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行動研究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以探討行動研究為主題,內容分為五個部份,第一部分為行動研究之發 展起源;第二部份為行動研究理論介紹;第三部份為行動研究在教育上的應用與 成效;第四個部分為與體育教學相關之行動研究;第五個部份為本節小結。茲將 五個部份內容詳述如下:

一、行動研究的發展起源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Kurt Lewin 於 1940 年首先提出行動研究一詞。當時推行 的目的在於改進社區的生活且行動研究是社會情境的研究,而非直接應用於教育 的情境中(Corey, 1953;Kemmis, 1988;Noffke, 1997) 。Stenhouse(1975) 首 先提倡「教師即研究者的概念」,透過教師參與課程的研究與教材的發展,當教 師充分了解課程與教材教法後,即可協助學生獲得有效的學習。因此,透過行動 研究可以讓教師成為自己班級情境的研究者。

二、行動研究的理論介紹

(一)行動研究的定義與目的

Carr and Kemmis(1986) 指出,行動研究是在社會情境中,自我反省探究的 一種形式,參與者為社會情境中人,目的在於促進社會情境當中實務的合理性與 成長,幫助研究者(即參與者)對實務工作的了解,使推動社會情境的實務能有 成效。Jehng, Johnson and Anderson(1993)同時也提到,Miel 和 Corey 等學者首次 將行動研究引用到教育學領域中。因此行動研究在不同的情境上,即有不同的名 稱,若將行動研究應用在教育的實際情境上,即所謂教育行動研究,而教育行動 研究的目的即在改善學校的實務問題,以增進教育工作的成效(陳建宏,2009)。

因此教育行動研究透過「教師即研究者」的途徑,由實際教育工作者進行研究工 作,系統地蒐集資料,分析問題,提出改進方案,付諸實施,仔細考驗改革的影 響(蔡清田,2000)。

此外,Cohen and Manion(1985) 提出行動研究五項主要目的:1.它是一種 手段,以治療在特定情境中診斷出的問題,或改善某一組特定的環境;2.它是在 職訓練的方式,提供教師新的技術和方法,增強其分析的能力,提高其自覺;3.

它是一種工具,將變通的、革新的方法介入現行制度中,詴圖加以改革;4.實際

1.尋得研究的起始點

2.釐清情境

3.發展、觀察、反省行動的策略並付諸實 行

4.公開知識

工作的教師和學術研究者間的溝通一向很少,行動研究法是改善這種關係的工 具,並矯正傳統研究不能提出明確之治療處方的缺點;5.行動研究雖缺少真正科 學研究的活力,但能提供與傳統的主觀的、印象主義的問題解決法不同的其他方 法。

(二)行動研究的歷程

行動研究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過程中需要不斷檢驗與修正,達到階段性的目 標,以提供下一個階段實施的參考依據,因此過程可以由研究者彈性的調整。張 世平、胡夢鯨(2000)、吳明隆(2001)和潘淑滿(2003)指出行動研究的歷程 從發現問題、尋找問題為研究的開始;接下來分析問題並澄清問題的情境;尋找 可能的合作夥伴後;擬定可能的行動策略與計畫;發展行動策略並蒐集資料;公 開呈現與溝通;批判、修正、詴行與考驗;評鑑與回饋後提出報告。而從各行動 研究中也可歸納出一個典型的歷程。Altricher, Posch and Somekh(1993) 提出行動 研究重要程序包括:1.尋得研究的起始點 2.釐清情境 3.發展、觀察、反省行動 的策略並付諸實行 4.公開行動後所得的知識。茲將四個行動研究歷程分項說明 並以圖 2-5 呈現如下:

圖 2-5 行動研究四階段歷程圖

(三)行動研究的方法

石志如(2003)指出,行動研究的方法是在研究過程中所進行的資料蒐集方 法,透過蒐集足夠資料,來解決教育問題並改善教育環境。蒐集教學中的資料或 證據之方法包含了觀察、訪談、問卷、錄音、錄影、學生日誌、學生學習檔案、

教師教學手札、教學日誌等(吳明隆,2001)。而常見的行動研究方法為個案研 究法與觀察法:

1.個案研究法:即鎖定範圍內單一受詴者或單一群體進行研究的方法,進行個案

研究時應掌握以下原則:將整個研究過程以「真實性」與「完整性」的文字資料 呈現、將學生表格資料或檔案進行編碼紀錄、以結構性的問題向研究者進行訪談 並將過程紀錄與錄音、研究者直接在個案研究場所進行觀察、研究者在研究情境 中扮演各種角色並參與研究事件與產出透過科技產品與儀器設備所形成的證據

(王文科,2000;吳明隆,2001)。

2.觀察法:行動研究中,教師透過有系統的方法,應用觀察技巧以觀察學童反應 或發生事件的變化(石志如,2003)。吳明隆(2001)也指出觀察法包含了以下 幾個實施階段:

(1)觀察實施前:依據行動研究的目的設計觀察紀錄表並擬定觀察的具體事項、

時間、次數與方法列入其中,並排定觀察人員等。

(2)觀察實施中:觀察者應根據觀察項目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對事件或行為加 以記錄,以提高觀察效度;而以協同合作夥伴方式進行觀察也可以提高行動研究 的觀察效度。

(3)觀察實施後:將觀察所得的資料轉為有意義、有結構性的資訊;可以透過 文字、圖表或表格又系統的整理。

三、行動研究在教育上的應用與成效

目前在英、美、德及澳洲等國,行動研究已被大力鼓吹,並應用在課程改革 與教師進修方面(陳惠邦,1998)。近年有許多研究者在自己的教學工作場域內 進行相關的行動研究,透過執行後反思再修正自己的教學,以改善自己的教學工 作並解決教學所遇到的問題。茲將行動研究在教育上的貢獻歸納為以下四點:

(一)改善並提升教學品質與效能

陳建宏(2009)指出,舉凡在學校行政、班及經營、師生倫理、親師合作、

學生行為與學習改善都可透過行動研究歷程加以改善,而行動研究讓教師更關注 教室問題,並掌握教學情境的變化以增進教學、關懷學生與幫助學生學習。而行 動研究的目的在解決當前問題,焦點在即時的應用,而不在理論的發展或普通的 應用(王文科,1990;夏林清,1997)。在體育教學方面,闕月清(2004)指出 教師進行行動研究是增進有效體育教學的作法之ㄧ。許多在教育情境中發生的問 題,教師透過行動研究積極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針對所發生的狀況對症下藥,

用更適切的方式去改善教學方法或情境的安排,以即時提升教學品質。

(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在教育情境中的行動研究,由教師進行以改善教育專業之實踐,並獲得教育 理想,教師有必要在階段完成後,將努力的經驗分析、統整並賦予深刻的意義,

最後以報告的形式公開並與他人分享(陳惠邦,2003)。饒見維(1996)也指出 教師為「學習者與研究者」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之ㄧ。教師為教育的專業人員,

在不同教育情境會有不同的問題產生,教師必頇針對自己的教學現況透過分析與 批判,提出最適合的改進方法與建議。把研究的功能與教師的工作結合,可以提 升教師素質,改進教師的研究技巧、思維習慣並強化教師的專業精神(王文科,

1995)。

(三)協助執行課程改革

行動研究關切的是變革,教育革新不應只是學者專家的責任或專利,而是教 育實踐者的必然的任務(歐用生,2001)。黃靖琄(2009)提出透過行動研究,

教師可以嘗詴運用各種新的教材教法,配合教室或不同實務工作場域的情境,以 提升教學策略的有效性。教師透過知、思與行的教育行動研究,可在課程發展的 教學情境中思考、反省並與同儕、學生共構學習內容,開始成為課程的設計者、

協調者與推動者(陳伯璋,2001)。

(四)銜接教育理論與實務

Stenhouse(1975) 主張教育應建立在學生生活的需要上,而非以學科為基 礎;強調教學與學習的過程,以發現探究的方式,取代傳統學術研究的傳播方式。

陳伯璋(1990);饒見維(1996)也強調人文社會學科中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知 識,理論與實踐也非實證理論所主張之直線、直接或間接關係,而行動研究以「辨 證」為方法論的核心,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解決教學情境的問題時,教師將 教育理論融入行動研究中作為參考之依據,透過反思與修改,修補理論之不足或 不適,重新建構可行的問題解決方法,以充分發揮教師專業知能。

四、與體育教學相關之行動研究

教師透過行動研究以研究者的身分進行教學,在教學中發現問題,經過省思 後,修正教學方法以改善教學遇到的問題並提升教學品質,近年許多文獻顯示,

行動研究的方式確實解決了許多教師在教育現場中的各種問題。由於運動訓練與 體育教學有部分相似之處,因此研究者將近年來國內體育教學的行動研究相關文 獻蒐集整理於本節呈現,研究者蒐集相關文獻後,整理如表 2-5:

表 2-5 體育教學相關之行動研究摘要表

表 2-5 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摘要表(續)

表 2-5 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摘要表(續)

時修改教學方法的參考依據外,教師也同時掌握了學生的學習進度,可以即時的 針對問題採行更適當的教學策略並解決在研究前教學中所遭遇的問題。因此行動 研究在教育研究上被普遍廣泛的應用,並被學術社群視為提昇教師專業能力、維 護教學自主與落實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徑(陳采真,200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旨在說明本研究之進行方法與步驟,內容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架 構;第二節為研究流程;第三節為研究對象;第四節為研究工具;第五節為資料 處理。茲將五節內容詳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