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評鑑

評鑑的概念在於提供實證研究與實務應用的基礎,一套好的評鑑須能反 映重要的內容判別當前的狀況,進而指引發展方向。因為評鑑能化繁為簡,

且能清楚表述,是以對概念能進一步瞭解,可做為價值判斷的參考與依據。

一、評鑑意涵

評鑑最早被認為是在中國產生,也就是說評鑑個人或方案的概念早在公 元二千年前已甚明顯,中國在當時已實施文官考試制度(D. L. Stufflebeam, 1985)。興於隋唐時期的科舉考試制度,其選拔人才的方式便具有評鑑的雛形,

但是卻被說是窄化評鑑意義,後續在周代鄉遂之治中的邦比之法,才被認可 為最早的評鑑實施時期(DuBois, 1970; Popham, 1993),其目的在於衡量評 鑑地方官吏的施政績效,以作為任免、升降地方官吏之參考依據(盧增緒, 1985)。正式的評鑑是由英國與美國開始(黃政傑, 1997; 潘慧玲, 2002),其 進行大規模的評鑑活動,英國於十九世紀由「愛爾蘭初等教育委員會」(Royal Commission of Inquiry into Primary Education Ireland )評鑑愛爾蘭小 學的教育品質,美國則在西元1887年至1888年由Joseph Rice所進行的「拼字 教育策略效果研究」開啟評鑑的第一扇窗(吳清山、林天祐, 2003; 黃炳煌, 1977)。

我國正式開始評鑑的實施是西元1975年的「大學評鑑」,隨後才有幼兒 園、中小學、高中職與專科的評鑑產生(吳清山 & 林天佑, 2004)。關於評鑑 的定義,國內外學者提出了不少的看法與見解,Ranking (1992)認為評鑑用 於了解教育的品質,以提供教學改進和教育行政之參考,並且也是一個扮演 讓教育制度最佳化的關鍵角色之一。Berk (1981)指出評鑑原定義是為做決策 時使用,決策前去測定或獲取資訊的一種做法或過程,其概念包含實用性、

實際性、實踐性,倘若應用在教育面,則評鑑的定義則為:蒐集並選擇和分

12

析資訊,以作為制訂各種決策方案之歷程(引自陳漢強, 1995)。Stufflebeam (1971)認為評鑑是專業判斷,例如:認可機構對學校實地訪問、各研究生的口 試,都是專業判斷的評鑑活動。Tenbrink (1974)評鑑是獲得資訊進而形成判 斷,並且據以作決定的過程。Chelimsky (1985)評鑑是應用系統化研究方法 以評估方案的設計、實施與效益。Stufflebeam (1985)評鑑不在證明而是在 改進。評鑑是一種計畫、獲取和提供敘述性、判斷性資訊的過程。這些資訊 涉及研究對象的目標、設計、實施和影響的價值及優缺點,以便指導如何決 策,滿足教學效能核定的需要,增加對研究對象的瞭解。Worthen和Sanders (1987)評鑑是決定某件事情的價值。Alkin (1990)認為評鑑涉及系統化地蒐 集、分析及報告一些可以用來改變態度或改進方案運作資料的活動,其中系 統化指評鑑需經過規劃。McLauaglin (1990)評鑑是提供決策者有關於方案運 作或效能的可信、有效、相關且有用的資訊。House (1993)因此強調評鑑是 依據適當的標準,決定事物的程度或價值(引自何希慧, 2004)。蘇錦麗 (1995) 認為評鑑是最近半世紀以來,深受教育界重視的一個課題,且評鑑的主要目 的是為幫助評鑑機構改進並且使其提昇教育之品質,達到績效責任。

