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褶曲:同一事物的無盡流變

在根莖、卵、生成女人那兒,我們看到的是無止境的逃逸;而在單子與瞬間那兒,

我們學到的是,在無止境流變的一個短暫停留中,抽象與實體之間的極值律法。現在,

我們要試著把這無止境的流變約束在「同一事物」之上,這需要一個既無限褶曲又保持 同一的形象,在德勒茲那兒,我們找到「單子」與「巴洛克」。

一、 單子:不斷學習成長

單子即不可分割的知覺,而宇宙是在這樣一種對無限的知覺當中存在;單子與宇宙 的對比,成就了極值律法:在超越物質與時間載體的情況下,我們才能形成觀念。這樣 一種論述完整說明了觀念與物質的關係,然而,如果要進一步以之說明觀念的流變,即 同一運動技術之不同的「聽」與「說」,恐怕需要先釐清,在運動場上,究竟單子指的 是什麼、宇宙指的又是什麼?

雖然我們知道,在萊布尼茲的脈絡中,單子指的主要是「人」──不是物質構造上 的人,而是一個因為知覺而與宇宙相連繫、也因知覺的層次而與萬物、與神有所區別的

「人」。這樣一個人,隨著遭遇到宇宙的不同部分而不斷自我改變、成長,但終究仍是 同一個人、同一個單子。這樣一種論述的基調,相較於前一節的根莖、無器官身體、與 流變,有著根本的不同,後者強調的是從同一性之中找到逃逸的可能性,而前者則更多 地突顯出無盡流變之中的同一性。正是基於這一點,我們需要單子的論述,來幫我們把 看似無邊無際的流變,合理地收束在同一運動員、同一運動技術的存在之中。

然而,在運動技術的實踐中,如果我們循著萊布尼茲的脈絡,將單子直接等同於一 個人(運動員)恐怕是危險的,畢竟在這裡,運動員知覺著的不是那含蓋一切的宇宙,

而只是一個運動技術,因此,單子在這裡也應該僅止於運動員對該運動技術的知覺,亦 即,他對該技術的「聽」與「說」。而與這樣一個單子相對的、為這個單子所知覺的,

60 求時(called to reason),它重新摺曲(unfolds in itself)了世界的這個地帶,使其 與所含納的明晰區域一致。它被召喚『發展所有它的知覺』,這正是它的任務所

66 Deleuze, Gills,The Fold: Leibniz and the Baroque, 84.

61

造褶曲…褶曲在褶曲上,褶曲根據褶曲。巴洛克的特徵,就是直到無限的褶曲。

67

德勒茲援引 El Greco 的畫作 Christ in the MountOlive 268來做說明,畫面中的大理石、

雲霧、布料等,彷彿都在動態中、都在不斷的褶曲變形,永無止境;然而褶曲總是根據 褶曲,它總是植基於先前對同一事物的知覺之上,換句話說,「聽」總是建立在「說」

的基礎上。

圖一:El Greco 的畫作 Christ in the Mount Olive 2

67 Gills Deleuze, The Fold: Leibniz and the Baroque, 3.

68 El Greco,Christ in the Mount Olive 2 . http://www.el-greco-foundation.org/Christ-on-the-Mount-of-Olives-2 -large.html,2016 年 6 月 19 日檢索。

62

單子的知覺、書寫的脈絡,是運動技術得以被呈現的必要條件。唯有在「聽」與「說」

之中,運動技術才如同所「聽」與所「說」的那樣存在著。因而,對於運動技術的不斷 流變,我們要考察的不會是它外顯的表現,而是,在運動員那兒,該技術究竟是如何被

「說」、如何產生一個不同的「聽」、又如何以「說」的型態繼續存在?正如德勒茲所言:

「巴洛克引進了一種新型的記敘…描寫取代了客體的位置,概念成為講述的,而主體、

視點則成為陳述的主體。69

因此,對於運動技術的流變,我們關注的不會再是每一次短暫停留中,那錐體廣大 隱晦的基底,也不會是它的全貌,而是上層那清晰的部分。它如何可能一邊這樣「說」

著,同時又「聽」到一些不一樣的,然後又能夠換個方式繼續「說」?把這一系列的「聽」

與「說」給「說」出來,正是本研究的宗旨所在。由此出發,本研究對於運動經驗的書 寫,將避免呈現為一種明確的真理、固定的 SOP,而是要在書寫中呈現一種未定、流動。

僅管論文的焦點始終是「聽」與「說」的邏輯,而所描寫的運動技術始終就是那個運動 技術,然而在這樣一個特定範圍的書寫中,我們仍然能夠呈現出一次次不同的褶曲、無 窮的流變。

