同時殖民政府也制定優惠 法令,吸引業者投入生產,義順地區的黃梨園於是逐漸地由橡膠園所取代。

1920 年代橡膠供過於求,以致價格狂跌,於是政府通過法令,限制島上橡膠 的種植;1923 年至 1930 年,殖民政府也陸續徵收義順地區的土地,做為軍事設 施用地和滿足島上水源需求的蓄水池。直到二戰日本佔領期間,由於糧食與燃料 的缺乏,義順地區的橡膠園則多做為栽種糧食作物。

從 19 世紀初至戰後,在這百多年的歷史裡,義順地區的土地利用幾經變遷,

從叢林荒地到滿布甘蜜和胡椒種植園,再到黃梨與橡膠種植園,後而至蕭條,隨 著世界經濟需求的轉變,義順地區也不斷地改變它的容顏。

圖3-4-5. 19 世紀末至二戰期間義順地區土地利用轉變示意圖

第四章 戰後的經濟活動與土地利用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