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行為意願

對於科技使用行為的分析,科技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是一常見的理論,普遍地用於解釋或預測資訊科技使用的影響因素。Davis(1989) 援用 Fishbein and Ajzen(1975)社會心理學領域中所發展之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為基礎加以修改而成,主要是用以解釋和預測使用者對資訊 系統的接受程度,用於預測個人態度與行為意向的理論。在本節將整理相關理論,

首先是慎思行為理論(Fishbein & Ajzen, 1975) 及延伸的計劃行為理論(FAjzen, 1985),最後再介紹上述理論如何演變為科技接受模型(Davis et al., 1989)。

一、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理性行為理論又譯作“理性行動理論”,是由美國學者 Fishbein 和 Ajzen 於 1975 年提出的,主要用於分析態度如何有意識地影響個體行為,關註基於認知信 息的態度形成過程,其基本假設是認為人是理性的,在做出某一行為前會綜合各 種信息來考慮自身行為的意義和後果。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也是社會心理學領域中廣泛應用的模型,探討實際行為與行為意圖、態度、

主觀規範、信念與評估之間的關係。理性行為理論假設人的行為在意志控制之下,

個人對行為的信念與評估會影響個人對此行為之態度,而個人對特定行為的態度 與主觀規範會影響行為意圖,實際的行為則受到行為意圖的驅策(Fishbein and Ajzen, 1975)。經過多項實証研究,理性行為理已是廣泛被接受應用的一套理論架 構。 如圖 2.1。

14

圖 2.1 TRA 理性行為理論 資料來源:Fishbein&Ajzen(1980)

二、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計劃行為理論又源自於理性行動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及 Fishbein(1963,1967)的態度模式。TPB 係延續理性行動理論的觀念,並針對其不足 之處,加入知覺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PBC) 變項,而形成了計劃行 為理論的觀念模型。理性行動理論認為一個人的意圖傾向是決定個體行為的決定 性因素,而意圖主要是藉由態度和主觀規範所形成,雖然理性行動理論在個人意 志可控制參與行為的條件下,能夠成功預測行為。然而在實際的情況下,人類並 非能全然的經由自我意志控制(Volitional control)來從事某特定行為(Ajzen, 1985)。

人類在決策的過程中,往往會受到諸多因素之限制(如時間、金錢等),而降低理 性行為理論對個人行為的解釋力與預測力。為了能更合理地來解釋與預測不同狀 態下人類的行為。Ajzen(1991)於是提出知覺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之 變項,成為影響個體行為意圖的重要變項,而延伸出計劃行為理論(TPB),如圖 2.2 所示,期望能對人類行為之預測及解釋能更具有適當性。計劃行為理論是經由行 為信念、規範信念、控制信念以及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等因素所建構 而成的理論模式,用來預測人類最終採取的某特定行為的能力。

行為態度 Attitude toward

Behavior 行為意圖

Behavior Intention

行為 Behavior 主觀規範

Subjective Norm

15

圖 2.2 TPB 計畫行為理論 資料來源:Ajzen(1991)

(一) 態度(Attitude toward behavior, AB)

態度意旨個體對於行為意圖所持的正面或負面的信念與評價。行為信念 (Behavior beliefs)意旨個體對於從事某特定行為之後可能導致的好壞結果之 判斷。個體若對於該行為的結果評價越高,其從事該行為信念的強度則越強。

(二) 主觀規範(Subject norm, SN)

主觀規範意旨個體是否該從事某特定行為時所認知的社會壓力,其壓力 是源自於個體周遭的特定對象或團體,例如朋友、雙親、男女朋友、兄弟姊 妹 以 及 其 他 家 中 成 員 等 。 規 範 信 念 是 指 個 體 對 於 特 定 對 象 (Referent individuals)或團體同意或不同意其是否該從事某特定行為之可能性。

(三) 知覺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PBC)

知覺行為控制意指個體對於從事某特定行為時所知覺到困難或容易的信 念,並且評估自我本身擁有的資源與機會,來預期達到目標行為時可能會遇 到的阻礙(Ajzen, 1991)。

(四) 行為意圖(Behavior intention, BI)

行為意圖意指個體主觀判斷自己是否會從事某特定行為的可能性,反映 行為態度

Attitude toward Behavior

主觀規範 Subjective Norm

意圖 Intention

行為 Behavior

知覺控制 Subjective Norm

16

出對該行為的行動意願。依照 Ajzen(1985)所提出的理論模式,行為意圖主 要受到三個變項的影響,分別為態度、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而個人的 行為意圖會直接影響實際所採取的行為。Miniard 與 Cohen(1981)曾質疑理 性行動理論只限於討論行為信念對於態度或控制信念對於主觀規範之單方面 變項的總和,無法有效地預測人類的行為意圖,相對地,計劃行為理論是個 體對於從事某特定行為的喜好態度、從事該行為的規範期望(Normative expectation)以及從事該行為時所需要資源等變項之總和,因此更能增加預 測人類行為意圖之能力。

三、科技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針對人的科技使用行為而發展,從使用者的認知與情感因素,探討使用者與 科技使用之間的關係,其目的在於解釋一般人對於科技接受的決定因素,建構出 一個探究資訊科技使用者的接受模型。在科技接受模型中有兩個重要的信念:認 知有用與認知易用性,其認為影響使用者接受資訊科技行為的外在變數,是透過 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這兩個信念,再經由對使用態度與使用行為意向的影響,

然後產生實際系統使用行為;目的是希望提出一個一般化的理論,能夠用來解釋 科技接受度的決定性因素為何,亦即期使此模型能夠經過理論驗證並且說明絕大 部份的科技使用行為。「科技接受模式」以「知覺易用性 (Perceived Ease of Use)」

和「知覺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作為獨立變數,相依變數則是「使用者態 度 (Attitude) 」 和 「 行 為 意 圖 (Behavioral Intention) 」、 和 「 使 用 行 為 (Usage Behavior)」,並研究彼此之間的關係,其架構如圖 2.3 所示。

17

圖 2.3 TAM 科技接受模型 資料來源:Davis et al.(1989)

(一) 知覺有用(PU)

定義為在一個組織範圍內,使用者的主觀認為使用系統將可能增加使用 者之工作效率或者表現(Davis et al., 1989),亦即使用者使用特定工作系 統時,此系統是否可有用地提高使用者之工作效率或工作表現,若使用者對 External Variables

認知有用性 Perceived Usefulness

認知易用性 Perceived Ease of

Use

使用態度 Attitude

使用意圖 Intention

to Use

系統使用 System

Usage

18

因此,根據 TAM 之理論架構而言,知覺有用(PU)以及知覺易用(PEOU),將影 響使用者對於資訊科技之態度,而正面或者負面之態度,也將影響使用者採用行 為,本研究將針對水上警察使用 WIFI 即時定位系統應用於住宿體驗資訊,其知覺 有用(PU)以及知覺易用(PEOU),探討使者之態度,並進一步探討使用者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