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評估理念

在文檔中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頁 104-109)

習慣形成

5.4 評估理念

y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課程宗旨 (見本文件〈1.2 課程宗旨〉),涵蓋學生認知、

情感及行為層面,提升學生品德及國民素質,例如:

Š 「認知層面」 : 「提高學生對自我及在家庭、社群、國家、世界等生活範 疇中的角色和責任之認識。」

Š 「情感層面」 : 「提高學生對家庭、社群、國家和世界的認同和歸屬感,

發展同理心,能夠推己及人,關心家庭、社會、國家和世界,成為有識 見和負責任的家庭成員、社會公民、國家國民及世界公民。」

Š 「行為層面」 : 「擴闊學生視野,依循『認識自我、立足香港、背靠祖國、

面向世界』的方向,能體驗和實踐正面價值觀及態度,並樂於關顧家人、

服務社會,認識自己的國民身份,願意為國家及民眾謀福祉,致力貢獻 國家及世界。」

為此,評估策略不宜以單一方式、亦不限於以紙筆測考進行,而應緊扣該 科的「認知層面」 、 「情感層面」和「行為層面」 ,採納持續及多元化的評估 策略,全面並有系統了解學生學習成果,並作出正面的回饋和彰顯,促進 學習成效。

5.4.1 認知層面

y 就了解學生於「認知層面」的轉變,除了對道德概念(例如:何謂責任感、

公德心)的理解、相關內容的認識,亦包括理性思考、道德判斷及相關生活 技能的掌握等。

y 教師除了可以運用傳統紙筆測考的模式,更可結合日常的學與教,例如:口 頭提問、小組討論、專題研習等,將學習與評估作更緊密連繫,亦促進教師 於學習歷程的不同階段,都能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更可作出即時清楚的正 面回饋,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度,提升他們理性思考和道德判斷能力:

Š 例子一:當討論「應否揭發好朋友在考試中作弊?」,學生答案若只停 留在「會被老師懲罰」的理由之際,教師便可引導學生從「對其他同學 是否公平?」 「作弊的成績有沒有意義?」 「誠信的價值?」 「何謂成功?」

「成功的準則」等多層次問題進行思考,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答案,更可 以提升他們相關的認知和思維判斷能力。

Š 例子二:當小組討論有關國家未來發展的相關議題之際,教師除了可以

藉工作紙和從旁觀察,了解學生對議題內容的掌握,亦可以透過提問,

引導他們為眾人福祉及國家長遠利益進行思考和討論,擴展思維和判斷 的廣度和深度,提升於「認知層面」的國民素質。

5.4.2 情感層面

y

就了解學生於品德及國民素質的轉變和發展,教師可根據學習過程中的觀 察、學生自評、家長評估等多種方式,留意學生由情感觸動至產生態度上的 轉變。

y

這個態度轉化歷程,可以由疏離、漠不關心,到願意關注、主動接納、認同、

樂意參與,乃至從行為上具體表現出來。這份情感的表達並非剎那間、片段 式的意念,而是具持續性及維繫力的態度轉變和發展,並輔以具體行為以彰 顯內裡的生命素質。

y

教師可參考 Krathwohl

24

等學者就「情意領域」所提出的分類框架 (圖 21a),

了解學生於品德及國民素質的「情感層面」之轉變和成就:

表現

形成品格 (Characterization) 重組

(Organization) 評價

(Valuing) 反應

(Responding) 接受

(Receiving) 相關動詞

例如:

y

同意

y

接納

y

關注

y

選擇

相關動詞 例如:

y

遵守

y

認同

y

支持

y

正視

相關動詞 例如:

y

參與

y

從事

y

衡量

y

判別

相關動詞 例如:

y

歸納

y

統整

y

強調

y

組合

y

合成

相關動詞例如:

y

持守

y

實踐

y

欣賞

y

鑑賞

圖 21a:教學目標分類法 (情意領域)

y

該五大階層,即「接受」(Receiving) 、「反應」(Responding) 、「評價」

(Valuing) 、「重組」(Organization) 及「形成品格」(Characterization) 是連續

24

及具備螺旋型的結構,較低層次是具體而外顯的行為,層次越高,越屬於普 遍和一般化的行為:

