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肥胖的相關研究

WHO(2014)指出目前全球超重和肥胖的不斷升級,已經是全球性的流行病 -

“globesity (全球化肥胖) ” - 走在世界的許多地方。如果不立即採取行動,數以百萬 計會患上嚴重的健康障礙。肥胖症造成嚴重飲食相關的非傳染性疾病,包括糖尿 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和中風和某些癌症的主要危險。Canoy 等人(2013)在身體 質量指數和冠狀動脈心臟疾病(以下簡稱冠心病)的婦女的研究顯示,高 BMI 會有 高的冠心病的風險,不抽菸、有體力活動、有適量飲酒、高社經地位及正常 BMI 者相對的其心血管疾病意外的風險比較低。而黃俊祺等人(2012)更指出肥胖病人除 了較易發生糖尿病之外,肥胖亦是引起高血壓、高血脂與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 因子,這些疾病皆進一步會造成腎臟的傷害。

然而什麼可定義為肥胖?WHO(2013b、2004)將超重和肥胖界定為異常或過量 脂肪積累,呈現給健康造成危害。肥胖的粗人口指標是 BMI,一個人的體重(公 斤)除以他或她的身高的平方(以米為單位)計算。一個人BMI 30 或更多通常被 認為是肥胖。一個人BMI 等於或大於 25 為超重。但黃俊祺等人(2012)認為雖 WHO 對肥胖的定義為 BMI 大於 30kg/m2,但對亞洲族群來說切點應做下修。行政院衛 生署對國人肥胖的定義如下:正常(18.5 ≤BMI < 24 kg/m2),過重(24 ≤ BMI < 27 kg/m2),肥胖(BMI ≥ 27 kg/m2)。

BMI 常被使用來定義肥胖,然而這並不是一個準確的肥胖分類方法。BMI 容 易低估了肥胖的患病率。目前還沒有其他血液測試或生物標記來確定肥胖。同時

14

使用 DXA(雙能 X 光檢測技巧)和測量瘦素提供了更精確的測量肥胖(Shah &

Braverman, 2012)。BMI 並非評估肥胖最好的方法,他無法區分體內的脂肪和肌肉,

但 BMI 常被用來判定體位。洪彰鴻、陳敦禮、蘇榮基(2010)以身體質量指數與腰 圍來建構肥胖矩陣;肥胖矩陣分別以身體質量指數與腰圍的肥胖切點畫分成四個 象限,結果有正常、過重、中央型肥胖、肥胖四類。總結而言,以肥胖矩陣的思 維,將不同肥胖分級的方法進行整合,提供一種精準且方便的肥胖評量工具。王 秀伯(2013)認為不過胖與不胖的評斷工具除了 BMI 之外,還要配合其他指數,例 如腰圍或是體重,甚至是身體脂肪和肌肉量的比例等等數值,才是比較客觀且準 確的。

張金堅與黃麟傑(2012)指出肥胖問題已經是二十一世紀文明世界的公敵。而肥 胖與多種癌症(尤其是乳癌)的發生與預後的關係,也早已被證實。所幸,這並 不是一條不歸路,藉由減重、飲食控制、運動及生活型態的改善,還是有機會可 以“逆轉勝”,重新預防並打敗乳癌的。

郭家驊等人(2004)的文獻回顧提到肥胖問題有遺傳傾向假說,不同遺傳的人在 面對使人肥胖的環境,其肥胖速度可產生不同差異。但遺傳傾向與環境因素有交 互影響,當前肥胖問題在環境因素中一般是認為「缺乏規律運動」或「飲食過量」

為造成肥胖的兩個主要原因。黃元玉(2009)指出台灣地區青少年肥胖日趨嚴重,其 身體活動量低及坐式生活型態有關,如看電視等。現今青少年肥胖主要原因是環 境因素限制了身體活動。些對抗兒童青少年肥胖的介入策略,建議增加身體活動 量。許秀卿等人(2011)的研究發現近 1/4 青少年過重或肥胖,父親教育在國中小以 下時,青少年肥胖的比例最高、憂鬱篩檢量表得分高於切點者,也有較高的過重 與肥胖比例。

吳至行(2013)指出許多數據顯示不當的環境與生活型態可能與肥胖的盛行率 密切相關。低社經地位與教育程度導致在不當的行為與肥胖的發生已經被許多文 獻所證實。麥克.羅意夫、梅曼.歐茲(2007)的書中更提出了肥胖除了吃得太多、動 得太少外,其實還有其他奇怪的原因,包括使用體香劑的化學成分會干擾代謝機 能,使你容易變胖、夏天的空調或冬天的暖氣可能降低新陳代謝也容易變胖、戒

15

16

17

作者 (年代)

研究主題 研究結果與發現

個人的體重(公斤)除以他或她的身 高的平方(以米為單位)計算。一個 人用 30 個或更多的體重指數通常被認 為是肥胖。一個人與體重指數等於或 大於 25 為超重。

WHO (2013a)

控制全球肥 胖流行

超重和肥胖的不斷升級的全球性的流 行病 - “globesity”肥胖症造成嚴重 飲食相關的非傳染性疾病,包括糖尿 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和中風和某 些癌症的主要危險。

資料來源:由研究者自行彙整

綜上所述,可發現肥胖已經不是個人的問題,民眾應重視肥胖症造成嚴重飲 食相關的非傳染性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和中風、腎臟疾病和 某些癌症。這些慢性疾病除了造成個人健康問題的損害外,也容易拖垮醫療財政,

並減少社會產能。不抽菸、有體力活動、有適量飲酒、高社經地位及正常BMI 者 相對的其心血管疾病意外的風險比較低。

而造成肥胖的原因有飲食、運動、生活習慣、遺傳、致胖環境、憂鬱等,但 除了不可控制的遺傳因素外,維持正常的運動習慣、飲食習慣、生活習慣及政府 營造一個非致胖環境是個關鍵。況且與其花費時間及金錢在疾病的治療上,研究 者認為事前的預防更是重要。修正問題前要先了解問題成因,因此首先希望藉由 本研究去探討青少年肥胖的現況,了解青少年背景變項(性別、年齡)對肥胖行為及 健康認知是否有差異,用多元的方式去評估身體體位,並探討肥胖行為與健康認 知對身體體位的關係,各變項是否能預測身體體位?以作為預防肥胖行為的參考 依據。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