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化評論者南方朔曾說 :「《蘇菲的世界》以故事說哲學,而《紙牌的祕密》

則以童話寓言來詮釋世界和人的意義。在豐富有趣的童話情節中,人們不知不覺 被帶進了當代詮釋學及語言學裡。《紙牌的祕密》不僅是講哲學,更是優秀的文 學創作。」人們是如何在豐富有趣的童話情節中不知不覺被帶進了當代詮釋學及 語言學裡呢?詮釋學及語言學與賈德的作品又有甚麼關係呢?張大春在報刊發 表評介《紙牌的祕密》中說─

《紙》書確乎不時閃現著著作者對海德格存有論(這正是詮釋學)的體貼和興趣。

我們可以從《紙》書中父親對兒子談論人腦之可否被完全理解、談論兒童對沙堡 之「預擬」等段落「讀出」詮釋與存有二者在海德格那裡所建立起來的、以時間 性語詞表達的循環,而由紙牌變成的侏儒(不論是投入牌戲的點數牌或者置身事 外的丑角牌)也很容易使我們想起葛達瑪將詮釋活動視作「由不是主體的人演出 不是對象的東西」的遊戲理論。…。而《蘇菲的世界》何嘗未涉及詮釋學?它反 而正是源自詮釋學對話理念的一項實踐─「詮釋者向文本提出問題,文本也向詮 釋者提出問題。」47

詮釋學(hermeneutics)一詞源於希臘神話中的天使 Hermes,他是天神宙斯 的使者,負責傳遞宙斯的訊息,並「主動地詮釋」宙斯的意思。詮釋學的發展歷 史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指詮釋《聖經》的原則,認為詮釋聖經應該以原 文為主,找尋其「隱藏的」意義。第二階段是指施萊爾馬赫(Schleiermacher,

Friedrich Daniel Ernst,1768~1834)的心理主義與德國哲學家狄爾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的歷史主義的詮釋學。他們共同的思想基礎是客觀主義,主 張詮釋者應擺脫自己的偏見及其時代的限制,而進入被理解對象的那個時代及其 設身處地的立場。第三個階段是指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1889-1976)與葛達 瑪(Hans-George Gadamer,1900-2002)的詮釋學。他們把詮釋學從方法論轉向本

47 出自《聯合報》。張大春。〈丑角牌 問問題〉43 版讀書人 1996-12-09。

體論(ontology),從而使詮釋學成為一門真正的哲學理論。48

海德格他的問題是如果說「存在者」可以用多樣性的意義表達出來,那究竟 哪一種意義是最基本的呢?「存在」到底意味著什麼?他接受胡賽爾的現象學認 為哲學不該對現實的整體做哲學思辯,哲學必須轉而對存在的事物做純粹的描 述。主張不要把一個事物歸納為另外的事物,或者用一個事物來解釋另一事物。

但是他不同意胡賽爾在遭遇「存在」問題時,卻沒有堅持現象學的方法,沒有對

「存在」本身進行分析,而是把「存在」歸結為意識的活動。他指出哲學研究的 內容,應該把「本體論」提到首位;哲學研究的「方法」,則應該用「解釋」的 方法,來詮釋「存在」的意義,對人的生存結構進行詮釋。

他追溯「現象學」(phenomenology)的希臘詞源為 phenomenon 及 logos。

Phenomenon 意指「表現自身的東西」;而 logos 則表現一種「揭示或展示」,也 就是讓某物顯現出來。對海德格而言,現象學的意義就是設法讓事物替自己發 言。唯有不套用我們現成的狹隘概念,事物才會向我們彰顯它自己。真正「理解」

的本質就在於:以事物的力量,讓事物明顯起來。

在他的作品《存在與時間》(Sein und Zeit)(1927) 海德格不依循探索「存在 物(者)」(beings)的屬性和用途的哲學傳統,他反而更關心由亞里斯多德最先提 出來的根本問題:「存在」(being)是什麼?希臘哲學家用「存在」描述一種自然 發生、自然展露出來的過程。這種過程具有一種控制和聚集的力量,使自然界中 的萬物得以出現和留存。Heraclitus 將這種產出一切的「太一」稱為 Logos。以 Logos 指稱某種「存在者」,它變成一種言詞或律則,而 Logos 自身隨即隱蔽不 見。

海德格以「存在本體論」來回答「存在」問題:要破解「存在」的意義,必

須從一種特殊的存在者著手。這種存在者是「為存在本身而存在」,而不是為成 為什麼東西而存在。作為「存在」問題的發問者,「人」便具有這樣的特性。海 德格因此賦予「人」一個特定的名稱,叫做「親在 (Dasein)」,意思就是說:人

48 http://www.nhu.edu.tw/~sts/class/class_03_3.htm

必須不斷地親臨「存在」。49

葛達瑪 1923 年拜胡塞爾(Edmund Husserl ,1859~1938)與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1889-1976)為師,受兩人影響甚大。他的學術生涯可分為三個時期:

早期研究古希臘的政治和倫理思想,尤其著重於對柏拉圖思想系統性的闡釋。中 期注重的是本體論,發展具有濃厚思辯色彩的哲學詮釋學體系。晚期則擺脫了學 院式的純思辯色彩,將本體論用於現實社會的問題分析中,發展成一種實踐科 學。以其六十歲時發表的名著《真理與方法》(Wahrheit und Methode)被尊為當 代詮釋學大師,晚年被視為德國知識界的國寶。《真理與方法》所處理的課題,

