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評估指標相關文獻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評估指標相關文獻

產業文化資產再利用需要考量多元化的目標與價值,面對不同產業文化資 產的特色內涵、價值性、需求面向,以及相關利益者認知上的差異性,如何進 行再利用計畫之決策,則透過系統化評估指標之建立與評鑑,可以提供較為周 詳之決策參考依據,因此,本節就評估指標之定義與功能、訂定之原則、評價 與建構方法等文獻進行回顧與分析,以歸納出符合建立產業文化資產再利用評 估指標之方法,做為本論文研究方法設計之依據。

一、 指標的定義與功能

「指標」能夠化繁為簡,具有描述、評價、決策預警及決策引導(葉俊榮,

1999),以及具有量化(Quantify)與簡化(Simplify)複雜系統現象之簡化管理與決策 程序等功能(謝玉玲,2004),可用於協助評估與瞭解複雜的事實現象,通常藉由 數值的形式(數字或百分比),提供對於環境、社會和經濟系統中有用的資訊,做 為價值判斷的參考與依據(張益誠,2001)。

依據指標的功能,葉俊榮(1999)認為可以概分為:(一)「描述」提供大眾瞭 解評估標的之面向與內涵;(二)「評價」透過評量與詮釋,提供檢討既有決策之 客觀依據,以便掌握解決問題之根源;(三)「決策預警」可以提供決策判斷的相 關知識,藉以掌握決策的發展程度,並預先提供無法永續的徵兆;(四)「決策引 導」透過永續性的評量與進一步詮釋,提供決策的參考方向,具有引導決策的 作用。

有關評估指標的實質效用上,Hodsoll(1998)認為指標可以達成三項政府政策 評估之目的:(一)檢討及改進政策計畫;(二)調整改善政策規劃與預算編列;(三) 強化單位負責態度(引自謝玉玲,2004)。而就文化遺址管理的角度而言,熊仲卿

分配資源;而評估的適切與否,不但影響到文化遺址能否受到妥當的保存和維 護,也涉及民眾權益的維護、政府經費的支出效益和國家建設的發展。而就再 利用計畫評選的而言,由於文化資產的再利用牽涉文化價值的保存、社會需求 及投資效益產出等課題,故如何評選出最佳的再利用方案,以分配有限經費資 源進行稀有文化資源的更新與活用,必須考量很多層面的因素,是一項多重標 準的決策課題(Wey et al., 2008)。

張益誠(2001)亦指出指標是將原始量測資料進一步加以整合、處理後所產生 的資訊,因此,指標的建構必須針對評估標的相關之文獻資訊、面臨課題等進 行資料之蒐集、分析與歸納,再進行設計以產生適切的評估指標,並且必須因 應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在表達的方式設計上也需要配合不同使用者對於指標的 理解能力,以建立可被廣泛接受和使用的指標。

產業文化資產再利用相關計畫的實施與發展,需要政府部門、產業單位、

社區與專家學者等之共同關注及推動,因此,綜合各界之意見,建立一套評估 指標系統,可以協助相關決策者釐清所面臨的複雜問題面向,評選出最佳的再 利用方案,以妥善運用資源,是協助再利用計畫建立良好發展基礎的重要方法。

二、指標訂定之原則

指標的合理性與一致性,是評估行為的客觀性條件(熊仲卿,2008)。因此,

評估指標之建立必須因應不同標的與使用者之需求,並需符合使用者之理解力 與操作之便利性,才能達到建立評估指標之效益。本文就相關研究所提出之評 估指標設計原則整理如表4:

表4 相關評估指標之建立原則

業的認同性、社會接受性、成本效益及可操作性等原則。

三、評估指標的評價與建構方法

Ott(1978)指出指標的評價方式通常包括兩個步驟:(1)如何評價(Rating)及權 重(Weighting);(2)如何衡量指標的價值。一般常見的指標的合成計算評價方法 與權重決定的方法論(引自謝玉玲,2004),約如下述:

(一) 指標評價單位的處理

指標的架構系統常涵括不同層面的量測變項,其量測的尺度單位亦不相 同,為協助決策所需,常需將指標進一步轉化合成為可以加乘的共同單位或 加以無因次化處理,以利於指標評價的進行。在共同單位的轉化方面,通常 可以採取貨幣化或非貨幣化兩種方式,至於採取何種、合適的單位來處理,

應視指標的目標來選擇。非貨幣化的單位處理,一般可分為量表轉換及廣義 的標準化處理。廣義的標準化形態通常有以下三種:

1. 統計學上的常態化處理。

2. 分母與分子無因次化比:通常必須選擇一適當的基準,再依據此基準計算 指標相對比以做為標準化轉換。

3. 將指標標準化為介於0與1之間的無因次值。

(二) 指標的權重決定

趙晉緯(2003)指出數個指標進行合成,首先會面臨到權重的問題,而賦予 評估指標權重的意義在於反應不同的評估指標間的相對重要性,因此,指標 的權重在決策流程中具有相當的重要關鍵性,且能影響決策結果的品質。目 前各種權重的決定方法可以區分為主觀權重(Subjective weight)與客觀權重 (Objective weight)兩類,主觀權重係依據決策者的主觀認定、偏好而產生,其

權重較為穩定;客觀權重則由實際的績效求算而得,當績效值有所變動時, (如Delphi)

(1)省時、快速。(2) (Ranking

method)

