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英語學習態度

本節就英語學習態度進行探討,共分為五個部分:首先說明英語學習態度之 意義、英語學習態度之重要性、英語學習態度之構面、學習態度之測量方式,最 後就影響英語學習態度之因素進行探究,茲分述如下。

一、英語學習態度的意義

英語學習態度是與英語科相關的學習態度。為求文獻之完整,在瞭解英語學 習態度之前,先對「態度」和「學習態度」做逐一的概念闡述,最後才對「英語 學習態度」做精闢的定義與解釋,故下面將分段說明之。

(一)態度

學生的成績最多只有百分之五十決定於認知或智力的因素,其他的因素就是 情感方面因素,而態度正是情感方面的因素之一(張文哲,1974)。可見態度的影 響力與重要性,以下就態度之意涵和特徵,加以彙整評析。

1. 態度的意涵

態度是指個體對人、對事、對周圍世界,所持有一種具一致性與持久性的傾 向。此種傾向可由個體外顯行為去推測,但態度的內涵卻不限於單純的外顯行為。

態度內涵中,除了行為的成分之外,尚包括情感與認知,只是這三種成分的多寡,

隨著個體、年齡、性別、性格等,而有所不同(張春興,1994)。

Rosenberg 與 Hovland 在 1960 年根據 Bloom 對教學目標的看法,亦將態度層 面分為認知、情感及行為三種成分(張春興、汪榮才,1976),茲將說明如下:

(1) 認知性成分(cognitive component):對態度對象的瞭解或所持有的信 念、知識,也就是有思想或理智的個人對事物瞭解情形所構成的評價 信念,它有善惡、好壞、利害的屬性。

(2) 情感性成分(affective component):對態度對象的感覺或喜好的情緒反 應,並有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緒。

(3) 行為性成分(behavior component):對態度對象的反應或行動傾向,它 是一種可觀察覺知的實際行為反應。

這三種成分之間存在一種交互作用的關係,無法加以區分,所以在評鑑時必 須給予整體性的評量。Rosenberg 與 Hovland(1960)也提出「態度概念圖」(如圖 2-3),說明態度成分之間的關係(引自張春興、汪榮才,1976,頁 437)。

中介變項 可測量的依屬變項 可測量的獨立變項

圖 2-3 態度概念。取自洛氏教育心理學(頁 437)。張春興、汪榮才,1976。

臺北:大聖。

從圖 2-3 可知,態度是介於自變項和依變項間的中介變項,是由認知性、情感 性和行為性三者成分所構成,它具有一般性、潛在性、持久性、選擇性與一致性 的傾向。潘詩婷(2002)表示態度是學來的,所以必要的時候可以加以改變,而 教育是一種方法,它可以用來改變學生的態度,因此對態度應有一些瞭解。有關 態度的定義,不同學者有其不同見解,茲將國內、外學者對於態度的定義整理如 下表 2-4:

知覺的反應 信念的語言陳述 交感神經的反應 情感的語言陳述 情感

外顯反應 與行為有關的語 言陳述

刺激、個體、情境、

社會問題、社會群 體及其他「態度的 對象」

態度 認知

行為

表 2-4 態度之定義

學者(年代) 態度的定義

張春興、楊國樞 (1987)

指個體對任何事物(社會的或非社會的)所持有之協調一 致、有組織的及習慣性的內在心理反應,而此一複雜的心理 歷程是由該事務所引發的各種思想、情感及行動傾向所組成 的。

葛樹人(1996) 個體對其生活環境中的人、事、或物所抱持的一種組織性和 一致性的心理趨向,足以對這些刺激現象做出評價性的反 應。

郭生玉(1998) 個體對人對事所持有的一種積極或消極反應傾向,正確或偏 差而不正確的瞭解和反應,以及具有持久而有一致性的行為 傾向,而非只是行為的本身。

林生傳(1999) 個體在環境產生交互作用時,對人、事物或狀況所表現的內 在反應傾向。

周甘逢(1999) 影響個人對特定對象做出行為選擇的一種內在準備狀態。

溫世頌(2003) 態度為對事物的信念、情感與行為傾向。對某特定事物、人 常表現其喜愛而趨向,或常表現厭惡而迴避,此種愛則趨、

惡則避的心理及行為傾向,統稱為態度。

Allport(1935) 一種透過經驗組織而成的心理和精神的準備狀態,影響個體 對所有有關事物與情境之反應,具有引導或動力的影響。

Rokeach(1973) 對某一事物或情境之持久性的信念,使人預先傾向於以某一 種偏好方式去反應。

Baker(1999) 態度包含輸入與輸出兩個功能,例如好的態度對數學或是語 言學習的成就來說,是一種重要的輸入。態度也可以是一種 輸出,例如在閱讀或是語言課程結束後,教師可能希望學生 對閱讀或是語言學習有好的態度。

Utsumi 與 Mendes (2000)

態度是對一特定目標,具一致性的反應傾向,並且產生一種 偏好或厭惡感。

資料來源:研究者根據參考文獻整理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對態度的不同定義,研究者將態度定義為個體對於外在 一切人、事、物所持有正面或負面的感受、反應及行為,藉由個體外顯行為來推 測其複雜之心理歷程,其中包括認知、情意與行為三種成分,因此態度是個體受 其天生性格與後天經驗影響而形成的,它是可以改變的,但非立即可行。