是人與人交往互動中可以用語言表達,可以分享的部分,例如愛、同情、或憎惡。

這些部分不能被方法所控制,但卻有人與人間可以溝通,又可以具體經驗的「真 理」。與其說葛氏在《真理與方法》中企圖找到了解(understanding)的最後基礎,

不如說葛氏在提醒讀者詮釋學經驗的不確定性。詮釋學的經驗,不是人們可以完 全計劃或完全控制的。詮釋學的經驗常會出其不意地與人們的預期不同,逼使人 們重新思考。葛氏認為這種詮釋學經驗其實源於人的有限性。無論在詮釋文章,

從事科學或藝術工作,或簡單的語言說明活動中,詮釋學經驗都會發生人們總是 只有有限的視野。在能觸及的地平線內,只有某些觀點會對我們開放。葛氏認為,

若人能看到自己的限制,可以幫助人們去找到另一個地平線,讓我們有機會超越 當下的立場。但是,人永遠也別想超越有限性本身。葛氏認為,正因為人永遠沒 有辦法超越自身的有限性,恰當地認知自身有限的事實,可以讓人們能彼此學 習,對別人的經驗保持開放的胸襟。50

葛達瑪進一步將海德格理解的存有學發展成一種辯證的詮釋學,效法古希臘 人,把思維看做是存在本身的一部分,他們所做的是一種辯證的考察,並嘗試讓 那些被理解的東西來引導自己。葛達瑪的詮釋學把「理解」和「解釋」看做是人

49 http://www.nhu.edu.tw/~sts/class/class_03_2.htm

50 http://exchristian.hk/forum/viewthread.php?tid=497

類在現實生活中從事世界之活動的「總經驗」。這種「總經驗」共同的精神基礎,

就是「人的最基本感受」。哲學詮釋學的任務就是向這種感受回歸與靠攏,以便 在人的內心深處,形成精神活動的彈性結構,把過去、現在和將來的許多種可能 性,組合成既具有延續性、又具有超時空性的一種「場域」,供人們精神力量任 意馳騁。葛達瑪認為,真理之所以會被發現,並不是透過「方法」,而是透過「辯 證」。惟有以不斷地提問作為回應事物的方式,才能趨近所要探究的事物。葛達 瑪的辯證詮釋學以語言學和存有學作為基礎,立基於人類在世存有的語言性上。

它是一個人「自我」視域和「傳統」視域之間的一種辯證。51他認為理解與詮釋 之間的關係相當的密切。對文本做出詮釋就代表了其個人對此文本的理解,因為 理解並且與文本產生了對話,因此做出這樣的詮釋,然而每個人與文本對話之後 所作的詮釋或許都會有所不同,也就是對文本各有程度上不同的理解,這也就是 每個人都展開了一個視域 (horizon)。而透過對話每個人能向對方敞開自己的視 域,這樣子可以達到所謂的視域融合,使原先的視域也隨之擴大。

在當代詮釋學的視野中,所有的理解都基於語言。身為語言具現的方式之 一,原典即為理解之始,亦即學術之始。這裡涉及了相當根本的問題,因此必須 先對語言的質性作一適當描述。

在我們所使用的語文符號中,最平常就是像中文、英文、法文、德文等,當 然也包括賈德所寫作的挪威文,翻開筆者以前大學唸的何秀煌的《記號學導論》

上面這樣敘述─

群族語言(group language),最基本的符號叫做單字(word)單字的綴合可以構成 片語,不管是字或片語,我們可以概稱為「語詞=(term),除了語詞之外,一個 語言系統裡還得有語言規則,這就是文法。52

群族語言具有很大的彈性,這是因為它得應付我們所要求的各式各樣的用 途,從談天到說理,從遊戲到工作,都要適應這些繁多的需要。語言彈性的最大

51 http://www.nhu.edu.tw/~sts/class/class_03_3.htm

52 何秀煌著。《記號學導論》。臺北巿:水牛。1985 年。P6。

好處就是產生新奇和聯結的自由。文學家常常運用驚人之筆來撼動讀者的情感,

所謂「語不驚人死不休」,或者運用新奇的筆法表達平常的內容,例如「春風又 綠江南岸」。更重要的是文字可以聯結成為新觀念,這種新觀念在創造與發明的 過程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兒童文學研究所楊茂秀教授翻譯的《幻想的文法》53即 是試圖運用語言文字的方式傳達想像力的理論與實踐,幫助孩子去發展他們的想 像力。幻想有文法嗎?這樣新奇的聯結充滿了創意,很多很善於運用語言文字的 作家們,就這樣創作出許多很棒的作品。當然喬斯坦‧賈德也是。

語言是傳達思想、意志與情感的工具。語言中所蘊含的各種觀念與文化建 構,理解是對語言的理解,語言成為理解一切的普遍媒介,世界其實存在在語言 中,語言是世界體現的方式。語言表達的是人類創造活動中的全部經驗範圍。語 言成為一個中介。另一方面,語言也展示成文本的狀態。然而台大哲學系傅佩榮 教授表示由於思想、意志與情感過於深奧,因此語言的限制相當大。54他舉莊子

語言是傳達思想、意志與情感的工具。語言中所蘊含的各種觀念與文化建 構,理解是對語言的理解,語言成為理解一切的普遍媒介,世界其實存在在語言 中,語言是世界體現的方式。語言表達的是人類創造活動中的全部經驗範圍。語 言成為一個中介。另一方面,語言也展示成文本的狀態。然而台大哲學系傅佩榮 教授表示由於思想、意志與情感過於深奧,因此語言的限制相當大。54他舉莊子