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個案介紹

第一節 華山歷史背景回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8

第一節 華山歷史背景回顧

將近百年歷史的華山,曾經荒廢十年無人聞問,在圍牆裡獨自靜默。但因為位處台 北市的精華地段,腹地廣大且交通便捷,隨著經濟發展,開始受到各方矚目。華山的位 置、空間、建築與記憶,在歷史的偶然碰撞中演化出其特殊的生命力。雖然歷經不同時 期施政者的空間用途規劃,但在藝文團體「由下而上」主動的爭取請命之下,華山從酒 廠、閒置廢墟、歷史古蹟、藝文特區,成為今日的華山 1914 文化創意園區,在大家的 期待下,承攬一份特殊的文創使命繼續其演化。

壹、華山的地理位置、名稱與歷史

華山園區座落於台北市忠孝東路、金山北路、市民大道及杭州北路所組成的街廓,

如圖所示17,位居市中心精華地段。因此其發展也與台北市的都市計劃、閒置空間再利 用與城市再生等議題相關。就地理位置來說,華山地區鄰近中央行政區域,包括立法院、

行政院、監察院、警政署等單位都位於附近,華山以東為台北市商業精華地段,以西為 主要交通樞紐,其優良的地理區位條件成為此空間發展與行為者角力的重要背景因素 (李宛真,2010)。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華山的發展因而在政府公部門、藝文團體、企 業、社區居民不同的期待與力量拉扯之下,因著許多歷史事件構築其識別度與歷史,累 積豐富的文化資本。

17資料來源:華山 1914 文化創意園區網站(http://www.huashan1914.com/traffic.php?cate=traffic)。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9

圖五 華山文化創意園區地理位置圖

華山前身為「芳釀社」,也就是台北酒工場成立時的組織名稱,而其舊名為「樺山 町」18,在清朝時期原稱「三板橋庄大竹圍」,至西元 1922 年,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廢 台北舊有街庄名,改稱「樺山町」。而「樺山」的名稱乃取自日本治台的首任台灣總督

「樺山資紀」的名字而來,至國民政府時期再將「樺山」改為「華山」,並沿用至今19。 而華山「1914」以歷史建築起造的年代做為品牌名稱,則是要表彰回到原創精神的起點 (李欣如,2009)。

華山全區範圍共 7.21 公頃,其所保存的日治時期製酒產業建築群,是依據不同階 段之需求而循序擴建,兼容各個時期與類型之建築構造技術與工法,具有建築史學上的 意義(劉振祥主編,2006:56)。台北酒廠發展不僅見證了從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時期的 台灣酒類專賣的歷史,其製酒的產業歷史也反映當時的民情生計,製酒工場內的員工多 來自於附近居民,在社區許多家庭與民眾心中也保有許多回憶。

18地理性的空間範圍是隨都市計畫與區域行政劃分而變動,「樺山町」本是當時位城中區東北端,包括現今的忠孝 東路、北平路、瀋陽路、青島東路、徐州路、銅山街、濟東街、臨昕街、泰安街、林森南路、紹興南街、杭州南 路一段及中山南路一段部分在町內。資料來源:台北文獻委員會編,1981,《台北市發展史(一)》台北,頁 89。

19當時位於樺山町包含台北市役所(今行政院院址),樺山貨運站,台北酒廠等政府單位,是日治時期台北市都市 計畫所規畫開發的地區。其中樺山貨運站於 1940 年,因台北火車站改建,在樺山町增設貨運站,與台北酒廠的 鐵 路 酒 廠 支 線 相 連 。 資 料 來 源 : 引 自 華 山 1914 文 化 創 意 園 區 網 站 ( http://www.huashan1914.com/about/history.php?cate=about)。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1

民使用。

民國 96 年 ROT 案於 2007 年由「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得標取得經營權。

