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各版本區域地理之內容分析

第一節 臺灣區域地理分析

(一)教科書文本主題內容與知識概念的選擇

三個教科書版本於第二冊皆將臺灣分為五個區域來敘寫,分別為「北部」、「中 部」、「南部」、「東部」以及「金門、馬祖地區」,於各區域特色及發展敘寫後,三 個版本皆進行各區域的比較呈現其之間的差異,並以臺灣區域均衡發展的政策作 為臺灣區域地理的結尾。以下即依照課文內容的小節安排順序進行分析。

1. 北部地區

三個版本劃分出的北部區域,所涵蓋的縣市包含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 園市、新竹縣市和宜蘭縣。翰林版所呈現的北部地區域之區域特色為「首要都會 區」、「海空門戶」及「高科技發達」,第一點特色是針對臺北市和新北市敘寫,提 及「臺北市是中央政府的所在之地,也是許多大企業總部的據點,為臺灣政治、經 濟、文化的中心。(頁 47)」第二點特色是在說明臺北港和基隆港口以及桃園國際 機場的重要性,第三點特色則主要是指新竹市的科學園區,以及臺北市的內湖科學 園區與南港軟體工業園區。康軒版將北部區域的特色定為「政治、經濟中心」。南 一版未整合出北部區域的特色,而是以所含縣市的特色來呈現北部特色,指出「臺 北市為北部核心也是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樞…。新竹為高科技產業的火車 頭…。宜蘭在蔣渭水高速公路開通後成為台北都會區外圍的新興住宅與休閒遊憩 區。(頁 63)」。

48

綜觀三個版本的教科書內容,在主題內容與知識概念的選擇,皆將北部地區定 為臺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核心,且除了介紹北部區域的特色之外,也點出縣市 特色,唯有翰林版在縣市特色部分省略了宜蘭縣。

2. 中部地區

三個版本劃分出的中部區域,所涵蓋的縣市包含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 投縣和雲林縣。翰林版所呈現的中部地區域之區域特色為「花卉蔬果專賣區」、「休 閒農業發達」及「傳統產業轉型」,其中,傳統產業轉型指的是轉為精密機械工業。

康軒版將中部區域特色定為「三級產業齊頭並進」,提及「中部區域的農林特產豐 富,長期為臺灣重要的農業生產地區。民國六十年代後,工商業蓬勃發展和交通建 設,使中部區域的核心都市—台中快速發展。…提到為了改善當地的經濟和減緩人 口流失,政府在濱海地區開發如彰化濱海工業區、雲林離島式基礎工業區(台塑六 輕)等,為中部區域的工業發展注入新動力(頁 51)」。南一版未整合出中部區域 的特色,而是以所含縣市的特色來呈現中部特色,指出「中部地區為農業,包含稻 米、花卉、蔬果的重要供應地。中部區域的高度發展地帶以臺中為核心…。近來,

雲林離島式基礎工業區、中部科學園區的開設,引入石化工業和精密機械進駐,改 變原有的工業結構。(頁 64-65)」。

綜觀三個版本的教科書內容,中部區域特色的介紹是以產業為核心,皆有提及 中部地區的農業發達、近年來農業由傳統農業轉向休閒農業,並說明了中部地區花 卉蔬果在臺灣的重要性。工業發展的部分,三個版本皆有提及臺中的發展,但彰化 濱海工業區、雲林離島式基礎工業區之發展,僅康軒版和南一版有提及。

3. 南部地區

三個版本劃分出的南部區域,所涵蓋的縣市包含嘉義縣市、臺南市、高雄市、

屏東縣和澎湖縣。翰林版所呈現的南部地區域之區域特色為「臺灣的榖倉」、「養殖 漁業發達」、「重工業發達」和「觀光業發達」。康軒版將南區域特色定為「農工業 並重」,除了指出南部地區為全臺農漁業的生產重鎮,高雄為臺灣重工業的發展核

49

心之外,於縣市特色部分,也說明臺南在歷史文化上保有重要性,有「文化古都」

之稱,另外,也點出南部的觀光業,包含屏東豐富的閩、客和原住民文化、國家公 園和澎湖的特殊地形。南一版未整合出南部區域的特色,而是指出所含之各縣市主 要發展的或具優勢的產業,提及「嘉南平原和屏東平原為本區農業的主產區,沿海 潟湖和沙洲多,養殖漁業興盛。澎湖群島地形平坦,降雨量少…,居民以漁業為主,

近年來觀光業成為發展主軸。南部兩大核心為高雄和台南,高雄市以工業和港口機 能著稱,石化、鋼鐵、造船等工業發達…。臺南市的歷史資產豐富、文化薈萃…,

正朝文化觀光方向發展。(頁 67)」。

綜觀三個版本的教科書內容,南部區域特色的介紹是以產業為核心,皆指出南部地 區農業、養殖漁業發達、高雄重工業的發展及地位和臺南文化資產,另外,部分縣 市的觀光業也是各版本敘寫主題的重點之一,在觀光業此部分,稍微不同之處在康 軒版有提及屏東豐富閩、客和原住民文化,其他兩個版本無。