69 Gills Deleuze, The Fold: Leibniz and the Baroque, 146.

63

第四節 綜合討論

一開始,透過根莖和樹根的對比、有機體和無器官身體的對比、還有生成女人的首 要考量,我們發現到,無止境的「流變」與當中偶爾「暫停」而形成的完整架構並無衝 突。它們相互流轉,在組織中進行實驗、然後又在實驗後形成另一組織;而且,任何流 變都必然是從一個既有的暫停為出發點,才得以展開逃離。

接著,在單子與 Aion 那裡我們瞭解到,那一次次的暫停其實都是一種瞬間的知覺,

是對全體的抽象把握,可以對應到模糊的、包含未知的某種特定的運動技術整體。同時 我們也瞭解到,此一特定的運動技術整體,在不同單子、不同瞬間中必然被反映為不同 的樣貌。這就是所謂的「極值律法」。

最後,我們把這樣一種極值律法收束在同一單子身上,並且把無止境的流變比擬為 單子在極值律法下的無盡操作。這樣一來,雖然依舊是無止境的流變,但已經與第一節 的那一種無止境有所不同,因為它仍屬於同一單子,它是同一單子對同一宇宙無止境的 敘說。回到運動技術的實踐中,我們也因而可以理解,運動技術的流變,實為同一運動 員對同一運動技術反覆的「聽」與「說」。

這樣,我們已經初步地在哲學理論的層次回答了研究問題,即對於運動技術既同一 又流變的存在方式找到了哲學的依據。在這個基礎上,如果再加上第二章與本章第一節 對「聽」與「說」的討論,我們已經能夠完整呈現「聽」與「說」的邏輯了。接著,我 們進入第四章研究方法,做進一步的說明。

64

65

第肆章 研究方法與反思

曾經,在《射藝中的禪》與《千高原》那兒,我們擔心那沒有設限的「心之遍在」

與無止境的「流變」可能超出了特定運動技術的範圍,但在經過《單子》的討論後,我 們發現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同時,運動經驗文獻給了我們許多鮮明對比的組合:self I 與 self II、mind 與 mindlessness、語言與身體、清晰和模糊、樹根和根莖、有機體和卵…

等,但是,從「聽」與「說」的角度重新考察之,我們發現這些組合並決絕的二分法,

實際狀況比較像是在光譜的兩端之間游移,甚至是兩種面相彼此交纏共生。

帶著這樣的認識,我們渴望能再次進入運動技術的實踐場域,重新描繪運動技術的 存在方式,然而在那之前,有必要對本研究的方法、對描繪的方式先做一番說明,此乃 第四章的要旨。援此,本章將分三個層次呈現:

一、 研究架構與重要概念整合

這裡我們用一張架構圖描繪出「聽」與「說」的邏輯,並在其中再次說明先前討論 過幾組重要概念,self I 和 self II、mind 和 mindlessness、語言和身體、讓它們能精確地 對應到研究架構中,以利後續研究之書寫。

二、 架構與書寫之反思:

若是以書寫的順序(而非章節的順序)來看,上述架構之成形並非先於第五章運動 經驗之撰寫,恰恰相反,在某個角度上我們甚至可以說,研究架構其實是在運動技術的 書寫中才形成的。本節旨在指出,本研究的書寫其實與下一章所描述的運動技術學習有 著極其相似的進程,而且事實上,兩者是同步進行的。在這樣的同步中,我們可以發現 到,研究書寫與運動技術學習一樣,依循「聽」與「說」的邏輯而運作著,其「聽」的 素材,不只是已經寫就的章節,也包含所考察的運動技術,當然還包括先前討論過的哲

66

學理論。這樣一來,研究書寫、哲學梳理、運動技術學習這三個面相,實為一體的三面。

三、 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界定

循著上一節的結論,我們將發現,在這樣一種各章節、各領域都相互滲透、交纏不 清的情況下,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實在也不可能截然二分,而是互為表裡。研究對象表面 上就是運動技術的存在,然而這樣一種存在實際上也是由運動員的展演、研究者對相關 文獻的理解、研究者對技術的書寫所組成的。至於研究者,表面上是一位思考著運動技 術存在的研究員,但他實際上也是該技術的展演者、文獻的梳理者、研究的撰寫者。

透過這三層次的整理與反省,我們可以大致瞭解到第五章、乃至於整本論文的書寫 狀態。表面上,它似乎是依循著一種線性的邏輯,第一章從零開始、第二章繼續堆疊、

直到最後才形成結論;然而事實上,在第一章的鋪陳中,結論早已隱然成形,每一章每 一節都是從某個面向反映了整個研究,它們都是對同一命題的反覆褶曲。當然這不是說,

整個撰寫的過程從一開始就如此完整而明晰,在本章第二節,我們可以看到這一路摸索、

跌跌撞撞的過程;對論文整體的把握其實是到了最後才漸漸成形,而在這之後,進行最 後一次重寫,重寫的每一章每一節都是像單子一樣,包含著整體,也互相包含。

由是,我們進入研究方法。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