Worthen, Sanders, 和Fitzpartrick (1997)評鑑是包含定義、說明、可 辨證的參考準則等,以決定受評對象的價值、品質、有效性或重要性。Douglah (1998)評鑑是一個持續的探究過程,探究有關社會、經濟、環境條件與方案 內部發展環境的過程,探究有關方案如何設計、方案傳遞給觀眾的意圖等問 題,探究有關方案欲產生成果的相關問題。Boulmetis 和 &Dutwin (2000) 評鑑是一個蒐集與分析資訊的系統化過程,以決定目標是否達成或目標達成 的程度。Stufflebeam (2003)評鑑是針對某一對象之目標、設計、執行和成 果的優點、價值的描述性、判斷性資訊的陳述、獲得、提供和應用的歷程,

以作為改進決策之指引,提供績效責任報告,制度化通報和傳布決定,以更

13

瞭解所參與的現象。

評鑑涉及教育面,因此,關於教育評鑑的意涵,國內學者邱志鵬 (2001) 對於「教育評鑑」的定義為教育評鑑是一種選擇、蒐集和分析資料的歷程,

評鑑相關活動也包括對正式和非正式教育現象的價值判斷,並將結論提供給 決策者作為抉擇的參考依據。但目前教育工作者較注重正式教育,特別是學 校教育體系,因此,所謂的教育評鑑,經常是指學校教育的評鑑。也就是說,

以學校教育為對象,蒐集各種有效的資料,以判斷教育計畫、歷程、目標,

或達成特定目標的各種方法。教育評鑑即是評鑑者對於學校運作有關之層面,

以及對學生在這些層面影響下的學習過程和結果所做的整體的或部分層面的 價值判斷。

二、評鑑發展

Guba (1989)曾在「第四代評鑑」(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ㄧ書中,

將評鑑以「代」區分成四個時期,並於西元1910年開啟評鑑成功的典範。

表 2-1Guba 教育評鑑發展時期

時間 階段 評鑑目的 評鑑者

角色

表徵

西元1910年 -1930年

第ㄧ代 教師以測驗(test)評量學生的 能力。

專家 測驗

西元1930年 -1967年

第二代 教師描述學生個別差異,並為 釐清學生表現與目標的差 距,導入許多方案評鑑。

描述者 描述

西元1967年 第三代 教師基於特定的規準來評鑑 判斷者 判斷

14

-1987年 學生的表現。

西元1987年以 後

第四代 強調所有相關利益關係人 (stakeholder)的涉入,在各自 的方案利益中相互對待,在資 訊交流中達成共識,重視協 商。呼籲評鑑應特別重視政策 利益關係人對於政策的反映態 度與意見。

協商者 協商

資料來源:(楊琬湞, 2012)

另外,國內所進行的評鑑,以幼兒園至大專院校所做的校務評鑑為主,

以下先將正規化教育的評鑑發展匯整如下:

表 2-2 教育階段評鑑發展

評鑑發展階段 評鑑者與評鑑對象

幼兒園評鑑發展 1. 教育部 (2001)公佈「教育部公私立幼稚園評鑑及獎勵 實施計劃」,確立了全國已立案之公私立幼稚園均須 接受評鑑,唯相關細目及細節則由各縣市政府自行規 劃。各縣市幼稚園評鑑標準,係依據教育部 (1993) 所公告的「台灣區公私立幼稚園評鑑實施要點」辦理。

2. 評鑑方式:(1)採自評與委員評鑑。(2)評鑑委員採分 組方式進行評鑑。(3)評鑑後,各委員將資料彙整,並 召開評鑑成果報告會議,確立各園評鑑結果。(4)轉知 各園評鑑結果,並遴選出績優幼兒園十所予以獎勵。

15

3. 教育部於九十年度提出用來評鑑幼兒園的指標如下:

(1)幼教行政(40%) (2)教保內涵(20%)

(3)教學設施及公共安全(30%) (4)社區融合度(10%)

中小學評鑑發展 1. 國小校務評鑑之實施於六十六學年度由台灣省教育 廳指定彰化縣教育局試辦「國民中小學教學正常化評 鑑」,隨後其他縣市亦相繼實施,目的是為了瞭解國 小辦理教學正常化之績效 (黃武鎮, 1980) 。 2. 國民中學評鑑始於於民國六十八年,在民國七十九年