4. 東部地區

三個版本劃分出的東部區域,所涵蓋的縣市包含花蓮縣和臺東縣。翰林版所呈 現的東部地區域之區域特色為「文化多元」、「觀光業為主要產業」和「優質農產品」, 並因環境污染相對較少而此區為「臺灣後花園」。康軒版將東區域特色定為「山明 水秀與多元文化」,指出東部地區由於人口外流,勞動力老化,政府結合當地資源 推文化與觀光業結合。南一版則是將說明東部對外交通相對不便,工業發展相對緩 慢,以大理石為原料發展水泥、石材工業,而緩步的發展使得得以保有良好的自然 生態景觀,並點出良好的環境以及傳統原住民文化為此區和西部地帶的最大區別。

綜觀三個版本的教科書內容,東部區域特色主要以此區域具有良好的環境品 質和多元文化兩點為核心論述,並據此兩點特色延伸其他的特色,如優良的農產品 和文化觀光資源。

5. 金門、馬祖地區

翰林版所呈現的金門、馬祖區域特色為「兩岸交流最前線」和「蓬勃的離島觀

50

光」,第一點特色提及「早年兩岸軍事對峙的年代,本區與大陸之間壁壘分明,經 濟發展緩慢。自實施小三通之後,金門、馬祖成為兩岸貿易往來的窗口,經濟發展 快速,居民所得顯著提高。(頁 61)」,第二點的觀光資源是指金門和馬祖的特色建 築和昔日戰地的坑道和碉堡。康軒版將金門、馬祖區域特色定為「戰地色彩濃厚」, 說明其有戰地遺跡,此外,提及金門農業以種植高粱、花生為主,高粱酒和貢糖是 主要名產,馬祖則是多以漁業為生。南一版雖未點出整合的區域特色,但其提及的 觀點和前兩版本相似,指出「金門和馬祖傳統上漁業發達,… 所生產的高粱用來 製酒聞名全國。戰地政務解除後,金門和馬祖積極發展觀光,而小三通政策的實施,

則使金馬地區成為臺灣與對岸中國交通往來的重要管道之一。(頁 71)」。

綜觀三個版本的教科書內容,皆強調金馬地區過去為重要軍事基地,在戰地政 務解除之後,觀光遊憩業成為其發展的重點,此外,實施小三通也是各版本共同提 及的重點之一。

6. 臺灣區域發展差異

翰林版將臺灣的區域發展差異分為四點,分別為「人口分布差異」、「經濟發展 差異」、「教育程度差異」和「其他差異」,前三點是以北、中、南、東四區的差異,

「其他差異」則是在比較城鄉及平地山地間的差異。康軒版於區域間的差異一課,

將差異分為兩點,分別為「本島和離島的差異」和「本島內部的差異」,後者更進 一步分成三點進行比較,其中分別為「平地與山地的差異」、「東部與西部的差異」

和「城市與鄉村的差異」。南一版指出由於臺灣各區域資源條件不同,發展出也呈 現明顯差異,並以「人口成長與密度」和「就業人口比例」和「家庭所得」作為比 較的指標。三個版本在比較各區域的差別之後,皆以政府提出的「國土空間發展策 略計畫」來說明均衡臺灣各區域發展的可能方式。

綜觀三個版本的教科書,皆有比較臺灣各區域的差異並提出均衡區域發展的 可能方式,但在比較差異時所使用的指標和區域範圍不盡相同。

51

(二)教科書文本中蘊含的意識型態與價值觀

三個版本的教科書雖在描寫台灣各區域特色時,在舉例中有些微不同,但基本 上各版本所呈現的各區域特色是一致的。北部區域的特色被定為全臺灣政治、經濟 和文化的中心,並發展附加價值高的高科技產業;中部區域則強調其花卉蔬果在臺 灣的重要性,以及離島的工業區和傳統產業轉型而成的精密工業等;南部區域主要 說明其農業和養殖漁業的發展、高雄的重工業、台南的文化產業及觀光資源;東部 區域,所介紹的除了石材工業之外,各版本所共同指出的是其優良的環境以及其多 元文化,及以此兩項特點所發展出的農業和觀光業;最後,金門和馬祖地區的特色 為此兩地具有濃厚的戰地色彩,並利用之所發展而成的觀光業。

整體而言,各區域的特色介紹,多是利用其產業來說明,即使是在說明特殊景 觀或有多元民族的區域,最後大都將之歸納為可發展成觀光業,促進地方經濟,如 翰林版提及「昔日戰地的坑道、碉堡,目前也成為金馬的地區特有的觀光資源(頁 61)」,而若無特別發達的產業之縣市就在課文中被省略,例如宜蘭縣就在翰林版的 北部區域特色介紹中被省略,另外,在提到具環境污染問題,並影響在地區民生活 的工業發展時,忽略了在地人反對的聲音,只站在開發者的立場,如康軒版提及「為

整體而言,各區域的特色介紹,多是利用其產業來說明,即使是在說明特殊景 觀或有多元民族的區域,最後大都將之歸納為可發展成觀光業,促進地方經濟,如 翰林版提及「昔日戰地的坑道、碉堡,目前也成為金馬的地區特有的觀光資源(頁 61)」,而若無特別發達的產業之縣市就在課文中被省略,例如宜蘭縣就在翰林版的 北部區域特色介紹中被省略,另外,在提到具環境污染問題,並影響在地區民生活 的工業發展時,忽略了在地人反對的聲音,只站在開發者的立場,如康軒版提及「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