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貳、義順新市鎮建立前的聚落分布與土地利用特色

廣義的義順地區係指涉義順選區之範圍,在義順新市鎮建立以前,該地區散 落著各個村落。戰前19 世紀是甘蜜與胡椒園興盛的年代,19 世紀末期黃梨與橡 膠逐漸成為此地景觀的焦點;直至戰前,隨著新加坡人口的增加,本地部分聚落 也開始投入園藝農業、家禽和家畜飼養業以及魚蝦養殖業。

一、新市鎮建立前聚落的分布

義順地區最早出現的華人聚落是位於三巴旺路與萬禮路交會處的義順村

(Nee Soon Village),源於1850 年代實里達河流域甘蜜與胡椒園的開墾,當時聚 落名為曾厝港(Chan Chu Kang),港腳一帶是該地區的商業中心,為各處種植園 勞工提供日常用品。(Thulaja,2003)

圖4-3-1. 義順地區主要聚落分布圖

資料來源:改繪自林孝勝、林源福編,《義順社區發展史》,〈義順區村落圖〉,頁36。

從 19 世紀末開始,隨著黃梨園與橡膠園的開發,義順地區出現更多的聚落,

如華順芭路兩旁的直魯殊村(Kampong Telok Soo)、黃梨山村(Pineapple Hill)

等,統稱為華順芭;以及柑仔園村(Kum Mang Hung Village)、海南村(Hainan

Village)、合春格村(Hup Choon Kek Village)、財啟村(Chye Kay Village)、興 利芭村(Heng Leh Pah Village)、萬禮澤光村(Mandai Tekong Village)、惹蘭馬 達亞逸(Kampong Jalan Mata Ayer)、惹蘭新邦村(Kampong Jalan Kula Simpang)、 新邦村(Sungei Simpang Village),以及西山村(Westhill Village)(Thulaja,2003)、 興利芭(Heng Leh Pah,又名潘家村)等,實里達河沿岸也有不少小聚落,諸如 甘榜Peng Kundor、甘榜 Peng Petai、甘榜 Seletar 和甘榜 Kitin 等,(Pitt,1987:

201)大致上係以華人聚落為主。

戰後,為了解決住宅短缺的問題,舒緩市區人口擁擠的窘境,於是殖民政府 將新加坡市鎮以外的郊區劃分成7 個分區,分別是樟宜(Changi)、勿洛(Bedok)、 實龍崗(Serangoon)、三巴旺(Sembawang)、武吉班讓(Bukit Panjang)、武吉 知馬(Bukit Timah)和巴西班讓(Pasir Panjang),鼓勵人口移入這些鄉村地區;

(Pitt,1987:203)1957 年殖民政府成立移殖部(Resettlement Department),專 責清除陋屋與違建,並在郊區另覓移殖區,付以賠償金讓居戶自行興建住屋。義

(Sungei Khatib Bongsu)和實里達河附近則有零星漁業活動。(URA,1996:8)

從1960 年代開始,飼養家禽和蔬菜種植成為華順芭地區居民重要的生計來源。

在近海的沼澤地帶則是從事魚蝦養殖業,因此出現許多養殖池塘。萬禮澤光村大 多數的面積則是投入市場性園藝農業(蔬菜與蘭花種植),養豬業亦十分發達。

興利芭的養豬業亦蓬勃發展。(Thulaja,2003)

根據1973 年的新加坡農業普查資料47,當時義順地區的農戶數約1,897 戶,

資料來源:Wong Yew Kwan,1973, Report On The Agricultural Census Of Singapore:1973. P. 172

1970 年代中後期,養豬業被視為環境汙染-水汙染-的主要禍首之一,因此 政府乃開始禁止並徙置養豬業,尤其是鄰近集水區的地方,將島上的養豬業限制 在榜鵝與林厝港,而且規定只有最少擁有100 隻豬的農場方可移至榜鵝豬隻農場

(Ponggol Pig Farming Estate);義順地區由於鄰近集水區,因此該地豬農在政府

47、係以當時的義順選區為統計範圍,而義順選區包含今日的義順規劃區、新邦規劃區、部分萬

禮規劃區與宏茂橋規劃區。

的限制措施底下,或轉而從事其他非汙染性的農業活動,如種植蔬菜、蘭花、室 內家禽飼養等,或被迫放棄從事豬隻飼養。(Tempelman & Sunykerbuyk,1983:

70;Thulaja,2003)1960 年代以後,義順地區的市場性農藝業紛紛興起,反之,

曾經涵蓋新加坡島上大部分面積的橡膠園則日趨蕭條。

三、農地的減少與橡膠園轉趨衰微

戰前,島上的農業用地係以橡膠園為主;戰後,隨著政府住屋與工業建設的 開展,農地的面積逐年減少,橡膠園亦日趨衰微。最早,華人是新加坡橡膠種植 的先驅,1920 年代以後則逐漸由外資公司引領風騷,義順地區直到 1958 年,仍 有多數面積屬於外資萬國公司的園丘。日後由於農地面積的縮減與徵用,曾為新 加坡最大橡膠園主的外資萬國橡膠有限公司亦重新改組,成為今日新加坡重要的 私人房地產開發公司。

(一)農地面積的縮減與橡膠園的衰微

戰前 1930 年代,是島上橡膠與黃梨種植業的巔峰期,近乎三分之二面積投 入種植現金作物的生產,其中橡膠佔了70%。(Martin Perry etc.,1997:161)1940 年代,島上仍有大片土地栽種黃梨、橡膠與椰子,不過黃梨種植面積逐漸縮減,

不再是新加坡重要的輸出性作物。以義順地區為例,1940 年代仍是屬於農業鄉 村景觀,橡膠是該地具有優勢的作物,其次則是黃梨。(參見圖 4-3-2)1950 年 代,義順地區的橡膠種植面積已然減少,主要分布在義順村以北、三巴旺路以東 一帶。(參見圖4-3-3)

時至 1970 年代,就面積而言,橡膠仍是新加坡最重要的作物,主要分布在 下列地區:樟宜路9~10 英里處、淡濱尼路 8~12 英里處、榜鵝路 9 英里處、楊厝 港路8~12 英里處、三巴旺路 9.5~12.5 英里處(義順地區)、湯申路上段8 英里處、

馬西嶺路(Marsiling Road)15.5~16 英里處、萬禮路 14 英里處、兀蘭路 10.25~12.5 英里處、林厝港路17.5~18 英里處,以及烏敏島(Pulau Ubin)和德光島(Pulau Tekong Besar)上。(Ang,1972:73)

因此,從 1950 年代至義順新市鎮興建以前,本地仍多屬於農業用地,只是 作物類別有所改變,橡膠園逐漸減少,黃梨園消失匿跡,本地居民從事滿足本地 市場需求的園藝業則有逐漸增加之趨勢。

圖4-3-2. 1940 年代新加坡農業土地利用分布圖

資料來源:高事恒(1948),《南洋論》,〈新加坡形勢圖〉,頁 55。

圖4-3-3. 1958 年新加坡土地利用分布圖

資料來源:G. J. Tempelman & F. J. J. Sunykerbuyk, 1983, Agriculture In Singapore: Problems of Space and Productivity. Singapore Journal of Tropical Geography, Vol.4 No. 1, P.69

(二)從華人先驅種植者到外資大園丘

由於 1920 年代以後,橡膠價格時有變動,唯有雄厚資金做為後盾的外資公 司,如萬國橡膠種植公司(Bukit Sembawang Plantations),方有能耐應付經濟作 物價格的嚴重下跌,而以華資為主的大小園丘主,往往在價格下跌時,首當其衝。

(陳鳴鸞,1987:116)如 1929 年林義順位於今日義順地區的橡膠園與橡膠公司,

無以抵抗1929 年世界經濟不景氣,導致橡膠價格大跌,損失慘重,最後將膠園 與膠廠轉售與李光前。1931 年李光前的南益樹膠公司48則因獲得兩為閩籍富商的 加股,擴大資本,改組為有限公司,而得以安然度過景氣低迷的難關。(林孝勝,

1987a:131)

綜觀戰前新加坡島上的橡膠種植園,半數以上都是屬於大園丘(Estate,面 積超過 100 英畝),以 1936 年底為例,當時新加坡的橡膠園面積共計 54,073 英 畝,其中大園丘約 33,482 英畝,小園丘(small holdings,面積少於 100 英畝)