Š 接受 (Receiving)–對外在某種事物或環境的感知並產生注意

Š 反應 (Responding)–進一步對該事物或環境,作出積極關注及行動

Š 評價 (Valuing)–通過積極關注和行動,從而肯定其價值

Š 重組 (Organization)–整合新的和舊有價值觀,發展一套完整價值系統

Š 形成品格 (Characterization)–將這價值系統內化成為個性的一部分

y

教師可以藉運用以上的分類,作為了解學生於本科於情感層面的轉變及學習 成果的參考基礎。例如,學生對各生活範疇的身份認同和歸屬感,可藉運用 此框架(圖 21b 至圖 21f),設計下列指標,作為評估準則 (評估策略見本章〈5.5 評估策略〉) 。

表現

內化 (Characterization) 組織

(Organization) 評價

(Valuing) 回應

(Responding) 接收

(Receiving) 例如:接納 自己與別人 的不同

例如:認同 人生而平 等,尊重每 個人的生命

例如:欣賞 個 人 獨 特 之處,肯定 自 己 生 命 的價值

例如:改變負 面思維,堅持 生 命 的 意 義 和價值

例如:抱持正面 價值觀,堅守原 則,能夠做到言 行一致

圖 21b:教學目標分類法 (個人範疇)

表現

內化 (Characterization) 組織

(Organization) 評價

(Valuing) 回應

(Responding) 接收

(Receiving) 例如:接納 作為子女應 盡的責任

例如:認同 家庭和諧的 重要

例如:衡量

「 家 人 意 見」與「個 人意願」兩 者 的 利 害 衝突

例 如 : 歸 納

「家人意見」

與 「 個 人 意 願」的重點,

安 排 或 改 變 優次,以締造 和諧家庭

例如:勇於承擔 自己作為家庭一 份子的責任,為 維繫和諧家庭而 不斷努力

圖 21c:教學目標分類法 (家庭範疇)

表現

內化 (Characterization) 組織

(Organization) 評價

(Valuing) 回應

(Responding) 接收

(Receiving) 例如:接納 個人在社會 的權利與義 務

例如:遵規 守法,實踐 公民應盡的 責任

例如:支持 或 參 與 改 善 及 促 進 社 會 發 展 的活動

例 如 : 比 較

「個人權利」

和 「 社 會 責 任」,肯定社 會 團 結 和 諧 , 尊 重 法 治、人權和平 等的精神

例如:履行公民 責任,主動關心 社會未來的福祉

圖 21d:教學目標分類法 (社群範疇)

表現

內化 (Characterization) 組織

(Organization) 評價

(Valuing) 回應

(Responding) 接收

(Receiving) 例如:意識 自己身為中 國人的責任

例如:認同 身為中國人 應對自己國 家有歸屬感

例如:對身 為 中 國 人 身 份 感 到 自豪

例 如 : 結 合

「國家國民」

及 「 世 界 公 民」的身份,

認 同 個 人 擁 有 的 多 重 身 份

例如:實踐承擔 改善國家和人民 未來福祉的責任

圖 21e:教學目標分類法 (國家範疇)

表現

內化 (Characterization) 組織

(Organization) 評價

(Valuing) 回應

(Responding) 接收

(Receiving) 例如:接納 世界公民的 身份,關注 世界的可持 續發展

例如:支持 保護環境的 生活習慣

例如:贊同 多 元 文 化,推崇文 化共融

例如:比較中 華 文 化 及 普 世價值,歸納 共融之處

例如:欣賞多元 文化,從文化傳 承及保護環境方 面,積極促進人 類福祉

圖 21f:教學目標分類法 (世界範疇)

5.4.3 行為層面

y

就如何評估和彰顯學生品德及國民素質而言, 「行為層面」較「認知層面」

及「情感層面」具體及容易掌握。教師可從學生於參與學習活動過程中,觀 察學生的出席率的穩定性及行為表現,例如服務過程是否積極投入、熱心參 與等。

y

教師亦可沿用學校記錄學生行為表現的方法,並由學生、同儕及其他持分者 擔當觀察、評估和記錄的工作,有系統了解並彰顯學生於「行為層面」的成 就和轉變 (具體評估策略詳見下節〈5.6 評估策略〉)。

y

值得注意的是,本科的評估方式並不是固定的,每種方法都有其適用範圍,

例如:工作紙的紙筆習作,較為適用於認知層面的評估,而教師觀察及回饋、

學生自評、同儕互評、家長評估等方式,則較適用於情意層面和行為層面的

評估。教師宜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地運用不同的評估策略,並在教學實踐中

不斷探索創新,使多元化的評估更臻完美,讓教學目標充份體現。

在文檔中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頁 1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