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能耐基礎理論探討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擬就「能耐基礎」、「開放式經營」、「經營模式分析」三大主軸來 進行相關文獻的探討。

第一節 能耐基礎理論探討

一、 資源基礎理論

Penrose (1959)是首位指出資源運用與企業成長及競爭優勢密切相關的學 者,並奠基了資源基礎理論的發展。延續此一精神,Wernerfelt (1984)提出資源 基礎觀點(Resource-based view),認為以資源觀點來分析,能夠提供企業不同於 產品觀點分析的策略選擇。Dierickx and Cool (1989)除了支持企業競爭優勢來自 稀有資產而非產品市場定位的觀點外,亦指出非資源基礎之策略忽略了稀有資 產機會成本的評估及資產本身的保護,最後更補充了 Barney (1986)認為所有資 源均可在要素市場交易的論點,指出有些資源是無法透過交易取得的,必須透 過自身資產存量的累積來建構。因此競爭優勢的維持,端視優勢資產透過交易 取得、模仿建構及尋求替代的難易程度。

隨著越來越多學者投入資源基礎理論的研究,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也不再 只重視外部環境與產業的分析。Barney (1991)便提出資源異質性與不可移動性 的論點,強調不同公司能控制不同異質性資源,異質性也因為競爭對手難以取 得、模仿而長存,使得公司間出現不同策略並產生競爭優勢的差距。也指出能 帶來競爭優勢的資源,必具備有價值、稀少、難以模仿及不可替代四個特性。

Grant(1991)同樣不認同產業組織經濟(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conomics)學者強調 產業吸引力是獲利率來源的觀點,並指出許多研究都證明了產業內的獲利率變 異性大於產業間,唯有資源定位才能帶來成本與差異化的競爭優勢。事業策略 應該要追尋的不是獨佔租(市場力的報酬),而是李嘉圖租(能賦予競爭優勢資源 所產生的報酬)。他也提出一個整合性、以資源基礎出發的策略形成流程:(1)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析公司資源(2)評估公司能力(3)分析公司資源與能力的獲利潛力(4)選擇策略(5) 擴大或升級公司所擁有的資源與能力。如圖 2-1 所示

圖 2-1 資源基礎理論策略分析架構 資料來源:Grant(1991)

Peteraf(1993)鑒於前人研究缺乏資源與公司績效間的共通模型,提出了競爭 優勢基石模型。該模型強調競爭優勢須建立在下列四個資源基礎之下 1. 事前有 限競爭:在未取得資源之前的競爭有限,使得取得成本不會超過所產生的租。

2.異質性:得以產生獨佔租或李嘉圖租 3. 事後有限競爭:取得資源後的競爭有 限,使得租得以維持 4. 不完美流動性:租得以維持是公司的。如圖 2-1 所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圖 2-2 競爭優勢基石模型 資料來源:Peteraf(1993)

綜上所述,資源基礎觀點強調,企業若能握有競爭者所沒有的關鍵性資源 或資產,便能創造出獨特的競爭優勢。此一觀點對於當時的管理學界來說,提 供了與產業組織學派強調產業結構與外部環境分析不一樣的思維,並得以解釋 學者如 Rumelt (1991)提出對於產業組織學派觀點─產業內廠商績效變異大於不 同產業間廠商績效變異─的質疑。然而資源基礎觀點仍無法說明為何有些企業 在產業中佔有好的結構與獨占定位、本身擁有更多獨特的策略性資源,最終領 導地位卻被競爭者所取代,許多學者便紛紛投入研究此一現象之根源,指出過 往研究忽略了企業能耐對於競爭優勢的影響。並進而提出能耐基礎理論。

二、 能耐基礎理論

核心能耐係於 1990 年由 Hamel and Prahalad (1990)提出,他們認為核心能 耐是企業學習更有效的協調各項技能與技術所累積的成果或能力,使企業能更

競爭優勢 異質性

不可移動性

事前阻絕競爭

事後阻絕競爭 租未被成本低消 獨佔或李嘉圖租

租留在組織

租的維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快速回應市場,並具有 (1)提供企業進入新市場的機會(2)貢獻重要顧客價值(3) 競爭對手難以模仿 的特性,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便來自於更有效地建構與運用 能耐,而非一味追求產品功能、成本與品質的精進。

若把公司譬喻成一顆樹,核心能耐就像是提供重要養分來源的樹根,由核 心能耐所創造的核心產品便是樹幹,由其延伸出去的枝幹便是各事業部,而末 端的葉子、花朵與果實則是終端產品。如圖 2-3 所示

圖 2-3 競爭優勢之根基

資料來源:Prahalad and Hamel(1990)

Sanchez, Heene and Thomas (1996)同樣提出以能耐基礎的成長觀點,認為公 司是為了達成期望營運目標,並依此制定策略邏輯及管理流程的開放系統,而 能耐便是有效運用資產來提供產品與服務並實現策略的能力。因此透過內外資 源的取得與配置,持續能耐建構及能耐延伸的活動,將使公司得以不斷成長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維持競爭優勢。如圖 2-4 所示

圖 2-4 能耐建構與延伸的良性循環 資料來源:Sanchez and Thomas(1996)

能耐建構既然如此重要,Hamel and Prahalad (1990)認為公司應有意圖的、

選擇花時間及成本的方式配置內部資源以發展核心能力。Sanchez, Heene and Thomas (1996)賦予其定義為公司強化使用資源的能力,使公司現有資產與能力 產生質性變化,以達成公司目標的任何流程。

能耐延伸則為能耐基礎觀點另一重要的核心思想,Hamel and Prahalad (1990)首先指出企業多角化與新事業的發展往往係因核心能耐的移轉而非市場 吸引力。Hamel and Prahalad (1993)更進一步提出公司若設定與現有資源有差距 之目標,可透過下列五種槓桿使用資源的方式來達成(1)更有效集中於主要策略 目標(2)更有效累積(3)運用互補來創造更高價值(4)盡可能保存(5)在最短時間能 重新回收 ,並實現成長動能。Markides and Willamson(1994)也提出相關多角化 決策應考量各事業是否有共通策略性資產的要求,能利用策略性資產所建構的 能耐來精進、互補或快速建構新的策略性資產,而非僅考量產業或市場相似性 的範疇經濟,以產生更持久的競爭優勢。Sanchez, Heene and Thomas (1996)賦予 其定義為利用公司現有資產的存量,或在資產有量性而無質性變化的情況下,

將公司現有能耐運用在現行或新市場機會。

能耐建構

能耐建構

策略選擇權的 創造

能耐延伸 行使策略選擇權

內部現金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綜上所述,企業成長與競爭優勢的來源便是核心能耐的建構與延伸交互運 用之成果,在考量公司外部環境情勢及內部資源條件下,如何推動能耐建構與 延伸的正向循環,便是企業最適的成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