2. 態度的特性

Rokeach 將態度歸納以下幾個重要特性(吳瓊汝,1998):

(1)態度是一種行為傾向,會導向偏好反應。

(2)態度是由經驗而習得。

(3)態度必有其特定對象,如環境中的人、事、物。

(4)態度是一種信念的組織體系,包括認知、情感與意向。

(5)態度必須藉著個人外顯行為而推知。

(6)態度是人格的一部分,具有持久性、一致性及統整性,因此態度不易改變。

吳聰賢(1999)將定義的態度分為以下主要特徵:

(1)方向性(direction):態度的每一層面都有正、反兩方面,即積極(positive)

與消極(negative)的態度。

(2)強弱性(valence):每一個態度各有其強弱度,譬如強烈的喜歡與強烈的不 喜歡。

(3)多面性(multiplexity):各層面的組成種類與差異情形。若以強弱度表深度,

則多面性可代表態度的幅度。

(4)一致性(harmony and consistency):對同一事物的態度而言,態度的認知、

情意、行為三種層面之間,大多有一致性的關係存在。

林生傳(1999)依據態度的定義,指出態度具有下列幾個重要的特質:

(1)態度的特定性:個體與外在環境間所形成的關係,彼此相互連結,而此關係 具有其特定的對象。

(2)態度的內隱性:通常個體的態度常與行為相互結合而表現於言行舉止之中,

所以必須藉助於行為的觀察與客觀測量,才可瞭解態度。

(3)態度的調和性:態度是引導個體行為的重要內在歷程,心理學家大致認為態 度是由認知、情感、行動三個心理因素所組織調和而成,而且以整體的形式

(4)態度的社會性: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態度與外在環境不斷的調適,促使認知 結構改變影響價值觀念,這種社會化歷程往往是態度形成的基礎。

(5)態度的持續性:態度的形成需歷經常時間的養成,整體行為表現較不容易受 到環境的衝擊而產生變化,它具有個體內在心理歷程導向行為特徵的中介持 續之特性。

根據上述不同學者提出的態度特性,研究者發現其有許多共通處,因此,把 其歸納為下列幾種特性:

(1)態度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包括認知、情感、行為三種成分。它是一種內在心 理歷程,此一歷程必須藉由個人的外顯行為而推知,不可予以直接觀察。

(2)態度是個體與外在環境互動所產生的,必然有其特定對象,譬如對教師的態 度、對學習的態度等。

(3)態度具有一致性與持久性,但不代表永遠不變化,若態度的認知結構或其他 因素改變時,態度亦會隨之改變。

(4)態度是在社會情境中經驗累積逐步學習而來的,它屬於後天經驗的習得,當 態度與外在環境不斷地調適,即可促使認知結構改變價值觀念,形成社會化 的結果。

(5)態度屬於一種行為傾向,具有方向性與強弱度,它是可測量的,可以藉由心 理測量加以量化瞭解的。

總之,態度具有方向性、強弱性、一致性、多面性、內隱性等特徵,其成分 包括認知、情感與行為,它可藉由外顯行為來推知其內在感受,而外顯行為所表 現出來的積極、消極反應傾向會持續一段時間,不容易改變的。

(二)學習態度

Smith(1971)在“The Importance of Attitude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中表 示:「良好的態度是對某一科目或某一情況有一種相當持續的好感。這種好感是可

以從學習得到的,因為是學習的,所以也必然是被教導的。」可見當學生在學習 過程中,可從教師得當的教學方法中培養出一種良好的學習態度,而學生的學習 態度會影響其學習過程與成效,是故,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是學習歷程的基 石,緣此,以下先對學習態度的意涵進行探討,接著分析學習態度所包含之內涵 層面。

1. 學習態度的意涵

學習態度的意涵大概延續了態度的概念,以態度的意涵和特性為基礎,延伸 至對於事物的態度。各家學者對學習態度亦有不同的看法,茲將相關文獻整理如 表 2-5:

表 2-5

學習態度之定義

學者(年代) 學習態度之定義

張新仁(1980) 學習態度是學習者對學習環境或學習活動所持正向或反向的 評價或情感,而積極學習或是消極應付的行為傾向,乃後天 塑造,而非基於先天遺傳,是現象而非本質,因此具有可變 性。學校教育可透過適當的輔導措施,以培養學生積極的學 習態度。

唐璽惠(1988) 學習態度為學習方法、習慣等學習事項的準備狀態或行為,

包括閱讀、筆記、摘要、記憶、預習、問題解決、利用時間 等要件,良好學習態度可提高學習效率,並可增進學業成就。

王福林(1990) 學習態度是一種心理準備狀態,能指示學生學習方向,且是 基於後天經驗習得的,具有一致性與持久性,因而可以適當

王福林(1990) 學習態度是一種心理準備狀態,能指示學生學習方向,且是 基於後天經驗習得的,具有一致性與持久性,因而可以適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