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肢體障礙者手足之壓力概念及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肢體障礙者手足之壓力概念及相關研究

本節分為壓力的意涵與因應、身心障礙者手足之壓力因素、身心障礙者手 足面對壓力之心理行為與特質及肢體障礙者手足之壓力四部分,分別敘述之。

35

首先先瞭解壓力之意涵與因應,接著探討身心障礙者手足之壓力因素及身心障 礙者手足面對壓力之心理行為與特質,最後藉由肢體障礙者手足之壓力之相關 研究,來瞭解身心障礙者大學生手足之壓力情形。

壹、壓力的概念

Derlega 和 Janda(1991)認為壓力是指從生、心理狀態所引發出潛在的危險 焦慮,而個人會隨著變動的環境,隨時身處在壓力中(Derlega, & Janda, 1991;

引自林彥妤、郭利百加,2005)。而 Lazarus 和 Folkman (1984)認為壓力是一個 起源於心理過程的覺知過程,是個體與環境之間的一種特殊關係,為人與環境 交互關係而產生對於特定刺激的反應歷程,當個體評估此一關係對其所造成的 負擔不是個體擁有的資源所能應付,並會危及當下狀態時,便形成了壓力。因 此,壓力本身並無任何作用力,是因個體面對壓力的感受而有所差異,而不同 的反應則引發不同的影響。當一個人無法因應環境的要求時,就會產生負面的 感受,而且為了適應轉變所做的改變越多,壓力也會越大(Lazarus & Folkman, 1984;引自余伯泉、李茂興,2003)。

Lazarus 和 Folkman (1984) 對於壓力因應的定義為:「個體為降低或容忍由 壓力情境所造成的內在或外在要求,所採用之認知或行為的努力,不論這些努 力是否能有效的處理壓力」。Lazarus 和 Folkman (1984)認為認知評估(cognitive appraisal)與因應(coping)是壓力因應最重要的二種要素,其指出壓力因應具有調 節情緒或壓力及管理壓力所導致的問題等兩項功能,並將壓力因應方式分為兩 大類:一為「問題取向」因應(problem-focused coping),另為「情緒取向」因應 (emotion-focused coping)。當問題是個體可以解決時傾向採用問題解決法,以直 接的行動來減少環境中的壓力來源;當問題為個體無法控制解決時,傾向使用 情緒取向處理,如:逃避、保持距離、暫時擱置、自欺…等。Pearlin 和 Schooler(1978)則認為,因應是「個人嚐試來逃避或降低生活問題帶來的影響與 困擾的行動」。其將因應類型分為四種形式:(1)預防壓力情境產生(2)改變壓力 狀態(3)改變對壓力的解釋(4)控制對壓力的感受及反應。並提出因應的功能有(1) 改變造成緊張的狀況;(2)依據個人的經驗,在事情成為壓力之前抑制住;(3)事 情發生後可以駕馭壓力。鄧柑謀(1994)認為壓力的因應是一種努力去處理壓力事

36

件的過程取向,認為它具有緩衝壓力之效果。

Phelps 和 Jarvis (1993)於 1993 年對青少年的壓力研究,指出壓力的各種因 應方式中有些是積極性的,而有些是消極性的,積極性因應方式能有效的促進 身心健全發展,但消極性的因應行為可能對生理及心理造成另一種壓力的來源 (Phelps, & Jarvis, 1993)。

Seyle 將壓力分為三個通常會歷經的階段,分別是:『警告期』、『拒絕期』、

『崩潰期』,而壓力的承受力會隨著時間長短、程度強弱而有所增減。(Seyle, 1976;

引自程千芳,2006),當一個人決定面對壓力時,最開始生理反應會出現警告訊 息,是為『警告期』。此時身體的反應狀態可再分為震撼期與反擊期。震撼期的 個體因為對突發事件產生震撼,而有體溫和血壓下降的情形,是缺乏適應能力 的表現,若壓力持續存在,則會開始進入反擊期,此時個體腎上腺素分泌增加,

從中增強個體的緊急應變能力,而後繼續進入下一階段。隨後進入『拒絕期』

的對抗狀態中,這個階段中,個體已能適應壓力對身體產生的應變與反應,因 而能降低壓力感受,適應環境,促使個體有能力與其抗衡。但是如果壓力持續 存在,又會再繼續進入下一階段『崩潰期』。此時期因個體在長期與壓力抗衡下,

逐漸地感到筋疲力竭,當無法招架之時就會向壓力投降或陷入崩潰期,此時期 個體呈現衰老的症狀,甚至是受到疾病的打擊而死亡。

劉雪貞認為適當的壓力可以激發個體成長,但過度的壓力則會耗損體力,

對個體造成身體與心理的損傷與行為困擾(劉雪貞,2004)。Shepard 等人也指出 壓力和疾病是有相關聯性,壓力會產生生理及心理上的疾病,若沒有替代的適 應方式,則壓力會加深(Shepard etc.,2000;引自林英明,2008)。

Pearlin 等人於 1990 年探討與阿茲海默家庭照顧者有關之壓力影響因素,發 展出阿茲海默照顧者的壓力過程模式(Stress Process Model),Pearlin 等人假定照 顧者壓力是一個包括多個相互關聯因素過程的結果,此模式探討阿茲海默症照 顧者的背景與壓力情境、初級壓力源、次級壓力源、壓力之調節變項與結果變 項間的關係。壓力過程模式呈現了壓力的多重因素結構以及各種因素間互動的 動態過程,而壓力源或資源則扮演中介或緩衝的角色。Pearlin 指出壓力因應模 式是以「擴散」(proliferation)的概念來引導(Pearlin etc.,1990)。所以,實際的 照顧工作中所產生的壓力與衝突會蔓延到例如家庭、工作或社會生活其他領域。