在當時係由遠流出版公司、國賓大飯店股份有限公司(已退出)和仲觀設 計顧問有限公司所組成的「台灣文創聯盟」,取得「華山創意園區 ROT 案」

未來十五年的經營權,將華山定位為「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旗艦基地」,

除了有展覽、設計、藝術外,還規劃餐飲、商場、劇場等場所。

民國 96 年 電影館 OT 案於 2007 年由侯孝賢導演領軍的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取得經營 權。

民國 100 年 BOT 案則於 2011 年 5 月由「台灣文創旗艦聯盟」得標。

民國 101 年 2012 年 11 月電影館「光點華山」正式進駐華山文創園區。

民國 102 年 2013 年美國《華爾街日報》旅遊版 3 月 14 日以「慢活」(Life in the slow lane)為題,莒華山 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為例,讚譽台北已從一個上 世紀八○年代快速發展的典型亞洲新興城市,蛻變成一個崇尚「簡單」、

「慢活」的文化創意新都。

民國 103 年 2014 年華山百年歷史,華山百年慶,「兩百釐米短巷 穿越百年長河」展。

資料來源:盧家珍,2008;李宛真,2010,本研究整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2

貳、華山不同的發展歷史階段

華山園區的歷史可以分為台北酒廠時期、藝文特區時期、華山 1914 文化創意產業 園區時期。以下分別說明其重要歷史事件與影響。此階段的歷史回顧,亦是為了理解華 山在本研究中的地域資本,在歷時性的發展中如何逐漸形成。

(一)台北酒廠時期歷史(1914~1987)

華山在芳釀社的時代反映出來的是當時日治與民國初期當時的民生經濟。其酒廠本 身的逐步變革,從廠房建築群的建造,以及酒廠的改制,酒廠的遷移,從歷史回顧的角 度而言,恰可為台灣酒類產業變遷的縮影,也說明時代變遷的曲折,從繁華到落寞,繼 而從廢棄到重生。

「芳釀社」在日治時期,由阿部三男取得台灣總督府的酒類製造許可證,與出身造 酒世家的退休官員藤本鐵治共同經營,計畫利用冷凍設備做四季的清酒釀造。1913(大 正 2)年五月工場動工,座落在當時台北市城外三板橋庄大竹圍(後來制度改正後,編 入台北市內,改稱樺山町),1914(大正 3)年立即開始釀造清酒,當時所販賣的清酒 成為全島最受好評的本島產清酒,也因此在 1915(大正 4)年十月,以日本資本家安部 幸之助為最大股東,集資一百三十萬成立股份公司,芳釀社改稱為「日本芳釀株式會社」, 總辦公室設在台北市表町二丁木 14 番地(今日的館前路),接續先前的製造事業(引自 郭子瑩,2004)。此時期工場的建設也就是今日在華山園區內所見的建築群與設施。

初期以生產清酒為主,並首創以冷藏式製造法克服氣候因素產製清酒,是當時台灣 最大的製酒工廠之一,雇用員工達 400 人。至 1922 年(大正 11 年)台灣總督府實施「酒 專賣制度」,頒布『台灣酒類專賣令』,實施專賣制度後先以租用再正式予以收購,改稱 為台北專賣支局附屬台北造酒廠。1924 年台北專賣局裁撤台北專賣支局,再更名為「台 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北酒工場」,並改以製造米酒及各種再製酒為主。1945 年,戰後由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3

民政府接收,改名為台灣省專賣局台北酒工廠。1949 年,因專賣局改制為菸酒公賣局,

再改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第一酒廠21

早年生產價格低廉、以樹薯為原料的「太白酒」成為一般民眾日常消費的最愛。大 約從五十年代中期,米酒的產量逐漸增加,酒廠配合政府政策,研發各種水果酒,開始 了台北酒廠的黃金時代,甚至獲得「水果酒工廠」的稱號,也開啟了「台北酒工場」的 黃金時代。至 1975 年再度改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酒廠」,習稱「台北酒廠」,

