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親子共讀實施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親子共讀實施和幼兒詞彙能力之關連,文獻探討將分為三節;第一節 為親子共讀實施,探討親子共讀之意涵與重要性及親子共讀實施之相關研究,並彙整國內外親 子共讀互動模式之相關研究,第二節為幼兒詞彙能力,探討詞彙能力發展及影響詞彙發展之因 素,第三節為親子共讀實施和幼兒詞彙能力之關連,分別從不同背景變項彙整國內外研究親子 共讀實施和幼兒詞彙能力之關連和相關研究。

第一節 親子共讀實施

一、親子共讀之意涵

分享閱讀(shared-book reading)是從觀察父母和學童閱讀的方式,發現父母一邊讀故事,一 邊讓學童主動表達對書中人、事、物和字的看法(許麗鈞,2010)。親子共讀是指父母陪伴幼 兒閱讀,亦是一種家庭閱讀。共讀係指在互為主體的相互對待下,父母與幼兒分享閱讀的樂趣 與生活的點滴(蔡麗惠,2011)。而親子共讀強調父母與幼兒共同閱讀、分享,因為說故事的 主角可以交換扮演,並非都是父母當說故事者,讓親子共讀自然地融入家庭生活中,猶如遊戲 般的生動有趣(吳幸玲、吳心蘭、陳玟如、揚錦鸞,1994)。親子共讀係指陪孩子閱讀,父母 和幼兒一同進行有形無形的語文互動(徐庭蘭,2004)。親子共讀就是由熟悉閱讀的父母,帶 領兒童在很舒適的環境中,養成一起閱讀的習慣(鄧蔭萍,2009)。親子共讀是指以父母作為 子女的關係夥伴,由父母與子女一起在家閱讀,或父母參與子女的閱讀計畫(林玉珠、盧綉珠、

張楓明、蔡曉玲、莊絪婷,2008)。

圖畫書閱讀提供幼兒一個溫暖的機會,和父母正向的互動,塑造一個健康的心理接觸 (Boh,2010)。在親子共讀過程中,父母可以跳脫既定的思考模式,嘗試尋找自己的童心,孩子 亦可透過此機會,體會父母的心情和思維,增進雙方的成長與改變,進而帶來正向的親子互動

(鄧蔭萍,2009)。要增加幼兒的字彙,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讓他們在成長的

10

過程中聽到豐富的語彙,同時建立閱讀能力的基礎(劉滌昭,2009)。張鑑如(2002)研究指 出,閱讀乃是學習的鑰匙,孩子有了鑰匙幫助他們進入知識的殿堂及經驗豐富的文字世界,而 孩子閱讀興趣、習慣的養成開始於幼兒時期的親子共讀。親子共讀不僅有助於幼兒語文能力、

認知能力的發展,其更深層的重要性為透過親子共讀的過程,拉近全家人之間的感情。

二、親子共讀的重要性

零到六歲的嬰幼兒是腦部成長最旺盛的時期,進行閱讀正是幫助腦部刺激最有效的方法

(林玉珠等人,2008)。三到八歲是幼兒奠定自主閱讀能力的關鍵期,美國許多研究顯示,幼 兒時期的閱讀經驗能提升孩子的語文程度(鄧蔭萍,2009)。由此可知,親子共讀對幼兒的各 方面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力。研究者將柳雅梅(2002)、徐庭蘭與蔡雅琪(2008)指出親子共讀 的重要性之相關看法整理如下:

(一)增進親子間的互動關係

父母利用空閒之餘陪伴幼兒閱讀圖畫書,建立規律的親子共讀頻率、營造溫馨的親子共讀 環境,進而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同時亦能了解孩子的確切想法。透過親子共讀的對話,搭起 親子之間的友善橋樑,讓孩子願意主動與父母溝通討論。由此得知,圖畫書或繪本皆是親子共 讀不可缺少的資源,讓父母與孩子共同沉浸在溫馨歡樂的閱讀世界。

(二)減輕幼兒的閱讀壓力及負擔

許多孩子在看圖畫書幾乎是盯著書逐字的念,他們不是在看書,而是在讀字,對圖畫書的 內容難以理解,更別說樂在其中。由此可知,提早讓孩子自己看圖畫書,對孩子而言並不會帶 來正向影響;若家長又期待孩子能自行閱讀,要留意可能會反其道而行,造成孩子在閱讀上的 壓力及負擔,剝奪幼兒熱愛圖畫書之初衷。

(三)培養幼兒的閱讀習慣

在父母教養的相關書籍中,我們經常看到「身教重於言教」,假若父母平常有閱讀的習慣,

那孩子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下也會喜歡上閱讀,與父母體驗閱讀的樂趣。孩子主動閱讀圖畫 書,其帶來的正面效果是值得期待的。

11

(四)建立幼兒正向品格與特質

在思考圖畫書與幼兒的關係時,我們必須先認清狀況,圖畫書並非讓孩子自己看、自己讀,

而是大人須讀給孩子聽。因此,即便孩子已經識字,父母若能繼續讀給孩子聽,將會豐富親子 之間的生活,建立心靈相通的親子關係,同時,幼兒正向的品格及特質已逐漸養成。

洪蘭、曾志朗(2006)從腦神經發展的觀點指出,閱讀可以活化我們的腦,零至三歲階段,

親子共讀會刺激幼兒的大腦發展,不僅強化原本的神經連結,亦能形成新的神經連結。林依曄

(2009)認為親子共讀的實施對幼兒語文有其重要性,包括提供幼兒辨別字與圖差異之機會、

增進字彙能力、促進語言理解及表達能力、增進閱讀興趣及提升幼兒的閱讀能力。親子共讀偏 重在培養幼兒的閱讀習慣,父母與幼兒共讀的起始年齡越早,其幼兒的語言發展及讀寫能力越 好(徐庭蘭,2004)。對幼兒出聲朗讀、提供他們愉悅的閱讀機會,能明顯增加幼兒的閱讀成 就(Olivia & Bernard, 2010)。親子共讀不僅能建立與增進孩子間的情感關係,在孩子的邏輯能 力、表達能力上亦有正向影響(林玉珠等人,2008)。