37

當照顧壓力擴散時,整體的功能指標如心理狀態(憂鬱、憤怒或罪惡感)與生理健 康,也會受到影響(Pearlin 等人,1990)。

雖然壓力源會因為照顧者獲得社會與心理資源,而對照顧結果產生中介或 緩衝的效果,亦即,照顧者會運用這些資源來處理他們所面對的一些挑戰,包 括主觀層面的自身情緒問題與對於照顧所賦予的意義。但是,高度的壓力與低 度或不適當的資源,因為常會導致負面的適應結果,所以多被視為是壓力因應 中的危險因子。總體而言,壓力源與資源彼此互動來影響照顧結果,其互動的 平衡性會以是否持續擔任照顧角色來衡量(Zarit, Femia, Kim, & Whitlatch, 2010,

引自杜怡君,2011)。

綜言之,壓力對個體產生影響,必須要透過個體自我接收到的壓力感受才 能產生其影響力,如壓力來源在個體認知評估的過程中沒有產生其影響力時,

個體即不會感受到壓力;當評估對過程中會產生影響,但可以因應壓力來源,

則會促使個體積極面對與因應而造成正向的動力;當評估無法因應壓力來源,

即會產生負面影響,而造成負面壓力的感受。而從以上的文獻我們也可以知道,

壓力的因應是多個相互關聯因素的動態擴散的過程,不同的壓力的來源會影響 壓力調適的結果,而壓力調適的結果如果為負面的話,則會導致照顧者負向的 心理及生理狀態,甚至照顧者會想要放棄照顧角色。

貳、大學生的生活壓力

在大學生的生活壓力來源方面,王琳雅(2006)認為大專院校學生之壓力可分 為「學校/課業方面」、「人生目標方面」、「人際關係方面」、「感情/異性方面」

及「家庭方面」等五個面向。呂岳霖(2004)認為大學生的生活壓力包括「就業壓 力」、「課業壓力」、「自我認同壓力」、「人際壓力」、「家庭壓力」及「感情壓力」。 梁恩慈(2009) 綜合國內學者的研究,認為大專學生的生活壓力源有課業壓力、

人際關係、感情壓力、生涯規劃、家庭壓力、時間管理、健康適應。「課業壓力」

包括學習適應、考試壓力、課程的適應等;「人際關係」包括人際交友、社交、

社會適應等;「感情壓力」包括感情、異性情感等方面;「生涯規劃」包括目標 適應、擔心未來前途、實習壓力等;「家庭壓力」包括家庭互動、經濟適應、自 我認同壓力等。

38

在大學生生活所感受的壓力程度方面,王琳雅(2006)在其針對臺中縣市大專 院校四技新生之研究發現,學生的生活壓力主要為「學校/課業方面」,其次為

「人生目標方面」與「人際關係方面」,最後為「感情/異性方面」、「家庭方面」,

其困擾程度介於很少困擾到有些困擾之間。李金治(2003)以臺灣師範大學 420 名大四學生為研究樣本的調查研究發現,學生在過去六個月內感到困擾的生活 壓力,以「前途壓力」為最大,其次依序為「學校壓力」、「人際壓力」、「一般 壓力」、「異性交往壓力」,最後為「家庭壓力」。呂岳霖(2004)以 1,140 位大學生 作為調查研究樣本的研究中,發現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學生的生活壓力感受偏向 中低程度,其中以「就業壓力」的感受程度最高,其餘依次為「課業壓力」、「自 我認同壓力」、「人際壓力」、「家庭壓力」,而對「感情壓力」的感受程度最低。

總之,有關大學生生活壓力來源面向之分類,雖各研究者依其研究需求而 有不同,但未見有太大之差異,而綜合以上研究之發現,大學生之生活壓力中,

以「前途/就業壓力」感受程度較高,而對「家庭壓力」及「感情/異性交往 壓力」感受程度較低。

參、身心障礙者手足之壓力因素

廖文如(2002)將壓力因素歸類為個人困擾、照顧負擔及家庭問題等三個部分,

在其針對 450 名就讀於特殊學校或啟智學校高職部學生滿十八歲的正常手足的 研究發現,障礙程度、年齡大小與性別、年齡差距是影響手足因智障者而產生 的壓力感受的因素。吳國盈(2010)認為身心障礙兒童手足的壓力來源來自父母、

手足及外在社會環境三方面,來自父母方面包括:代理父母的責任、父母過高 的期許及雙重的教養態度與忽略;來自手足方面包括:社會活動的限制、手足 關係的無形壓力;來自外在社會環境主要為外界負面的觀感與眼光。林安麗 (2000)發現白血病兒童手足面臨到來自家庭、特殊需求手足及社會環境的多重壓 力。 研究歸納白血病兒童手足的壓力源可分為家庭關係、病童疾病、學校等三 方面,在家庭關係的壓力源包括:親職角色的改變、家庭互動的改變、生活型 態的重整;在病童疾病方面的壓力源包括:病童疾病變化、引發病童的疾病因 素、疾病告知;在學校方面的壓力源包括:學業成就、師生關係、同儕關係。

因研究目的及方向的不同,各研究結果有不同的壓力源的說明及分類,研

39

究者根據文獻上的諸多研究結果,將壓力源亦即產生壓力的相關因素歸納為以

究者根據文獻上的諸多研究結果,將壓力源亦即產生壓力的相關因素歸納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