並沿用至今22

(二)酒廠荒廢閒置時期(1987~1997)

台北酒廠因位居精華地地價昂貴,且在環保意識下,酒廠製酒所產生的水污染遭受 抗議,而處理成本昂貴,公賣局本身無法負擔,因此配合台北市都市發展政策23,於 1987(民國 76)年 4 月 1 日,將酒廠遷至林口工業區。此舉即宣告了華山台北酒廠時期的 結束,製酒正式邁入了歷史。

遷廠之後,昔日的酒廠用地便荒置了近十年。但當時對於該空間土地應如何使用,

其實有許多的方案,只是最終因故都未能實行。

例如,1982 公賣局計畫遷廠之際(民國 71 年),便曾規畫將台北酒廠的土地使用變 更為商業區以及低密度的住宅區,籌措作為林口酒廠遷廠的財源。然而當時台北市工務 局考量周邊鐵路地下化後新生土地再利用的不確定性,因此歷時五年仍未核定公賣局的 計畫。另一方面,由於華山鄰近中央行政區域,考量當時許多行政單位皆對外租借辦公 室,而為了降低往返成本,1990 年(民國 79 年)台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會議中,便 提出考慮將華山地區作為中央合署辦公機關興建辦公大樓。1991 年,觀光局亦曾經考 量該地區的區位優勢,建議在此設立國際觀光飯店,亦被納入整體開發案中。隨後立法

21資料來源:引自華山 1914 文化創意園區網站,華山歷史簡介。

22資料來源:引自華山 1914 文化創意園區網站,華山歷史簡介。

23 1976 年(民國 65)年公告的「金山街(自八德路至新生北路)北帄路計畫道路案」將使廠區內的建築群被迫切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4

院因舊約到期,提出要將新立法院遷建於此的計畫案。1992 年 3 月 20 日(民國 81 年) 立法院決議變更華山地區為「機關預定用地」,擇定此區域為新立法院的遷建地址24。 此計畫案公告後,隨即引起附近居民的反對抗議25

事實上,影響日後台北舊廠面貌的歷史事件有二:第一為台北酒廠廣場設為八德停 車場事件。第二為藝術家為保留台北酒廠作為藝文空間抗爭事件(黃筠舒,2006)。

1997(民國 86)年 4 月,公賣局將臨靠忠孝東路及煙囪前的兩塊廣場空地暫時租予當 地梅花里的里長作為私營的收費停車場,作為土地使用未明之前的財源收入。但因當時 其為機關預定用地,在法令限制下市府無法發予使用執照,八德停車場卻仍繼續營業26。 最後因里長拒繳租金,公賣局進而於 1997(民國 86)年底具狀告發里長違法佔用公有地,

進入了司法程序,勝訴後強制驅離結束營業。

八德停車場事件的影響在於酒廠時期員工所稱道的噴水池與庭園,在整地時被鋪上 柏油地面(黃筠舒,2006)。此時期的台北酒廠雖已經結束運轉且遷廠,但華山因為居都 市之要,在土地使用規劃與開發上,受到各方青睞爭論。回顧這些歷史可以發現,華山 空間雖因土地產權使用權、管理者與使用者等問題,產生許多爭議,在各方不同的期待 與法規政策延宕之下被閒置。但也是在這樣的因緣下,這塊腹地的空間與建築得以保留,

八德停車場事件的影響在於酒廠時期員工所稱道的噴水池與庭園,在整地時被鋪上 柏油地面(黃筠舒,2006)。此時期的台北酒廠雖已經結束運轉且遷廠,但華山因為居都 市之要,在土地使用規劃與開發上,受到各方青睞爭論。回顧這些歷史可以發現,華山 空間雖因土地產權使用權、管理者與使用者等問題,產生許多爭議,在各方不同的期待 與法規政策延宕之下被閒置。但也是在這樣的因緣下,這塊腹地的空間與建築得以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