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西方殖民時期的市場需求

香料在東南亞的農業發展史上扮演重要角色,在世界的歷史中也曾獨具作 用。從東西文獻的記載及文物的考察,可知東南亞的香料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國際 市場的農林產品,也是導致西方強權殖民東南亞,並進而改變東南亞歷史進程的 首要因素。(吳關琦等,1993:77)回顧 18 至 19 世紀中期以前新加坡的發展歷 程,種植業曾是島上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如豆蔻、胡椒與甘蜜、黃梨與橡膠枝 栽種。隨著世界市場需求的轉變,新加坡的農業土地利用也隨之變動。

一、荳蔻

1819 年,萊佛士曾從蘇門答臘明古連島上的馬博羅堡(Fort Marlborough)

上,將豆蔻和丁香的植栽與種子寄往新加坡,並種植在新加坡河北岸的福康寧丘

(For Canning Hill)的山坡上,並且隨著委託物,還附上一封信給新加坡的參政 司(Resident),請他盡力地種植這些荳蔻與丁香。然而新加坡的丁香從未成功栽 植。1830 年代開始新加坡市鎮地區荳蔻種植的風潮,爾後卻由於缺乏適合的肥 料,且發生豆蔻樹潰瘍(nutmeg canker),造成大量死亡,種種因素促成新加坡 島上的荳蔻園種植逐漸消失。(Jackson,1968:111-112、121、125)

二、胡椒

在殖民主義者爭奪香料之際,東南亞各地也開始種植其他經濟作物,以輸往 海外,爭取更高的利潤。起先,胡椒仍是各地努力發展的作物,如泰國在17 世 紀即出現胡椒專門種植業;19 世紀初,英國也在新加坡、檳城、威斯利省開闢 胡椒園廣事種植,此時馬來亞胡椒每年出口值在400 萬英鎊以上。(吳關琦等,

1993:79)19 世紀的新加坡有不少土地投入生產胡椒,與另一種經濟作物-甘 蜜(Uncaria Gambier)同時栽培。

三、甘蜜

19 世紀初,英國在馬來亞廣種胡椒時,椒園中還同時種植了甘蜜(吳關琦 等,1993:79)。甘蜜的功用在於鞣革和染色,(潘醒農,1993:53)因此出口的 甘蜜主要是做為絲綢和皮革的染料。1830 年代以前,進口至英國的甘蜜都被課 以重稅,之後,稅額才大大地縮減,到了1834 年,甘蜜才成為從新加坡外銷英 國的穩定商品。(Jackson,1968:9)到了 19 世紀中期,英國進口了各式各樣的 製革材料(tanning materials);以 1963 年倫敦的進口量為例,橡碗(valonea)約 7,160 噸、甘蜜約 7,000 噸、含羞草(mimosa)或金合歡(wattle)樹皮約 2,940 噸、外國橡樹(oak)樹皮約 1,520 噸、兒茶(cutch or catechu)約 862 噸。其中,

橡碗和甘蜜的進口量高達總量的 73%。(Howes,1953:20)此外,隨著工業化 的發展,英國的紡織業也需要進口相關染料,而甘蜜另外的功用即是做為染料。

因此,在整個19 世紀,新加坡大多數的甘蜜都是輸往英國。(Jackson,1968:9)

四、黃梨(鳳梨、波蘿)

1888 年,法國水手巴納多(Beragdo)旅居新加坡時,生產黃梨罐頭出口,

獲得可觀利潤,此後本地華人也開始對黃梨罐頭業產生興趣,逐漸擴大其種植面 積。(林源福,1987b:74)

五、橡膠

橡膠產品具有絕緣性能,這對於電力工業別具意義,可做為包覆電線的絕緣 體。此外,橡膠的發現對於公路運輸具有重大影響,自行車大約從1885 年即已 普遍使用橡膠製成的充氣輪胎,1895 年開始也使用在汽車輪胎的製造上。(欣斯 利,1999:124)19 世紀末開始,汽車工業的發展,更是需要大量的橡膠輪胎。

(Dartford,1959:165)橡膠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戰爭物資,很多軍需品的若干 部分要以它來製造,因此戰時的消費量比平時還高,促成橡膠價格的飛漲。然而,

橡膠是熱帶的特殊產物,深受地理環境的限制,因此,各國除了積極從事人造橡 膠的研發之外,也展開橡膠產地及市場的爭奪。(蔡光篁,1955:2)

橡 膠 原 產 於 南 美 洲 的 亞 馬 遜 河 流 域 , 它 是 一 種 巴 西 護 謨 樹 ( Hevea Braziliensis)割破後流出的乳狀液體,經過了空氣的凝結而形成。(蔡光篁,1955:

2)由於野生橡膠的蓬勃發展,1876 年,英人威克漢(H. A. Wickham)從巴西帶

了7 萬顆巴拉樹種子,在倫敦的植物園開始栽培,其中有 2500 顆發芽,然後將 它們分別移植到錫蘭各地,遂成為今日種植橡膠的開端。(蔡光篁,1955:4)橡 膠於1877 年引進新加坡,之後東南亞各國皆紛紛引進栽種,直至 1914 年,東南 亞橡膠產量達 75,500 噸,占世界總產量的 60.4%,橡膠從此成為東南亞居世界 歷史最久、至今未衰的經濟作物。(吳關琦等,1993:80)

肆、小結

肇因於歐洲國家的香料需求,促進新航路的發現;歐洲各國-葡、西、荷、

英-為求香料,相互競爭,勢力更迭,改變了東南亞的歷史發展。直到1824 年,

荷蘭與英國簽署協定,劃分勢力範圍,從此新加坡與馬來半島成為日不落國的東 方殖民地。從18 世紀末期開始,由於全年有新鮮肉品供應、飲食習慣改變、新 的奢侈品的興起、出現各種新品種的蔬菜等,香料對歐洲國家而言已不再是昂貴 的奢侈品,在貿易活動中的地位也逐漸降低,取而代之的是新的需求品。

延續著香料貿易競爭,19 世紀的新加坡仍種植有荳蔻與胡椒;1830 年代以 後,由於殖民母國英國對於製革材料與紡織染料的需求日增,新加坡島上的大片 面積也投入了甘蜜的種植,主銷英國;19 世紀末,黃梨罐頭興起,取代甘蜜的 種植;不久之後,隨著世界汽車工業的發展與戰爭軍需品的製造,橡膠成為炙手 可熱的經濟作物,新加坡島上也因此廣闢橡膠園。

第三章 戰前的經濟活動與土地利用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