教育部發布「國民小學評鑑實施要點」,要求直轄市 與縣市政府在三年內將所屬學校全面評鑑一次(吳清 山 & 林天佑, 2004)。

3. 依據辦理之性質,可分為試辦評鑑階段、正式評鑑階 段與改進評鑑階段等三個階段。

4. 國小評鑑初次實施,除參考大學及專科之評鑑模式 外,並邀請專家學者協助規劃評鑑之程序及編製評鑑 之工具,而後舉辦研習會說明評鑑的意義與方法(游 家政, 1997)。

大專院校評鑑發 展

1. 《大學法》第五條第二項「教育部為促進各大學之發 展,應組成評鑑委員會或委託學術團體或專業評鑑機 構,定期辦理大學評鑑,並公告其結果,作為政府教

16

育經費補助及學校調整發展規模之參考;其評鑑辦 法,由教育部定之。」

2. 民國64年,教育部首次對大學校院實施評鑑(教育部高 等教育司, 1993)。

3. 王瑞 (民90)歸納國內校務評鑑項目與專家學者看 法,認為校務評鑑的項目涵括以下八項:(1)學校行政 領導與相互支援程度;(2)學校氣氛與學校文化;(3)

學生基本能力;(4)教師的教學技巧;(5)各校業 務持續考核的情形;(6)教職員的進修與發展;(7)

學校資源利用情形;(8)學校、社區與家長等相關人 員對願景的共識。

4. 大學評鑑標準主要包括教學、研究、服務、行政與總 結(績效)五大項(王保進 & 黃耀農, 2004)。

隨著如此正規化的評鑑發展,評鑑之觀念逐漸引起社會大眾及教育人士 之注意和關切,成為瞭解校務發展良窳之重要角色。吳明清(民90)認為,

校務評鑑應朝全方位發展,所以須注重整體評鑑,而整體評鑑要做得好,評 鑑指標就變得相當重要,因此未來教育若要走向科學化,就必須有科學基礎,

使評鑑之指標具體化。故在校務評鑑的規劃上,教育行政機關及學者專家仍 致力於具體、實證之指標的建立。

為了建立補教業之評鑑指標,本研究針對與補習班經營較為相關的學校 教育文獻作整理,再來針對補教教育文獻整理,藉此匯整出重要性的評鑑指 標,以作為後續評鑑指標建立之參考。

國內針對補教業評鑑,魏彥婷 (2011)曾針對台中市補習教育業者為研究

17

對象,以計畫行為理論進行補習班評鑑行為意向做了研究。而大都會地區,

由台北市教育局率先進行試辦,但尚未擴及全台整體規劃,其採取「自我評 鑑」與「訪視評鑑」兩項方式,運用五大重點來評鑑,包含(1)班務行政、(2) 班舍環境、(3)招生及收退費、(4)教學視導與專業發展及(5)學習與生活輔導,

以維護補習班教育品質和給予利害關係人正向回應。表 2-3 針對評鑑相關研 究部份,整理如下:

表 2-3 評鑑相關研究

評鑑領域 研究主題 研究者

校務評鑑 臺北市國民中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 楊琬湞 (2012) 國民中學校務評鑑倫理之研究─以北部六縣市為例 黃耀輝 (2011) 國民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建構歷程之研究 林郁杏 (2010)

臺北市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研究 何芳錫 (2009)

高雄市國民中學學校評鑑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 薛容秀 (2009) 臺中市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執行情形之研究 張牡丹 (2008) 國民中學校務評鑑指標與城鄉權重體系建構之研究 潘道仁 (2008) 新竹市公立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 李瑞剛 (2007)

高雄市國民中學學校評鑑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 薛容秀 (2009) 臺中市國民中小學校務評鑑執行情形之研究 張牡丹 (2008) 國民中學校務評鑑指標與城鄉權重體系建構之研究 潘道仁 (2008) 新竹市公立國民小學校務評鑑之後設評鑑研究 李瑞剛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