則是20,591 英畝。(Dept. of Agriculture,1937:277)分析 1933 年新加坡島上橡 膠園的持有者,可以發現,將近一半的橡膠園係由非亞洲人之外資所擁有,其次 才是華人,而華人平均所持有的橡膠園面積亦較外資為小。(參見表4-3-3、4-3-4)

從 1924 年的地圖中,可以清楚發現義順地區係以農業為發展重心,種植園 林立各處,諸如萬國園丘(Bukit Sembawang Estste)、約克園丘(York Estate)、

Koh-I-Noor 園丘、Sam Hup 園丘、Kah Hoe 園丘、實里達園丘(Seletar Estate)、

Banjwetun 園丘等,其中萬國公司所擁有的橡膠園佔絕大多數,華順芭、義順村 一帶多屬於萬國園丘。(參見圖4-3-4)

表4-3-3. 1933 年新加坡 100 英畝以上的橡膠園丘持有人分布

民族別 非亞洲人 華人 馬來人 日本人 印度人 其他亞洲人 總計

面積(英畝) 16,225 12,865 178 - 1,114 279 30,661

資料來源:D. H. Grist,1933, Nationality of Ownership and Nature of Constitution of Rubber Estates in Malaya. P.3

48、位於義順村的南益樹膠廠一直維持到1959 年,才轉租給南益集團底下的附屬公司-炎洲貿 易私人有限公司。(林孝勝,1987a:131)

表4-3-4. 1933 年新加坡各橡膠公司持有人民族別與橡膠園大小

公開招股公司(Public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ies)-園丘面積超過 1,000 英畝者 民族別 非亞洲人 華人 馬來人 日本人 印度人 其他亞洲人 總計 家數/面積 5 家

12,280 - - - - - 12,280 公開招股公司(Public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ies)-園丘面積界於 100~1,000 英畝者 民族別 非亞洲人 華人 馬來人 日本人 印度人 其他亞洲人 總計 家數/面積 6 家

3,115

1 家

360 - - - - 3,475 私股公司(Private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ies)-園丘面積超過 100 英畝者 民族別 非亞洲人 華人 馬來人 日本人 印度人 其他亞洲人 總計 家數/面積 - 1 家

720 - - - - 720 個人擁有的園丘(Privately Owned Rubber Estate)-園丘面積超過 100 英畝者 民族別 非亞洲人 華人 馬來人 日本人 印度人 其他亞洲人 總計

資料來源:D. H. Grist,1933, Nationality of Ownership and Nature of Constitution of Rubber Estates in Malaya. P.6、8、11、15。

(estate),其餘則由小農(smallholders)所持有,平均每人擁地不到 100 英畝。

從1960 年至 1970 年期間,新加坡的橡膠種植總面積持續下降,主要是受到住 宅與工業發展用地的競爭。(Ang,1972:73-74)而此時,曾為新加坡最大的橡 膠種植公司-萬國橡膠有限公司,其下所持有的橡膠園已不到600 英畝。(Lim,

1987:240)

圖4-3-4. 1924 年義順地區重要橡膠園丘分布圖

資料來源:改繪自林孝勝、林源福編,《義順社區發展史》,Plate 5,頁 219。

隨著新加坡農地面積的減少,不論是華人種植公司,抑或是外資種植公司,

皆轉而多元化經營。例如,外資萬國橡膠公司於1959 年與其姊妹公司,新加坡 聯合橡膠種植公司合併,並於1967 年公司改組成為三巴旺房地產有限公司(Bukit Sembawang Estates Limited),從事新加坡私人房地產的開發與買賣。(Lim,1987:

245-246)李光前的南益集團則早在 1930 年代就將橡膠產業拓展至東南亞各地,

使得南益成為韓戰後世界最大的膠商;(林孝勝,1987b:11)至今,南益集團仍 主要從事橡膠進出口貿易。

圖4-3-5. 1958 年義順地區土地利用分布圖

資料來源:新加坡都市重建局網站,Master Plan 1958,

http://www.ura.gov.sg/dc/mp58/mp58map_index.htm,最近更新日期 2008/05/01,

2008/04/06 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