綜上所述,親子共讀是讓成人在共讀中引導幼兒展開具有創造、獨特的思維,協助幼兒嘗 試勇於表達,親子共讀的時光既幸福又甜蜜,不僅培養孩子閱讀的好習慣,增加孩子的語文能 力,同時,亦是培養親子感情的最佳時機。雖然現代父母工作忙碌,但可利用假日帶孩子至圖 書館借閱書籍,讓孩子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圖畫書,父母參與其過程,分享彼此之間的收穫與心 得,營造一個良好的親子共讀環境與溫馨氣氛。

三、親子共讀之相關研究

幼兒早期閱讀的重要活動包括家庭閱讀活動,對幼兒的詞彙發展也兼具影響力。家庭閱讀 是歐洲十六至十八世紀發展出來的一種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不是一般的閱讀,而是共讀,強 調母親扮演重要的角色(許麗鈞,2010)。有關親子共讀之相關研究彙整如表 2-1-1。

12

13

14

15

研究者彙整親子共讀相關文獻,可以將親子共讀實施分為三個部分探討,分別為共讀的起 始年齡、頻率及共讀時間長短、家中提供圖畫書的藏書量,說明如下:

(一)共讀的起始年齡

幼兒閱讀年齡愈早,其未來的語言發展、讀寫能力會愈好,因此要啟發幼兒的語言發展,

即須盡早開始(徐庭蘭,2004)。黃齡瑩(2003)指出孩子的閱讀態度與習慣的建立奠定於三 歲,國際閱讀協會理事長 Kwilliams 強調父母是幼兒生命中的第一位老師,其四歲前的閱讀經 驗極為重要。與孩子進行共讀的最美好時光是幼兒時期,即便是六週大的幼兒也可以(柯華葳 等譯,2001)。林湘琴(2010)提到培養興趣和學習習慣的關鍵時刻是零到三歲,此時對幼兒 的潛能開發有明顯之作用。

國內親子共讀實施起始年齡的研究,劉雅惠(2006)針對新竹地區實施親子共讀進行調查,

其研究結果顯示親子共讀開始實施年齡為幼兒 3-4 歲期間有 106 人,占整體比例為 23.2%。周 均育(2002)調查臺中市大班父母,發現零歲即開始共讀佔 17%,一至三歲則佔 68.5%,顯示 三歲前進行共讀的有 85.5%。黃齡瑩(2003)研究結果亦得知臺中市的幼兒接觸讀物的年齡零 歲即開始的是 24.2%,一歲是 27.3%,二歲是 22.7%,三歲則是 16.8%。由此得知,多數的孩 子在三歲以前有過閱讀圖畫書之經驗,且一歲為最多。蔡雯萍(2010)研究結果得知,有 88.75

%的父母在子女進入國小前即開始進行共讀,59.5%的父母在子女接受幼稚教育前即開始進行 共讀。出生至二歲即開始進行共讀者,其在閱讀理解測驗總分及字義理解、推論理解二層面均 優於四至六歲才開始進行共讀的幼兒。

在國外親子共讀實施起始年齡的研究方向,Karrass 和 Braungart-Rieker(2005)以 87 對的美 國中西部中產階級的父母及其 4 或 8 個月大的幼兒為研究對象,採問卷調查法探討親子共讀對 幼兒口語能力的影響,研究進行長時間的追蹤調查,8 個月後評量幼兒的接受性和表達性語言 能力,研究結果發現 4 個月和 8 個月大的幼兒在語言理解及語言表達能力並無相關,但 8 個月 大開始進行親子共讀則語言理解能力較佳,但在語言表達能力上則無顯著差異。

16

上述研究所述,共讀的起始年齡與幼兒的詞彙能力無完全一致的結果,原因可能來自於每 位幼兒在發展上的個別差異,進而影響親子共讀實施的效果。

(二)頻率及共讀時間長短

共讀的頻率來自於父母的閱讀信念。早期研究顯示,幼兒時期進行親子共讀的頻率、維持 共讀的時間愈久和幼兒的語言能力、讀寫能力成正比(林依曄,2009)。Dorit 和 Sigalit(2009) 研究指出,圖畫書的閱讀頻率和語言發展有關連,亦提到目前的研究,閱讀圖畫書的頻率和母 親選擇圖畫書之知識和幼兒的口說語言有相關。閱讀過程中不僅品質重要,其次數的累積亦是 重要關鍵。要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最上策是每天閒暇之餘就閱讀,養成有紀律、有效率的閱 讀習慣,經常享受在自由愉悅的閱讀氣氛。

劉雅惠(2006)針對親子共讀頻率進行調查,沒有定期閱讀頻率有 249 人(54.5%);每週 一次至二次有 96 人(21%);每天共讀一次有 59 人(12.9%);每天共讀一次以上有 25 人(5.5%);

且在晚餐後就寢前進行共讀的有 245 人(53.6%)。劉靜蓉(2004)以 311 位臺北縣市 5 歲幼兒 及其家庭為研究對象,探討家庭閱讀語幼兒語文能力之關係,藉由家長問卷調查了解家庭閱讀

且在晚餐後就寢前進行共讀的有 245 人(53.6%)。劉靜蓉(2004)以 311 位臺北縣市 5 歲幼兒 及其家庭為研究對象,探討家庭閱讀語幼兒語文能力之關係,藉由家長問卷調查了解家庭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