(1)簡單易懂、省時。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1)具理論基礎、客觀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AHP)

依據鄧振源及曾國雄(1989b)與其他相關文獻之建議,AHP法能擷取多數專 家及決策者之共識意見,以因應不明狀況方案之評估,且具有將多個評估準則 加以簡化並以層級方式表現之功能,故為多數研究者所採用為建構所需要之評 估指標。而為求專家對於指標因素見解之一致性,依據AHP法之操作步驟,建 議採用群體腦力激盪法(Brainstorming)或德爾菲法經過參與決策專家群體的討 論或分析後的結果來建構指標層級,以避免個人主觀因素,並強化指標的信度 與效度。

經由前述指標相關文獻之回顧結果,鑑於目前國內產業文化資產再利用計 畫尚未以量化方式建立評估指標,且需要考慮文化保存、產業發展、公眾需求 等多重目標與多層次之決策需求,因此,本論文採用AHP法來建構產業文化資 產再利用評估指標,並搭配以德爾菲法來整合各界對於產業文化資產再利用評 估內涵之意見,確立產業文化資產再利用評估指標之因素。針對德爾菲法及層 級分析法之應用,分別說明如下:

(一)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

德爾菲法又稱專家判斷法,屬於群體決策方法,其依賴參與之專家、學者 或意見領袖之專業經驗、直覺與價值判斷,廣泛應用於問題之預測及目標之研 擬上。此方法之主要目的在於獲取專家群體之基本共識,以求得對特定預測事 項之一致意見,具有集思廣益之效果,同時因為參與者係採用匿名方式 (Anonymity),故可維持專家們獨立判斷之品質(李銘輝、郭建興,2010),亦保 有專家群體討論以謀求共識之優點,且避免流於個人主觀之偏頗(陳思穎,曹 勝雄,1995)。在專家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為使多數專家之意見趨向客觀性,

因此調查人員不能施加任何壓力影響專家填答。德爾菲法之實施步驟,略述如 下:

1. 確定研究的主題。

2. 選定接受問卷調查的專家樣本。

3. 設計編製初次問卷及實施第一回合問卷調查。

4. 整理回收之問卷,進行綜合歸納。

5. 依據第一回合整理的結果進行修正或補充為第二回合問卷,再分送給原 來填寫問卷的專家,請其參酌整體結果,再次表示意見。

6. 前述步驟可以重複多次,直到專家意見趨於一致為止。

7. 獲得最後結論。

實施德爾菲問卷的過程中,借重專家經驗與知識,透過反覆循環問答,直 到專家意見的差異性降至最低為止。德爾菲法多應用於決策過程之預測、分 析、評估與高層決策之建立,其適用情況如下(李銘輝等,2010):

1. 缺乏足夠之資料與數據。

2. 當理論、模式定量方法有所缺失,難以分析或解釋現象時。

3. 遇疑難之問題,透過專家群體之腦力激盪以謀求解決之道。

4. 意見分歧時,為避免權威人士影響其他參與者心理或理論爭執不休。

5. 藉由匿名方式,反應不同觀點,以達多元化之整合效果。

6. 非量化之效益分析,以評估或選擇不同方案。

為判斷專家意見是否已達到可接受之共識程度(Consensus),一般採用之判 斷方法包括平均數(Mean)、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 SD)(張聖麟,2011;李 銘輝等,2010)、變異係數(Coefficient of Variance;CV)(張涴瑱,2012;張聖 麟,2011;Chang, Tsou, Yuan, and Huang, 2002)來衡量每位受測者對於問卷項 目的同意程度或意見之間的差異性。

(二)層級分析法(AHP)

1.層級分析法的特性與運用

層級分析法(AHP法)為Thomas L. Saaty 於1972年所發展出來的 一套決策方法,具有系統性與實務應用上之方便性,故常被應用於解 決複雜之問題,以清楚瞭解所有評估項目之間彼此的層級關係,協助 提供主觀和客觀的評估準則及評選出替代方案,減少決策之失誤。依 據Saaty的建議,層級分析法可以運用於評估之實務類型包括:規劃、

替代方案、決定優先順序、選擇最佳方案或政策、資源分配、決定需 求、預測結果或風險評估、系統設計、績效評量、確保系統穩定、最 適化、衝突的解決等(黃哲鎮,2010)。

2.層級分析法之限制

雖然AHP法可以解決一致性的問題,以及提出具體可用之策略建議,

但因AHP量化的基礎是建立在上訪者的主觀判斷上,容易受到極端值之影 響,且當階層與元素較多時容易失去理性,而影響評選結果的準確度,故 其處理之層級要素不宜過多。此外,AHP法亦受限於專家人數及對象之選 取,過多的專家人數或人選認定標準有所偏差時,都會影響到分析結果的 一致性(黃哲鎮,2010;鄧振源、曾國雄,1989)。

3.層級分析法的操作流程

AHP法之目的在於將複雜的問題,透過專家的討論與分析之後,對於 要評估的問題,找出影響的要素並建立層級關係,繼而採用名目尺度進行 各項因素層級之間成對矩陣的比較,並計算出矩陣的特徵值與特徵向量,

AHP法之目的在於將複雜的問題,透過專家的討論與分析之後,對於 要評估的問題,找出影響的要素並建立層級關係,繼而採用名目尺度進行 各項因素層級之間成對矩陣的比較,並計算出矩陣的特徵值與特徵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